文章吧手机版
祖蔭下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09-25 19:1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祖蔭下读后感100字

  《祖蔭下》是一本由许烺光著作,南天書局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400,页数:333,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祖蔭下》精选点评

  ●记录了一个前现代的喜洲世界质朴珍贵。对“祖荫之下”社会行为观察分析来确实非常厉害,可谓“一击即中”,但以此为原点中国人的文化个性进行归类、研究,似乎还是太简单了……当然了,现在思考“富不过三代”、“阶层流动性减弱与政治运动”等问题也仍然很有意义

  ●书中探讨了许多很有趣现象,最后提出类似理想型的“中国个性类型”。书中讨论了以父子主轴,贯穿生者祖先之间的荫庇与孝敬的大家庭生活形态。许多洞见至今还闪着亮点

  ●这个路径恐怕是有点问题。

  ●何为中国人性格?过度关注中国人个性问题,会显得视野比较狭窄

  ●正文四星,附录文献导读构架加一星。结构主义分析法运用到中国"传统"社会中去的佳作变迁部分讲得不够好--庇荫外的边缘人这部分在这里是最有趣的,而许氏对此的兴趣却恰恰是边缘的…

  ●许烺光也是希望借宗教民间仰来拟构中国文化后面的思维模式

  ●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17/08/12/%e7%a5%96%e8%8d%ab%e4%b8%8b%ef%bc%9a%e4%b8%80%e5%8f%a5%e8%af%9d%e4%b9%a6%e8%af%84/

  ●非常傳統(or 儒家?)的視角來審視中國的家族、親屬制度。大約可以看成是中國研究其中的一大基本模式

  ●很有收获,反复多读几遍比较好~

  ●打分最高就是四星。這書非常不錯~

  《祖蔭下》读后感(一):民族志研究做起来真的不简单

  《祖荫下》是许教授上个世纪40年代初在喜洲做的民族志研究,讲述喜洲人生活的点滴以及喜洲人和祖先的关系一方面,很佩服当年喜洲人的开拓精神竞争意识,在那个年代就已经把生意做到了北京、上海、东南亚和美洲。当年那大家族辉煌绝对不逊于影视作品塑造过的那些大大户们。

  另外一方面自己的研究一直标榜民族志,但直到读到了这本书才发现自己原来认识还是太过肤浅。真正的民族志需要的是研究者充沛精力敏锐洞察力细致的分析能力。许教授在书中展现的那些细节可以看出他当时对整个研究巨大投入

  《祖蔭下》读后感(二):死者比生者强大

  据说这是中国人类学四本经典之一(其他三本的作者分别是费孝通林耀华杨懋春)。

  有些书,从外国人角度来看会很有意思。比如这本,你如果从美国人的角度来看的话,你会觉得,中国人就像澳洲土著一样神秘。对,没错,那些经常说中国神秘的人就是你现在的感觉

  但正如所有人类学田野作品一样,没有历史总感觉缺点儿什么。不过,历史本来就不是人类的研究对象,这点怪不得人家

  祖先对中国人的意义是什么,在这本书中有很好的表达。说来说去,就是中国人不光生活在家庭与社会中,还生活在死人中(呵呵)。一切传统和文化都由此而得以发挥作用。于是我有意曲解一句话的本意,用作这段话的名字——"死者比生者强大"。

  《祖蔭下》读后感(三):祖蔭下

  祖蔭下:中國鄉村的親屬、人格與社會流動 顧名思義,主要寫在祖先庇佑下的人們的活動,即社會行為。並由此引出祖先庇佑下的對人格的影響,有兩點,權威和競爭。權威主要表現在父子同一的關係和大家庭的思想中,競爭則表現在同輩中,也是為了爭取(祖先)榮耀的競爭。並區分了富人和窮人。接著便講到活著的人和祖先的住所,陽宅和陰宅,及受祖先影響下的人們的生活方式,親屬關係,勞動,教育,以及家族繁衍等等。並再次強調祖先庇佑下的父子關係這一親屬關繫的核以及家庭一體化。之後則講述祖先的生活,靈魂的世界,為其舉辦的葬禮等儀式及與祖先進行交流的眾多活動。后又提到生活中的學習祖先的方式,其目的仍是為了部族的延續。在祖先的庇佑下,似乎任何的成功或失敗都可歸功于它,父子同一作為一條紐帶把眾多祖先以及無數子孫後代聯係起來,並分析了喜洲的幾種文化因素,安全閥及庇佑邊緣等。 之後分析了幾種基本個性結構與地位個性結構 怎麼就昇華了呢 由喜洲引到更加廣闊的中國,傳統文化的變遷,科舉制的廢除,紅衛兵運動等等等,西方思想的傳入,受外界影響的不斷加深,破壞了內部因素(。・ω・。)這個昇華有點猝不及防。。。好吧,最後應該沒有仔細看,畢竟一點一點的看的太零散,沒有筆記也不知道怎麼做啊。 嗯,最後幾章還是挺深的,之前看前面就覺得這本書不錯,想要寫點什麽記錄一下,然而看了後面的(好吧,其實是戰綫拉的有點長,估計都忘了)就不知道怎麼寫了●━●大致寫下內容,許老還是很有思想的,荐書!

  《祖蔭下》读后感(四):死去却活着的

  就像是物理学家或者数学家,他们总是力求在自然规律中找到最简单的公式比如牛顿三定律。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也是,他们试图在复杂的人类中找到共通的属性,而人性远比自然规则来的更难以捉摸。每一个时期、每一个种族、每一个个体…都是那么不一样,但他们总能在千头万绪中抽出逻辑。《祖荫下》,就将中国宗族家庭这个体系剖析的十分透彻。虽然只是从喜镇这个中国名不见经传的边陲小镇来写,但是似乎透露着整个中国的社会结构和历史变迁。 在《祖荫下》,作者主要讨论了父系社会中,祖谱带来的人际关系、经济关系、和文化影响等。作者将活在“祖宗保佑”下的人剖析的十分透彻,那些早已过世的祖先,以一种几近信仰般的存在继续活在后代中,并且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家业的成败都赖以祖先的庇护。在哪些已死去的东西中,中国人不断挖掘出让它继续“活着”的机会,但凡可以以此来安慰自己,让自己更心安理得生活着—不管是活的失败还是成功—都可以拿祖先来当挡箭牌。一方面是中国传统以来儒家“孝”文化的影响,死者为大。同时,也体现了佛教文化的渗透,强调人生死的轮回,人努力的活着是为了死时的更好一些,而死者将影响着家庭甚至整个后代。但这社会上总有一部分人,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是得不到祖先庇护的。比如远走他方并无从得知祖先信息的人,和一些被族人踢出祖谱的人,那些“祖荫外”的人都是怎么生活,心理状况如何?如果作者将这些描写的更详细,可能更容易突出“祖荫下”的重要性和普遍性。文化其实和时尚一样,也具有流行性和实效性。比如在本书中,作者提到的一些社会规则在现代社会都难以实施,也可以说是不再流行,并逐步被淘汰。但文化和时尚还有一个区别就是,文化是螺旋式向前发展的,但时尚则是循环往复并以复古为荣。所以文化之所以可以被称之为文明,更有象征着认知本身的一个进步发展。而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则是在为我们记录着文化发展的路径,他们的存在,似乎在解释一个哲学问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也许从中找到了国人心理变化的蛛丝马迹,但依然无法很好的解释,我们从何而来?这可能是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等一系列学科存在的意义。也是人类存在的意义。不为那些死去的而活着,但在死后,要为活着的点一盏微弱的

  《祖蔭下》读后感(五):文化与个性--许烺光《祖荫下》读书笔记

  此书初版于1947年,作者是美国华裔人类学家,并曾任校长,初版书名为《祖荫下:中国文化与人格》,是作者在云南任教时在距大理下关34公里处喜洲进行田野调查的成果,无意中保存中国社会大变前的西南的传统乡村,这乡村与外界的交流导致它并不闭塞,有一定的文化代表性;1967年再版,更名为《祖荫下》,对1949年后发生在中国大陆的大变革而在序论中提出问题,在原书的内容上亦有针对性的增补。

  许先生在第一章“序论”即发问“一个依附亲属关系如此长久的民族怎么能在瞬息之间信仰了共产主义呢?” 且让我们来分解他的提问:“一个依附亲属关系如此长久的民族”是他在《祖荫下》此书中,在苍山洱海之间的喜洲村田野调查后得出的结论,“瞬息之间信仰了共产主义”是当时所发生的时势;“怎么能”即是许先生在前九章提供详细的田野调查细节后所需要回答的,他提供了自己的观点;是否接受他的回答,当然,在于他的证据与分析,在于读者。

  由分析喜洲村庄的格局、主要住宅类型内每一房间的功能、外部的雕饰开始,作者逐一带领读者去分别了解喜洲富人与穷人的日常生活与劳动之间反映出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分工;喜洲人如何续香火、繁衍;喜洲人的宗族关系、大家庭理想与不得不发生的分家现实的协调;喜洲人如何面对死亡、安排葬礼、与祖先交流,祭神、扫墓;如何延续祖辈的生活;婚娶、子女的教育。作者得出结论:父子之“同一”为决定性的关系,在喜洲这传统的乡村,婚姻关系、亲属关系、谋生活动都服从于祖先的权威,目的即是繁衍与延续祖先的生活。他从文化对个性的塑造推出此种状态下喜洲人的主要个性特点: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对成功的强烈欲望(荣耀祖先),但局限在传统观点认可的范围之内;没有创新能力,只须按严格的权威所限定的形式和原则来试图建立一系列新的体制。

  如果仅止于此,这只不过是一本普通的文化人类学著作,可是作者意图回答他在序论中提出的那照应现实的问题“一个依附亲属关系如此长久的民族怎么能在瞬息之间信仰了共产主义呢?” 虽然他在第十章的三点结论中可说已经从文化心理学角度给出一部分答案:习惯服从权威的民族自然而然会服从任何一种强权体制。可是这还不够,作者在接下来的三章从外因-社会变动去寻找缘由,他引用何炳棣先生与海外其他汉学家的研究成果导出结论:自明未以来,由于社会的大变动,导致社会的流动变缓,底层社会上升的通道变窄,积蓄的忿懑成为19世纪、20世纪动乱与社会革命的诱因,也是对共产主义瞬息信仰与接下来的红卫兵运动的民意基础。

  许烺光先生引用何炳棣先生的结论“尽管某几位领导人能够发起一次运动,然而他们却不能肯定能否引起举国上下对这场运动的热情,能否控制这场运动?除非这场运动本身代表真正的、普遍的不满情绪。我们难道不能将这场红卫兵运动看作是近代中国社会在西方的影响下,以及社会状况无法控制的情况下,民众要求更大的社会变动的一种表示吗?再者,难道我们不能将红卫兵坚决在中国横扫一切西方影响的努力看作是他们对自身不满情绪的根源有了朦胧的认识吗?”

  我不仅仅佩服于许先生、何先生的对1960年代社会现实的洞见,更担心这不是对曾经发生在中国的疯狂运动的分析,新力量的制造这忿懑情绪的堆积,会否半这段话变成对既将发生事件的预言?

  谢谢新浪微博 @王烁对我的启发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祖蔭下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