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人的境况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09-24 16:2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人的境况的读后感大全

  《人的境况》是一本由[美] 汉娜·阿伦特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09,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人的境况》精选点评

  ●劳资终于读完了!!!!!!多少年没有读如此令我抓狂的书了!!!!!!

  ●她的文笔啊。。真令人佩服

  ●关键词:劳动(labor)、工作(work)、行动(action),必需性(necessity)、世界性(worldliness)、复数性(plurality),公共领域私人领域,“政治的”与“社会的”,积极生活与沉思生活,政治与哲学视角独特,值得花大块时间细读消化。读到最后,很感动

  ●用眾多失的夜晚讀畢,愈發覺得更像是「韭菜境遇」。屬於人的、「普遍不幸福」的大眾文化、人居住世界,最終只是一個空虛的象徵,而勞動動物的幸福只能在生命消耗再生和痛苦的釋放生成中達到平衡——最後一章則完全爆發了阿倫特對現代抱有的憂慮。現代,始於生命的迸發,卻最終止於歷史狀態的消極。

  ●哲学原典导读课用书。

  ●不知道时候二刷

  ●好不容易读完了,发现自己一读再读。高兴沮丧

  ●masterpiece...了好久,每页都划得密密麻麻的,十分能引发思考反思感触最深的还是对现代大众社会的讽刺吧,有着无限生产力,却磨灭了现代人个性,把他们限制在最为私人的生产——消费——再生产——再消费的生命循环中。这也让我认识到为了不过庸庸碌碌的一生,必须在这个循环当中打开一个缺口,不论是为世界增添持存的物品,还是在公共领域中言说,都要以清醒的行动作为指导。要过一种积极的生活。还有就是此书对围绕着积极生活的三个方面梳理了西方从古至今的大量思想,也算思想史了吧。

  ●vita activa,是阿伦特最好的一本书,然而仍然不能算是极具原创性的著作……

  ●这种视角太独特了。

  《人的境况》读后感(一):好多思想的火花,值得细细欣赏

  大学的时候读过两次,当时自己也在思考这些方面的问题,最后偶然发现了这本书。看了里面的内容,我那个激动啊。

  第一次看完了后,忍不住一段时间又借了出来再翻翻,虽然现在已经记得不多了,但是有空还要再读一回。

  《人的境况》读后感(二):对当下人之境况的政治哲学反思

  阿伦特的代表性著作,哲学思辨性很强,必将添入政治哲学经典系列。从对人类的当下境况的重大变化入手,进行深层理论反思,并建构起自己非常独特的分析框架思路,随大量引入古希腊城邦政治中行动政治的概念,但这些都提供不了现成的答案。对“积极生活”的三个层面区分,即劳动、工作和行动的区分是非常有解释力的分析。而三者之间的替换更是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空前危机实质是直指善的人类生活到底是何样的,一针见血地提出人类境况如何,人类将往何处去的问题。其中不少当代西方哲学问题的论述阅读上有些难度。

  《人的境况》读后感(三):也许这只是个开端

  阿伦特的书,读起来比较费解。你必须向上课研读教科书一样仔细反复阅读,即便如此,有时候也会一头雾水。这本书更是如此。

  首先,人的境况,好像是阿伦特意欲构建一个庞大理论体系的一个开端,该书的导言也提到这一点。所以,在一个系统为搭建起来之前,这本书类似于搭地基,所以阿论特不厌其烦地用了很大篇幅定义她所分类的三种人类活动,劳动,工作和行动。

  其次,由于类似一个开端,事务性的定义和分析是主流,像教科书,而与<论革命>相比,精彩不足。

  再次,在概念的解释上,让人有点迷惑,劳动与工作的区分,如何区分,区分的意义何在,读之,难求甚解。

  当然,这属于个人意见,也许是没有读懂,以后再懂。

  这只是个开端。

  《人的境况》读后感(四):重新解读《人的境况》-差评

  这本书读了三遍以后,姑且来此说一说我的理解。

  人的境况,她重新解构了劳动、工作、行动,并由此认为人应该积极生活,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这本书有意义的地方在于让我明白了笛卡尔式的反思,即认为人的一切认识都是虚假的不可靠的,只有不断地思考我才能存在。

  但本书中作者的表述不直指本质。逻辑性差,过于堆砌。除非他能解构劳动、工作、行动三者的关系与在实际中的应用。很明显这本书并没有,他只是重新解释了一些词语,并作出区分,但没有统合的思路。(真是狗丹。。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故不是实际应用意义上的一本书。而是一种尝试,即表现为我重新解构了,重新认识了,这就是我的价值。如果是作者是重新定义了客观的认识,这确实有价值,但本书的认识是一种个人是非观念下的主观认识,而非客观认识,所以本书意义不大。且难以理解。(读起来浪费时间,差评)

  《人的境况》读后感(五):人的境况

  从阿伦特的观点中可以看出其继承接受了大量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认为“劳动使猿猴变成了人类”。 人要诞生两次,第一次是身体来到这个世界上(作为动物),第二次是“以言说和行动让自己切入这个世界”(作为人)。 她所思考的“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以及“我们最崭新的经验和最切近的恐惧”,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人的异化,二是世界异化,三是认识转变。 人的异化即是从原来生活的退却。随着私人空间(例如庭),公共领域(例如城邦)被商业社会所取代,显现空间的萎缩和共同感退化就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在商业社会中,人和人缺乏切近的联系,他们首要关的是商品交换,而非情感交流。马克思成功的预测了消费者社会的弊病——人被物质所支配,同时丧失的还有行动的动力。 但是,从人身体与自然的新陈代谢活动中产生的社交乐趣不是以平等为基础的,而是以同一性——共同的行为与感受为基础。这也就是说,以货币勉强构成的硬通货并未使人获得真正的乐趣,而同一性的世界大有一去不复返的趋势,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人的境况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