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桶的历史》是一本由[美]霍丁·卡特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1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口水话太多
●从罗马八卦,中世纪生化鸿沟,自制手工铅管,波士顿消化池,伦敦下水道,到toto自动冲洗马桶,再到印度两坑-舀水系统,我们和排泄系统的和谐即将到来……
●除了自己动手修水管的描写之外其他都蛮有趣的,天朝要是开放下水管道参观我就爱死她了
●略读完的,基本是结合作者本人经历谈管道系统及各种马桶的历史,插下小段子,不怎么有趣。
●风格象《神奇校车》,我得说虽然旁征博引,考证严谨,但是我实在不喜欢这种故意为之的无厘头风格。
●写得有点乱
《马桶的历史》读后感(一):这本书的作者是不是图片展示恐怖狂文字描述空间嗜好癖病症的患者?
对于一个没有任何图片说明,尤其是这样一个和管子、马桶、下水道系统有关的科普书而言,我对它简直是怒不可遏,哪怕作者很不厌其烦的列举着细节,经常透漏出一些文艺范的冷幽默,还有很多亲身的实验的探索,依然无法抹煞这是一本可怕的没有任何图片说明的科普2B书的事实!我简直无法忍受作者罗哩叭嗦的用文字描述一个附上图片就会一目了然的系统或者设备的段落,气死我了!
两颗星是对他那些费尽心机、辛辛苦苦码出来的字过于愤怒而稍有愧意的补偿。
《马桶的历史》读后感(二):管子工的力量——马桶、给水排水与污水处理
很明显作者对马桶很好奇,接下来对下水道系统产生了兴趣,最后对污水处理产生了兴趣。
用一个学科来描述这本书的内容,大概是:给排水工程。这就是管子工力量德表现:管子工改善了马桶的卫生情况,减少了疾病的传播途径。管子工改善了城市的污水处理系统,使城市变得更为宜居。管子工对城市污水进行处理使其变废为宝。
总之,管子工对城市来说很是重要,同样重要的还有城市供水系统和排水系统。
作为一个北方人,我应该对供暖系统有莫大的兴趣它是如何运作的?它是谁发明的?它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为什么南方没有供暖系统?这些问题也能引导我们写一本书,叫《暖气管子——改变世界》,我们需要好奇。
全书以作者个人角度,“第一人称”来叙述自己对下水道的历史的追索。内容冗长,幽默与乏味并存,文中不乏精彩的闪光点,可读性介乎于风趣调侃和催人欲眠两者之间。而本书最大的缺点,就在于没有任何的插图和图示,纯文字的书(﹁”﹁)那些该有图示辅助理解的地方,读者只能凭借着文字、自己去想象了。
国外和沐浴相关的传说历史,都够写成一本厚厚的砖头书了。但是,国内对沐浴相关的传说历史,汉唐以后,就悄无声息的消泯于文字的记录中了。沐浴,可以是规矩、是礼仪这样有说道有讲究的比较正统的东西,哪怕是“满族起源的神话传说”、“牛郎和织女”之类的于百姓家口耳相传的神话故事,但不能是“汉成帝窥浴赵合德”、“杨贵妃赐浴华清池”那样香艳或者说是俗气的人间情事。
华夏一向是个穷讲究的地方。平日里都要避尊者讳,“沐浴”尚且如此,就更别提“入厕”这等不雅之地了。尿壶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为什么中国直到外国的冲水马桶流传进来之后,才有下水道呢?难道我们华夏真的是个只有“沐浴”而无“入厕”的,不讲卫生的地方吗?……汗青之上只见了英雄美人的悲欢离合,良将谋臣的刀光剑影,皇帝庙堂后宫的勾心斗角,达官贵人的起落沉浮,——哪屑写那等蝼蚁小民的吃喝拉撒呢!
事物的发展是何等的奇妙。最基础的下水道早在公元前1600年前就出现了,陶器的冲水马桶作为奢侈品,装点在在克里特岛的女王寝宫中……但是卫生间防止污水管逸出臭味的U形弯管或称S弯管道,却直到18世纪后期才出现。或者说,在那之前这种弯管就已经出现在了某个天才的大脑的灵光一闪中了——但是还未及被大量应用,就陨灭于某次的战火硝烟中,而不幸未能得到传播普及。
感觉作者写这本书之前的资料搜集做得很踏实,对管子工及其历史的了解很深。个人是很喜欢这种有发展史,有实物的工艺的书的╮( ̄▽ ̄”)╭如果你能记住书里的工艺流程,那么一旦你真那么倒霉的穿越到了古代,即使你无法成为水管下水道这个卫生行业的巨头,但是至少你还能够用来改善你自己的生活!
.友情提示,千万别图省事用了铅管,毕竟真要穿越了可没地儿找检测重金属的设备去,小心铅中毒啊~!用铜管或竹管最健康不过了~(≧▽≦)/~
《马桶的历史》读后感(四):“屎到哪里去了?”
罗豫/文
我们的时代也许算不上最伟大的时代,但绝对是有“屎”以来最洁癖的时代。超市货架上陈列着从吸尘器到玻璃清洁器、从屏幕清洁布到鱼缸清洁剂、从洗衣机清洁液到冰箱除味剂在内的全套清洁用品。在个人卫生上,从头皮到腋下,从死皮到私处的各种名目繁多的乳、液、膏、水也一应俱全。对“肮脏”日渐衰弱的承受力甚至渗透到了“体面”的日常活动中:去撒尿拉屎不说去撒尿拉屎,而说“去洗手间”,甚至说“去洗手”;在公共场合挖鼻孔依旧被视作“不雅”,仿佛我们非得假装大家都生活在一个空气质量极佳以至不会产生鼻屎的世界;头皮屑引发的焦虑养活了洗发水生产商,铺天盖地的广告又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焦虑……
洁癖的发展前沿已经到达毛孔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知道毛孔里有螨虫并着手清除,广告里表现的那种“干净、清爽”从哪里来,成为生活中一大主题,同时,他们中的大部分恐怕不知道污物到哪里去了,没准丝毫也不关心——污物之为污物,恰恰在于想到都觉得恶心。
对洁癖患者而言,这本《马桶的历史——管子工如何拯救文明》不啻一次温和甚至有些愉悦的脱敏治疗。作者家里的管道破裂,决定自己动手修理。在此过程中他意识到了管子工在文明史上扮演的重要角色,并带领我们踏上一条从马桶到下水道、从污水处理厂到大海的“追寻逝去的大便”的美妙旅程。
流动的水源自古就是城市文明的根基,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建造一个不会污染水源的排污系统成为公共卫生的一大难题。从小享受美国现代化清洁系统的作者霍丁·卡特,穿越了古希腊、罗马、中世纪欧洲,前往当代伦敦和印度,在历史或者现实中的干净与肮脏之间纠结。霍丁展现了历史的“地下”一面:无数工程师、建筑工人、掏粪工人都曾因我们的粪便而伤透脑筋、奔波劳碌,他们知道世界的真相:无论你是布什还是比尔·盖茨,无论你在镜头前有多酷、舞台上多让人羡慕,你都和我们每个人一样,肚子里装着一泡屎。不仅如此,还有悬疑片中那些被扔进马桶的证据,惊悚片中那些被倒入下水道的碎尸,甚至《小团圆》中那个女主人公差点以为冲不下去的死胎——管子工洞悉人们希望使之消失不见的所有事物。
如果文明确实是以清洁程度(或者让“污物”从眼前消失的速度)来衡量,那么管子工无疑是文明进程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毕竟,生活中最可怕的噩梦不是金融危机,而是下水道堵塞、马桶里的脏水漫溢到地板上,恰逢管子工集体罢工。无怪乎在风靡多年的游戏《超级马里奥兄弟》中,管子工被塑造成冒险解救公主的当代骑士。按照霍丁的介绍,中世纪城堡里的屎尿直接排进护城河,河里积蓄着大量的病菌和污物,成为最早的细菌战手段。我们在游戏中看到,头发金黄、身着粉裙的公主被囚,管子工马里奥兄弟在管道里钻进钻出,历尽艰险,排除万难,疏通了一条到达公主身边的道路——还有比这更好的隐喻吗?
下一次你提起裤子从马桶上起身,按下冲水开关时,如果脑子里蹦出“屎到哪里去了?”这样的问题,不必害怕“恶心”的罪名而克制自己的想象力,要知道,从这里,故事才刚刚开始。
《马桶的历史》读后感(五):我的马桶与我的下水道
如果让我自己讲讲和马桶以及下水道的故事,或许我能写出一本比《马桶的历史》更厚的书,作为一名以会修理抽水马桶为荣的文艺萝莉,我曾经无数次站在浴缸里,看着大姨妈顺着斡旋水流冲进下水漏子的情景,一边回忆希胖子的《精神病患者》,一边思考关于南北球地转偏向力的漩涡方向问题。
就在不久前,我搬入了新居,不可避免的参与了新家制备活动,于是,见识了传说中的TOTO马桶,TOTO洁具的门店十分冷清,里面的装潢更像是俱乐部。此时离《马桶的历史》出版已过了很多年,书中的型号早已更新成“卫洗丽”系列,店员热情过度的向我们介绍了自动擦屁屁设备的种种优越之处,可惜的是,尊贵的自动擦屁屁机没有免费试用,我家老太太在离开后对于这种天价擦屁屁的行为表示接受无能,老头子则在担心,当便便没能完全从屁眼儿里挤出来的情况下,喷水能把屁屁擦干净么?而我则在偷偷地想,这东西开大马力是不可可以当自慰器用……至于这种自动擦屁屁的行为是不是会剥夺了男性站着撒尿抖鸡鸡的优越感,则是看书的时候才想到的。
最后,我们买了箭牌的,在整个选购的过程中,我长了不少见识,例如马桶圈上的阻尼设计让你放下马桶盖的时候不会弄出砰的一声响,侧面给水能够提供额外的涡流,节约冲洗用水,新型反虹管的应用可以更有效地阻止脏水和臭气上涌,以及,原来欧洲的标准马桶下水在墙上,而不是向我们的一样在地上;出口给俄罗斯的马桶圈尺寸平均要比自销产品大好多;如果水箱内壁上釉会导致冬季水箱返潮;一个标准的抽水马桶并不是一整块陶瓷烧制而需要至少四块拼成……洁具厂商真的应该把马桶卖给中学物理老师当教具!
抽水马桶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大一时我临时被抓去顶缺,参加那个傻逼无比的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题目就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我稀里糊涂的的冲进去,讲了一个关于抽水马桶的没品笑话,评委们面面相觑,一致认为这孩子脑子可能不太好。笑话是这样的:我家的小区供水不好,总是停水,又一次我们不得不到楼下小铺买了一打纯净水冲厕所;第二周,又停水了,当小铺大爷听说我要冲厕所的时候,主动提出,他这里有些过期饮料,可以便宜卖给我,于是,停水了以后买过期饮料冲厕所就成了我家的新习惯。有一天,我的好朋友从外地回来到我家小聚,我下楼准备买瓶茅台招待他,结果刚开口跟小铺大爷说来瓶茅台,大爷就吃惊的问,怎么,你家的马桶胃口已经这么大了?
不论冲下厕所的是便便,纯净水,过期饮料、茅台,还是套套、白粉、碎尸什么的,同门通过弯弯曲曲的管道迷宫,最终都会到达那个神秘的地下世界。相传,因为下水系统在冬季依然能保持零上十几度的高温,纽约庞大的下水道王国中常年居住着多达几万的流浪汉。当年正大剧场第一部引进美剧《侠胆雄狮》的主人公文森特就住在下水道里,这部如今怎么也找不到的片子对我的人生形成了相当大的影响,至今,我都保留着踩下水井盖的坏习惯,巴望着有一天能把文森特踩出来。
下水井盖在哈尔滨叫做马葫芦盖子,外地人不懂什么意思,马葫芦是日语的转圈音译,其实就是英文的man hole,日本人舌头大,就叫成了马葫芦,哈尔滨的下水系统最早是日本人建的。青岛的马葫芦盖子叫做古力盖,外地人也不懂,古力盖也是音译,德语的。青岛的下水系统是德国人间的,全国最牛逼,从来不出毛病,我一直想去见识一下。很可惜无论是《侠胆雄狮》还是《歌剧院的幽灵》甚至《忍者神龟》,他们都不在我国的下水系统活动,没有下水道文明的城市,不算真正文明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