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勒名单》是一本由[澳大利亚]托马斯·肯尼利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48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了小说,才知道电影拍得真的是好。。。当然小说也不错。其他不赘言了。
●打开本书之前以为写这种惨绝人寰的题材就像采访大师的平庸蠢材主持人一样,靠的是内容本身自带的情感震撼而不是第三方创造的艺术价值,只需随手一蹭就足够混成传世经典。没想到被作者对人性的洞察和表达功力惊艳了,感谢命运让这个故事落到他手里,输出没有辜负输入。从未听说过的这位翻译冯涛也必须跟作家Thomas Keneally打包封神,中华民族seriously欠他功名富贵。如果所有性本恶的人都能只是像斯蒂芬金大师写《纳粹高徒》一样当个键盘纳粹多好,所以是不是我们都应该感谢黑暗题材的作家和剧组不杀之恩。社会社会总好过纳粹纳粹。
●救人一命,如普渡众生
●辛德勒同学太伟大了~在那样一个人人自危的年代,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他奋不顾身地完成如此庞大的拯救计划啊!简直是Mission Impossible 0~~~
●虽然是个正义战胜邪恶的童话故事(电影曾遭凯尔泰斯恶评),但写得确实好看。戏剧性的冲突、话里有话的双关、吊人胃口又合情合理的悬念,都处理得十分妥帖。尤其是主人公辛德勒的个性,作者充分发挥纪实与虚构交融的特长,从不说透主人公投机主义与人道主义之间的界限究竟在哪里。与其强作解人,不是将辛德勒写成圣人就是写成恶魔,不如存疑,倒能赋予其更大的魅力。
●不论在多么黑暗的时刻,不论邪恶的力量何等强大,也都有人性的光辉在闪烁,也总有人类的灵魂在成长。
●不能忘记的历史,触目惊心!人类差点堕入暗夜。总是集体作案,堂而皇之犯下滔天罪行。盲从者皆是帮凶
在灭绝成为举国的政策,犹太人如狂风暴雨中的蜡烛,即使有辛德勒的庇护,也是稍有不慎就会熄灭,只是剩下一缕无法抓住的青烟;是单程运畜火车(对犹太人来说是的)喷发出的煤烟;是奥斯维辛焚炉日夜不息吐出的死亡。
奥斯卡带着怒气和困惑训斥斯特恩,他明白背后驶去的列车上,那些犹太人和斯特恩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他只知道“斯特恩”,这一个名字。他知道若是他抓不住斯特恩,他将和他们一样,化作风中的一声轻叹和白杨树上的一层薄尘。
《辛德勒名单》读后感(二):《辛德勒名单》
在一本书中,偶然提到了这本书及这本书的大概内容。虽然只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但我竟然记三年。
在书店的某排书架前走过,眼睛的余光瞥到这本书。
第二次拿着钱去买时,和朋友,书店的阿姨一起找了好久才找到的。
虽然是一本厚厚的书,却只用了三天就看完了。
血淋淋的历史,充斥着惨无人道气味的集中营,对活下去的渴望。。。
感觉自己似乎在一片寂静的森林里,书中的场景就似乎发生在这片树林的前面。
不知不觉间,二战结束了。
故事也讲述到了尽头。
犹太人们的新生活开始了,侩子手得到了应有的审批。
书后提到这位作者后来有撰写《寻找辛德勒》。
很想看一看
《辛德勒名单》读后感(三):随便记录下剧情
辛德勒名单看完了。稍微总结一下。最近看的书里收获很大的一本。读下来还是花了不少功夫。人名多而杂;章节之间连接性不强;因为是历史人物传记,所以以忠于事实为先,不可避免地在某些人物的处事上难以解释其这么做的原因,所带来的断层等。 那时候简直不拿人命当人命。先是把犹太人诱骗聚集到“聚居区”里,那时他们还以为这样就能保证他们一个相对稳定的未来,事实证明,只会更加便于党卫军的进一步管理屠杀。再是肃清,剔除老弱病残,将健康体壮、对战时有利的专门技能的,通过运畜,运输到“普拉绍夫集中营”,充当廉价劳动力,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司令官阿蒙·格特但凡心情不好,抄起左轮枪,对着窗外随便路过的一个犹太人就是一枪,一命呜呼。还有奥斯维辛集中营,灭绝营,恐怖程度更甚。 辛德勒就像一尊小神,竭尽绵薄拯救这些犹太人。造了一个“埃玛丽娅集中营”。在这里没有鞭打没有饥肠辘辘,被视为犹太人的天堂。很多人都想去那里,受到辛德勒的庇护。 后来上面命令拆掉埃玛丽娅集中营,里面的人都运送到其他集中营(估计就是死命一条了)。辛德勒便想办法将自己的工厂转移到布伦利茨。打着,我的工厂的工人都是我精挑细选技术熟练的工人,你们不能带走的幌子,将尽可能多的犹太人安全转移。由于人数有限,他将转移的人,列了一份“辛德勒名单”。 差不多就这样,后面懒得写了。人性的光辉啊。很好的一本书。
《辛德勒名单》读后感(四):辛德勒的名单读后感
我觉得他总应该是一个运筹帷幄,挥金如土的富商;他应当总是西装革履,手中时常悠然自得握地着一个斟着高级白兰地的酒杯;他能为拯救一个“低等”民族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他是普度众生的神;但他不是完人,他爱美色,他有他的波兰女秘书克罗诺斯卡,德国情妇英格丽,还有结发妻子艾米莉;他年少时放荡不羁,中年时风流倜傥。但是,他就应该是一个风度翩翩的儒雅绅士——这是我心中奥斯卡•辛德勒的形象,我多么希望他的形象一直这样高大而坚不可摧啊。但在书的最后,我看到的辛德勒是一个住所简陋,即便是穿着破烂大衣拄着拐杖在大街上行走也会被人们不齿和谩骂的伛偻老人。
为什么他可以在战争时期大发横财,却在和平时期一事无成呢?为什么战争时期他受到德国军方多位高级将领的青睐,而在和平年代一个市侩流氓都要谩骂他呢?为什么他前后形象转变如此之大?
在战争初期,奥斯卡已经凭借贿赂讨好,举办奢华宴会等方式结识了一些军方高级官员,这为他的商业活动提供了极大便利。奥斯卡在克拉科夫地区经营一家珐琅器厂和一家军需用品厂。他常常利用钻石,成打的珐琅器,高级白兰地等礼物对一些军方官员表示“小小的感谢”。开始这些手段是为了发展自己的工厂从而盈利,并且扩大人际网络,以便在自己遇到麻烦时寻求帮助;后来这些手段便是为了营救更多的犹太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军方官员见钱眼开,见礼眼开;毫无道理的严苛法令对于与高级官员有交道的人网开一面;军需用品厂可以成为一切威胁工厂的挡箭牌的时期——奥斯卡有资金,有别人难以买到的奢侈品做礼物,有一流的人际关系,有军需用品厂,他在战争年代的发展自然是一路畅通的,甚至人们都可以对他违反法令的“爱护犹太狗”心知肚明却视而不见。
而和平时期就不同了。俄军击退摩拉维亚德军之后,奥斯卡为了保命而伪装成了一个犹太逃亡者。他本来携带有不少的宝石和金币,但这些财物却在他留宿警察局的一晚被洗劫一空——他一无所有了。战后,没有资金,他只能过着清贫的生活。借由联合分配委员会——一个国际性犹太救济组织提供的事业资金,他先后经营河鼠畜牧场和水泥厂。或许是天时不利,亦或是因为缺少了曾经那些睿智的犹太朋友在工厂经营上的支持与帮助,这两个工厂都很快破产了。
因此,之所以他可以在战争时期大发横财,却在和平时期一事无成的原因是,在战争时代,他把握了政治及商业活动的脉搏,幸运的找到了发展“窍门”;而在和平年代,他却没能找到商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缺少了原来犹太合作伙伴的帮助。
战时在法西斯主义的暴政之下,那些暴戾恣睢的官员们视犹太人的性命如草芥,却视金钱为上等之物。把握了这一点,奥斯卡通过经常给予那些官员一些“小礼物”——奔驰轿车,珠宝钻石,名烟名酒等便可受到他们的保护与青睐。
战争过去之后,他拯救犹太人的高尚事迹被媒体报道出来,这一方面给他带来荣誉——他被授予了很多荣誉勋章,但也给他的事业发展以及生活带来了噩梦一般的影响——西德财政部拒绝给予他应有的财产损失补偿金——这或许是因为政府官僚系统中仍然残存着希特勒思想的遗迹;街道上的人群对他发出不懈的嘘声,向他掷石头,讽刺他“吻犹太人的黑心鬼”;当他终于忍不住揍了嘲讽他的人一拳时,他不但被告上法庭,而且还在德国司法机关的最底层部门中被严厉训斥并被判处一笔伤害赔偿金。由此可见,虽然已进入了和平年代,但是社会上很多人的思想依然因循守旧,崇尚着法西斯主义。真正高贵的人在这个年代受不到人民的瞻仰,这也是那个时代人的悲哀。
奥斯卡的一生如果说不上跌宕起伏,也可谓是大起大落。他的一生传奇得让人瞻仰,也落魄得让人悲悯。他是一个犹太人的神话,更是一个特殊时代缔造的悲剧。
《辛德勒名单》读后感(五):重新解读辛德勒名单
回忆是痛苦的再现,解读是清晰的黑白。
读完这一本《辛德勒名单》之后我选择了重看一张碟《辛德勒名单》,时隔十年后再一次被黑与白的影像所震撼,时间会让你遗忘一切记忆,十年之前看过的VCD碟片情节在脑海已经模糊不清,赫然在DVD长达三小时播放中让我恢复了记忆,更有了新的发现新的解读,温故知新源于电影《辛德勒名单》的前身图书《辛德勒名单》,电影是一部老电影,书是一本新书(《辛德勒名单》中文版是上海译文出版社四月新书)。
《辛德勒名单》是一部好电影,绝对的经典影片(第6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最佳电影剪辑、最佳原著);
《辛德勒名单》原著是一本好书(一九八二年布克奖);
《辛德勒名单》是一个好的故事(弘扬正义,好人有好报);
辛德勒是一个坏人,辛德勒但并不像电影中所刻画的那样是一个近乎神圣的救世主形象。透过一本书《辛德勒名单》解读辛德勒这个人,还原了英雄也是人这个常识,辛德勒早就是纳粹党成员;辛德勒竟然是间谍,辛德勒本质就是资本家,辛德勒或许是疯子,诸如此类种种头衔。 富贾之子的辛德勒沉湎酒色,在战前作为间谍出入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从事侦察活动,他大发战争财,是当地有名的纳粹信徒。他也是一个典型的机会主义者,哪怕20岁时的那场婚姻也是出于对方的丰厚聘礼,并以此来挽救濒临破产的家族企业。“二战”后,他又抛弃了发妻。从流亡地阿根廷返回法兰克福的辛德勒,处境却极为悲惨。身无分文,蜗居在法兰克福火车总站附近的一个单间居室,且频繁酗酒,最终因烟酒过度而死。这就是一个真实的辛德勒。 英国作家威尔逊说:“辛德勒是个骗子,一个酒鬼,一个登徒子,可是,如果他不是这样的人的话,他也就没办法从纳粹集中营里拯救出上千个犹太劳工了。”,辛德勒只有是骗子、酒鬼和登徒子,才有本事拯救犹太人,但仅仅是骗子酒鬼和登徒子却也救不了人。作者基尼利曾经解读:“我对这个故事中的道德力量深信不疑……堕落之人跟他们身上向善的力量之间的斗争总是让人着迷。(辛德勒的时代)正是历史上曾不止出现过一次的特殊时代:在那些时代,圣人已经完全无能为力,对你已经没有任何好处,唯有那些讲求实际的无赖汉才能担当起拯救灵魂的重任。”
基尼利要写出人类精神的伟大力量,同时又竭尽全力要为辛德勒“去魅”,驱散笼罩在这个伟大的拯救者、上帝的替身、犹太民族的“大义人”身上的光环和“迷思”,还他这个“如此含混复杂又如此崇高伟大的人物”的“真身”。所以他决定以小说的形式去展现这个人物,但同时又“力避一切向壁虚构”,所有的事件,哪怕最琐碎的细节全部都有历史文件以及当事人的回忆作为支撑,而且就算是当事人的回忆,作家也还要进行排比择选,只选用经过判断后认定为最符合历史事实的记述。事实证明,基尼利的这种创作方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真实的力量胜过一切虚构,真实的面容也比一切设计都更精妙复杂,《辛德勒名单》不但将那段久已湮没不闻的伟大的拯救故事,如目见耳闻般生动清晰地展现在当代读者面前,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将奥斯卡·辛德勒这个真实人物无比复杂甚至矛盾的各个侧面,如刀砍斧斫般深入细致地突显在你我的心中。
至今没人能够否定辛德勒从纳粹魔掌中拯救上千名犹太人的事实。他善与恶之间伦理取向的骤然转变,让学者无法自圆其说,或许永远是个不解之谜。可我们又何必劳师动众地去揭开这个谜底呢?甚至那份辛德勒名单的真假亦无需考证、辨伪,只要他在险境中确确实实拯救过一千余条生命,此举足矣。并且,这是他在当初境遇下唯一力所能及的行动。
我以为,只有国人才会对“高、大、全”式的人物钟情万分,才会为一个完美无瑕的英雄而锱铢必较甚或无原则地打造、粉饰、涂金。从国外对《辛德勒名单》以及辛德勒本人的争议中,不难看出,“高、大、全”其实是一种普适的心理需求,造神运动并无时空的界限。这种普适性既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道德诉求,更是人类对自身道德瑕疵和意志缺陷的心理过度补偿。
一个一生清白的人或许对身边的世态炎凉从来漠不关心,而一个堕落放纵之徒或许曾经对身陷绝境者搀扶过一把。英雄没有必要是完美无缺的,我们更没必要以神的标准来奢望他人。人类道德的恒古原则,一是无需极致,二是必须践行。"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在基尼利的笔下,真实的辛德勒的本来面目纤毫毕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就是这样一个坏人,经过了种种磨难,做了一件好事,拯救了一千三百多个犹太人的生命。“救人一命,如普度众生”……我想,也正因此,历史才不至于仅仅成为一部征服和压榨史,不论在多么黑暗的时刻,不论邪恶的力量何等强大,也都有人性的光辉在闪烁,也总有人类的灵魂在成长。
电影开始,普通一犹太家庭围立桌旁圣咏进行传统的祈祷仪式,摇曳闪动的烛光随着合声的减弱渐渐被黑色吞没。影片由彩色切换为黑白两色的画面。贯穿影片始终的凄惨哀惋的小提琴独奏和几近无伴奏的混声合唱给出的强弱和谐依然不失圣咏的曲式,一位小女孩衣裙上的红色亮点短暂的跳动给出的生命色彩仍然不忘立虹为记的永约。影片结尾处伸开的地平线上,圣咏的基调展开世俗的旋律拥过来黑压压的一群人,画面果断地转为彩色的鲜艳,横扫一切的光明,“我使云彩盖地的时候,必有虹现在云彩中”
黑暗的昨夜已经过去,让我们拥抱来之不易的幸福。
chindler's List
旧闻新读:东方早报2009年4月16日“辛德勒名单”副本澳大利亚被发现,新南威尔士图书馆工作人员在整理作家托马斯·肯尼利的6盒旧手稿时,在一堆研究纪要和德国剪报中发现了这份“辛德勒名单”的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