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克星敦的幽灵》是一本由村上春树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1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知道是我变得喜欢读短篇还是喜欢读村上的短篇。总之开始认同说村上的短篇比长篇好的说法。长篇总显得有点冗杂,气力不足,特别是奇鸟行状录…希望这本书看完我又能重新爱上村上
●列克星敦的幽灵是踩到我的点了…喜欢盲柳的感觉…第七位男士莫名想到夏目漱石的先生…托尼瀑谷想起了我妈…
●在火车上看了村上春树《列克星敦的幽灵》,非常有趣,由若干个小短篇组成,讲的是一些奇怪而有趣的故事。所有的故事都带有一种深不可测的孤独和寒冷的基调,有的是叙述亲人故去,主人公在平静和冷淡的生活中学着断舍离。有的是讲述主人公遭遇人性黑暗的正面攻击,经历卓绝的斗争和心里成长历程。心理描写堪称一绝,看完有深深的同感,孤独一直潜入人心中,只是体验和对待的方式有所不同。 在回家的列车上看日本作家的短篇已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习惯,自觉很受用这习惯,日本作品简练而极度冷静的特色让人叫绝,而这些描写身边琐事,看上去不怎么能登大雅之堂的小书有时候更能击中独处的心灵,提醒你身处孤独之中保持正常的生活运行轨迹,断舍离在一些时候的可行性。孤独是常态,是人的衣服和朋友。
●“不错,人人都是孤独的。但不能因为孤独切断同众人的联系,彻底把自己孤立起来,而应该深深挖洞。只要一个劲儿往下深挖,就会在某处同别人连在一起。一味沉浸于孤独之中用墙把自己围起来是不行的。”相较于《遇到百分百的女孩》我更喜欢这本短篇集。
●1.村上的短篇確實從沒讓人失望,講孤獨2.鍾意[列克星敦的幽靈,沈默,冰男(最喜歡的一篇),托尼瀑谷,第七位男士]3.幽靈算是寂寞的傀儡,人一旦孤獨,寂寞就會胡思亂想,難免就會想到鬼神;沈默裡被孤立的孤獨在青春時都曾體會過;冰男就是看著哪裡都對,很合適的人,但是裝著秘密,一直裝著,不願說出,最後讓你心孤獨而死;托尼瀑谷中物質是否人化成人的無可替代;第七位男士的內疚與惡夢4.這本收錄的短篇每篇都特美
●村上的短篇总体都比长篇好看哎。想想也是,这种小资的忧伤文风,读短篇刚刚好,长篇就不行,跟放多了糖的糕点一般,甜齁。
●不过我真正害怕的,是那些毫无批判地接受和全盘相信青木那类人的说法的人们,是那些自己不制造也不理解什么而一味随着别人听起来顺耳的容易接受的意见之鼓点集体起舞的人们。他们半点都不考虑--哪怕一闪之念--自己所作所为是否有错,根本想不到自己可能无谓地、致命地伤害一个人,无论自己的行为带来什么后果他们都不负任何责任。真正可怕的是这些人。——《沉默》 比什么都恐怖的。则是在恐怖面前背过身去、闭上眼睛。这样,我们势必把自己心中最为贵重的东西转让给什么。就我来说那就是浪。——《第七个男人》 他因不再孤独而陷入一旦重新孤独将如何是好的惶恐之中。——《托尼瀑谷》
●用这么久豆瓣第一次评论 《沉默》在说的故事 简直就是我过去的翻版 村上果然有直指人心的能力 把我那时的感想 现在的状态和思维 全部描写的一清二楚 村上的书基本全部都看完 只有这一篇《沉默》 我是拥有真真正正的透骨的寒冷和回忆
《列克星敦的幽灵》读后感(一):关于孤独
很难去一篇一篇的评价其中的文章。村上的短篇大多如此,开了个头,就结束了。让人觉得意犹未尽,又好似缺少了些什麽。
断断续续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其中大致都有一种孤独的感觉。无论是不愿表达自我的大泽,最后和冰男留在南极的”我“,还是瀑谷父子的经历。无一不是在描写着孤独。
大多数人都不喜欢孤独。所以我们会有朋友,会结婚,养育子女。我们分享快乐,痛苦。我们相互安慰,支持。
有些人注定是一个人的。他们学会了享受孤独。
《列克星敦的幽灵》读后感(二):列克星敦
独处于郊外旧宅给人看家,夜半客厅里居然响起了恐怖的说笑声,捱到天亮去窥看却无人迹可觅(《列克星敦的幽灵》);肌肉冰冷的手指挂霜的“冰男”娶到了娇妻已是大幸,当上了冷库保管员也算是人尽其才,可他还不安分偏要去南极生活定居(《冰男》);近乎完美的妻子偏生有购衣癖,一个房间整个改建成了衣装室,待她死后那密密麻麻的衣服真叫他愁死(《托尼瀑谷》);“我”的好友刚被台风卷走,却又横浮在第二波巨浪的浪尖上冲“我”咧嘴一笑,这一笑吓得“我”四十年连游泳都怕见(《第七位男士》)……
《列克星敦的幽灵》读后感(三):列克星敦的幽灵
《列克星敦的幽灵》村上春树。90年代中期的一些短篇,也行应该算是一些“不成熟的实验”吧!但是有两篇倒是非常喜欢。《沉默》写冷漠和从众心理可能对别人的伤害;《托尼瀑谷》则写了人的孤独和女性的购物病。很多时候,村上的短篇比长篇更有意思啊!
本书好句摘抄:
1.一个人独处对他来说是极为自然的事,进一步说来,甚至是人生的某种前提。
2.当然失落感是有的,不过归根结底,人总是要剩得孤身一人的。当时他年已三十,虽说孤身一人,还不是向谁发牢骚的年纪。
3.一有漂亮衣服摆在眼前,我就不能不买。至于有没有必要、数量多还是少,那根本不是考虑对象。只是想买,欲罢不能,简直中毒了似的。
4.风依然不依不饶地发出骇人的吼声,力图将地表上的一切吹去天涯海角。
5.沙滩看上去是那样空旷,俨然搬光家具的大房间。
6.在某种意义上,癌那东西乃是一个人生活方式的倾向的浓缩。
《列克星敦的幽灵》读后感(四):孤独的连带感
前些日子在读芥川的短篇,只觉着血淋淋的人性像深渊随时会把人吸走似的。
村上很少如此犀利、直接地描写人性。他更喜欢写感受、状态,譬如孤独感。它是一种比人性更深更私密的东西。在道德观念的约束下,人们普遍对人性有清晰的判断。但是感受,于千千万万人有千千万万种感受。因此非得要你曾感同身受过,你才能确切地体会。
这些奇特又有趣的小故事,像是成人世界里的童话故事。不再是约定俗成的善恶美丑,你的感受全凭自己。
阅读是一件很私人化的事情,也许你看了十万本书,也没有与作者心意相通的瞬间。如同村上所说的孤独的连带感。小时候,你觉得自己和世界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己的世界即是他人的世界。后来,当你开始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所处的位置,意识到自己与世界与他人的距离,从此,你在浩瀚的世界里独身一人。这是你自己一个人的世界,人人都是孤独的,但不能因为孤独切段同众人的联系,彻底把自己孤立起来,而应该深深挖洞,只要一个劲儿往下深挖,就会在某处同别人连在一起。那个瞬间,就是灵魂契合、心意相连的瞬间。村上于我,就是那个瞬间。
《列克星敦的幽灵》读后感(五):村上的“节奏”
村上的书也读过几部,这本《列克星敦的幽灵》是我读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才发现同样的吸引人。那村上的短篇到底好看在哪里呢?我觉得两个字很重要:“节奏”。
村上的短篇拥有一种“缓慢”的节奏,是细水长流,是细腻如微风拂面般的,是平凡却真实的节奏。这本短篇小说集共七篇小说,可以发现每个主人公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工作简单没有压力,亲戚朋友很少来往,每个人都自由自在的,这些元素都奠定了每个小故事的节奏必然是“缓慢”的,无法是一个如动作片一样,就一片段大写特写,而应该如鲁迅的“我家门前有两颗树,一颗是枣树,另外一颗也是枣树。”一般。
我们来看《盲柳,及睡女》这篇短篇,开篇一节是“我”与表弟关于时间的谈话,就这节而言,放在这里本是对故事发展无甚意义,但是正是这一小节的描写,奠定了整篇文章的节奏,那必定是缓慢的,是炎炎夏日的凝固空气在地平面上方波动的那般,气氛一下子就烘托了出来。
那么这种节奏真的能吸引人么?答案是当然的。这种节奏感的把握已被村上融会贯通,他会不时的“紧”一下,再“缓”下来,如正弦波一样,循序渐进的向前伸展,而这种节奏却更是映衬出一种实实在在的,似乎发生身边的故事,对读者的代入感怎么会不强呢?而这种真实也流露在各种心理和动作的细节描写上面,笔触细腻真实,拿捏得当,节奏感即便缓慢却似乎有什么无形的东西推着我们去向前探索,是我们的思想与心绪与这节奏产生了共振,一同一头扎入故事的池塘当中捞起了月亮。
所以,村上的短篇就是一杯茶,要细细品味才能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