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故事和书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0-09-05 20:3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故事和书读后感锦集

  《故事和书》是一本由孙犁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17,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故事和书》精选点评

  ●作者出身所限,思想上和同代某些作家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好可惜,他不是我所喜欢的那一类。里面有一篇说道作者工作不顺,向家人诉苦,结果人也正在烦恼之中,反而被发了一顿脾气。还有一篇,说道作者在疗养院养病时和一个护理员若有若无的情愫,又提到在火车到一个外国人和他的翻译之间可能存在奸情,虽然很真实,但是真的很恶心。总之整本书老是时不时就让我觉得不自在······

  ●平淡悠长特别是几篇忆人的文章。关于书的几篇也很受益

  ●孙犁是新中国白话文写得最好的作家。这个集子都是以前读过的文章,没什么新意

  ●文笔清新宁静质朴文字作品,文字即作者

  ●很淡定的河北老乡

  ●朴素单纯恬淡舒适

  ●老年人回顾早年的事,就像清风朗月,一切变得明净自然,关于感情纠缠,关于迷惘失望,都消失了,没了。有的只是历经世事后的朴素和静气

  ●第一篇《报纸的故事》好。其他大多味同嚼蜡

  ●觉得甚好,朴实里饱含情感

  ●年少时看过他写的洋淀,感觉不错,喜欢前半本书,语言平实,却不会让人觉得乏味

  《故事和书》读后感(一):说几句废话

  孙犁的文章,有人说与汪曾祺沈从文等人在同一水准。这一评判,似不太确。如单论风格,三人似相近;如论文字,汪最好,沈居中,孙最次。他晚年写的文章,有风致,具有一定可读性,但不佳。其读书笔记和论历史人物篇章,史识不高,文笔不好逻辑混乱,算不得上品。在现代文人作品中,也许算是二流。自然,在中国现当代,真正的一流作家,实在寥寥无几,所以,孙犁亦自有其价值

  也许有人对我的说法不以为然。多读自知,我不想深辩。孙犁学校生涯不长,语文学习未遇良师,随后多年革命:凡此种种,误其学养积累。就像我等从农村军营,没有多少读书修学的时间自由,因此所见不高,所论极浅,所写不佳,实为自然之事。钱钟书杨绛等,出身书香世家,读书为生,学养深厚,并经专门的文章写作训练,文章自然不会差到哪里。孙犁等文人,无法与其相比,也是很自然的事。

  《故事和书》读后感(二):回忆葡萄——由青涩渐然甘醇

  今天在孙犁的《故事和书》中读到一个有趣的故事:

  那时某小学正在实验“引起动机教学法,就是先不讲课文内容,而由教员从另外一种事物引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动机。

  不久,小学生了解老师做法,不管你怎样引起,他就是不往那上面说。比如课文讲的是公鸡,

  老师问:早晨你们常听见什么叫唤呀?

  学生:鸟叫。

  老师一听有门,很高兴,又问:“什么鸟叫啊?”

  “乌鸦”

  “没有听到别的叫声吗?”

  “听到了,麻雀。”

  他在《野味读书》中说:我一生买书的经验是:

  一、进大书店,不如进小书铺。进小书铺,不如逛书摊。逛书摊,不如偶然遇上。

  二、青年店员,不如老年店员。女店员,不如男店员。”

  这里收集了孙老先生回忆往昔、亡人的文字和故事,他用轻松、简洁,看似口语但又不是随意的一种恰好美妙的叙述方式,读来给人平实,简单,亦生动有趣,而且更透着老先生阅尽人生的睿智。

  《故事和书》读后感(三):评

  读毕孙犁论著《故事与书》,颇多感慨。此书前段为“故事”,介绍了孙犁自己的人生断片,亲朋师友,当时景观,在这段包括后部分记叙中,其行文时多用“那时的”一词,如“那时的趵突泉”水系还未曾遭到污染和破坏,“那时的人”多善良淳朴,等等,对比孙犁晚年深居简出之况,足可推论此为对“世风日下”之叹;而此书后半段为对孙犁本人嗜“书”之癖的描绘,孙犁由西方度向东方传统,涉猎广博,非常人所及,外国哲学美学文学历史,中国现代文学、古代经史子部,无不涉猎,并孜孜进取,令后人焉能不惊叹服膺。孙犁多谈及古道,所言大师,于今多在商品大潮中没落矣,然而其光华灼灼,毕竟因诚之人犹在,而永远烛照千古。孙犁的语言精练老道,朴实无华,明白如话,却娓娓深含感情,以微弱的情感,展现现实人生,无限贴近真实,此亦是其久读中国古文之利。但是相信孙犁并无一部足够分量的杰出作品了,其写作畏首畏尾,尤其写到年代环境,多隐含不露,不曾直面描摹,写到自己接触的显贵达官,也未曾谈及太多个人喜好憎恶,俨然政治历史恫吓的后遗症,语言的大师,而未成大师的作品,环境使然,不可强求。只是,留给偶尔拂尘阅读的有心人诸多哀叹。

  《故事和书》读后感(四):难言的滋味

  《故事和书》是我无意间找到的。看的时候直接略过封面,转入内容。读完几篇,觉得行文流畅,好奇作者是谁。回到封面,原来是孙犁啊。我对这个作者依稀有点印象,小学的课文里面读到过他的文章,语文老师也说起过他的大名。遇到孙犁的作品,算是“故知”。

  本书的介绍说是选取了他晚年的作品。的确如此!每一篇都描述了过去的经历。《报纸的故事》讲述他回村后订报纸的前因后果。先是找老婆要钱,老婆拒绝,他心里体谅老婆。后来又找父亲要钱,终于能够订一个月的报纸。拿到报纸以后,反复阅读。后来他老婆同他商量把报纸用来贴墙,他就把有广告的一面贴到墙里面,有文章的贴在外面,这样就可以随时在床上读了。一副贫寒家庭的却又热爱阅读的知识分子跃然纸上。

  《母亲的记忆》讲的是母亲与自己的母子之情,母亲为了他找尼姑要蛐蛐,母亲把父亲养的月季花给折了送给他。这都是母爱的提现。最后描写了母亲最后的话语。虽然只是短短的几个生活片段,却深刻地表达出了母子之情。

  我读这本书,其实是没目的的。就像在街上遇到了好东西,不一定想买,就是看看。看着看着,一下午就读完了。本书的氛围就像是一个老人在独语,喃喃地回忆自己的过去,回忆父母,回忆妻子,交代后事,书籍要捐出去,字画不要了,瓶瓶罐罐都丢掉。然后他就洒脱地去世。谁也不会记起他。但是还好!我幸运地发现了。

  《故事和书》读后感(五):其淡如水

  “

  我们结婚四十年,我有许多事情,对不起她,可以说她没有一件事情是对不起我的。在夫妻的情分上,我做得很差。正因为如此,她对于我们之间的恩爱,记忆很深。我在北平当小职员时,曾经买过两丈花布,直接寄至她家。临终之前,她还向我提起这一件小事,问道:

  ‘你那时为什么把布寄到我娘家去啊?’

  我说:

  ‘为的是叫你做衣服方便呀!’

  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

  孙犁的夫人在临终前记起这么一件小事,多年之后孙犁觉得时日不多,想起来的还是这么一件小事。这么小的一件事,平淡至极,读起来却久久不忘。就如同一部电影,电影的大部分时间,是动和战争,以及咬着牙往前挺的生活。而影片的结尾,女主角在病榻上念起这么一件小事,紧紧握住老头子的手,幸福的闭上眼睛。像是在咀嚼一颗糖般细细品味着这点回忆,很久,有一滴眼泪轻轻的滑过眼角。很容易去解读,却很难把握这点平淡小事的感情分寸。因为它只属于两个人,属于他们彼此的生活,把所有的回忆和感情压缩在这么小的一件事情上,旁人难明白,哪怕万分之一。而这份感情,走到最后平淡如水,对于经历过那个年代的爱情和家庭来说,却又是共通的一种感情,抚平创伤理顺过往到最后的和解,最后的心平气静,可能都是类似于这样的一件件小事。我们看到时间和命运的不可违背,不甘的心被驯服,才开始明白感恩和知足。

  “

  我曾寒酸地买过书:节省几个铜板买,买一本旧书,少吃一碗烩饼。

  也曾阔气地买过书:面对书架,只看书名,不看价目,随手抽出,交给店员,然后结账。

  经验是:寒酸时买的书,都记得住。阔气时买的书,读得不认真。读书必须在寒窗前,坐冷板凳。”

  孙犁忆起旧时买书的事情,自己也有过类似的感觉。当年穷学生一枚,每次到书店里看到很多想要买的书,总是要犹豫很久比对书价艰难的做选择。终于下定决心买好了书之后,总会给自己讲下次发了奖学金一定要拿出一大部分钱来随心所欲的买书。寒酸时买的书,因为珍惜,字字句句都要认真的读,唯恐浪费。等现在工作了,随手买下的书,积攒了一大堆,读起来却匆匆忙忙慌慌张张,更不用说认真了。书是如此,大抵欲望都是这般,唯有在和欲望的拉扯中做的选择,才会觉得珍惜。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故事和书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