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是一本由(英) 里德尔·哈特 / B.H.Liddell Hart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42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很多评论虽然贴近事实,但是过于刻薄了,有苛求当事人的嫌疑。
●非常有見解的好書~
●残疾人威廉2就是小布什,只不过坐在危害更大的位子上。 德军陆地上确实有一打三的实力,但真这么敢的就是傻逼 1917年其实有停战的可能,俄国革命了,法国快不行了,这时幕后美国跳出来,通过经济资助英国逼迫德海军狗急跳墙,套路和对二次大战的日本差不多。关键德国找了2次道。 要谨防大战开始表面中立,其实已经选编的暗牌。
●主要从军事和战术的角度来讲一战,可以拿来入门。战术上对德国的评价很高。对于国际形势讲得就不多了。
●李德哈特不仅审时度势地分析一战诸多重要战役,而且其秉持的历史观相当清楚。李德哈特战略要义:1、突袭战比消耗战重要;2、预备兵力的使用时机必须仔细思量;3、战术打法与战略目标不可二分而治;4、集中己方兵力进行大规模战役与分散敌人兵力开辟小战场相辅相成。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读后感(一):精妙绝伦
内容有趣生动,甚至很活泼~建议大家都看看,资料都很真实~唯一缺点就是地图不够详细,作者依然花了大量精力去分配好文的结构,这让读者很欣慰~
作者有着很丰富的服役经验和各种军事知识,即使是一个军盲也能十足地了解内容,对一战的残酷性和科技发展速度之快历历在目,分开了栏目描叙空战和海战,很不错。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读后感(二):一战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完全是欧洲各大国之间本着侵略的野心发动的对外战争```所谓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也只不过是斐迪南带着充满挑衅心理的态度去塞尔维亚观看军事演习``本身这次军演就是一次挑衅行为``为的是向塞尔维亚人炫耀武力``斐迪南亲自前去观看更激怒了塞尔维亚的爱国主义者而遭到暗杀```德`意`奥则正好借题发挥``挑起战争````而我个人认为```有战争就有胜败```有胜败就有利益得失``因此``很多自认为军事实力比较强的国家就打着维护世界和平的旗号加入战争`主要就是英`法`俄三国协约``而一战初期`美国打着中立的旗号与各交战国通过军火交易和提供贷款的手段`在这次战争中发了一笔巨财`国力大增````然后等协约国和同盟国之间打得两败俱伤的时候``本身就在战争中实力壮大不少的美国协约国``对同盟国宣战```彻底改变了两盟之间的力量对比``同盟国败局以定````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读后感(三):德国有战争和哲学
1,两次世界大战德国的盟友都不靠谱
2,德国以基本一国之力对抗英法俄(后来的美),以少对多,战场上不落下风,德国士兵的素质和战争系统可见一斑
3,英国海上封锁,美国军队资源支持(同作为后进的帝国,为什么德国不拉隆美国呢,咱也有钱啊);英法殖民地的军队和资源,统统构成了经济上面德国的压力
4,由于武器的进步一战基本是战壕战,传统骑兵无用武之地,坦克初露峥嵘。往往进攻方损失更多资源和兵力。如果真的照结束时作者的设想德国采取西守东进的策略,抢占中欧俄国的资源,可能是另一个结局
5,作者一直强调的奇袭策略,也就是二战德国的战法
6,书中一开始介绍了战前的政治格局,如果德国能够采取政治手段,军事上各个击破更容易达到目的
7,关于登场的毒气战,双方都使用,仅仅就是武器而已,没有什么人道不人道的
8,想读一下一战以前,比如普法之战
9,captain 霍夫曼哪儿去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读后感(四):庸人的胜利
战争中固然有战争艺术,但在自法国大革命诞生了民族国家总体战的概念之后,本质终究变成了经济性和技术性的,受这两方面因素的制约无比明显。
以一战而言,庞大的步兵部队及其更加庞大的补给部队,一旦离开了有效占领的铁路线,机动能力立刻会急剧下降,这就意味着在本国内集中防御力量,比起在敌国领土上前进,要容易许多倍,对双方都是如此。
另一方面,当壕沟、地堡、曲射大炮与机枪等近现代防御设施武器得到相当发展的情况下,攻击者却依然只能依靠步兵脆弱的肉身和缓慢的双脚去执行作战,而当时火炮低下的机动力和大量的炮弹消耗意味着步兵的支援火力要么无法及时到位,要么其机动速度和后勤需求必然拖累整个部队的攻势发展,导致战线上的突破无法迅速发展,再度陷入僵局。
以上两个方面的真正含义是,在一战的技术条件下,只有手握巨大权柄的天才才能用手头脆弱低劣的进攻工具完成一次有效的攻势,而任何一个拥有普通指挥权的庸人都可以利用他手中优质的防御工具进行一次合格的防御——当战争变成举国力量的投入,指挥官中庸人的数量必然远远多于天才,于是攻守的结果不言自明。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读后感(五):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深远地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则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国际格局与冷战二极化的世界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