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欧洲?》是一本由[美] 杰克·戈德斯通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4.00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为什么是欧洲”俨然是有点标题党的。数据(主要是数据+分析)支持下的比较历史视角下的近代世界,条块分割的分析+导读+进一步参考阅读书目,很适合高中老师拿来出题或者大学一年级通识课的体例。来自Mc-Graw Hill Education果然不是没道理的。
●只是老戈将加州学派的各种东西方历史比较的观点述而不论的形式写给入门学生看的,当然很基础。
●对于站在世界史、大战略的角度看待1500~1850年间欧洲崛起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略嫌無新意。
●简短体量来说明宏大的问题,作者可谓视角独特而又叙事高超,同时不断诘问的方法也在改变人们之前对于某些常识的认识
《为什么是欧洲?》读后感(一):good book
如果说《枪炮、病菌和钢铁》主要是解释为什么某些大陆上的民族没能更好地发展起来并被其他大陆上发展起来的民族征服的话,本书就是解释为什么在同一起跑线甚至在起点处于落后位置的西方国家(民族)反倒在后段赶超、引领并迫使东方世界进入新的时代。两书依次读完,感觉相互契合,让人对历史的完整性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全书篇幅不长,内容精炼。作者在每一章节基本上都会列述学界对此问题的不同观点,然后逐一论证、否定或批判,感觉收获很大。
《为什么是欧洲?》读后感(二):这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社会经济历史书。
中国发展速度很快,如果离开10年故乡,会完全认不出这是曾成长的地方。更有众多经济学者指出,如果中国可持续发展,那么再过10年中国的GDP可以和美国匹敌。
但,GDP再高又能怎样,人民的生活参差不齐,贫富差距还是那么悬殊。拿印度跟斯里兰卡比较,印度的GDP分分钟秒掉斯里兰卡。但是斯里兰卡人民生活质量比印度高是事实。
去完欧洲回来便思考,这200年间,亚洲没有一成不变地一直处于停滞状态,但是为何差距这么大。本书客观的从经济、政治、社会结构、宗教和科技等方面出发做了解释。这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社会经济历史书。
《为什么是欧洲?》读后感(三):不适合深度阅读,但可以获得很多启发和观点
从书本身来看
而且作者的很多论述缺乏信度,感觉就是提出了一个理由,然后找一些能够证明的例子数据写上去,可能是作者史学者身份的限制,不过毕竟西方崛起这一个话题太过庞大,要在一本小书的体系内既完整论述又论证详实使人信服确实是十分困难的一件事。
后面几章给出了现代人明显认同的观点:工业革命带来的现代化(英国)
然后就是对于工业革命和现代化原因的追究
对于我个人来说,很多观点已经很平常了,所以读起来不是很有吸引力
不过英文出版那年读这本书,应当会觉得很有价值的,毕竟都十年之前了
总的来说,作者还是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原因提供了历史角度的辨析,强化了科学的重要地位
特朗普上台之后以及民粹主义东山再起的今天,读这本书不仅是对过往人类成就的一个回顾梳理,更是一个对于今天世界局势和各国内况的反省和警示
《为什么是欧洲?》读后感(四):这本书相当好
作者是公共政策学教授,算是历史社会学家。这本书逻辑严密,层层盘剥下来讲述为什么欧洲“突然”一下就超越中国、印度、奥斯曼帝国等强盛多年的文明,摆出一些常见的观点,例如耕作方式等变革、宗教差异、贸易抢掠,摆出事实一一否定,于是引领读者更深入地去思考,那到底是为什么嗫。在这个探寻过程中,把东西方进行了个全方位的对比,从地理条件到生活方式,从信仰传统到历史事件,很宏大,又很精妙。我的大脑就像放幻灯片一般,涌出许许多多画面(多半从电影里来的....)和历史八卦。当回顾历史或放眼全球(这本书同时在做这两件事)时,总是会让我觉得心潮澎湃,个人早就被这些洪流冲散了,心灵的愉悦和充实不言而喻。什么叫精神食粮,不读书的人真是不会晓得。
我在读书笔记中摘了最后一章中总结六个关键因素的话。那真的是简版,建议还是读全文来理解,除非你对东西方的各方面都了如指掌。中间的分析才是最有意思的。
《为什么是欧洲?》读后感(五):凭什么是欧洲
阅读指数:7.5
时间消耗:8小时
为什么是欧洲?英文原文是Why Europe?很有点“凭什么是欧洲”的诘问。这让我想起已故著名公司法学家李博斯坦(Larry Ribstein)的名篇Why Corporations?(凭什么是公司),文中质疑我们对于公司为何成为主流组织形式的惯常解释。李博斯坦著述颇丰,且多有惊人论点,他于2011年平安夜辞世,着实惋惜。
跑题了。这本书算得上是加州学派主要观点及研究方法的入门介绍。加州学派的学者一般都反对欧洲中心论,甚至直接主张亚洲(或中国)中心论。他们认为在1500年世界近代史开始之前,东西方差距并没有想象中的大,西方还在很多方面都落后于东方。加州学派的学者在这样的基调之上展开了诸多研究。这本书一再强调欧洲崛起尤其是英国成为霸主的诸多偶然性,例如工程师与企业家的合作,官方的开明,宗教宽容,科技进步引致的认识世界的方法革新等等,这些都在英国破天荒地得到了很好的结合。书中还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气候及地理位置对发展的重要性,有那么点气候决定论的意味。以偶然性为基调的讨论,多少有点让人不太舒服,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提到英国科学家主要通过不断的反复实验而获得知识并以此改变认识世界的方法,这正是英国经验论和欧陆唯理论对立的开始,也在法律层面逐步形成两大法系从理念到方法上的差异。
不过相比之下我更推荐另一位加州学者彭慕兰的著作《大分流》,可能是因为先看了《大分流》,所以觉得《为什么是欧洲》写得过于简单了,论证也不太充分。相比之下,《大分流》应是加州学派的经典之作。很早之前通读了《大分流》,该书可以给8.5分,其中也有些问题能激起我们反思,例如彭慕兰对这样一种事实感到惊奇:中国政府的垄断行为要比欧洲政府做得少得多,前者没有对糖、烟草、酒或其他日益流行的小奢侈品实行垄断,而这种垄断使欧洲统治者及其宠爱的商人获得非常多的钱(《大分流》第212页)。其实这很好理解:作为一个以土地为中心层层构建制度形成秩序的农业大国而言,奢侈品交易所衍生出来的税收已经与土地距离甚远。常说国外的汉学研究有种隔靴搔痒的感觉,不能达至问题的根本,但类似的反思在加州学派的研究当中时有激起,这是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