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也无风雨也无晴:苏东坡的诗词与人生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08-09 23:2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也无风雨也无晴:苏东坡的诗词与人生读后感1000字

  《也无风雨也无晴:苏东坡诗词人生》是一本由史良昭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4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也无风也无晴:苏东坡的诗词与人生》读后感(一):也无风雨也无晴,也无忧愁也无憾

  

货比三家,买书也是个精细化活,马虎不得。千锤百炼不敢说,但是精挑喜欢必须的。笔者是个购书达人,买书比较多。一本好书最起码有三个亮点。依笔者拙见,一本好书重点三个点,第一作者,第二主要内容,第三具体细节。这本《也无风雨也无晴》就三点都具备。

首先,作者绝对高人,而非一般作者。史良昭,字穆俦,1947年生,江苏武进人。上海师范大学硕士文史专家,上海作家协会会员。1982—2017于上海古籍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任编审室主任。著有《元曲三百首全解》《百世一断——历史的第二种读法》等。这位作者的资历来写苏东坡的书绝对是很适合的,做文史研究大咖毕竟是专业人士做专业的事,值得信赖

其次,再来看一下整本书的主要内容。本书以苏东坡一生的行迹为线索,采用漫话的形式介绍了苏东坡各时期诗词的风格成就。作者将诗人的生命历程作品内涵作为叙述重点,融艺术趣味故事一体。书中每篇都与一首诗词或一个主要事件相关,分读可体味苏东坡作品的精华,合观则可明晰诗人的身世人格与时代脉络,多面呈现苏东坡这一中国人的精神典范生命印记果不其然,这本书详略得当,值得一读。粗线条概览有之,而细线条的充实内容也是有的,详略得的好书。

第三,最后看细节。细节定成败,看一下书中内文吧。东坡先生绝对是文人,让笔者非常敬佩。细看了一阵子,觉得更加崇拜东坡先生的,才华人品都非常好。可是,看着看着书,就来了了伤心事,他因一首富含才华的诗而获罪。如,汉代御史府的柏树上,曾有乌鸦数千朝去暮来,后因称御史府为乌台。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从徐州移知湖州(江苏吴兴),上任才三个月,就因新党的纠弹而被押入汴京御史台狱。罪证是他的诗作,当时给了个诨名叫“诗帐”,由御史中丞李定主持,一首一首地勘问出“讪谤”的罪状;这就是宋代大的一场文字狱,著名的“乌台诗案”。“诽谤”就这么定格了,很冤枉。幸亏东坡先生伶牙俐齿解释得及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才华要有,硬核知识、过人的智慧,东坡先生又一次征服了笔者,真得无法用言语表达了!

  《也无风雨也无晴:苏东坡的诗词与人生》读后感(二):也无风雨也无晴,也有情怀也暖人

《也无风雨也无晴》多么诗情画意书名。“也无风雨也无晴”仅此一句就是那么吸引人,真得让人感受到诗的文化气息、风韵十足。再来认识一下作者吧,他绝对是高人,而非一般作者。史良昭,字穆俦,1947年生,江苏武进人。上海师范大学硕士,文史专,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作者的资历来写苏东坡的书绝对是很适合的,做文史研究的大咖毕竟是专业人士做专业的事,值得赖。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是硬核道理,看是浅显的道理却是实话,也是一句里话。

货比三家,买书也是个精细化活,马虎不得。千锤百炼不敢说,但是精挑喜欢必须的。笔者是个购书达人,买书比较多。一本好书最起码有三个亮点。依笔者拙见,一本好书重点看两个点,第一要看主要内容,第二要看具体细节。这本《也无风雨也无晴》就两大优点都具备。

第一,看一下整本书的主要内容。本书以苏东坡一生的行迹为线索,采用漫话的形式,介绍了苏东坡各时期诗词的风格与成就。作者将诗人的生命历程、作品内涵作为叙述重点,融艺术、趣味、故事于一体。书中每篇都与一首诗词或一个主要事件相关,分读可体味苏东坡作品的精华,合观则可明晰诗人的身世人格与时代脉络,多面呈现苏东坡这一中国人的精神典范的生命印记。果不其然,这本书详略得当,值得一读。粗线条概览有之,而细线条的充实内容也是有的,详略得当的好书。

第二,看细节。细节定成败,看一下书中内文吧。东坡先生绝对是文人,让笔者非常敬佩。细看了一阵子,觉得更加崇拜东坡先生的,才华和人品都非常好。东坡先生绝对是情怀大家,书中有个他与王安石的过节,让笔者记在了心里,确切地说是铭记在心了。第29页《苏东坡与王安石》一章,从两位因老苏而开始不和的历史渊源讲起,苏洵的《辨奸论》为起点写起。到了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7月两人的会面,两人没有文人相轻,而是以礼相待、作诗表文人友好范儿,毫无唇枪舌战的火药味。东坡先生给王安石的信中写道“某游门下久矣”的客气话就让我们当下读书人敬佩、敬重。

全文读罢,一言蔽之,才华要有,硬核知识、过人的智慧,过人的情怀更要有,的确如此。东坡先生又一次征服了笔者,真得无法用言语来表达了!

  《也无风雨也无晴:苏东坡的诗词与人生》读后感(三):《也无风雨也无晴:苏东坡的诗词与人生》序

  

前人品评苏轼和韩愈的古文时,有“苏海韩潮”之说,那么苏轼的两千七百多篇诗、三百多首词,更可以说是一片浩瀚闳丽的海洋了。我们读木华(玄虚)的《海赋》,除了心折于大海“掎拔五岳,竭涸九州”的气势外,还为它“吐云霓,含龙鱼,隐鲲鳞,潜灵居”的内涵所吸引。探览东坡诗词的大海,也会使我们流连忘返,担心的只是它太广,不能面面俱到;太深,难免浅尝辄止罢了。

东坡的诗是宋诗的代表(宋诗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是黄庭坚),更是宋诗中高踞峰巅的部分。换句话说,从元明到清末,宋诗常有为人所忽视以至贬抑的情形,而东坡诗则不在此列。譬如元代的赵孟曾经抄写过黄庭坚的一首马诗,误植于杜甫名下,明代的有名学者王稚登竟以为发现了老杜的佚作;“后七子”不讳言对宋诗的别集不感兴趣,却没有人敢承认说自己不曾细细读过苏诗。清初,当宗宋的诗风逐渐抬头时,作为先导的便是东坡诗的各种批、注刻本大量行世;《诗韵集成》《诗韵珠玑》一类的韵书,所示句例无不取自苏诗。就是在“同光体”诗人从学黄庭坚、王安石入手之时,也是把东坡诗奉为“合学人诗人之诗”的最高圭臬的。至于东坡的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指出向上一路”,扩展了宋词的表现领域,促成了风格的多样化,这更是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提出的“知人论世”的理论,确是文学鉴赏的前提。东坡一生的经历复杂曲折,“早岁登科,便兼两制;一麾出守,历典八州。金莲花炬,受尽北阙恩光;玉盏红牙,占断西湖美景”。光靠小说评话中的这些家门介绍,是说不清问题的。若要原原本本叙述诗人的历史、性情,分阶段发展的思想,以及社会条件、政治背景的话,又与这本诗词话性质的小书,在体例上不能相合。好在东坡的伟大之处,除了超旷之外,便是他的真率。他把他的经历感受、襟怀思想、喜怒哀乐,都尽情地在诗词中倾现出来,没有一丝遮掩与损曲。因此,我们反而可从东坡诗词作品的镜子中,去照见他的心灵,合成他一生的历史。本书在探览苏海的路线选择上,便尝试着去实现这样的目标。

宋代兄弟发达齐名的现象似乎特别普遍,以二苏的时代论,稍处于其前的有宋庠、宋祁,同时的有刘敞、刘攽,程颢、程颐,“四王”“三孔”,以至“韩忠献有子八人,纲、绛、维、缜”,无不是棠棣同辉,但同苏氏昆季相比,却有爝火与日月的分别。历史上当兄弟中的一人成了一代文宗,另一位的诗文名便往往为其所掩,如王士禄之于王士禛,袁树(袁枚从弟,由枚父领养,故以兄弟行)之于袁枚等皆是,二苏却是这一现象的例外。散文固不必说,以诗歌言,“士大夫无能轻相轩轾”,从南宋的陆游到清代的贺裳,还有好些人看好苏辙的。东坡和子由的声名是不存在悬殊差别的。

也正是因为二苏兄弟的这种特殊性,在实际写作中,最终只能将子由委屈在顺带提及的附属地位。但愿探览苏海的结果,能激起读者诸君的兴趣,去继续访游一个个文学家的海洋吧!

  《也无风雨也无晴:苏东坡的诗词与人生》读后感(四):竹杖芒鞋穿风雨

  

对诗词稍有了解的读者看到《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个书名就会立刻想起苏东坡那首旷达潇洒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在我心目中的诗词排名榜上跟王维的那首“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几乎可以并列榜首。历数唐宋诗词名家,苦命人不在少数。社会环境及个人性格都是促成他们悲剧命运的原因,例如杜甫、李贺、李煜……苏东坡的命运也是相当坎坷,他的一生是不断迁徙、疲于奔命的一生。但是相比较于杜甫凄凄惨惨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我们常在苏东坡诗词里看到的是“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这样的乐观心态。 诗人余光中曾说,“我要是去旅行绝对不会和李白一起,因为他没有现实感,太不负责任;也不会和杜甫一起,他太苦哈哈,恐怕太严肃;要是挑一个,跟苏轼在一起可就好,他可以做一个很好的朋友,他是个很有趣的人。宜简宜繁,方为至真至性。”

对苏东坡感兴趣的读者一定要读史良昭的这一部苏东坡传。名人传记还是要这样的内行人来写才更加有阅读价值。如果只是像我们这些外行人一样了解点皮毛,那么必然引用不实的史料,用些臆想虚构来穿凿附会而已。史良昭老师曾是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编审主任,对于古代诗词文化颇有研究。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也能够感受到他的文学造诣很高,关于苏东坡这个人物的历史资料掌握得全面而翔实。 这本书中包括49篇主题式短文,详细地讲解了苏东坡的诗词及人生。其中有许多我从前未曾涉足到的有关苏东坡的知识,比如: 苏轼与苏辙兄弟二人的深情厚谊。 这兄弟二人的感情真是让人羡慕,真的是可以称得上“手足”二字了。他们二人在通信时经常提及“夜雨对床”四字。那是他们一同到汴京参加制科考试的一晚,夜半风雨大作,兄弟二人联床夜话。这一夜给他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囚禁而后获释之际,苏轼首先想到的是给弟弟写信报平安,而非妻儿。当他结束三年的黄州任职改移汝州时他想到的也是先去筠州探访弟弟。 苏轼的幽默豁达。 记得那句诗吗?“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其实当时苏东坡才三十七岁,可能按照古人的年龄来计算是有些上年纪吧。但是其中更多的是说笑的意味,这样的旷达的性格让人忍俊不禁。以及《洗儿戏作》一诗中的“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虽然有些直白过头,但也表达了他真实的心境。 史良昭的东坡传让我读到了一个非常丰满生动的苏东坡,他穿着芒鞋拄着竹杖,顶风冒雨走过了辉煌一生。

  《也无风雨也无晴:苏东坡的诗词与人生》读后感(五):人生几度秋凉

  

苏轼,大抵是中国文人心目中一个跨越不去的高峰。即使在今天,苏诗苏词仍然是文学研究的热点。以苏轼为主题搜索,仅2020年一年已刊载发表的论文就有200余篇。这其中固然良莠不齐,但这可观的数量已然证明了苏轼的热度。与苏轼超然的文坛地位相似,苏轼的民间地位依然不俗,无论忘的如何,苏轼的诗词大家都还是能想起来的。《也无风雨也无晴》一书,就是以这样巧妙的思绪,将苏轼的文学造诣、政治生涯与大家都熟知的苏轼故事相联系,写就了由日常入学理的一部作品。正如作品的副标题“苏东坡的诗词与人生”所言,本作既有学术性的讨论,也不乏对苏轼由诗词温服所反映的人生旅途感怀的描摹,可以说颇具可读与可藏性。

本人的文学造诣有限,也非文学专业人士,无法对苏轼诗词中的文学造诣进行讨论。因此接下来的文字更多的是基于个人感想,谈一谈,苏轼诗词的百味。

最早接触东坡的诗词,应该是从语文课本开始。东坡先生的人生经历大抵也是在那个时候开始进入大家的脑海。位列唐宋八大家之列,文学常识自然少不了;兼之超然的文学地位,老师总会让你积累一些文学名家故事,以备作文之用。于是乎,东坡居士又多了几分群众基础。然现在回忆起来,中学时代读到的苏诗苏词,总是差那么一点味道。虽也能语“老夫聊发少年狂”,也能提笔默下《后赤壁赋》,更也在作文中写过“一蓑烟雨任平生”之语。但对于苏轼的人生与诗词之间强烈的互动与反差之感实则感怀寥寥。此时的苏轼,远了些,教条了些又功利了些。

什么时候对苏诗苏词有更深的理解?或许需要经历一些小小的磨难与不顺。当平缓的少年时代过去,总会遇到那么些小小的不顺意,此时再读苏轼,或许能懂得更多一些。某一年,突然遇到了一些不顺意,现在回想起来不值一提,当时却颇有末日将临之感。那一年,又再次与东坡先生产生了联系。起初是年初,去了“三处西湖一色秋,钱塘颖水与罗浮”之一的惠州西湖。环湖期间,既路过了东坡两进两出的合江楼与嘉佑寺;也仔细观看了记载朝云故事的一方石碑;更在名为“鳄湖”的西湖一隅看到了东坡在鳄湖放生的故事(虽然可能放生的都被鳄鱼吃了)。随后,当年年中巧合之下去了一趟常州,夜探东坡园。这一年也算与东坡有了神交,至此终是矫情了起来。又一次想起东坡所言“寄浮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也在失眠时想起东坡的“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忽然就对少年时写过的文字有了一些愧疚,何曾读懂过苏诗苏词,甚至连皮毛都未曾碰到。风浪之中,扁舟飘摇,要想吟出一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何其困难。

然而,当生活温柔一些,再次阅读苏诗苏词以及他的人生,才再次明白,东坡何以拥有这样超然的地位。于文学艺术之外,其为官为民的政治守则、历经磨难不改的真性情都尤为可贵。乌台诗案,于东坡可谓无妄之灾也属因言获罪,然此后东坡在贬谪期间迎来艺术生涯的一次次高峰。始终保持创造的热情,尤为可贵。此后的数次贬谪经历,无一不与诗文被前牵强附会有关,但其始终未曾停下抒发感情的笔。同样,虽然一再贬黜,也没有真的远离庙堂。为官之时都兢兢业业,也不刻意夸赞自己。东坡的诗词与人生相互辉映,也算是印了这句“也无风雨也无晴”。

  《也无风雨也无晴:苏东坡的诗词与人生》读后感(六):苏诗的几个趣解

  

苏轼的好诗太多了,写苏诗的书也太多了。虽然如此,总还有一些未经人说之处,或者虽经人说而很少人注意及之。闲中读此书消遣,发现苏诗的有些地方,一般看来仿佛并无疑问,但事实则并非如此;有些地方,作者闲笔一说,令人解颐。

比如,苏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闭上眼,我们就仿佛感受到西湖之美,晴天是一个样子,雨天又是一个样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就是这个道理。然而,我们很少去追问,“淡妆”“浓抹”哪一个是拟晴天,哪一个是拟雨天?作者写道:

睛西湖同雨西湖,孰个算“淡妆”,孰个算“浓抹”?一种意见主张雨天为淡妆,因为“山色空蒙”;例如陆游《湖中微雨戏作》就谓:“莫言老子无人顾,犹得西施作淡妆。”另一种意见相反,以为“水光潋滟睛方好”之时透明度更高,几乎是不著脂粉。(p51)

这一种相反意见,作者也给找了一个间接证据,那就是袁枚的《小竹枝词》:"雨余红意敛,风定黛痕长。妾请学西湖,今朝是淡妆。”“雨余”自然不是雨天。这个证据虽不过硬,却尚算得言之成理。虽然作者用一种通融的态度将这种疑问化解了,所谓:“其实,苏诗的比喻是遗貌取神,并非为西湖拟定妆名。”(p51)苏轼本意是否的确如此,只有苏诗知道。但这个细节,反映了作者读苏诗时的眼明心细。有些看似没有问题的地方,恐怕正埋着待人发现的疑情。

再如,苏轼作诗生涯中有一次还吃了自己的亏;按俗语来说,是典型的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熙宁七年(1074),苏轼作了《雪后书北台壁二首》,是所谓“尖叉诗“,意在用险韵,以展示才情。这种有难度的创作,往往会逼出自己才情的极限,从而催生出神来之笔。然而风险是,有可能不够自然大方。这类诗在后世批评家眼中属于歪魔邪道。但在北宋,却不乏“逐臭之夫”。苏诗一出,苏辙、王安石都跟着和韵了起来。苏辙、王安石这么好事,就是因为有难度。也许是出于礼节,更许是出于逞能,苏轼也跟着再和一叠,题为《谢人再和前篇》。作者解说道:

诗中虽有“飞花又舞谪仙檐”“也知不作坚牢玉,无奈能开顷刻花”的妙思,但也出现“忍冻孤吟笔退尖”之类的涩僻。尤其是“渔蓑句好应须画”及“银杯逐马带随车”两句,一用韩愈《雪诗》“随车翻高带,逐马散银杯“,这一联本身就常为人所诟讥(如王士禛就“每为齿粲”),东坡又省掉一个“缟”字,与雪题便容易脱钩;一用郑谷“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的雪诗,此诗则是东坡曾经亲口许为“村舍学中语”的。(p60-61)

苏轼的窘境,一望而知,连原则都不讲了,拿自己瞧不上的郑谷诗来充数。这种指摘,苏轼当然无从辩解,只能认栽。以前纪晓岚批苏诗“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之句中的“敦”字,谓虽不能说不通,终有嵌韵之痕。钱锺书先生《中国诗与中国画》谓此处苏轼的“窘态”,流露无疑。但平心而论,“敦”字到底不至于不通。这首尖叉诗才是十足的窘态毕露。这在苏轼的作诗生涯中大概并不常见。苏轼的这种窘态,作者顺带来了一个比拟:

妙颖如林黛玉,在情急中也会用“纱窗也没有红娘报”来应付酒令。(p61)

这就很传神了不是?

又如,苏诗“河东狮吼”的那桩公案,引起后世的误解、误用。作者也给说了个清清楚楚:

“河东””是柳姓的郡望,所以柳宗元、柳开以至柳恽的集子都被名为《河东集》;杜甫《可叹》诗又有“河东女儿身姓柳”的句子,“河东”切“柳氏”是可信的。但一个由侠入隐、倜傥悃诚的陈季常竟成了怕老婆的班头、“惧内”的同义词,这是知其为人的人所不能接受的。于是反对派便提出了驳斥,其代表人物是注解苏诗的功臣、清人王文诰。他主要的证据有:一、 东坡为陈季常作《临江仙》(细马远驮双侍女),序中记他“载二侍女”,“至溪山佳处,辄留数日”;又《方山子传》也说季常“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有自得之意”,可见柳氏不妒。二、寄吴德仁诗时,“柳故数载”;所谓黄庭坚元祐年间的信件,《山谷集》不载,当是伪托。三、东坡黄州时与子由书,述墙外悍妇同丈夫吵架,“声飞灰火,如猪嘶狗嗥”,并未兼及柳氏。四、吴德仁不喜闻人过,“公素未识面,必不以柳妒告之也”。至于“河东”,王氏以为指柳真龄,他曾送给东坡一条铁拄杖;“狮子吼”云,便是柳真龄“以铁拄杖为棒喝耳”。林昌彝《射鹰楼诗话》称扬“此说可采”,可惜的是在这一说上王文诰错了,因为诗中“狮吼”和“拄杖”显然不是同一人。(p123)

这是前人的说法。作者自己当然不能交白卷:

清人卢文弨《钟山札记》的说法,值得我们注意。他考证佛经,《狮子吼经》是一名三字,直可视作女子讲经之意。这样,我们大致可以对“忽闻”二旬作出另一种解释:陈季常自谓通究佛学,不料却忽然听见出更为精深的禅理,妙不胜收,不禁手中拄杖落地,茫然不知自己是否果证菩提。东坡《闻潮阳吴子野出家》有“当为狮子吼,佛法无南北”,似乎也可佐证“狮子吼”只是说的佛经典故。(p124)

作者猜想,即便是这样的解释,女性们恐怕也并不满意。我得说,在今天这样一个女权高涨的时代,把“河东狮吼”这个讹而为“惧内”之意的恶名洗刷掉,我们是欢迎的。作者多虑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也无风雨也无晴:苏东坡的诗词与人生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