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是一本由朱光潜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17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开场话后,我免不了感动得流泪了。读这类文章,几页纸,让我如此共鸣的,还是头一回。短短几行字,洞见世道治之明,真善美之美,实在佩服。 强烈荐之大好青年。
●美需要离实用保持一段距离来欣赏。美全在于形相本身而非其效用。
●生活中的美才是大美,平淡中的美才是大美,灵魂的美才是大美。美是朦胧的,又是琐碎的,美是远观的,美又是身处的一种体会一种内心的感觉。
●万人从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把美装进罐子里,有迹可循,不至于茫然站在旷野中,彷徨无措。
●真諦者,空觀。俗諦者,假觀。中諦者,圓觀。美之心法即是: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賞物之美、創作之藝術、人生之藝術,心法一也。由美談到人生哲學,佩服孟實先生的學問。感恩雨夜的這本好書,睡前讀美的文字,安然入夢~
●#艺术可以使人从实际生活的牵绊中解放出来 。 #在读到里面的一些诗词讲解时候,有点无法理解。深感作为中国人,一些古文诗词都读不懂,没落之感。 #美学这个概念很有趣,或许美就是我们生活的最终追求。
●管曹孟德叫曹操的,韩退之叫韩愈的,杜子美叫杜甫的,见了"文艺青年"就别打招呼了,昂。
●胸无纤尘的境界实在是受到了太多既定概念的束缚 朱老谈美不论美 反而让人在两种世界中徘徊反省 无论科学的欣赏的 于是“我”的存在也就更显得愚昧了
《谈美》读后感(一):受益匪浅
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一书围绕着“美从哪里来”“艺术与人生”“摹仿与创造”等问题展开讨论,文笔优美,浅显易懂,如行云流水,把原本很深奥的理论,讲得很透彻,连我这个对美学一无所知的人也能坐下来捧读一个下午,爱不释手。读罢,有醍醐罐顶之感,对一些艺术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想必以后还要经常拜读。
朱光潜说乱世中需要讲美,其实美与时代无关。人人不必都是艺术家,但人人皆需懂美。当物质缺乏时,美能使精神不倒;当物质充盈时,美能使人免于流俗。这本书的最大意义在于没有学究式的考证,而是长者般的平易对话,没有对美的定义,而是让读者自己去发现。上学时书中近半文章出过题,却是为了出题而出,或许拿出一节课,细细品悟某一章节,收获要大大多于那三分九分。
《谈美》读后感(三):回信
高中的时候看过一遍,走马观花。现在一点也不记得里面的内容了,只记得看的时候很痛苦。。。 再读这本书,看到朱老先生的开场话,于是准备写封回信,当是我的读书笔记吧。 1. 第一篇就回答了一直以来困扰我的疑问,艺术有什么用?美有什么用? 在此之前我的答案是抒发情感,书中的回答是"人性中本有饮食欲,渴而无所饮,饥而无所食,固然是一种缺乏;人性中本有求知欲却没有科学的活动,本来有美好的嗜好却没有美感的活动也未始不是一种缺乏"
《谈美》读后感(四):小记
读的是北大出版社08年的版本,不过内容应该差别不大。 如朱先生自己所说,这些话就像他在写信一样,想到什么便说了什么,因此极易阅读且不失深度。所以在一天之内看完了,也愿自己以后都不失掉“慢慢走,欣赏啊”的态度。 印象最深的是对于一颗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许是因为是第一章的新奇感。 也摘抄了些句子,便于日后回想。 譬如联想因着是与实际生活有关,却也不是艺术本身了。 譬如涉及太多的考据与批评后,就不着重于欣赏了。 美感说到底还是一种形象的直觉,而形象是直觉所见到的孤立绝缘的意象,而直觉又是脱净了意志和抽象思考的心理活动。 (可惜自己整合贯通能力太差,还是对美没有一个太整体性的把握,始终还是些零碎的想法。
《谈美》读后感(五):“美”是一场主客场间的游戏
要创造艺术,不论是做一幅画还是写一首诗,都要同时具有主观和客观的思维模式。就拿绘画来说,描绘一幅场景首先就要站在场景之外去观察,要不就像鱼缸中的金鱼我们身处其中却不知缸为何形,是很难去客观描绘事物的本真,所以要有“超以象外”的能力。艺术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站在环中去看环,难免被自己的主观情感蒙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要离现实一段距离才能创作,这段距离就是艺术与现实的距离。但仅如此仍然不够,如果单从描述本真出发去绘画创作,难免跌入写实主义,而这于美创造是背道而驰的,一张照片是难以达到一幅画作的艺术水准,就是因为画作的线条色彩等等,包含了作者的思想与情感,是作者将个人情趣寄托于物一种表现方式,而这要身临其境,置身其中才能体会得到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画一幅缸中的游鱼,如果不能联想鱼的状态,也很难画出鱼的自在或是束缚,而这也决定于作者的创造时的感情。为此,在“超以象外”的同时,还要“得其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