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分数这才公布没多久
就有人急不可耐
自己上了个二本
也不知道这位北京来的
“精神上海人”
是哪里来的优越感
往上数两代
就在这儿装起来人上人了?
就这种反智言论
下面还有人附和???
还真以为自己认识几个字
恕我直言
你真的很low好吧
最近
“小镇做题家”这个词冒了出来
这里是985、211“Five”(音废物)
分享考研、出国、就业等
至今还不到三个月
就已经聚集了快十万人
组里的人自称“98Five”
很抱歉
连个“Five”都当不了
只围绕两个词
——
小组吐槽贴里谈到最多的
就是对专业和学校的迷茫
……
等等蕴含着各种无奈
“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除此之外
他们在组里讨论
就像今年五四青年节
B站发布的演讲《后浪》里
而这些
是小镇做题家们
只能望洋兴叹
当然
他们有哀叹
也有反思
他们自嘲为小镇做题家
小镇做题家们之间偶尔自嘲Five
但却从不因此而消沉
“小镇做题家”大多具有这样的特征:
从小镇、县城考入985、211
除了做题还是做题
面对未来没有靠谱的信息渠道
身边也没有能提供实用意见的长辈
只能一步步摸着石头过河
却又一步步滑倒的失意人群
(最近又加上了失业人群)
但在步入大学后
或是泯然众人
或是逐渐堕落
失学即失业
“对于小镇做题家来讲
读大学的几年好像一个美丽的梦”
一条发于6月8日的吐槽帖说
而小镇做题家的缩影
可以从毛坦厂中学和衡水中学窥见一斑
大家都叫这里“高考工厂”
粗暴、宏大
又十分准确
毛坦厂镇
是中国唯一一个没有电子游戏厅
台球厅和网吧等任何娱乐场所的小镇
就在今年高考前
因为禁止餐馆十点半后营业
还一度上了热搜
如果要真正描述毛坦厂中学
那就是它仅凭一己之力
就带动了整个毛坦厂镇的产业
在央视的纪录片《高考》里
毛坦厂镇常年住着8000多户陪读家长
人数是当地居民的两倍
居住条件十分简陋
价格还都不便宜
▼
学生们只有十分钟的午餐时间
站在家长旁边
捧着保温桶匆匆吃完饭
再火速赶往教室
▼
据说毛坦厂中学的学生
一年要做完五六千张试卷
桃子用按了按计算器
就算365天全年无休
一天也要做15张左右
是不是觉得匪夷所思?
▼
晚上九点
都市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
这里的上万学生
还在窗户后面努力学习
▼
(桃子高中也拍过这么一张类似的图片,回去找找还有没)
墙上密密麻麻的都是成绩单
除了正常的
还有退步成绩单
上面八个大字
“触目惊心,警钟长鸣”
▼
考完试写反思定目标
就和吃饭睡觉一样
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除了这些
老师还会不时去家访
仔细搜查是否看闲书玩游戏机
衡水中学也大差不差
都是地狱般的存在
但是无论如何
我们也无法嘲讽这样的学校
因为来这里的
大多是底层打工者的孩子
他们的背后
都是一个个背水一战的家庭
他们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就是不停地做题
网上有一个名为“高考加油站”的圈子
有11万考生在这里分享
“做题家的生活”
▼
真是一份朴实无华且枯燥的作息表
▼
还有当代“做题家”各式各样桌面大赏
▼
所以
这些小镇做题家是失败者吗?
明显不是
刷题也是有门槛的
就像桃子
想刷都刷不来
那他们就是目光短浅吗?
很明显也不是
他们早早认识到了人生的残酷
和自身没有资源可以依靠这个事实
选择了“刷题”这样一条艰辛但高效的道路
并几年如一日的坚持下来
达成了目标
自制力强大
执行力爆表
刷题这件事情
可真不是谁都能搞定的
“小镇做题家”这个名字
本质上这是一个自嘲的称谓
但却作为猎奇对象被网友们拎出来
颇有一丝幸灾乐祸
言语中似乎在说
“你们看这群人考上了985
也活得好像一条狗啊”
就像桃子开头放出的那位博主
自以为自己出身优越
拥有了上等的资源
就肆无忌惮的极尽鄙夷
殊不知自己那副自鸣得意的样子
才更让人不齿
有一句关于小镇做题家的评论
也很让人讨厌
“同样出身小镇
有的人依然对知识抱有无功利的兴趣
有的人则完全只把读书当成敲门砖”
和上面的博主无差别的
在我这里被判为垃圾
这是一句完全正确的废话
是“何不食肉糜”的现代版本
读书如果不作为敲门砖
又有几个人会自愿去读书?
读书就是不如游戏
不如综艺有趣
这很正常
但是
面对一个缺乏资源独自战斗
只是为了获得一个
跟后浪们同台竞技机会的年轻人
你好意思跟他说
你不要那么功利?
河南今年高考考生115.8万人
只有前三千人可以出省上一所985
你告诉他们不要功利?
功利有错吗?
功利是他们获得更好生活的唯一方式
功利是他们对抗这个世界的唯一方式
在你们享受着优质的资源
指责别人功利的时候
请别忘了有些人
光是活着就已经拼尽了全力
有些人耗费整个青春
只是为了证明他不比你差
谁喜欢功利的世界呢
但很多时候他们都没得选
其实
我们也没得选
end
部分截图来源于微博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你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