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巨匠与杰作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07-25 23:0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巨匠与杰作读后感1000字

  《巨匠杰作》是一本由[英] W.S.毛姆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页数:33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巨匠与杰作》读后感(一):大师解读

  

小时候喜欢国产小说是因为没见识外国的那些大作家作品,后来看了那些外国名著之后就发现脱离不开了。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可以说享誉世界,我也是通过这本书认识他的,这本《巨匠与杰作》是毛姆的读书随笔,对于读书,毫无疑问是无限益处的,尤其是对于作家来说,他们看书的角度普通读者要深。就像我是搞电影的,我看电影看的是其中的剪辑剧情连贯性专业问题,如此鉴定一部电影或一本书的好坏

读书是能改变人的,我一直相这一点,因为一个人在写一本书的时候,每一个字都是来源生活自己对于事物想象阅读的时候我们总是能看到一些能够产生共鸣语句,从而不断丰富着自己的内在。但是现在并不是所有书都有阅读价值的,像那些言情鸡汤励志文,我是从来都不看的,因为实在学不到东西,只能起到打发时间作用,然而真正有事可做的人怎么会去打发时间呢。

好的书是不应该枯燥的,读书也是为了充实自己,不是为了读而读,一定要先认清这点。如今学校里的应试教育是最害人的,学习本应该是快乐的,却总有孩子抗拒学习,这只能怪教育手段有问题。人们喜欢看那些语言优美文章,却往往忽略其内涵,就像郭敬明的文章毋庸置疑他的文笔看起来就是那么有画面感,但是说到内涵几乎什么也学不到。

毛姆在本书中讨论了怎样读书才会有乐趣,这是我们读一本书的动力前提,如果看不下去一本书,内容再好也是没用的。看一书也是有技巧的,最怕的就是死读书,读书和做事一样要活。真正会看书的人是带着目的读的,就像我如今一样,我都是挑对自己有用片段读,用有限的时间学习到有用的知识。我很喜欢毛姆的读书方式,他对于每本书的解析都是独具特色的,他能够告诉我什么书是该读的,读的时候该用什么方法教会我以后该怎样去读书。

读一本好书,有时会影响人的一生,这无异于改变一个人。如果读者真正看进去了一本书,说明他和作者产生了思维上的共鸣,在看书时他用的就是作者的思考方式。这本书本身就是这样的例子我们所有人都应该重视读书的重要性

  《巨匠与杰作》读后感(二):何谓读书

  

何谓读书?一般不外乎两种,泛读与精读。泛读,顾名思义,是指广泛地阅读,泛泛地阅读。也就是进行大量的阅读。从分级阅读入手,再进阶到章节书。要从量变到质变,是需要大量的积累。精读,指深入细致地研读。对重要的文章和书籍,要认真读反复读,要逐字逐句地深入钻研,对重要的语句和章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还要做到透彻理解,这就是精读。

而毛姆的读书却并是我们日常所见。在《巨匠与杰作》一书中,我们看到这位成功的英国作为我们讲述了一种不一样的读书。

《巨匠与杰作》中,涉及到了十部小说,这些小说是在1945年,毛姆毛应美国《红书》杂志邀约开列的一张书单,列举其目中的世界十佳小说。虽然我们可能并不认为这些小说有多么的优秀,但是,这些小说却是文学史上重要地位的存在。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研究作者在其作品当中所阐述的意义以及中心思想,或是作品中每个人物的灵魂特点,或是作品中的辞藻绚丽或是另辟蹊径的叙事方式,或是细腻独特的描写手法,也有涉及研究该作品的时代背景。但很少有人能够洞察作者本身。毛姆在此本书中的评论方式很简单,即“知人论世”:一个作者有什么样的性格,他的心境,他的生活。真正的洞悉作者的生活,丰富经验去真正体会所评论的作家,所说的生活,看看这些文学巨作背后的意义。

一个作品也许描写细腻,也许意义深刻,但是其作者并不是无可诟病。也许这些巨匠们有着世人无法言说的淫邪之念,譬如艾米莉勃朗特通过塑造希斯克利夫来满则自身长期受制的情欲,让自己的性欲在作品中得到满足。也许他们在道德上有着种种缺憾或是劣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好赌成性。这些巨匠们并不是我们所说的存在于世人眼球之中的道德典范,文学界的高大上,他们也是普普通通的人,有着复杂而真实的人性,只是在作品中显示出了自己的魅力与优势。后世的我们无法评判巨匠们生活的对与错,更多的只是看到其背后的故事,感受他们文字的魅力,以及支撑文字所构建的基础。

毛姆的文学随笔,并不简简单单的是一场读书笔记,而是生活的“小八卦”,沉溺在文学世界中,感受文字间小乐趣,诱使我们重新阅读文学经典。

  《巨匠与杰作》读后感(三):读书是一种享受,你不能觉得读它是一种享受,那它对你就毫无用处

  英国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说:读书应该是一种享受。如果你看了我的推荐就去读我推荐的书而读不下去的话,那就把它放下。既然它不能使你觉得读它是一种享受,那它对你就毫无用处。 这段话,摘自毛姆的《巨匠与杰作》。 看到毛姆的这段“关于读书”的见解,我有一种莫名的窃喜感。 毛姆说,除了不得不读的书之外,我们在读书时大可选择自己喜欢的书去读。为自己读书,从书中吸收自己能吸收的东西;凡是自己无法吸收的,就是与自己无关的。 这样的读书见解为许多读者解了惑。 有时候,我们会为读什么书而纠结。我们想要读那本公认的经典作品,可是又被另一本书的名字吸引;我们想要阅读更多的西方文学名著,又想了解新锐作家的作品;我们听说通俗文学没有深度,就开始质疑自己的阅读是否在做无用功。 了解了毛姆关于读书的见解之后,对于读书又有了更加坚定的自我认识。 的确没有一本书是一劳永逸的,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内涵。情感故事里感悟亲情爱情、奋斗故事中汲取力量、哲学引人深思、宗教指导信仰。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纳托尔·法朗士的《文学生涯》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一位国王,他决心做一位英明的君主,于是将国内的贤士召集起来,命他们去收集全世界的智识慧言,并编纂成册供他阅读。 贤士们领命而去。30年后,这些贤士牵着一队骆驼回来,骆驼背上载着5000本书。贤士们对国王说,这些书收录了历代圣哲的所有智慧。 国王忙于国事,认为5000本书太多,没有时间阅读,就命贤士们将这些书籍精选。 15年后,贤士们回来了。这一次,骆驼背上只有500本书。 然而,国王认为500本书也太多了。于是,贤士们再一次精选。 15年后,贤士们带回来了15本书。 这时候,国王老了,读15本书的精力也没有了。 国王要求贤士们将人类智慧的精华集结成一本书,并说这是他最迫切需要的。 5年后,贤士们带着一本书回来了。国王奄奄一息,贤士们也都到了垂暮之年,这一本集天下精华的智慧之书,没有一个人来得及读了。 选择自己喜爱的书去读,享受阅读的过程,不要被他人的思想左右。在不同的书籍中汲取不同的营养,在不同的作家思想海洋里遨游,最终,将会有一本独属于自己的智慧书在我们脑海中形成。我们不必将它刊印成册,它是属于我们自己的“特别定制”,珍贵、独一无二。 1945年,英国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应《红书》杂志的请求,列举了他心目中的世界十佳小说,并给出了详细的推荐理由,这些文章集结成《巨匠与杰作(Ten Novels and Their Authors)》。 在这本书中,毛姆对十部名著作品的作者、写作背景、写作手法等进行了全面的解读。 有些人说,读这本《巨匠与杰作》更像是读大师们的八卦人生。细想之下,好像是这么回事。 比如毛姆在“歌德与《少年维特之烦恼》”一文中写道:这本书是歌德一段恋情的产物。 在一次舞会上,歌德偶尔遇到一个名叫夏洛特·布芙的少女,歌德对她一见倾心。不过,夏洛特已经和一位年轻人订了婚。 这位年轻人曾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 我每次做完事去见我的未婚妻,歌德博士总是在她那儿。很明显,他是爱上了她。他是个哲学博士,又是我的好友,但他每次看见我到了我未婚妻那儿就马上显得很不高兴。我是他的好友,但我真的不愿意看到他单独和我未婚妻在一起,还对她大献殷勤。 这是《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最初构想。 读一部作品,了解它的时代背景、创作构想,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接近作者的真实思想。毛姆的这本《巨匠与杰作》起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桥梁作用。

  《巨匠与杰作》读后感(四):跟着巨匠学读书

也许《巨匠与杰作:毛姆读书随笔》是一本最全的毛姆读书选集了,毛姆是一位名誉院士,文学大师,客座教授,通过他的不凡的作品收获了至高无上的荣誉,他的名字成为文学史上一块丰碑,成为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他独树一帜的风格,他的作品被奉为经典。读毛姆的书,你能感觉到他用一颗悲天悯人的心不停地在探索人生的意义,他的一生阅历丰富,见多识广。他深谙世事,老成持重,精明世故,既感触深刻,也冷酷无情。不愧是毛姆的代表作,也是蕴含了最多生活情节的作品。

毛姆在上学的时候,因为口吃,他经常是同学们嘲讽的对象。他的童年十分凄苦和孤独。毛姆曾说过:“读书是我的避难所。”他热衷于阅读,只要是书他翻来读,不管是三流艳俗故事,还是高雅精深的思想。或许只有书里的世界才能让他向往,现实是残忍和冷酷的,只有书里的世界才有美好的善良和淳朴的天真。 毛姆一生涉猎广泛,博览群书,兴趣和爱好也相当的广泛。他少年老成,也相当自闭。他很敏感,观察力敏锐,这一切使得他对超越现实的艺术有很深的领悟力。

毛姆认为读书一定要是享受的,如果觉得不爽、不享受那就不应该读。突然听到有人说,觉得不爽就不要读,喜欢就读,不喜欢就不读,尤其他本人又是个著名作家,这是让人感到非常新鲜的。

而谈到读书的方法,毛姆认为跳读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值得所有人使用,不过他也表示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适合跳读,但大部分作品都可以采用这种方式。他甚至认为,很多作品的内容是有些冗余的,如果能够正确的跳过那些冗余的部分,会让人觉得作品更加完美。

对于畅销书,毛姆的看法是畅销不等于好,但畅销也不代表一定坏。只要作品畅销,不管它好与坏,就一定有它值得称道的点。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毛姆的看法是足够客观的。他不像大众所感受到的大部分作家那样不食人间烟火,将文学捧上神坛,让经典文学作品跟大众越走越远。相反是非常接地气。这一点在全书都能感受的到。

毛姆说: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那为什么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读完这本书之后,觉得这不仅仅是说读者可以从阅读中汲取到自己所迫切需要的。更是在说,对于作家自身而言,将自己在现实中得不到的追求与向往写成作品,作品对于作家本身也正是一种避难所的存在。

这本书从始至终,毛姆在讲述他对读书、对文学作品的看法以及他在哲学上的一些感悟。我也看过一些其他与读书相关的书,不过跟毛姆这本书没法比了。毛姆这个作家丝毫没有架子,又能将很微妙的一些东西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实在是了不起。

就像毛姆一直强调的,乐趣才应该是我们评价自己阅读的标准,如果我们能够从阅读一本书中获得乐趣,那就是最好的读书方法。

  《巨匠与杰作》读后感(五):学会如何享受阅读的快乐

  

初识毛姆是从《月亮与六便士》,但是真正意义上喜欢毛姆,却是他的《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正是毛姆的这种阅读随笔的风格,影响了自己,才让自己喜欢上他的。这正是如此,才会有了这一次阅读这本《巨匠与杰作》。

这本《巨匠与杰作》是毛姆的读书随笔,作者当然是我们所熟知的英国小说家、戏剧家、散文家毛姆,翻译则是由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刘文荣所译。

全书共分为四章,由介绍关于读书,推荐好书的书与你,介绍自己的书与我,以及名家与名著。

读书应该是一种享受。

毛姆再三强调过,读书应该是快乐的,是一种享受。他也强调不得不读的,那是帮助我们获得学位,谋生用的,而另一种阅读,只会人其乐无穷。

推荐阅读书单。

在英国书单中,毛姆首先介绍了《摩尔弗兰德斯》,一本由18世纪英国小说家笛福所创作的小说。毛姆指出这篇小说的特点:像读报道;人物行为合乎常理;不是道德说教的书;幽默感不够;结构不太精心。

其次推荐了《格列佛游记》,这是18世纪英国小说家、政治家斯威夫特的作品。现在我们小学生必读书目中在中高年级中就有这一本书。毛姆没有直接点出小说特点,而是引用约翰逊对别人的评价,妙哉妙哉。

后而推了长篇小说《汤姆琼斯》与《项狄传》,二本性质迥然不同的长篇小说。随后还有法国书单,美国书单等等。

毛姆基本上是用简短的文字讲述了一本书的主要内容,先是用肯定的语气将整本书的优点指出,同时点出不足之处。他就是在说一本书,单纯的表达自己阅读后的心情,或者指出自己看法。

如在《白鲸》中,毛姆指出,关于图书馆所藏文物的掌故与鲸鱼历史,感觉是多余的,顺便吐槽一下作者麦尔维尔显然是在炫耀知识。同时毛姆也点出这个作家的小说中的美国人只是表面的,缺少真正的美国人的气息,而最有美国乡土气息的当数马克吐温的作品《哈利贝克费恩历险记》。

除了这种书中人物的对比,毛姆还会对同种型作家进行比较。如硬汉派的作家,达希尔哈米与雷蒙德钱德勒:前者案件复杂,后者简洁明快,人物多样,更为突出是后者的对话,有美式的俏皮话。

很难以想象,当我们阅读完毛姆的推荐后,似乎就像真的读过这个小说一样,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或许这就是毛姆随笔的魅力所在。

除了小说,还有传记,我们不难从中看出毛姆的阅读量非常之广,既有我们现在熟知的,就连学生也需要阅读的书目,还有一些我们所不知的冷门的书籍。

甚至于毛姆对于书的不同版书,也了解很多。比如推介到鲍斯威尔的《约》《赫布雷德群岛游记》,毛姆就指出当初马隆编辑时就改动了,后来伊沙姆上校买下手稿,才得以将未删节问世。

毛姆的读书随笔,非常有趣,假如书单中有恰好阅读过的,就正像是在与好友讨论一般,举举优点,吐槽一下作者或是人物,讲讲自己喜欢的情节。这样在脑海中进行的活动,也是乐趣颇多,而这恰恰就是阅读带给我们的快乐享受。

  《巨匠与杰作》读后感(六):编辑手记丨在与毛姆对话的时间里

  

做为最早读这本书的人,侃两句。

曾经有人告诉我,毛姆是阅读20世纪外国文学作品,绕不开的一个人。我觉得他是在胡说八道。

人在时代面前,都是尘埃,不过是大尘埃和小尘埃的区别。

毛姆嘛,就是一个还不错的小说家,仅此而已。

然后我读了这本书稿。

摸摸脸,有点疼。

这本书付印之后,我打开文档,总觉得应该写下点什么,类似于“到此书一游”的言语,否则会觉得,辜负了与一本好书的缘分。

这本书,从拿到书稿到正式出版,大概用七八个月的时间,如果再算上刘老师修稿子的时间,差不多有小两年的时间。这个时候,就充分显示了编辑这个职业,在读书上的特殊性。

作为编辑,对于读书这件事来说,可能只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不管这本书你喜不喜欢,都要反复阅读好多遍。因为这是你的工作。当然,如果手里的书稿与你八字不合价值观人生观不符,硬着头皮看很多遍以后,你会发现,这时候的你眼睛都要瞎了。

当然,更多时候,应该更符合“开卷有益”这个原则。有的书,可能第一遍读来索然无味,可是,读到第三遍第四遍的时候,蓦然发现,这竟然是自己的心头好。有的书,很久以前便写在读书清单里了,但因为这个那个原因,一直没有机会阅读,突然有一天流转到自己手里,那种感觉还是挺神奇的。还有的书,曾经被自己否定,因为工作不得不拾起来,并且一下子要相处几个月——这个分类,是专为毛姆做的。

是呢,毛姆在很久以前就被我放弃了。

然后,就在这样的心态下,我点开了Word文档。

怎么说呢,很有趣,但也不只是有趣。

很多人说起毛姆的读书随笔,印象总会集中在:八卦、毒舌、趣味、好看上。是啊,毛姆的读书随笔,很适合睡前倚靠在床头翻一翻,放松身心,可能睡着之后,脑袋里还飘着只言片语的小段子,忍不住逗笑自己。

但是,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好像又自动屏蔽了这些,给作家和作品定性的广告词句。我更关注的是,毛姆的内心和他的读书世界。毛姆是个很好玩的人,和他的文字一样,透漏着一种看透世俗的犀利和任性,还带着几分孤独。

“作家都是敏感的。”很久之前,我的一个作者如此给自己的群体定性。也许正因为这样,他们的读书世界会更加纯粹。所以,这就成为这本书中,我主要关注的点。

译者刘老先生选这些文章的时候,用了很多心思。先是毛姆的读书观点,而后是怎么读书,毛姆推荐的书,最后才是流传最广的毛姆读名家名作。整本书是一个体系,是一个毛姆读书的体系。

毛姆会说,他认为什么样的书建议读,什么样的书不建议读,什么样的书应该精读,什么样的书应该跳读。他还会,将他认为好的书,列成书单,一边推荐一边评几句。

可能比起后面的他与其他作家对话,在这部分,我的收获更大。所以,我也更想把这部分分享给读者。在宣传中,也着重说了这部分内容(这是我个人的小心思吧,总觉得,做出一本书,总要对这个世界有点用~)。

以上就是一个编辑的胡言乱语。

先这样啦,如果下本书还能相遇,我们接着侃~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巨匠与杰作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