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一本书去未来》是一本由薛原 / 叶芳著作,金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带一本书去未来》精选点评:
●今日接到书,非常满意。很高兴没有放照片,我那张照片太难看了!
●看了一半,实在不能坚持看完。如果是让读书人挑几本书,推荐给未来世界的人,那还有点看头。但整本书,每个作者都在说自己如何爱书,谈论书会不会消亡,那就是啰嗦了。我自己的答案是,旧有形式会日渐式微,有质量的内容会日渐被稀息。至于是否消亡,以十年为单位看,你看看留声机、收音机的现状就可以了;以百年为单位看,你看看宣纸就可以了;如千年为单位看,你看看竹简就可以了。
●20140419购买。没意思,太类似,丢弃。
●收了一篇《不死》在其中。
●有些老旧了。
●一批當代讀書人 也有諸多作者 在這個紙質書與網絡閱讀 電子閱讀交匯的時代背景下集體的暢談 關於讀書的回憶與心得也夾雜期間 很是親切。憂慮與樂觀各自据守自己的山頭 我衹是相比他們關心未來的書會是什麽質感 更為關心如何讓這個世界的人。一起分享閱讀的愉悅與幸福。而不是讓文字陷入消亡或者墮落的境地。
●没有太多感觉的一本文稿集
●里面有个“蜜蜂出版”是个什么东东?内容非常好,但金城出版社的用纸真垃圾和排版太垃圾了。。。
●购于唐宁分店。天啊,他连着一大串就话题一样,可几乎观点差不多的全部放在一起,除了几个年老的元老级人物,一本连续看真的是好累好累。
●可以看看
《带一本书去未来》读后感(一):虽然没看过,书名很吸引我
未来未来,充满期待。对书充满期待,还有书名中的未来。带一本,去未来。爱书期待未来。有时间会看这本书
未来未来,充满期待。对书充满期待,还有书名中的未来。带一本,去未来。爱书期待未来。有时间会看这本书
《带一本书去未来》读后感(二):带一本书去未来
在网络浏览的时代,当电子书和网络阅读成为青年人的生活习惯时,传统阅读成了一个问题,书的未来成了一个疑问。
此书的作者,既有耄耋之年的文化老人,又有风华正茂的年轻学生;既有作家学者,也有网络写手;既有书店卖书人,也有图书馆管理员;既有出版人,也有教书人;既有传统的藏书家,也有网络上的阅读者……不管何种身份,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读者,以读者的名义,谈关于书的记忆,谈关于书的认识,谈关于书的故事,谈关于书的情感,不管谈的是什么内容,都指向了一个主题:就是关于书的未来。
读书人是有福的,图书的生命力是长久的,这是该书的主题,而带一本书去未来,也是该书作者共同的心声,更是爱书人关于书的未来的共同信念。(作者冬至 温州晚报11月28日)
《带一本书去未来》读后感(三):《带一本书去未来》的提示词
《带一本书去未来》
未来的书到底会是什么样子,我想,即使阅读器真能全面取代纸本,也不过和平装取代线装、纸本取代竹帛、竹帛取代甲骨一样,又来一次世代交替而已。模样再变,供人阅读的功能不会变,人们读它,还是在读书。(钟叔河)
信息时代的阅读方式,伴着科学技术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电视,手机,互联网,电子书,随身听,声光电,多奇妙!(周实)
我爱书,很多时候可能都不是热爱书中的内容,而是热爱书本身。(沈睿)
书的形象,书的魂魄,书的命运……穿越了时光的洪流,可以传至久远,漂洋过海,传到异国他乡,激动另一个民族,启发另外的人群,悄悄地掀起意想不到的思想风暴。(傅国涌)
它也有自己的味道。那些旧纸张散发出的不是肮脏的气味,而是一种淡淡的香甜,有一丝残存的油墨味道夹杂在里面,随着书页翻动缓缓的小心的钻进鼻孔,足以令我心醉。那其中大概还混有一些历任书主留下的气息,那是一种爱书人的温润的汗迹。这些气息总让我把它想象成一块盘了多年的玉。(小米)
《带一本书去未来》读后感(四):我我我
在书店看见这书名,然后就毫不犹豫的拿过来了。本来还以为是像林达的那些书的类型呢,他那书里面还有轻松好看的油画。谁知道却是个大杂烩。
编者恐怕是书痴吧,否则怎么会因为电子书和纸制书叫上了这么大一帮人来讨论。里面有好多文章读来很没劲,真像是学生的命题作文。
这本书,在书店翻一下就可以了,知道还是有许多热爱读书的人就可以了。没买回家的必要。
哈哈,最后,关于纸制书和电子书,纸制书肯定会越来越好的,不会给电子书淘汰。
好像是张爱玲说的吧,大概意思是古代的时候出本书不容易,所以古人的书好,现在出个书容易的放屁一样,所以现在多无聊的书。但是现在到了资讯这么发达的年代了,电子书多么厉害,所以有好多无聊的书都会给淘汰的,真正用来阅读的文字,就会做成一本本好书了。
《带一本书去未来》读后感(五):如果让你带一本书去未来
科技影响生活,几十年来悄悄改变的不仅是吃穿住行,同时人类思维以及获取知识的工具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纷纷推出的电纸书设备,都欲在即将到来的“数字出版”市场上分得一杯羹。或许十多年后,习惯了以U盘获取知识的一代会人手一台电纸书坐在大学的教室中。这对于他们没有什么不妥,但从小习惯于纸墨书本的我们,大概会诚惶诚恐地感叹:书的未来怎么办?
此时薛原与叶芳主编的《带一本书去未来》出版了,六十四位作者年龄不一,既有耄耋老者又有中学少年;身份不一,既有作家学者又有网络写手。无论何种年龄与职业,他们共生于这个时代:这是最好的时代,他们有幸见证了科技的飞速发展;这是最坏的时代,他们也亲眼目睹到传统知识载体走向衰微。处于新旧技术共存的夹缝时代,他们作为读书人对书有什么样的记忆?有什么样的感情?有什么样的读书故事?对未来的图书有何憧憬?我们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答案。
钟叔河在《带一本书去未来》之开篇带领我们回顾了书之历史:两万五千年前克罗马农人在法国和西班牙洞穴石壁上的彩绘;五千年前古埃及人写有炭黑的纸草;四千年前两河流域人画有文字的泥板;三千年前殷人用锐器刻画过的甲骨;孔子读竹简曾“韦编三绝”;直至后来蔡伦造出了纸张……技术的发展给各个时代的人带来不同的书籍记忆。
以往的书籍变迁过程缓慢而长期,人们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悄悄地改变了阅读习惯。而如今短短数年,知识的载体———书籍便面临更新换代的危机。而读者面对此种危机的忐忑心态,在《带一本书去未来》之中也可见一斑,书中不乏诸如偷看线装《施公案》、偷书看而把饭锅烧坏等读书故事。可见对于本书的这些书写者们来讲,无论长幼与职业,对传统纸墨书香的眷恋之情是他们的共性。
书中的读者们谈论书的未来,或有惶恐,或有期待,但是我们看到的更多是眷恋,是对依托于纸张书本的过往阅读经验的怀念,其实质是对文化与知识的追寻。无论未来的图书以何种面目出现,但正如钟叔河所讲:模样再变,供人阅读的功能不会变,人们读它,还是在读书。真正热爱阅读、追寻知识的人,总可以带一本书去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