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忙人的高效阅读课》是一本由李源著作,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给大忙人的高效阅读课》读后感(一):五位一体法
这本书全篇都围绕这五位一体法来讲的,是全文的主脉络,五位一体法指的是,而写作的逻辑是传承师门的观念,完善补充研究开创者罗列的体系,反驳相反的观念;或者是在此基础上另立门派,反驳师门的观念;或者是整合前人的观念,做一个集大成者。依照这个逻辑,阅读的方法是先研究作者的教育工作背景,然后看他发过什么文章,写过什么书,这些书共同研究的是什么内容,一般而言,一个人用其一生研究的都只会是一个小领域而已,所以总结他的观念,带着这个观念去阅读,就会轻松很多。
《给大忙人的高效阅读课》读后感(二):画重点
这本书非常有启发性,作者 不局限于读书的技巧,更是向前走了一步,从知识的产生、思维模式的建立这些方法寻求和作者的共鸣。
掌握了作者的方法,其实是抛开字句,从更高的角度审视读书这件事。作者的这些理论和方法让积极阅读实现可能。也让快速高效阅读成为可能。非常推荐热爱读书或者在读书中迷茫的小伙伴读。
读完之后,我梳理了其中的一些要点,各位要读这本书的同学可以提前预习一下。同时,那些读过同学可以回头复习一下。
作为一个佛系读书人,这书其实是不适合我的,但是随手一转就中奖了,那也得看看。看完,果然不适合我,不过,总体也有点小收获的。 这本书介绍的读书方法,过于功利了,当然对于快速获取知识来讲的确是有用的,而且看作者选书的观点也深表同意,先了解一下概况再买书也是一个抑制屯书,避免掉坑的好习惯,其中的严父慈母体系,的确别出心裁且有点意思,以后可以试着利用一下。 不过,对于我来说,还是该咋咋滴,已经反复声明过了,我看书就纯娱乐,要按作者的方法看书,还能有啥乐趣,一成不变毫无惊喜了。阅读,只是享受过程,一本书,好固然是享受,就算不好,能有一两句话深入内心,也不枉一番期待,而真正的垃圾书,不经历过,你怎么知道好书的好? 阅读是件愉快的事,为了技能的看书,那是学习,并不需要归纳到阅读里面去。所以,凡事看目的,愉快的阅读唯一目的就是愉快,多么轻松美好的事情,何必加上那么多负担。
《给大忙人的高效阅读课》读后感(四):是高超的读书法还是独门暗器?
这本书是根据作者的在线课一字不差的贴上去的。他的阅读角度很新颖,但书中的各种概念的描述缺乏用户思维,没有很好的考虑到转述给别人的时候对方是否能听懂。
本书的实操性很差,因为不简单。想实操,必须理解作者所讲述的逻辑框架,但这个理解陈本过大,不适合新手阅读。
很多地方的描写逻辑语言排列上有些问题,我猜测是作者按照做网课的方式来直接平铺上去的,所以也没用考虑到它的易读性,对于重要的概念性问题,感觉都是你该懂,我不必过多解释,我讲的很清楚。
总的来说是一本让人失望的书,我想问问那些打四星却不说少了一星原因的人,为什么?
看似好高深,但不能简单传播,作者忽略了一点,不是谁都有他这种阅读背景,能做到他那种程度。看上去是给大忙人准备的,其实如果你脑中没有可以拆解他描述的内容的知识的话,你会看不懂。
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就是高手开创了一个你从未见过的高效阅读法,但你又不能轻易的复制我,又能显得我很厉害的阅读书。
这是我买的阅读法类最差的一本书,它极大的忽略了读者的理解力和实操可行性。
《给大忙人的高效阅读课》读后感(五):极简读一切社科类书籍的心法
本书是在某图书馆公众号留言的赠书,一翻才知道还没正式发行。本书的名字类似快消品,读之前产生一点轻视心理,本以为这书不会超越《如何阅读一本书》的范畴,类似什么快速阅读法、影像阅读法一类的,没想到本书别有洞天,简直是阅读一切社科类书籍的心法,令人喜不自禁。
上来先提个排版的建议,本书用了壹、贰、叁、肆作为排序,实际上这种用法只是财务上的写法,而非一二三四的繁体字,有点弄巧成拙,类似于毕姥爷送给潘晓婷的“玖球天后”。
本书是作者原知识付费课程的文字版,借用书中“五位一体”法(用法有些大胆,参照“四个全面”来理解)
人物:李源
背景:读书人,知识付费
核心观点:严父思维,极简读书法,三三制选书、五位一体知识树管理、两种读书法(独木舟、核潜艇)、个人知识库管理(集中式、分散式)
书中有个提问作者最后没有给答案,就是作者是用的什么思维模型,个人解答是严父思维。队友罗胖是明显的右派,作者策划的《理性乐观派》视频也是右派思维。作者书中举例严父思维较多,比如查理芒格、富兰克林、达尔文等。作者是一个创业者,提倡读书人的新活法,明显是提倡个体。综合来说,应该是严父思维。
书的内容不多说了,非常棒,自己看。下面结合自身谈一些理解。个人跨专业考过社会学的研究生,专业课有一门《外国社会学思想史》,具体内容现在已经记不清了,只记住了几个学术大牛的名字,但正好对应了作者书中的“开创者”“分歧者”“综合者”,因此读本书的时候更好地理解了本书教授的方法。以前完全没用上的知识还能作为配合理解读书的工具,只能感叹多读书还是有用的。读完本书,清楚了学一门知识应该从一个人入手而不是一个知识点,也理解了学术共同体、学术圈子,深化了社会学这门课 “慈母思维”的认识。
本书强调了读书之前研究作者的师承、队友、对手的重要性。原来我不懂学术脉络、师承的含义。读这本书的同时,与自己的大学老师交流。老师是费孝通的再传弟子,合上书一想老师与费孝通还真有相似之处。注重田野调查,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关注少数弱势群体,注重公平正义,最后落入大政府和政府该如何纠错的结局。这也正是社会学的底色,与经济学定量和理性分析的区别。这算是我读完本书的第一次思考和运用吧。
2019-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