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父母虽在,却活成了孤儿:有多少“冷漠”的父母,就有多少“空心
日期:2020-07-10 19:45:33 作者:联盟主创团 来源:中国心理咨询师成长联盟 阅读:

父母虽在,却活成了孤儿:有多少“冷漠”的父母,就有多少“空心

  点击上方↑ “蓝字”

  可以到您的微信里有多少好友也在关注我们

  作者丨初寂

  来源中国心理咨询师成长联盟

  

  最近,在网上看到个让人心疼的短片发人深省

  一个小女孩爸爸画了幅画做礼物,可爸爸忙于工作,没看一眼就说“好,好,爸爸在忙。”

  女孩瞬间变得很失落,默默放下画转身走了。

  第二天,女孩穿了一条裙子,她特地藏了爸爸的钥匙站在他跟前,可爸爸一心找钥匙看都没看她一眼。

  发现是她藏了钥匙后,直接从她手中夺走,至始至终没对她说一句话

  女孩久久望着爸爸离去背影,一脸悲伤落寞

  后来,女孩成绩下降,爸爸终于有反应了,他把她的画具摔在地上,凶狠责骂她。

  这一刻,女孩所有的委屈上心头,她大声哭喊“我讨厌你!”

  转眼,女孩长大成了妈妈,她每天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儿子

  也因此,她没看到儿子被忽视时,失望表情和她幼时一模一样

  看到这,真想上去抱抱那个孩子

  都说天下没有不孩子的父母,可我们却总在不经意间,忽视了孩子的感受

  总以为拼尽全力给孩子最好的物质生活,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殊不知,正是我们一次次的冷漠和忽视,将孩子里的爱一点点消耗殆尽。

  待失望积累足够多时,孩子的心也就空了,像缺了什么必要东西不知道活着价值意义是什么,常常有自杀的意念

  这种情况抑郁症不同,所有药物都对无效,北大教授凯文称之为“空心病”。

  · 01 ·

  空心,是完整外表破碎的内里

  热播剧《隐秘角落》里,主角朝阳就是个心空了的人。

  父母离异,父亲很少关心他,母亲又忙于工作,他常常只能一个人吃饭,一个人上学,一个人消化自己喜怒哀乐

  他看起来乖巧懂事成绩优异,是个“别人家的孩子”。

  但他的内心,却寂寞空虚敏感孤僻

  渴望爱,却又得不到爱,时间久了,他就像一具只会学习行尸走肉孤独地游走在人群边缘

  然而,渴望情感回应是人的天性

  所以,“坏小孩”严良和普普出现在他面前时,他毫不犹豫的用他们填补了自己内心的空虚,把他们当作知己,和他们一起走向悲剧

  明明那么优秀一个孩子,却因为长期被忽视,走上了不归路,实在让人惋惜心痛

  父母的忽视,就像一剂毒药

  中了毒的孩子,外表虽与常人无异,内里却早已支离破碎,无法形成稳定的自我,极度匮乏爱。

  他们常常表现喜欢压抑自己,长期情绪低落,有强烈空虚感孤独感,难以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徐凯文教授曾在一次演讲提到,有个得了“空心病”的高考状元告诉他:

  感觉自己在一个四分五裂小岛上,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得到什么样的东西,时不时感觉到恐惧。19年来,从没为自己活过。

  得了“空心病”的孩子,就像地基已空的高楼,看似完整无缺,实则摇摇欲坠。

  · 02 ·

  冷漠忽视,源于视角不一、爱匮乏

  曾在知乎上看过一个提问:有哪些时候真的对父母感到失望?

  有个高赞回答说:

  花一个月时间,给妈妈折了一罐幸运星做生日礼物,结果被骂不好好学习,尽做些无聊的事;

  答应带我去游乐场,我期待了一次又一次,却总被他们用“这周太忙,下周再去”打发;

  养了3年的狗狗病了,很伤心难过,求爸妈带它去看病,他们答应了。结果放学回来,发现他们喊了客人,正在吃狗肉

  ……

  如今,对他们已彻底失望。

  看完不禁心疼,只因还是个孩子,父母就不把她当一回事。

  那种满怀期待总被人忽视的感觉,就像被人用一把尖刀,不停地捅心窝子。

  时间久了,心也就空了。

  我们总以为孩子的事,除了吃饭学习,其他不值一提。

  却不知,孩子的世界很小,很多“小事”在他们眼里,都是天大的事。

  忽视,正是源自感受的不对等。

  习惯忽视孩子的父母,往往也是被忽视长大的孩子。

  成人会把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内化成自己内在的关系模式,投射到自己孩子身上。

  就像上文视频里的妈妈,当她还是个小女孩时,爸爸的冷漠让她“空心”了。

  等她做了妈妈,因为没有“心”不会爱,也同样忽视了自己的孩子。

  空心,就像被诅咒的命运,自己没有的,也无法给予。

  · 03 ·

  空心,源于感受不到联结

  在电影《无爱可诉》里,阿廖沙是个孤僻、阴郁的男孩,父亲从不管他,母亲成天玩手机,每天他无论做什么,都没人在意。

  双亲虽在,却活成了孤儿。

  后来,父母闹离婚,谁也不想要阿廖沙。他们在客厅大声争吵,谁也不知道阿廖沙躲在厕所哭了多久,哭了多少次。

  父母的冷漠和忽视,终于让阿廖沙觉得自己不配得到爱,他的心彻底失去了依托,变得空空如也。

  有天早上,母亲依旧给阿廖沙准备了他不喜欢的早餐,阿廖沙边吃边哭,可母亲忙着玩手机没发现。

  也是那天,阿廖沙离开后,再也没回来。

  面对这样的悲剧,他父母崩溃痛哭。

  可惜,悔悟来得太迟了。

  父母的忽视,是一种精神暴力,孩子长期生活在如此冷漠的环境中,家早已成了绝境。

  现实中,虽然我们很少这么极端,但却常常因为意外地、无意识地忽视,让孩子感受到了冷漠。

  就像开头视频里的父母,因为工作忙,因为着急出门,不得不抓紧时间,无法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

  可孩子不懂成人的无奈,他们只感受到了不被关注,不被重视,不能和父母产生情感联结。

  这种忽视一次两次还好,次数多了,联结就会彻底断裂,使孩子产生可怕的存在性焦虑。

  这种焦虑每出现一次,孩子的心就会被“剜走”一块,直至最后变空。

  空心的背后,正是联结的缺失。

  · 04 ·

  及时回应、深度陪伴,构建稳固联结

  儿童精神病学家温尼科特说:“抚养一个孩子成长为情感健康、可与他人形成健康连接的成人,需要父母给予一定量的情感互动、共情和持续的关注作为燃料。”

  给孩子生命最好的滋养,是重视孩子的感受,与孩子进行情感互动。

  【1】及时回应,重视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有事找我们时,无论忙碌与否,及时回应都很有必要。

  把3个孩子培养进斯坦福大学的教育家陈美龄,曾在采访中说,孩子问问题时,她绝不会说“等一下”。

  哪怕她正在煮菜,孩子来问她“为什么天是蓝色的?”她都会立即关火,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

  虽说很多人可能做不到这种程度,但及时给与孩子一个理解的眼神,一个安慰的拥抱,或一句“我知道你很担心/很开心/很努力……”都能让孩子感受到满满的爱意。

  有倾听,有回应,情感连接就建立了。

  为人父母,我们一定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多用孩子的眼睛去看世界,多问问自己“他这个行为背后的动机是什么?”

  了解并给与回应,尤其越是年龄小的孩子,越需要这么做。

  当孩子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每一份情绪,都能得到理解和重视,孩子就会产生被爱的感觉,进而与父母建立稳固的情感联结,成长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2】深度陪伴,走进孩子的内心

  陪伴要走心,而非走形,我们需要知道,朝夕陪伴≠深度陪伴,陪伴时间少≠没有深度陪伴。

  深度陪伴是用心,是关注,是无条件的接纳,是走进孩子的内心。

  所以,无论忙碌与否,每天都应拿出一部分专属时间,来与孩子做情感交流。

  比如早晨起床时,给孩子一个拥抱和微笑,让他感受到我们的爱;下班后,抽半小时和孩子全心全意玩游戏,增加彼此的感情和任;最后,睡前关键半小时,和孩子一起躺床上聊聊天,谈谈一天的生活感悟,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

  这样,一天只需1小时,孩子就能感受到我们的爱与重视。

  《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说:“充满爱的教育带来幸运,缺乏爱的教育只能导致不幸。”

  我们都曾是孩子,孩子经历过的一切,我们都经历过。

  不妨静心来想想,当我们还是个孩子时,最渴望的是什么。是父母的敷衍拒绝,还是父母的爱和陪伴?

  将节奏放慢一点,多给孩子一些关注。

  将爱放透明一点,多让孩子感受到温暖。

  放心吧,孩子是不会被我们爱坏的。

  作者:初寂一个热爱文字创作,崇尚科学育儿的全职妈妈,愿在时光的长河里,与孩子一起慢慢成长。公众号简介:中国心理咨询师成长联盟(),专注心理学教育10年,累计培养心理咨询师30余万人,成为咨询师的道路千难万难加入我们,你并不孤单。

  危险的“14岁”现象,父母再难也要陪孩子度过!

  “生完孩子后,我再也没有性生活” | 比分床睡更可怕的,是分心

  认知行为治疗(CBT)系统精修与督导班

  将联盟公众号设为星标,可以获得更多心理学、情感、亲子类的优质文章推送哦。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父母虽在,却活成了孤儿:有多少“冷漠”的父母,就有多少“空心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