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画:如何欣赏世界名画》是一本由[英] 查尔斯·亨利·卡芬著作,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27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画:如何欣赏世界名画》读后感(一):走进画廊之前我们需要做什么功课
都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内行的人一眼就能看得出来的, 外行往往只能看看热闹。 假期里除了带娃去游乐场玩儿,我们有时候也想陶冶一下孩子的艺术情操,带着孩子去博物馆、展览馆之类的地方转转, 只是这些地方的画有时候我们自己都看不懂还怎么给孩子讲明白呢?
两年前,孩子的课外班老师教他们画梵高的《星空》,稚嫩的笔下画出来的是别样的星空,火焰一样高耸入云的柏树,柔美的星空下安静的村庄。老师在课上给孩子讲关于梵高的画作和他的生平。 孩子们学画画的时间不成,个个画的风格都不一样。 也有发挥自己想象力,凭借自己的想法画自己看到过的星空的。
对于孩子而言一切都是新鲜有趣的, 带娃出去玩儿的时候他们更倾向于有意思的, 好玩儿的游乐场、公园、体育馆或者是科技馆之类的地方, 那么带孩子看名家名画的时候,他们愿不愿意看呢? 我们应该如何欣赏这些名画呢? 对于美学知识全盲的我来说, 怎么给孩子讲名画呢?或者干脆跟着讲解员的步子,一点点的听?
最近看了《上新了故宫》的节目,这档节目专门以故宫为主题, 每一期都有一个新的主题来讲述故宫的故事。因为之前和孩子去过故宫的原因, 很多的地方她还是有印象的, 所以也很愿意看这个节目。 喜欢听几个直播讲故宫的故事。 当时我就在想身临其境的缘故真的也是激发孩子兴趣的一种方式呢。
那么对于艺术作品, 有没有这么一个可以让孩子身临其境的机会呢?
查尔斯·亨利·卡芬的《看画:如何欣赏世界名画》,这是一本系统的了解和学习如何欣赏名画的书籍。 《看画》一共分成18章,细细讲解了审美、构图、色彩、画法和动机等,书中还介绍了关于如何欣赏西方名画的内容。对于绘画作品的欣赏,相信这是一本艺术欣赏小白的入门级书籍。
通过查尔斯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当时创作作品的意图,也可以更好的了解绘画的过程。走进展馆里,看着一幅幅的绘画作品,欣赏的同时也是一次艺术之旅。
《看画:如何欣赏世界名画》读后感(二):看画,不仅是在看,更是在品
绘画究竟所指为何呢?从技术层面上来谈绘画,虽然可与科学、理性相符,但大概也会相对无趣一些;所以更多的时候,谈绘画,多半都是从艺术层面上来进行的,多半会涉及到美学、心理学等更多的学科知识。
但另一方面,假如绘画居然是如此之难、如此“阳春白雪”,岂不是会拒很多人于千里之外了吗?应该说这绝非画家的本意。绘画是一个很专业的行当,但当画作产生之后,就会兼而有之,也期望拥有更多的欣赏者,从而取得更多的认同、得到更多的知音。
所以,毫无疑问,这大概就是查尔斯·亨利·卡芬,这位英格兰裔美国作家、艺术评论家写作《看画:如何欣赏世界名画》这本书的本心。作者认为,之所以要学会欣赏画作,就是因为,“这些描绘重要人物形象与特点的肖像画或画作,都记录了一些重要的事件、地点、服装以及那个历史时期的生活方式”;换言之,它们,也就是那些知名的或者不知名的画作,都是“过去那个时代的风貌”的一种“生动的呈现”。
作为一个欣赏者,当站在这些画作面前的时候,如果仅仅是觉得好而喜欢——多数情况下如此,因为所欣赏的多半都是名画——那无疑会是一种较大的遗憾;如果还能够再多做一些功课,比如了解一下画家创作的由来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相关故事,或许对画作的理解会更深刻一些。当欣赏者对于画作“想要表达出来的主题与内容”有了更多了解的时候,他就不仅仅只是觉察到了一种美感,而且也才是“读懂”了那幅画,因而有了更深一个层次的愉悦感。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基本出发点”,所以作者希望借助《看画:如何欣赏世界名画》这本书里介绍到了关于欣赏艺术作品特别是绘画作品的一些基本概念,帮助更多的人“从画作、自然以及生活中找寻到更多的美感”。做足了这样的一些准备工作之后,再有机会去与画作面对面,就能够不仅仅只是在“看”,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品”,是通过画作本身,把自己和作者联接到了一起,从而有了不同于以往的一种收获。事实上,这样的收获是可以推而广之的:不仅适用于绘画,也同样适用于诗歌、音乐、雕刻以及建筑等不同门类的艺术欣赏。
在《看画:如何欣赏世界名画》这本书里,查尔斯·亨利·卡芬主要从对美的感受,自然与艺术的对比,名画的构图、形式与色彩,画法与主题动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地讲解,再加上不同时代——主要是文艺复兴以来的世界名画,从而告诉更多的人,应该如何去学会欣赏世界名画、如何提高自己的鉴赏力。正如所谓的“诗家语言”一样,画家在创作时,勾勒描绘之间,也不可避免地要倾注很多东西,比如对色彩、光和影的运用,比如某种通感,比如内心的爱与憎等等。了解了这些如何去欣赏一幅画的基本知识之后,再返过头来看待那些画作,是肯定会有所不同的。
当然,查尔斯·亨利·卡芬在《看画:如何欣赏世界名画》这本书里介绍的主要是西方绘画作品,和世界其他地方,比如中国的国画等绘画作品之间难免会有远近不等的距离,也不能等同视之。这一方面,倒是可以向李叔同等人学习学习——学成之后,那可就足以称得上是学贯中西了!
《看画:如何欣赏世界名画》读后感(三):行走在西方艺术的殿堂上
《看画:如何欣赏世界名画》一书分为十八章,主要从对美的感受,自然与艺术的对比,名画的构图、形式与色彩,画法与主题动机等方面进行剖析,引导读者欣赏世界名画,进而提高对绘画的鉴赏水平。
书中启示读者看到一幅画时会思考这幅画作是否只是简单地表达出画家意识到的自然界的宏大与美丽呢?还是画家想要通过那些肉眼看不见的神秘去表达个人的情感呢?相信每个读者看完此书后,会更好地探寻不同画家的创作动机与观点。
本书作者查尔斯·亨利·卡芬(Charles Henry Caffin,1854-1918),英格兰裔美国作家、艺术评论家。从事学术和戏剧理论工作多年。他的文章和作品总能深入浅出地阐述艺术及其艺术哲学,写作风格非学究型,所以更能被普通的读者和艺术爱好者接收。同时,卡芬也为中小学艺术教育机制的建立和走进课堂做了巨大贡献。代表作有:《摄影艺术》《美国绘画大师》《美国雕塑大师》《如何欣赏戏剧》《为生活而艺术》《现代画家研究》《读懂名画ABC》《如何欣赏建筑》等。
这本书向我们传达了一个信息:“这些描绘重要人物形象与特点的肖像画或画作,都记录了一些重要的事件、地点、服装以及那个历史时期的生活方式”;换言之,它们,也就是那些知名的或者不知名的画作,都是“过去那个时代的风貌”的一种“生动的呈现”。
如果说,要培养自己的艺术鉴赏力,那么到一个地方旅游,参观那里的美术馆或是博物馆就是最有性价比的方式了。但是作为我这样的美术小白来说,怎样才能让艺术鉴赏更有价值、更具欣赏力。
这本《看画》就向我们普及了有关西方艺术史上的一些名家画作。
提出的很多观点都向我们传达了对美的认知方面的知识。
回到艺术最开始的地方——艺术家的内心世界与人生经历,我们就可以知道画家们为什么会画出这些让人或困惑、或感动的画了。
德国哲学家席勒说,人只有在完整而自由的状态下,才成为一个真正的审美者。而美育中所包含的审美与人文素养中的深层次内容,正是影响一个人情感、趣味与气质的关键因素,也能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一个人的为人准则与行事风格。
常人的观点是:我们对所有艺术产物的欣赏,在没有一定基础的情况下,往往难以一窥全貌。但为什么有时孩子比我们还能看懂画作中的含义?是大人想的太复杂了?还是画中本没有表达这么深的含义?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绘画是用极富表现力的艺术语言彰显作者想要传达的意思,向世人揭示出美或丑的本质。
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很多西方艺术史上的大师人物,也将他们不为人知的事迹和内心世界剖析给我们看,就像中国的诗词作家,他们之所以创作出属于他们的代表作,让我们一眼就辨识出来,就是因为他们的经历,所处的历史时代,生存环境造就了他们的品行和内心世界,这才有流传千古的作品问世。
《看画:如何欣赏世界名画》这本书,对于学习美术的专业人士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专业鉴赏书籍,而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它又向我们传达了西方历史上一些标志性的画作。值得一看哦!
《看画:如何欣赏世界名画》读后感(四):人人皆为艺术家:从画作中学习美,到自然与生活中感受美 人人皆为艺术家:从画作中学习美,到自然与生活中感受美
去国外旅游,必去目的地之一就是各种博物馆、艺术中心。然而,每每走进这些充满艺术气息的神圣之地,很多人就会莫名犯憷,心里没底。
究其原因,是我们自认为自己没有受过专业艺术教育和熏陶,去看这些画作、雕塑等艺术作品时,只是抱着一种走马观花、到此一游的心态,对于那些大师的经典名作所呈现和表达内容没有认知。
殊不知,这种带着目的性的欣赏和解读,让我们陷入了对美敬而远之的误区。
对于艺术作品,如何去欣赏,意大利艺术家画家莱奥纳多·达·芬奇说过一句经典的话:
“学习怎样看,才能懂得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相互关联的。”在《看画:如何欣赏世界名画》一书中,作者查尔斯·亨利·卡芬坦言,自己创作的初衷很简单,即给大家普及一些画作欣赏的一些基本概念,帮助我们不仅能从画作中,更能延伸到自然以及生活中找到更多的美感,并且能够表达出这种对美感的享受。
他认为,所谓的艺术家只是用某种具有美感的形式,将具有美感的概念表达出来的人而已。
他们并非高高在上,他们的作品也并非“曲高和寡”,相反,当我们能从中感受到自然与生活本身所具有的美感,培养和拓展我们的感知能力,便是成功了。
作为一名作家、艺术评论家,早在1897年查尔斯就多次在《纽约邮报》《纽约太阳报》等刊物刊登文艺评论作品。不同于绝大多数艺术评论家的故作深奥、卖弄文采,查尔斯总能深入浅出地阐述艺术作品及其艺术哲学的美。这一点深深到广大普通读者和艺术爱好者的好感。其中,他还致力于艺术通史启蒙教育,他的多部艺术理论和艺术教育作品成为了美国中小学艺术通识教育的必读书目。
在书中,作者结合了大量的世界经典名画,如拉斐尔的《圣礼的争辩》《法治社会》、米勒的《播种者》、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等等,他从对美的感受出发,将自然与艺术的对比、名画的构图、形式与色彩、画法与动机等多个方面概念,深入浅出地讲述,引导我们读者走进欣赏世界名画的大门,不断提高对绘画作品的鉴赏水平。
比如讲到画作技法中“明暗对照法”,即光线与黑暗之间的对比参照,作者举例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位伟大的画家马萨乔的作品《纳税银》,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画作中基督头部所处的透明视觉消失点、其中人物眼部明暗对比等等方面。
并以此告诉我们,一个有体积的物体,其最接近光线的部分会反射绝大多数的光线,离光线越远反射的就越少,而那些完全没有接触到光线的部分,看上去则是一片黑暗。这种明暗的认知根植于每个画家心中,也成为了他们看待物体视角,渐渐形成绘画技法,最终在他们的画笔下呈现。
当然,对于毫无绘画基础的小白来说,要读懂这些绘画的概念,鉴赏一幅画还是存在困难的,但是不要紧,我们只要能够用发现美的眼光去欣赏一幅画作,懂得单纯从画作的形式与色彩去欣赏其美感,感受它的主题,了解它的动机与表达的观点,便已经是很难得了。
所以,关于一幅画该怎么看,作者提到了很关键的一个点,即普通人与艺术家其实某些本能是共享的,比如对秩序与组织追求的本能、对平衡和愉悦追求的本能,以及对韵律性与重复行为追求的本能等等,这些都会增强我们的愉悦感。
意思是,即便我们不甚了解一幅绘画作品的创作背景、所用技法,也能够通过这种视觉呈现的魔力,陷入无尽的想象,这种对美的感受便是我们作为普通人,靠近和追求艺术真谛的动力。
《看画:如何欣赏世界名画》读后感(五):世间名画那么多,这本书让你不再当“画盲”
这张画是我在巴黎旅行时拍的,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应该是在蓬皮杜。在见到这张画的前两天,我去了卢浮宫和凡尔赛宫,那里的画每张都能让你品上老半天。
所以你能够感受到我见到这张画时的想法吗?
第一个想法,“这么简单一幅画,也能称得上艺术品?”
紧接着就是第二个想法,“我也能画啊。”
再看看另外两张:
是不是觉得看不太懂?
但仔细一想,这其中一定运用到了我不知道的美学知识,只是这些知识在我的盲区中,所以我只能用最朴素的眼睛去欣赏。现在想来,这种品味缺失,真的是一种遗憾。
之前看到一个段子说,人一定要有文化,否则,同样是晚霞和鸟,你只能说,“哇好大一只鸟”,而别人会说,“落霞与孤鹜同飞”。
其实艺术方面也是这样的,同样一件东西,我们只会说好看,但有这方面知识的人,能说出为什么它好看。这种鉴赏能力也许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却能为生活增添滋味——试想一下,你与喜欢的人一起逛美术馆,告诉ta每个作品背后的故事,是不是会让ta另眼相看呢?
如果你想通过一本书,就能系统、快速地学会这个技能,那我一定要推荐这本,《看画:如何欣赏世界名画》。正如书名所说,这是一本教你欣赏世界名画的书。
作者叫查尔斯·亨利·卡芬,是一位英格兰裔的美国作家、艺术评论家,之前在芝加哥世界博览会展示设计部工作过,后来成为了纽约多家媒体的艺术评论家。他的文字深入浅出,普通读者也能顺畅地读完,他的许多艺术类启蒙书,也成为美国中小学艺术通识教育的必读书目。
《看画》一共分成18章,细细讲解了审美、构图、色彩、画法和动机等,适合对艺术感兴趣的小白,也能让从事艺术创作的朋友学习更多理论知识,为创作增添专业性。
这本书的一大亮点,就是用了大量的插图作为案例,一步步、一点点带你欣赏。
例如,在第五章《几何构图》和第六章《几何构图(续)》中,查尔斯选择了拉斐尔创作的《圣礼的争辩》,为我们讲解怎么分析画作的结构,以及了解这样的结构会产生怎样的视觉感受。
查尔斯用了整整两章,近20页篇幅,从整体到局部,带我们观察这幅画。
先说第五章。
首先,观察整体。“他运用了一些曲线,然后在外部区域不断重复这样的曲线... ... 他还引入了水平线,重复了底部区域的线条,与垂直线条形成了鲜明对比。”
书里给出了示意图,曲线、直线都画好了,这才是真正的“手把手”啊。
再来,观察局部。首先要看到的是近中间的金黄色小圆形,它的效果是,“让我们非常肯定一点,即创作的某些部分要么在上方,要么在下方。”
接着,查尔斯先后讲到了上方更庞大的圆形,半月形的外部曲线,云层上的曲线,两名天使形成的曲线,下方祭坛处的曲线,人行道上的直线... ...
查尔斯一一讲解这些线条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视觉,进而推动想象力的。
最后,查尔斯讲解了画作的主题,其实是“对神圣天主教堂的寓言”,接着,一一讲解画中的各个元素:祭台上的容器装着圣餐面包,罗马教会将之视为耶稣的身体;祭坛上方盘旋这一只白鸽,是圣灵的象征;做在宝座上的是耶稣基督,两边坐着的,分别是圣母玛利亚和受洗者圣约翰,从画面的右边到左边,站成一排的,是门徒、圣人和殉道者... ...
在第六章中,作者更细致地讲解了重要人物的身份,以及他们的衣着、表情、动作,以及背后的象征意义。
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院长、艺术家克里斯托弗·勒布龙曾说,“名画首先是一种呈现,欣赏者对这种呈现该是观看,而非看见。观看能立刻激发你的想象力和发问力。”
我想,欣赏名画最重要的,是仔细。仔细了,才会用心,而很多东西,用心才能看到,用心就能看到。不断地看,不断地学,日益精进,在欣赏艺术品时,被真正的美所震撼。
再次向你推荐《看画:如何欣赏世界名画》,希望你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