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两兄弟》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07-07 23:1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两兄弟》的读后感大全

  《两兄弟》是一本由[巴西] 米尔顿·哈通著作后浪丨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5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两兄弟》读后感(一):两兄弟

  两兄弟中给我映像最深的是宋钢!他散发着书生气为人正直,好面子,可这也正是导致他自杀的一大原因,无法让的人过上好日子,这块重石一直压在心中。他把李光头作兄弟,却觉得像兄弟寻求帮助是一件丢脸的事。可能有人觉得两人关系破裂是由林红红颜祸水导致,可我认为,林红本身并无过错。李光头起初的形象便是浪荡,只有宋钢知道这只是一个痴情的人罢了,林红及其他外人自不会了解。而能在两人之间最终选择林红,只因宋钢对她的爱太过深沉了吧。

  《两兄弟》读后感(二):无法和解的岂止是两兄弟

  两个兄弟,两座城市,两种文明,两种野蛮

  235最后一句,我认为是全书核心: “我难过观察着这座城市,发展同时也在破败,远离了河流港口,无法与过去和解。”

  奥马尔和雅各布最终没有和解,正如巴西经济发达的东南部和贫穷落后的北部间难以弥合的发展与情感裂痕

  受过高等教育的雅各布代表着文明,却选择了站在残暴军政一方放荡不羁的雅各布过着一种不被主流认可生活,反倒也活出了残酷生活本身的意义教化兽性在这两人身上均有典型体现我们得以透过这些个人矛盾,瞥见玛瑙斯半个世纪困惑挣扎辉煌与没落。

  这家人故事从一战起,小说又在64年的军事独裁中结尾,然而本书的内核延续至今,对于我们解读当代巴西的分裂性具有重要意义。 很遗憾留学那年没有去巴西北部一看,很想亲眼见见这座雨林深处的复杂都市,去体味那种欧式浮华原始野性碰撞。 (另外一开始读的时候的确很想知道孩子是谁的,慢慢地就觉得不重要了。)哈通在主线塑造了多明嘉斯这个角色,也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对于印第安原住民同情无奈

  《两兄弟》读后感(三):《两兄弟》:一部当代文学经典

  《两兄弟》是一部巴西小说,讲述巴西港口城市马瑙斯一个黎巴嫩移民社区双胞胎兄弟的恩怨纠葛哥哥雅各布与弟弟奥马尔虽然是双胞胎兄弟,却有着截然分明性格,雅各布沉稳安静勤奋好学,奥马尔玩世不恭调皮捣蛋,两人走上了不同道路:雅各布通过刻苦学习成功在巴西大都市保罗定居,并谋得建筑师职位,奥马尔则在家乡马瑙斯继续扮演卑微酒鬼形象。

  在双胞胎兄弟的纷争背后,隐藏着一个充满秘密激情的移民庭,这既是造成兄弟不和的原因,也是兄弟不和导致结果。这个家庭除了两兄弟外,还有母亲扎娜与父亲哈里姆,缱绻于性爱;妹妹哈妮亚,对奥马尔时常表现出诡异的乱伦情节;女仆多明嘉丝,以及神秘的叙述者“我”。在最细微处,《两兄弟》有对人性和激情的深入刻画,而在宏大的视角下,巴西的现代化进程也被曝露在读者眼前。

  《两兄弟》以倒叙的方式完成,起始第一幕是扎娜临死前的定格镜头,相当于给出小说的结局,然后故事从雅各布自黎巴嫩归来后讲起。时间线不断推回到双胞胎兄弟的结怨和父母相亲相爱的往事,并附带图绘邻里社区的各色小人物,完整呈现出马瑙斯这座移民港口城市的往事今生。

  整部小说最大的悬念是叙述者的身份。一开始,读者会以为“我”是位局外人,以外人的眼光呈现这个移民家庭的内部纠葛。但随着“我”在故事中的叙述介入,“我”的身份越发模糊起来。观众摇摆于“我”是家庭成员之一和外来者之间,直到小说家亮明叙述者“我”乃女仆多明嘉丝生下的孩子。疑点并没有消失,从“我”是谁转移到了“我”是兄弟俩中哪一位的孩子,这个悬念一直保留到了小说最后。

  通过两兄弟性格的设计:好好先生雅各布与浪荡子奥马尔之间的对比,观众很大概率会将“我”的生父认定为雅各布,但事实上,雅各布才是“我”的父亲。这出乎了读者的预料,小说因此取得了叙事效果。与奥马尔的玩世不恭不同,雅各布的人生可谓有规划的成功学范本,他通过刻苦的学习成功走出了马瑙斯这座即将被历史遗忘的港口城市,在巴西首府巴西利亚定居,并成为成功的建筑设计师,跻身中产阶级。

  但原生家庭对雅各布造成的伤害永久地铭刻在他的生命中,尤其是因为与奥马尔的不和被送到遥远的黎巴嫩度过的充满屈辱意味的童年时光,让他早早对这个破碎的家庭死了心。雅各布并非一味的好人,他懂得忍辱负重,并在关键时刻实施复仇。似乎唯有刻苦学习,雅各布才能逃离原生家庭,离开马瑙斯,在别处找到自己的身份和归属。可以说,雅各布是被迫养成的野心家,在他善良的本性上被后天加上加上了算计和野心。

  母亲扎娜对小儿子奥马尔充满激情的溺爱是两兄弟走向不同人生结局的导火索,奥马尔自小都没能接受到正规的家庭教育。在此,父亲哈里姆应该担负失职的罪责,他一直以缺席的方式存在在这个家庭中。对哈里姆来说,生命中唯一重要的是妻子扎娜,那是他一一首诗歌换来的,是对他一无所有的纯情的嘉赏。他活着的唯一意义是与扎娜性爱达到的满足,他甚至会嫉妒扎娜对奥马尔的偏爱。

  《两兄弟》重启了《圣经》中的古老传说:该隐因为嫉妒杀死亚伯的故事。雅各布与奥马尔之间的恩怨,像是对该隐和亚伯故事的重写。该隐和亚伯是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后生下的一对兄弟。哥哥该隐成了农夫,弟弟亚伯成了牧人。因为耶和华青睐亚伯供奉的羊,而没有接受该隐地里出产的供物,该隐因为嫉妒杀死了亚伯。作为母题,该隐和亚伯的故事的余音一直回响在文学史上。其中最有名的是美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斯坦贝克的《伊甸园之东》,书名取自亚伯杀死胞弟后被上帝流亡的地方。

  作为米尔顿·哈通第一部被引入中国的作品,《两兄弟》值得引起关注。米尔顿·哈通1952年出生于马瑙斯,曾在圣保罗大学和巴黎学习建筑和比较文学,现在在马瑙斯的亚马逊大学任教。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某个东方人的故事》于1989年首次出版,获得巴西最负盛名的奖项之一——雅布提文学奖(Prêmio Jabuti)。此后出版的两部小说《两兄弟》《北方的灰烬》又连获雅布提文学奖,由此奠定了米尔顿·哈通在巴西文坛的地位。

  如果想了解20世纪的巴西、巴西的移民史、港口城市马瑙斯,以及巴西的种族、阶级、性别或家庭传奇,《两兄弟》会是不错的选择,而且会有意外的收获;即便仅仅想阅读一个引人入胜的消遣故事,《两兄弟》也会让你意犹未尽。米尔顿·哈通具有高超的叙事技法,能够令读者坠入神奇的叙事魔法中。简洁清晰的叙述笔调、舒缓有秩的叙事推进、悬念迭生的剧情设计、丰满鲜明的人物形象,都让《两兄弟》值得收入当代文学经典的宝库。伴随着“回归故事”的潮流,《两兄弟》与《那不勒斯四部曲》《聊天记录》一样,是属于21世纪的文学经典。

  《两兄弟》读后感(四):两兄弟的对峙是原生家庭的产物,也是一场文明与野性的碰撞

  

《两兄弟》以一个家庭中两位双胞胎兄弟的对峙关系为主线,描绘出了这个移民家庭的兴衰史,并且以此折射出了玛瑙斯这座城市的巨大变迁。

一、两兄弟间的对峙始于原生家庭中父母偏执和冷漠的影响

雅各布和奥马尔作为一对双胞胎兄弟,两人在成长过程中始终充满了矛盾和冲突,甚至这种冲突在成年之后愈演愈烈,彼此视对方为仇敌,直至关系彻底破裂。

两兄弟间的悲剧其实在一出生就已经注定,母亲的偏爱、父亲的冷漠是这种关系形成的首要因素。

① 母亲扎娜对奥马尔的偏爱在两兄弟之间埋下了仇恨的种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偏爱变本加厉,最终导致两人关系无法调和

作为双胞胎兄弟,从出生开始就受到母亲扎娜的不同待遇,原因仅仅是因为小儿子奥马尔刚出生时差点夭折。

母亲的偏心和溺爱从此伴随着两人的一生,尽管奥马尔整天胡作非为,雅各布无论从各方面来看都是更优秀的一个,但是在母亲那里,两人受到的待遇有着天壤之别。

奥马尔就像是她的独生子,享受着无尽的宠爱和最大程度的放纵,雅各布只能每天和女仆处在一起,这样的生活方式使得两人性格走上极端——奥马尔野蛮无礼,整天惹是生非,甚至在学校当众殴打老师,雅各布则变得越来越内向,在家庭当中毫无存在感,就像是一个局外人。

两人矛盾最初的导火线是对同一个女孩的爱慕,性格蛮横的奥马尔用酒瓶在雅各布脸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的伤疤,而父母为了袒护奥马尔,竟然决定把雅各布送到黎巴嫩。

这对于尚未成年的雅各布来说无异于是抛弃和放逐,那道伤疤也永远地刻在了心中,更让父母想不到的是,远离家庭的他接受了另外一种文明的洗礼,而留在家中继续享受宠爱的奥马尔更加肆无忌惮,两人关系最终变得不可调和。

② 父亲哈里姆同样没有尽到作为父亲的责任,他对孩子的冷漠是两人关系破裂的推动因素

和母亲的差别待遇相比,父亲哈里姆对待儿子的方式可以说是一视同仁,但是他的这种一视同仁不是疼爱,而是对两个儿子都表现得有些冷漠。

在儿子未出生之前,哈里姆和扎娜就对孩子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扎娜喜欢小孩儿,一直在幻想着需要好几个孩子,而哈里姆内心向往着丁克式的生活方式,希望和妻子永远过二人世界,害怕孩子的存在会干扰自己的生活。

因此,孩子出生以后,哈里姆并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无论是对奥马尔的胡作非为,还是雅各布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他都没有做出一个父亲应该有的行为,反而有时候会推波助澜,采取极端的方式让事情更加恶化。

哈里姆不想要孩子,说实在的,如果由他来决定,他一个都不想要。他与两个儿子之间从没有过亲密感。人生的经历,曾经的勇敢壮举,他都没有同双胞胎分享过。

母亲的偏爱和父亲的冷漠让两兄弟自小就处在不公平的待遇之中,对两人性格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也让他们各自走向了不同的人生轨迹。

最终雅各布在外面世界的影响下变成了一个可以代表现代文明的工程师,而奥马尔在家庭的宠溺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原始的野性,两人之间的冲突,也有这两种不同文化碰撞的烙印。

二、两兄弟间对峙的悲剧不仅有父母的影响,也代表着一场现代文明和原始野性的较量

① 雅各布身上具有现代文明的特征,这种文明对原始秩序是一种挑战

自小离家的雅各布为了生存不得不勤奋而独立,他的人生轨迹可以看作文明在曲折道路上发展的缩影,他取得工程师博士头衔之后,试图对家乡进行改造的举动正是对原有秩序的挑战。

可惜的是,面对着各种阻挠,加上居心叵测之人的暗中破坏,雅各布最终以失败告终。

必须要说明的是,雅各布身上的这种文明绝不是只代表着现代化的进步,还有着工业时代资本家身上的冷漠和血腥。

复仇比原谅更加悲惨,雅各布虽然受到过侮辱和伤害,但他才是最野蛮、最暴力的,所以应该受到审判。

他从小面对着母亲的偏心、父亲的冷漠和弟弟的仇恨,滋生了一种深深的报复心理,他一直在抗拒这个家庭。

被迫离开家庭之后,他拒绝再接受父母的钱财,长大成人结婚之后也不愿把妻子带回自己家中,这一切都显得有些不近人情,让自己和家庭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疏远,最后的报复行为更是导致了奥马尔锒铛入狱,让家庭彻底分崩离析。

② 奥马尔充满着原始的野性,他对雅各布的攻击是原始和文明的较量

奥马尔一生不务正业、胡作非为,以花天酒地为乐,他身上明显带有人类原始的兽性和野蛮,三番五次攻击雅各布的行为实质上正是象征着原始文明对工业化的阻挠和破坏。

人类历史上,每一次文明的变迁几乎都会伴随着残酷和血腥,在每一个文明发展的初期,原始力量的抵抗往往会占在上风,这在两兄弟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雅各布每次在取得一些成绩时,都会遭到奥马尔的攻击和破坏:受到异性青睐时被毁容,结婚有了稳定工作之后被偷走护照还惨遭侮辱,在计划对家乡改造时又被暗中阻挠。

显而易见,两兄弟身上引用了《圣经》中该隐和亚伯的故事,并且是对现代文明和原始文明碰撞产生冲突的一种隐喻,奥马尔的蛮横无理是对于传统秩序的守护,雅各布冷静到无情的态度则是对原始秩序的挑战。

故事的最后,奥马尔在雅各布精准的算计之下锒铛入狱,这代表着传统的打破,雅各布则继续着朝着现代文明迈进,米尔顿·哈通借两兄弟妹妹之口表达出了自己对两兄弟都持有保留态度,他们的做法不论动机如何,都给他人带来了伤害,这也是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损害。

奥马尔的疯狂与他对世上一切人、事、物的过分态度并不比雅各布的计划造成的伤害逊色。

可见,米尔顿·哈通对现代文明对传统的挑战并非抱着完全积极的态度,而是对变革中带来的破坏和混乱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这种带有预见性的创作,是对作品背景玛瑙斯这座城市历史变迁的警示。

三、两兄弟对峙的命运和历史变革遥相呼应,折射出了玛瑙斯这座城市的巨大变迁

米尔顿·哈通的作品以写实为主,他笔下人物的命运都完美地融入到了玛瑙斯这座城市的背景之中。

玛瑙斯是巴西人口数量的第八大城市,在亚马逊地区处在关键位置,作为巴西的自由贸易区,玛瑙斯聚集着来自全球各地的大量移民,这些移民带来的风俗习惯和本地的传统自然也会发生激烈的碰撞,作者哈通就是来自黎巴嫩的移民后裔。

身为移民后裔的一份子,米尔顿·哈通所关注的自然也是这座城市的巨大变革,甚至可以说,《两兄弟》这部作品背后的核心就在于此,书中的点点滴滴都是对这座城市的真实还原。

我们必须认真聆听,才能听到来自米尔顿·哈通笔下的黎巴嫩移民的声音,他们在一个腐朽的港口城市生活了五十年,书中的人物强烈而真实。

就如本书的译者在后记当中提到的重要一点,亚马逊港口附近有一座“浮城”,这本是穷人和难民的栖身之处,而玛瑙斯为了城市的美化,强制性地对这一地区进行了拆除,进行所谓的工业改造,两兄弟雅各布和奥马尔都或多或少地参与了这个过程。

“浮城”的拆除也意味着难民再度陷入流离失所的境地,其中必然伴随着血泪,这是对玛瑙斯随着时代变迁而不得不做出一些牺牲的真实再现,这时候,父亲哈里姆的去世和奥马尔的入狱是原始秩序被破坏的隐喻,雅各布的新生活则预示着一种全新的未来。

很多人在外面守了一夜,只为天亮的时候能得到一些宴会剩下里的残羹冷炙。玛瑙斯发展壮大了许多,那天的宴会便是其繁荣发展的众多标志之一。

米尔顿·哈通的语言魅力和叙述风格也是这部作品广为流传的一个重要因素,《两兄弟》语言简洁,不特地堆砌词藻,让作品的阅读体验流畅自然,风格上也带有西葡文学一贯的精致。不仅描述了一对双胞胎之间的冲突和对峙,而且结合了玛瑙斯这座城市的发展背景,把个人的命运和历史的变迁融为一体,使得故事跌宕起伏的同时不乏厚重感。

  《两兄弟》读后感(五):一座城市的回忆 ——《两兄弟》译后记

  

一座城市的回忆

——《两兄弟》译后记

马琳

  一提到巴西的亚马孙地区,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那片繁茂的、被誉为“地球之肺”的热带林。在人们的普遍认知里,亚马孙雨林是一个草木苍翠的绿色天堂,拥有丰富且独特的生物多样性,是印第安原始部落守护的家园。二〇一九年,过度砍伐加之气候变化等原因造成亚马孙雨林频繁发生火灾,巴西政府在处理火灾时的不重视与不作为引起了大众强烈的不满,这一切令亚马孙地区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也许很多人不知道,巴西的亚马孙地区并不只有热带雨林。亚马孙州是巴西最大的州,其面积大于法国、西班牙和瑞典的国土面积总和。该州的首府玛瑙斯是一座身处雨林的城市,位于亚马孙河支流内格罗河与干流索里芒斯河的交汇处,小说《两兄弟》便是以这座承载着巴西历史的神奇城市为背景展开。一如拉美其他地区,玛瑙斯也聚集着大量来自海外的移民。阿拉伯裔、犹太裔、德裔、英裔、葡萄牙裔、意大利裔等移民从殖民地时期开始先后来到这里,共同推进了玛瑙斯的发展。在这些人中,选择留下来扎根的多数来自阿拉伯国家和葡萄牙,还有一些犹太裔。本书的作者米尔顿·哈通便是一位出生在玛瑙斯的黎巴嫩移民后代,他在《两兄弟》中为我们讲述了一个黎巴嫩移民家庭如何因扭曲的爱而失调,逐渐走向没落的故事,这与玛瑙斯这座城市的没落相呼应。然而城市在新时期有了新发展,以近乎粗暴的方式丢掉了之前破败的面貌,却在这一过程中抛弃了无法跟上其进步脚步的穷苦大众,将那些曾参与并见证了玛瑙斯发展变迁的生命遗落在了历史长河中。哈通借由他的文字将这些生命从时间的暗河中打捞上来,使他们在文学中化身成一种不分高低贵贱的永恒。

  米尔顿·哈通出生于一九五二年,十五岁时到巴西利亚求学,后又到圣保罗和法国巴黎进行深造。完成学业后,哈通回到玛瑙斯,在大学里教授比较文学,目前定居在圣保罗。一九八九年,哈通出版了第一本小说《某个东方人的故事》,以玛瑙斯为背景,描绘拥有不同语言、不同习俗的各族裔移民共同构建的文化杂交现象。哈通擅长在文学作品中模糊个人经验与记忆的界限,通过书写回忆,在玛瑙斯独特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构建个体的身份。《某个东方人的故事》在出版后第二年被巴西最重要的文学奖项雅布提文学奖评为最佳小说。《两兄弟》是哈通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出版于二〇〇〇年,讲述了二十世纪前六十年里黎巴嫩裔移民哈里姆一家人在玛瑙斯的生活。这是一本充满回忆的小说,书中的叙事者拾起记忆碎片,为我们拼凑出这个家庭在几十年间发生的故事,他也借由这一过程构建并确认自己的身份。这些碎片不仅记载着那些鲜活的人物,还封存了玛瑙斯曾在“橡胶经济”时期(1879—1912)经历的辉煌、此后很长一段时间的贫穷与没落以及它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借由现代化、城市化发展取得的新面貌。一个家庭的变迁与一座城市紧密相连,一座城市的命运与一个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这一切融合着丰富的移民文化以及独特的亚马孙地域风情,被回忆的树脂封存,像一块琥珀,等待着被读者发现。

  《两兄弟》故事的核心是哈里姆的一对双胞胎儿子—雅各布和奥马尔。哈里姆与扎娜同为黎巴嫩移民,在巴西相识并结婚。除了这对双胞胎,他们还有一个小女儿哈妮亚。此外,家里还有女佣多明嘉丝和她的儿子纳艾尔。两兄弟出生后,扎娜因“老幺”奥马尔身体较弱而偏爱他,这份偏爱在两兄弟长大后也没有消失,反而变本加厉,变成一种偏执的溺爱。虽然后来双胞胎有了妹妹,但奥马尔在母亲眼里始终是家里的“老幺”。扎娜把奥马尔当成独生子一般溺爱,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兄弟两人之间的对立,滋养了嫉妒和仇恨。除了这一家人,书中还有形形色色的其他人物,比如哈里姆的朋友塔里布、爱炫耀的邻居艾斯特丽塔、教师拉瓦奥,等等。也有背景群体:玛瑙斯港附近忙碌的搬运工、捕鱼人、小商贩,居住在内格罗河水域“浮城”中的曾经的“橡胶工人”,孤儿院里的印第安孤儿,简陋群租房里的穷人。所有人一起构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玛瑙斯,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历经发展的辉煌与磨难。在此,译者结合书中内容简要为大家介绍一些历史、社会方面的背景,希望有助于国内读者了解书中那个遥远的神奇的玛瑙斯。

  玛瑙斯的前身是葡萄牙殖民者在亚马孙地区东部设置的要塞,主要为防止荷兰人和西班牙人进入西部雨林。一六六九年,玛瑙斯建成,是亚马孙河流域最大的城市、重要港口和自由贸易区。巴西历史五百年,玛瑙斯经历了其中三百五十年的发展,见证了巴西的独立及其后一系列的历史嬗变。在欧洲和北美相继进行工业革命后,到十九世纪末,国际市场对天然橡胶的需求大量增加,使得巴西北部迎来了属于它的发展时期,亚马孙地区终于有了实现现代化的机会。后来人们把一八九〇年到一九二〇年称为“亚马孙美好时代”,这一时期,每天有大量船只进出玛瑙斯港,运走橡胶,带来劳动力。玛瑙斯中心地区飞速发展,成了人们口中的“热带巴黎”,有电可用,有自来水系统,还有欧洲风格的博物馆、影院、剧院和娱乐场所。《两兄弟》中随处可见这一“美好时代”留下的印记,与书中那个已经落破的玛瑙斯形成鲜明的对比。哈里姆家附近的圣母广场和“老幺”奥马尔夜夜笙歌的娱乐场所都是在那一时期建造的。女邻居艾斯特丽塔总向别人炫耀她的家族以前拥有很多货船,在亚马孙河上运送商品,卖给橡胶园主人。然而,“橡胶经济”不只是把财富和现代化带到了亚马孙地区,同样也带去了剥削,造成极大的贫富差距。橡胶园主在短时间内大量积累财富,工人们却依旧贫困,当巴西的橡胶出口不敌亚洲,“橡胶经济”整体衰落后,大批外来的工人没有条件回到他们的家乡,便留在了亚马孙地区。聚集在玛瑙斯的贫穷的“橡胶工人”们在内格罗河沿岸水域建起了一片架在水中的木质高脚屋,这就是小说中的“浮城”。除“浮城”外,还有其他几个聚集区,比如书中提到的伊度坎多斯区。

  按小说里的时间推算,哈里姆和扎娜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间点从黎巴嫩移民到巴西的。扎娜的父亲凭借自己开的小饭馆积攒了一些钱。扎娜和哈里姆结婚后,他们的生活比起“浮城”和其他贫困街区的居民要富裕得多。像他们这样的外国移民在这一时期成了玛瑙斯发展的新力量。两人收养了印第安女孩多明嘉丝,让她成为家里的女佣。父亲去世后,扎娜对生孩子抱有强烈的执念,三个孩子出生,一家人过着平静的生活,直到双胞胎十三岁那年发生了一件改变了一切的事。当读者们在故事开头见到雅各布和他父亲哈里姆的时候,同样也能看到从意大利回到巴西的远征军,街上到处装饰着巴西国旗,这些描写把时间指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通过一家人和邻居在饭桌上的谈话,我们能知道玛瑙斯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也经历了物资贫瘠、生活困难的情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巴西和北美之间订下协议,巴西向北美输送橡胶,为此巴西政府专门从东北部腹地招募了十万人作为“橡胶军人”送到亚马孙地区采集橡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这些人中的一部分也留在了玛瑙斯,他们并未得到丰厚的回报,只能生活在临水而建的高脚屋或其他贫穷的街区,这又一次壮大了玛瑙斯的人口。

  两兄弟之间的对立是这部小说最核心的问题。雅各布和奥马尔这对双胞胎虽然有一模一样的身高、面容和声音,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雅各布在中学毕业后离开玛瑙斯,只身一人前往圣保罗深造。在地理、历史和政治等诸多因素影响下,巴西经济的发展始终存在地域差异,北部地区发展比较落后。圣保罗是东南部先进的大都市,象征着巴西的现代化,圣保罗和玛瑙斯的二元对立就呈现出巴西南北发展的巨大差距。雅各布在信里向家人讲述圣保罗的“冷”、大都会的喧嚣、快节奏的生活以及人们对于学习和工作的投入,这一切都与北边湿热、停滞不前的玛瑙斯截然相反。巴西的这种地区发展差异与政策也有很大关系,亚马孙地区很长一段时间被发展大潮遗落在身后,却为其他地区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和牺牲。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当巴西为开发中部而建设新都巴西利亚的时候,北部经常遭遇大面积停电。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军政府的独裁统治下,“城市化”的手臂终于伸向了玛瑙斯,但是是以一种残暴的方式。

  小说中有一幕情景让人久久不能忘怀:哈里姆看着“浮城”在政府的命令下被强制拆除,什么也做不了,无数穷人失去了他们的栖身之所。这是政府对玛瑙斯进行的一次“市容美化”,是一次“大扫除”,把穷人赶到远离港口的地方,逼他们到更内陆更边缘的地方生活,不顾这些原本是码头搬运工的人以后要靠什么维持生计。“浮城”被拆除是一段历史的消逝。不只“浮城”,港口周边的很多商店、饭馆、酒馆都被拆除了。哈里姆所熟悉并热爱的玛瑙斯已然不在了,不久后,年迈的哈里姆也离开了人世,而此时已经成为工程师的雅各布似乎完全支持军政府对玛瑙斯的改造计划,对此他只是说:“玛瑙斯准备好成长了。”

  作为双胞胎的两兄弟,哥哥雅各布严肃认真、勤奋好学;弟弟奥马尔玩世不恭、不思进取。也许可以说这两兄弟在某种程度上象征了圣保罗与玛瑙斯,是一种略显不近人情的文明、进步与一种原始的放荡不羁之间的对立。当然他们之间的冲突远没有这么简单,充满了嫉妒与仇恨、谎言与背叛。这一家人的故事也许比读者们想象得更加曲折。书中还有一些译者在这里没有提及的人物和他们神奇的故事,小说的叙事者为我们慢慢讲述他的回忆以及他记忆中别人讲给他的故事。希望读者们通过这些故事能够感受到亚马孙地区湿热、厚重的空气,听到玛瑙斯港口喧闹的人声,领略玛瑙斯这座城市的魅力。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两兄弟》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