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分东西》是一本由闾丘露薇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说到底,我们必须关注价值,无论思维、立场、偏见、行动都无一不源于价值这个东西。
●不管怎样,的确比博客里写得好了。一个记者如何跳出自身局限去观察什么的,是个好话题啊。
●真不知道这本书的好评来自哪里?其关于美国学者在内地讲座的一些叙述,不是作为自尊心受挫,真心觉得为什么总是你们遇到这样的提问。称内地学生不知文革不知四人帮,我真是无言。没错,偏见就是这样以偏概全形成的。
●标记一下。因为闾丘露薇写的东西太一般了,像这种书就是被圈完钱后可以直接扔垃圾桶的。讲什么都讲得无比浮泛。实在搞不明白是怎么成为“名记”的。
●偏见的产生源自资讯的缺乏。“我们要警惕,资讯缺乏往往导致偏见,而带着偏见的思考以及跟随而来的辩论,往往会导致争吵甚至分成敌我”。所以,敞开胸怀,试图给予更多的观点在你的脑子里生存的可能性,切勿保守成见。
●标题的意义其实是:偏见是不分东西的,哪个国家都有。将闾丘的书与柴的《看见》对比来读,你可以看见两种新闻理想主义者的姿态。前者强调契约精神、理性客观、排除偏见,后者重视人、情怀、中国国情。都在各种限制下完成着自己勇敢的使命。也许许多人青睐柴静字字入心的文章,但是塑造中国的公民社会,还是需要更多人来看闾丘。
●如果你要问我这本书里有什么东西可令人耳目一新,那么答案是:没有。 但这依然是一本好书。
●爱自己 让自己形成一种独立的品格 独立地生活 勇敢地坚持 真诚地对待 理性地思考 不被外界的喧嚣影响 不为压抑的环境扭曲 多一份纯粹去追寻真相 做好自己的能做的 尝试以自己的把握 维护可能的美好生活 自己的 绝不止是自己的 这不仅是媒体人的责任 也可以是每个人更好的选择
●一个有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的媒体应该怎样?反正不是CCTV那样~
《不分东西》读后感(一):在路上
在来来回回的路上,看了一大半,虽然更像是一本针对新闻从业者如何独立思考的书,但看看也无妨
她的东西看得不多,但每看到一篇她的文章或报道,都还是很佩服这个姑娘,思路很清晰,闾丘是我很欣赏的几个凤凰人之一
《不分东西》读后感(二):不分东西的人找不着南北
这本书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的用心,起码是经过思考的记录,不是漫不经心的流水账。海外媒体同大陆媒体新闻报道的视角差别很大。尤其是面对突发事件。固步自封是可怕的,不了解多元的信息更是无从准确阐述事实。放下立场,还原客观真相。
《不分东西》读后感(三):何为东西?
看完,有些混乱,是看得太快了吧,没理解作者想表达的到底是东西是什么?
对其中的某些句子,单摘出来很有道理,但觉得篇幅间内在有些散漫,上篇与下章,看不出什么联系。
很茫然。
看来还是东与西的理解差异
《不分东西》读后感(四):新闻真相
透过 网络、报纸、电视 了解到的新闻,不要第一时间就完全的相信,如果感兴趣,可以再深入的了解一下事情的真相。也许一段文字,再加上一个精彩的配图,给人证据确凿的感觉...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另外,应该先明辨是非,然后再摆明立场,不要带有色眼镜看待事物。
《不分东西》读后感(五):看到标题,另外想到四个字
昨日在书店偶遇之,白底的封面上,视力表符号显得尤为醒目,远远地看到它,又因为《不分东西》的标题令人觉得这是一本关于视力的书。
翻了几页,另外四个字浮在我的脑海中------无论左右。(与内容无关)
还没有看完,不敢多说,不能乱说,等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