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是一本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著作,35.00元出版的2013-3图书,本书定价:329,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就是这样,艺术领域写的最好,给她点赞。其他部分就是很难读下去,就是她们所谓的枯燥吧,简直断断续续看了半个月。怎么说呢,大概就是个导引,明确个态度,兴趣,能力,内在动机比实际技能重要。大概领会了精神,剩下的就直接背好了吧,解读来解读去也无非就是对文件的分解组合。
●艺术内容写的容易理解,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其他篇幅写的比原指南还要难懂,写的太学术了,对于没有学术功底的老师都很难理解,反而指南本身下面的建议更具有指导意义。
●( :∇:)我太难了
●永生难忘的!
●是值得教育工作者细细攻读的一本书,是教育之路上不错的参照物。
●附录中的指南不错,可以对照着执行。正文部分比较啰嗦,理论不像理论,感觉跟马哲一样空洞。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读后感(一):艺术部分写得非常好。
但不知道是不是我看的那本。
艺术这部分却是不错。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9833287/?start=0&post=ok#last
比指南要强。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读后感(二):难道只有我一个家长在读?
我给这本书打满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很多其他书中得不到的收获,
看过很多市面上的育儿书,很多讲尊重孩子,讲爱,讲自由,讲平等,讲画画,讲奖惩但是只有这本讲健康,语言,社会,艺术,科学五大领域均衡发展,如容易被忽视的体育运动发展。五大领域下面又个分为几个子领域,比如社会领域分为人际交往和适应环境,后者提醒了培养孩子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性。再比如科学领域下分为,数学和自然探究,数学下面又分为基数的理解,量的比较,序数等等,序数是生活中孩子接触较少的一方面,提醒家长在生活中渗透数学概念的时候不要偏颇。适合家长对孩子发展关注点的查缺补漏。
指南的课题组为了编写指南做了大量的统计工作,比如我国大部分3-4岁的孩子应该拥有双脚交替上楼梯的运动能力。用中国的数据来指导教师家长工作,符合国情。
参考了许多国外的教育指南,教育理念比较符合潮流。以上都说的是《指南》的好处。没说“解读”的好坏,如果不看解读,对指南的理解一定不够深刻。也无法贯彻到孩子的一日生活之中。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读后感(三):爱与自由
真正意义上的完整阅读这本书就在刚才,最早接触到这本书是读研的时候,导师要求的必读书目,很遗憾我一直没有读过,甚至不太稀罕去读这本书,反而读了很多国外教育家的经典书目,做了详细的读书笔记,但是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以及现在读完这本书确实给我很深的震撼和启发,感谢这些在学前界孜孜不倦探索和发现的前辈们,在十年前就有了这样杰出的指南和纲要,我总觉得我们的学前教育有很多问题,老师素质太低,整个大环境鱼龙混杂,很多东西都是无意义的样子工程,但读了这本书才发现,原来有那么多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为了孩子们在扎扎实实的努力和改变,书中的例子都是鲜活而又真实的案例,每个领域的解读也是十分到位和深刻的,在方法的授予上确实不足,但是在一本指引全国幼教工作者的书上,确实承载不了太多的东西,而整本书所要传达的则是学前教育的精髓——发现和尊重儿童,顺应儿童的自然生长,而教育工作者永远只是引导者和支持者却不能是决策者。
秉承着这样的精神,全国各地的幼儿园呈现百家争鸣的态势,但确定的是我们还在探索,我们老师也还在学习,并且发展的速度远远跟不上书中所要传达的信息,要走的路还有太长太长,这和我们的国情是分不开的,但是却从未放弃过努力。
写这个书评是希望更多的人看到这本书,它没有市面上什么《正面管教》之类的书名气大,也没有这些书方法实实在在,但是在当下的国情下,这本书确实最符合我们孩子的一本引领性书。深刻解读了了五大领域的目标和要求,也在普适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应的目标,每一位专家的解读都是非常精准和深刻的,当然五大领域需要关注的点还有太多太多,这样的划分也许也过于机械,但用于孩子的身上已经非常足够了。对于学前教育阶段而言,爱孩子才能给孩子自由的成长,我也在反思自己,我是真的爱孩子吗?我的方法都是对的吗?我知道自己有很多的问题,原来我总归结于我自身的问题,但是现在不再这么想了,我可以观察了解孩子,我心中有目标,我理解孩子,总有一天我会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承认自己的不足,让自己自由,也让孩子自由。
最后,生命不止学习不止,总会有人比你更聪明,那些智慧的光芒永远在前方。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读后感(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一些读书笔记和感悟
本书整体还不错,如果是想要大概的了解一些学前教育的内容。并且,初步的接触五大领域的话还是推荐的。整体来说3星。个人觉得本书写的较好的领域是:艺术
指南里面共有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里面还有11个子领域,32个目标)
指南里面提出了“基本原则”
1.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
2.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
3.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
4.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
(共4个基本原则,关于这四点书中的阐述还是属于比较浅谈,官方的,并没有具体深入的讲解。如果想要深入探究一番个人建议可以结合其他的书籍进行学习。比如:英海尔德《学习与认知发展》这本书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幼儿的整体性。皮亚杰《儿童心理的发展》能够帮助我们通过心理方面来理解孩子的不同。蒙台梭利《有吸收力的心灵》更好的知道幼儿的学习方式与特点。)
现在来大概的整理一下各领域的子领域和目标
健康
一、身心健康(1.体态2.情绪3.适应能力)
二、动作发展(1.平衡能力,动作协调2.力量,耐力3.手的灵活性)
三、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1.卫生与卫生习惯2.生活自理能力3.安全常识,自我保护能力)
语言
一、口头语言【倾听与表达】(1.听懂常用语言2.愿意讲话并清楚表达3.文明的语言习惯)
二、书面语言【阅读与书写准备】(1.喜欢听故事,看图书2.具有初步阅读能力3.有书面表达的愿望和初步书写技能)
社会
一、人际交往(1.愿意与人交流2.与同伴友好相处3.具有自尊,自主,自信的表现4.关心尊重他人)
二、社会适应(1.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2.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3.具有初步的归属感)
【社会领域的特点:模仿,同化,强化】
科学
一、科学探究(1.亲近自然,喜欢探究2.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3.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
二、数学认知(1.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作用和有趣2.感知和理解数量关系3.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
【科学探究是幼儿数学学习的真实而生动的情景】
艺术
一、感受与欣赏
二、表现与创造
其他一些知识整理
四大类型区域功能:表现性,探究性,运动性,欣赏性(大型活动区)
表现性活动区:装扮区,表演区,建构区,美工区
探索性活动区:益智区,科学区,沙水区,种植饲养区
运动性活动区:固定运动器械区,可移动运动器材区,自然游戏区
欣赏性活动区:阅读区,展示区
在幼儿活动中教师指导介入是否有效的标准:1.是否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2.是否帮助幼儿获得新经验。3.幼儿对你的介入是否积极响应。
【活动区是实施《指南》的重要形式】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看过的一些教育书籍,个人觉得还不错。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童年的秘密》《有吸收力的心灵》《游戏力》《人是如何学习的》《教育的目的》《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窗边的小豆豆》《非暴力沟通》《爱弥儿》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读后感(五):如果这本书代表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水平,那学前教育就是你开心就好啦。
看这本书完全是为了应试,除了熟悉了解指南各个领域的目标要求外,还希望能理出些条条框框来应对主观题。所以我的诉求是逻辑性,条理性。但是这本书很多地方,简直就是生搬硬凑,小标题下的内容与小标题完全无关,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作者根本是想到什么写什么,简单概括之,就是在凑字数。
先说《指南》本身,我对《指南》所倡导的理念还是认同的。但唯一艺术领域,也是最有争议的地方,恕我完全不能苟同。
如本书的概述部分就提出《指南》存在的价值之一是促进《纲要》的深入贯彻。《指南》是把《纲要》的理念转化为实践的桥梁,《指南》更具有操作性。除艺术领域外的其他四个领域的典型表现都是具体而细致的,有指导性,有可行性,有操作性,然而艺术领域却是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艺术到底该怎么教?尽管华爱华老师在艺术领域解读的第五部分尝试给出解答,但我觉得她传递的更多的是理念上的东西,还是没能回答如何教的实践问题。
艺术领域的传递的理念就是情感体验至上,这点我固然赞同。但是它反对为幼儿提供范画的教育建议却令我感到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但在前面的教育建议中又提倡可以给幼儿提供“绘画作品”去模仿。所以按照作者的逻辑,名家名作是不在范画这一概念下,这背后传递的信息就是幼儿园老师画得不够好。ok,我认。
在前面的解读中,专家又说,“简笔画是创作者自己的概括与抽象。儿童学简笔画,学到的是别人已经“嚼过”的东西,这使他们失去了独立的视觉思考与体验审美心理意象的机会”。( 哦,那给名画就不是别人嚼过的东西吗?其实你还是想说幼儿园老师画的不够好。) 后面又说“艺术作品中的图画是非概念化的,是别人对真实事物感知后的创作,有情景甚至有故事,幼儿对它的模仿也是渗透着自己的感知与体验的,因此不会形成一种模式化的表现” 前后这么矛盾我也是看不懂啦。
又说范画使幼儿丧失信心,因为幼儿的画和教师的差距太大。哦,那你给孩子副梵高去模仿,就都画得和梵高一样了吗?就不挫败了?
艺术领域就是给出太多超前的理念,却从不考虑现实,艺术本身的学习特点,以及幼儿的学习特点。拿范画来说,首先重要的是教师如何对待范画的态度,如果教师只是拿范画作为一个参考,一个示范,一个启发,那范画还是能启到积极作用的。反之,拿专家提倡的大作要求幼儿模仿得一模一样,我想专家也不赞成吧。所以问题的症结不在范画,而在于教师如何利用范画引导孩子学习,以及教师对幼儿作品的评价反馈上。再者如何定义一副好的范画也是值得思考的。如果教师的范画能给出对同一种事物的多种表现形式,不也能激发幼儿的创作与其思维的发散吗?
我推崇的美术教育是“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再回归到看山是山”的过程,幼儿园教育不可能到最后人人都成画家,所以大部分孩子是努力向第一阶段的“看山是山”这一目标靠拢,怎么能够跳过第一阶段直接到第二阶段呢?当然了,这里的看山是山不是说硬性要求孩子在要技能上画得像,而是教给孩子审美,教给孩子最最基本的绘画基础。必须认清毕加索不是一开始就往抽象派去的,达芬奇也是一个一个鸡蛋练出来的。
专家们,不给范画怎么教?你们真的有去过幼儿园给孩子们上过课吗?(孩子们带着鬼画符回家,让老师怎么向家长交代?)
然后说说全书,社会领域写得超烂,科学领域的科学部分也烂。如何利用《指南》观察和了解幼儿这一章,完全和《指南》扯不上关系。然后这里有个对本书的定位问题,概述的导读部分说这本书是写给家长和教师看的。如果给家长看那么很多地方写得过深,理论性过强,给教师看又过于浅显,很多地方隔靴搔痒就过去了,同时没有建树性,也缺乏可读性。顺便,会拿起这本书看的家长都是神样的存在了吧,在这之前他们一定看了更多关于教育的经典,有更丰富的理论储备,那么这本书对他们来说帮助不大,没什么可解读的,只要看《指南》就好了。
所以观察这一章存在的意义?除去本身这一部分写得不好不说之外。对于家长来说,这一部分针对对象根本不是家长;对于教师来说,也完全没有指导意义,多的是比这本写得好的、专业的关于观察的书;结合指南?根本没结合起来好吧!
写得不好的举例:P205,在说完小吉的观察案例后,突然冒出了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在经过有计划的观察后,发现幼儿行为的意义,提供最适当的帮助,这符合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教学上的应用。”我想破了脑袋也想不出是怎么应用的,专家,是不是我学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你最近发展区不是一个东西啊?理论这么生搬硬套好吗?
冯晓霞写的最烂。这个人已经被我永久拉黑了。通篇都是BS。
举例:“比表扬更好的方式是向儿童指出,做了好事,表现出好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和社会期望)会让自己觉得很棒,而这种自我肯定而带来的愉快和满足是一种来自内心的奖赏。”写了一堆,你在写废话吗?向儿童指出他做了符合社会规范和社会期望的事不就是在表扬他吗?你倒是说说具体的该如何做啊?不通过成人的表扬,孩子怎么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好行为?我只想说,“你说的道理我都懂,可是我还是喜欢被表扬啊!”
268:“零散的、偶然的知识不具有多大的发展价值,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和结构原则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才能扩大儿童认识活动的可能性”
喂喂,我怎么记得前面还刚在强调这些知识的重要性,怎么到这里就变了?就算东拼西凑也要对好口径好嘛?!P230:“然而,正是这些看来零散的、琐碎的、不系统的知识成为幼儿下一阶段进行系统的学科知识学习“所不可缺少的素材”……”
这种前后矛盾的东西很多,我就不一一举例了。还有很多地方balabala一大堆,就是得不出个所以然,也是叫人佩服!反正这些年来我学过的学前教育就是呵呵,你开心就好啦。较真,你就变成龙暴漫脸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