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你们别再说“不香吗”!!!
文 / 小吒
「XXX不香吗?」这样的句式出现了,带着浓浓的抖音味,成为当代年轻人上网冲浪时的高频率热词。
「不香吗」作为一个万能话术,不管说什么,旁观者都能轻松地对你的语言和行为,进行无差别攻击。
举几个例子。
为了两个月后的假期旅行,从路线到食宿安排,你都精心策划了很久。
出发前一天,看着收拾妥当的行李,你觉得这一刻的兴奋值得记录。
于是,你发了一条朋友圈:「明天要去台湾啦,好开心啊,感觉又回到了小学春游的时候。」
这时,一个很久没联系的朋友回复了你:「好不容易有个假期,待在家里放松几天,不香吗?」
当你看得津津有味的时候,同事从旁边凑过来,笑嘻嘻地问:「干嘛还花钱买这些,免费的盗版资源,它不香吗?」
午休时间,隔壁办公室的小王经过你身边,说:「你今天怎么又吃过桥米线,看看我,人均300的日料它不香吗?」
朋友来你家玩,看到沙发上的电脑,他说:「你这个电脑这么卡了还不换啊?买一个最新款XXX不香吗?」
「不香吗」这个梗,来自抖音用户「炮手张大爷」,诞生之初,并不带有攻击性。
原话是:「一个小时我就挣一百块钱,回去把衣服一扔,鞋一扔,不要了。那一百块钱买排骨吃他不香袄?」
这些网络用语,在还没被滥用时,听起来或许有点意思,但当它不顾场合并且大规模出现时,就显得又俗又滥。
「不香吗」也没能逃过这样的定律。
在大环境的推动下,逐渐演变成了杠精们对别人指手画脚时,最爱用的百搭口头禅。
中介回你:「我给你介绍的这个环境好啊。虽然现在看起来比较偏僻,再过几年也是重点发展区域了,价格这么低的房子不香吗?」
她回:「不会吧不会吧,你还在用XX?买一瓶XXXXX不香吗?」
单是一个「不香吗」,对方言语里的优越和轻蔑,就这样轻易把你冒犯到了。
明明是个疑问句,放在肯定语境中,一副想要把自己的立场,强硬地加在别人身上的样子,又说不出什么所以然。
不光如此,连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也爱用「不香吗」绑架你的思想或者审美。
你在小号发牢骚,抱怨男朋友最近工作太忙,没有照顾到你的情绪。
一个网友不知道通过什么关键词搜到了这条微博,给你留言:「单身不香吗?」
你对男朋友的气,突然转移到了这位爱管闲事的陌生人身上。
你在社交网上发了一段话:「最近的这些选秀,选手都没有什么辨识度。」
马上就有粉丝闻讯赶来,在你的微博下面安利道:「我家XXX,唱跳实力俱佳,颜值超高,各位姐姐帮忙投个票,让青春美少女出道,不香吗?」
对XXX仅存的好感度消失殆尽。
网络语言是一种快餐文化。
虽然初见时有趣,但当词汇被滥用后,反倒变得索然无味了。
那些曾风靡一时,最后还是躲不过被淘汰的命运的网络语言,比如:活久见、香菇蓝瘦,就是最好的例子。
就像《老鼠爱大米》和《七里香》,明明是同一个年代的作品,但现在听到前者,你可能会痛骂一句:什么口水歌。
十年前,我们流行「元芳,你怎么看」、「给力」、「躺着也中枪」、「神马都是浮云」。
十年后,这批词汇变成了「不会吧不会吧,不会还有人XXX」、「难道只有我一个人觉得XXX」、「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你品,你细品」、「不香吗?」。
变得阴阳怪气又狂妄自大。
很多时候,造成网络语言低俗感的,不是语言本身。
降低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才是网络流行语传播最大的安全隐患。
拿棋手李喆和柯洁来说。
一个条理清晰,逻辑严谨;一个说了一大堆,却又好像什么都没说。
「第一次感觉清华的学生就这德行」就这样被顶上了热评。
林夕当年在访谈节目里说,自己在写词的时候,爱看大陆节目,以此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
反观香港,那里的年轻人爱用「酷」、「很劲」这样的词形容某件事,一点都不生动。
而如今,我们的精确描述能力,随着网络用语的泛滥不断减弱了。
因为词汇的贫乏,讲出的话变得千篇一律,标榜创新精神成了一件可笑的事。
别人「山川同一色」,你只会「卧槽,老铁666」。
文化水平的差距,显而易见。
但在这些网络用语被滥用之前,也有自己存在的意义,比如情绪表达起来更方便了。
毕竟那些能流行起来的词语,大多都是引用通俗易懂的梗,并且能引起大众的共鸣,因此才能广泛传播开来。
然而,为什么当你还在用「这些被滥用了的梗」,别人会觉得你没什么文化?
跟别人抬杠的时候,找不到反驳的切入点,想发表意见又不知道说什么。
「就这?」派上了用场。
跟别人讲道理,一副高瞻远瞩的样子,但又担心自己说出的话经不起推敲。
「你品,你细品」派上了用场。
拿看似幽默,实则阴阳怪气又无营养的梗,填补自己语言功能缺失的大脑。
生动演绎了什么叫文化程度不够,网络用语来凑。
就连小学生都没能逃过网络语言大规模的「迫害」。
他们看着游戏主播一顿操作,兴奋地感叹「陈独秀的秀」时,其实根本不知道陈独秀是什么人物。
谁又能想到,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他的名字居然在100年后,以「梗」的形式火了起来。
网络语言创造时就缺乏营养,加之病毒性的传播导致被滥用,听起来更为低幼化。
几年前,我们还在感慨微博限制的140个字数不够发。
现在,就连发条朋友圈,要配什么文案都要思考半天。
很多人喜欢跟风,说几句时下流行的网络用语,好像就能得到「网络兄弟」的认同感。
学会了一个「圣母」,生而为人最基本的同情心,也成了他们口中的「圣母」。
自以为是时尚的弄潮儿,本质上不过是毫无营养的网络语言复读机罢了。
很多时候,我们反感的不是「梗」本身,而是不分场合把这个「梗」用在任何地方的人。
- The End -
转发到朋友圈是最高级的支持
公众号:简族
在简族,你会了解更多
精致的、优雅的、有趣的生活方式
而选择怎么过,决定权在于你
长按上图关注
最适合新锐青年阅读的生活方式自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