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本由[美] F. 司各特·菲茨杰拉德 原著 / 芦欣 导读与注释著作,中国宇航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万、北外老师注释的版本也不能全信,同样是有错印、错注释的地方(鉴于大部分引用的都是姚乃强的翻译我就不抱怨是北外老师翻错了),可见给此版评上9分的读者有不少是会去抱怨“鲁赫曼的电影违背原著”的读者吧。兔、抱着“读完原著再看电影是被原著党批得多不好”的心态看完觉得这些原著党你们都去一边凉快去吧,你们只关心删掉了“你们心中的关键”却没关心导演保留的部分拍得多么多么得好啊!电影有电影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不然我们为什么要拍电影?
●感觉好久没读英文了。但原版竟然是随中文版附赠的,过多的批注总会干扰阅读的节奏,不过突然对姚乃强这个译者有点兴趣。
●这个出版社的译本太tmd搓了,以后再也不买他们出版社的书了!
●作/最后一句还是更喜欢 “于是我们继续奋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断地向后推,直至回到往昔岁月。”的版本
●哎。。daisy就是zelda的化身吧
●唉 要写论文了……
●最近挺火的。
●三年前看的云里雾里,后来在文学课上老师将情节都过了一遍,这次再看不大费力了,很多场景都很生动,脑中浮现一幕幕对话情景,语言真的不是很大的障碍,关键是里面的一些细节,还有一些意象。盖茨比的梦,其实也是很多人现在追逐的金钱梦利益梦,我们往往忽视了心中最份纯真,所以打算这本书看完以后看瓦尔登湖,继续这一系列之旅。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一):光谈纸质
出版社作的很人性化,有书签红线,很不错,底下还有注释。基本比较符合中国人看书的习惯,纸质也挺不错的。价钱便宜!!!Gasby的命运,充满了奋斗的精神特质,值得学习,确也是很悲剧性的一个人物。MMMM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二):只是当时已惘然
盖茨比到底了不起在哪里,知道最后我在翻回去读的时候,才慢慢明白:是他追求的那个华丽的梦,而他追求的黛西,更不如说是追求曾经自己自由驰骋的心灵。正如书里说的“那天下午一定有过一些时刻,黛西远不如他的梦想——并不是由于她本人的过错,而是由于他的梦幻有巨大的活力。他的梦幻超越了她,超越了一切。他以一种创造性的热情投入了这个梦幻,不断地添枝加叶,用飘来的每一根绚丽的羽毛加以缀饰。”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三):黛茜为什么哭
这是我读到的第一部语言比较现代的英文原著小说。读第一遍只理解了大概剧情,只好又读了第二遍。因为语言障碍的关系,可能还是有一些理解不到位的情况,但是这并不影响我认同这部小说的伟大。
剧情——剧情简单到没有什么好说的。
更重要的还是那些巧妙的遣词造句,比如“At his lips' touch she blossomed like a flower”这样让人难忘的形容。还有那些迷失在时代之中,又似乎跨越时代之上的独白。
ick 是旁观者,是剧情的索引。
他说自己never approved of Gatsby, 大概是——你也太傻了,这种事大概只有你做得出来——这种忧心又敬佩的意味。毕竟从任何一个正常人的角度看来,Gatsby的行为都是荒唐的。为爱送死的傻瓜,搭上了自己一切,然而那个bitch却只知道钱。
但是Gatsby 所追求的从来都不是Daisy本人。作为一个一文不名的穷小子,少年的Gatsby并不知道一个"Nice Girl"意味着什么。他与Daisy 的相遇,是他与另外一个世界、另外一个阶层的相遇——与其说是相遇,不如说是冲撞。Gatsby 深深的惊艳于财富给人带来的一切:健康的身体、宽敞的房间、美丽的衣服。5年的追寻,不仅仅是对于一个女孩的追寻——因为他多少也会发现这女孩与他梦中的落差——更是对于Jay Gatsby 的追寻,对于理想和希望的追寻。因为从遇见Daisy 那一天开始他生命的蓝图就此发生改变,只有拥有Daisy, 他那要成为Jay Gatsby的狂想才能得以实现。
Daisy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孩,一个不成熟的女孩。一个生活优渥,追求者众多,不知生命的悲哀与残酷为何物的女孩。她把头埋在Gatsby 从英国定制的一对衬衫中的那一刻,定然也有千万种情绪哽在心中。她为自己和Tom 不幸福的现在而哭,为Gatsby 现在的富有而哭, 为那永远错过的五年而哭。她贪恋和Gatsby度过的午后时光,却不可能因为Gatsby 打破自己现在已经拥有的一切。她不像Jordan 那样成熟,会把已经不可能再实现的梦放在心里咀嚼。她甚至真的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一旦事情的发展将要威胁到自己的安全,她就会变成一只鸵鸟。
A beautiful little fool - that's the best thing a girl can be in this world today.
只有Nick 和Jordan 的恋情我一直不明白。或者说,我不明白Jordan 这个角色存在的意义,不明白她对于Nick 的意义,不明白她在小说中的作用,不明白他们暧昧和分手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版本的注释特别走心,阅读的时候帮了我很大忙。书是毕业季的时候花5块钱从外院的学姐那里买的,拿到的时候还是崭新的,不禁有点埋怨学姐,没有认真对待这样一本书。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四):爱比死更虚无
周六的下午,在咖啡馆临窗的沙发上沉沉地坐着,喝一壶茶,看一本小说。这正是南方的十月,豫宁公园的矮山上,已经现出萎色了——哪怕是常青树种,到底还是在岁月面前认了输。然后听见语焉不详的越剧,仿佛是在怀旧,“可记得十八里相送长亭路,可记得比作鸳鸯成双对,可记得井中双双来照影……”刻舟求剑似地,吟唱着某些错失与流逝。
咖啡馆静悄悄的,吧台里的年轻人把动作放得极轻,生怕惊扰了客人,一对恋人依偎在一起,呢喃着什么。这使得两个女人并不大声的谈话浮了上来,一个抽噎着说:“我也求过他,也劝过他,也打过闹过,还告诉过亲戚朋友,什么办法都用过,都没用。他还是要离。”
“算了,强扭的瓜不甜,他心不在,人留着也没什么意思。”另一个劝她。
我向那珠帘后面瞧过去,昏昧的角落里,坐着两个模糊的女人,看不清脸,只能看见一个穿着白毛衣,一个穿着黑西装,都不再年轻了似的。
“我以前刚刚跟他的时候,他什么都听我的,只要我开口,天上的月亮都能帮我摘下来。我本来以为,他一定能给我幸福……”她分明被一阵酸楚扼住了,声音滞涩,但忽然又哧地一下冷笑出来,“没想到,他现在一门心思要去帮人家摘月亮。”
那丝笑挤完,又哭,此恨绵绵无绝期,“以前为了给我打一个电话,他在楼下等到凌晨二点多,一遍又一遍地拨,后来困得不行了,就在一个三轮车上蜷缩着睡着了,蚊子咬了一身的包。现在这些说没就没了,就像个梦一样……”
“好了,好了,既然是梦,就别想了,生活还要继续过下去。”
我和她们之间,隔了一串珠帘,一弯台阶,几米冷漠的空气,这距离如此之短,又如此之长,短到我可以顺畅地窃听她的苦痛,却不为人知;但又长得我知道了她半明半暗的悲切,却无法共鸣。我所牵筋动骨的,是时间和空间之外的人与事——我想起《了不起的盖茨比》,想起那个名叫盖茨比的筑梦师,想起他的荒凉与繁华,他的贫瘠与富足,他的梦境与生活,他的彼岸和现境,他的虚无与真实。
人存于世,总难免遇见诸如荒诞、绝望、死亡等人生大敌,为了逃避这些困顿,我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人纵欲,有人赌博,有人旅行,有人吸毒,有人自杀,有人皈依宗教,有人迷醉于酒色,有人阅读,盖茨比选择做梦。但这个试图在人性的荒漠上用衣香鬓影、美食佳酿、繁弦急管造一座伊甸园的人,和眼前的女人一样,最终成为幻灭者。
那一年,他18岁,还是美国中西部农村的少年,身体矫健,面色黎黑。那一年,他叫杰姆斯盖兹,除了青春和对未来的幻想,别无仅有。后来,他遇见了黛西,忧郁又高雅的,小布尔乔亚式的黛西。他如履薄冰地爱着她,在众多的追求者中,她也对他另眼相看,但黛西太矜贵了,她忍受不了贫穷。盖兹服役之后,她接受了汤姆的求婚,嫁给了这个富足但暴戾风流的男人。
盖兹以为,金钱是挽回黛西唯一的途径。作为一个读者,我深深嗅出这种论调上附着的不详气息:一个女人倘若因为钱迎向你,她必然可以因为同样轻贱的理由,做出更出格的事情。但他想不了那么多。盖兹消失了,十年后,盖茨比在人间登场,阔绰、儒雅、神秘,如皇室贵族。他在海边买了一栋别墅,和黛西的住宅隔海相望,长达五年时间,别墅夜夜灯火不灭,纵酒欢歌,醉生梦死,“把星光施与来来往往的飞蛾”。但盖茨比不饮不醉,他独立于喧嚣,望着彼岸那盏通宵不灭的绿灯,“以奇怪的方式伸出手臂”,揽黛西入怀——这个手势成了这场爱情的譬谕。世界回报给他的朝思暮想和梦寐以求的,只有一点灯火,一个寂寞的手势,一个黑暗且虚无的夜晚。
当狂欢已毕,人群渐次离去,奢靡与颓唐、享乐与纵欲宣告终结,“一股突然的空虚,此刻好像从那些窗户和巨大的门里流出来,使主人的形象处于完全的孤立之中,他这时站在阳台上,举起一只手作出正式的告别姿势。”五年时间里,他面对着海湾,固执地做着这些动作,参与她的生活,虽然她从来都不知晓。
世人皆醉时,他醒着;
他对着彼岸做梦时,世人醒着;
孰醒?孰醉?孰实?孰虚?是酗酒者,还是筑梦师,是无情的世人,还是隔岸观火的读者?
我们都做梦,从幼时开始,直至当下,对世界的幻觉一直没有停止。但没有人能和盖茨比一样,在十几年时间里,用无以伦比的热情坚持筑一个梦,它逐渐超越其原本的内涵和外延。“他的幻梦超越了她,超越了一切。他以一种创造性的热情投入了这个幻梦,不断地添枝加叶,用飘来的每一根绚丽的羽毛加以缀饰,再多的执法必严与活力都赶不上一个人阴凄凄的心里所能集聚的情思。”
这使我想到《盗梦空间》里,莱昂纳多和妻子在梦境的第四层中,在永恒之中,他们建了一个巍峨而辉煌的城,后来,她渐渐失去对真实与虚幻的分辨能力,在那个世界里,一切真假莫辨,栩栩如生。后来,她拒绝在现实里停留,她从高楼跃下,通过下坠,离开梦境,回到她认为的真实。《盗梦空间》告诉我,当一个人在梦里沉沦太久,虚实的界限会被逐渐削弱、模糊,甚至忽略。那么,盖茨比这个筑梦师是不是也有一种可能,在自己的幻梦里不能自拔?
当黛西终于坐在他身旁,对美丽的衬衫流泪,对豪宅赞不绝口,“声音充满了金钱”,盖茨比隐约地明白,黛西已经不是黛西了,自始至终,黛西远不如他的梦想,她只是一场幻梦的原材料罢了。但他转过头,还是充沛而昂然地沉迷下去。
没有梦,筑梦师就失去了生之意义。除此之外,别无所求。盖茨比靠这个梦活着,停滞就意味着死亡,停滞就意味着虚空。黛西与彼岸,早已经从本义升华成隐喻,黛西不再是黛西,她代表了人间一切的美好,成为所有愿望的集中营;彼岸则超越了地理意义,成为生命的追寻方向,成为精神的避难所、灵魂的乌托邦或宿命的归属地。
我相信,和盖茨比一样,你有你的幻象,我也有我的梦境;你有你张望的彼岸,我有我向往的他方;你有你所迷恋的黛西,我有我所钟情的缪斯。我们迷执于此,通过不断地想象,虚拟光环来惊艳和安慰自己,借此淡化苦难,对生活的戕害和磨难既往不咎。就如同没有质疑能力的人对宗教的迷执。
但周濂说,对任何单一事物的耽溺都足以证明我们自身的脆弱以及生活的乏味。另外,执迷于自己的梦境,是不是潜意识里存在一种软弱,试图借助这种漂亮的事情,来逃避更大的社会责任与更浩瀚的自由。莱昂纳多的妻子之所以拒绝回到现实,是因为她逃避琐碎又失败的家庭生活,盖茨比之所以拒绝接受黛西的势利,是因为他在逃避更为荒寒的人性。
所以,当盖茨比在汤姆面前说出实情,并询问黛西是否爱汤姆时,她的反应在我们的预料之中。她说:“即使单独问我,我也不能说我没有爱过汤姆。”
这个自私、虚荣又装腔作势的女人,她只是一只嗜腥的猫,盖茨比的那点爱情,对于她来说,充其量不过一点婚外的小刺激,玩够了,她就会拍拍衣裳,溜回那并不温暖但安全无虞的婚姻里,留下一个烂摊子,留给盖茨比自己去收拾。安娜卡列妮娜那样的女人,到底是太少了。
当汽车辗过威尔逊太太时,盖茨比命运的集结号开始吹响。
她是黛西,所以她肯定会逃避车祸责任。
他是盖茨比,所以他肯定会为黛西去死。
吉光片羽、薄如蝉翼的幻梦,在一声尖锐的枪响之下,和盖茨比的身体一起破碎了。故事在一个昔日朋友都没有的葬礼中,在冷漠人情炎凉世态之上,慢慢地拉上了帷幕。一切重归虚空,和咖啡馆里的对话一样,“说没就没了,就像个梦一样……”
就在盖茨比离开人间的时候,黛西正在悠哉游哉地作一趟长途旅行。我不知道,那颗被钱污染了的坚硬的心,是否会在某些时候,想到那个替自己去死的人,为他落下眼泪?不过,这种姿态也没什么必要了。说到底,在这荒凉的人世里,爱是靠不住的,它比死更虚无。
“他已经很久都没有回来了,但这么多年了,我已经习惯了他在身边,发生什么事情,总是下意识地叫他,‘宝?’等到反应过来,眼泪就止不住了……”角落里的女人继续絮叨,“你知道吗?我恨他,但我又骄傲成这样,连恨他都不想开口对他说。只希望时间可以早点淡化这一切!”
我本来以为,今天下午我可以平静地整理完这个筑梦师的故事,但我终于被女人弄得戚戚然,我忍不住将她的生活与《了不起的盖茨比》交媾,审度它们的语言、细节、事件的走向,但我发现这之间根本没有类比性,唯一相似的,是爱的幻灭感。
若是故事就在此终结该有多好:那天午后,雨水刚刚停止,新剪的草坪敏感而潮湿,在滴着水的紫丁香花树下,一辆白色敞蓬汽车停了下来,黛西戴着那顶三角形的浅紫色帽子,像春风一样走近……然后,一切戛然而止,就像纺锤忽然戳到了睡美人的手指,故事停顿,不再向前,在最美好的时候收梢。但这种阿Q式的一厢情愿,分明又显得可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