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本由(美)F.S. 菲茨杰拉德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4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现在愈发觉得还是得看原本,这书我就还蛮无感的
●黛西是个男生们会喜欢的小妖精。文章的开篇发人深省。里面关于时间流逝的词语,加起来可以做典范了。可惜了,写得太戏剧了,反而有点出戏。
●盖茨比死得太惨了……他爱的女人不过是一个内心一片荒凉的人 后面两篇短篇也充满了人性弱点
●目前最喜欢的一个译本。文笔优美,气质贴合。开头附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成书记」,是关于创作背景介绍最为翔实具体,最有帮助的一份文档。文笔优美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还是译文中透出的气质。如果说菲茨杰拉德“有能力用一段文字抓住一个时代的韵味、一个夜晚的芬芳和一首老歌的情调”,那么巫宁坤的译笔,我觉得目前读到三版当中最接近爵士时代气息的。
●称得上伟大。
●翻译不好。
●我阅读的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的双语版本,翻译的文字优美生动,通篇都翻译的很好,人物个性和心理描写都是很深刻,表现出美国那代人的无奈、孤独、利己和冷漠人情,也写出来人性的本质。
●经典
●于是我们继续奋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断地向后推,被推入过去。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一):读后感
我该如何评价盖茨比,我该如何理解盖茨比。一个小心翼翼对待爱情的人,说爱情可能有些偏颇,因为看上去只是单恋而已,黛熙从始至终只是一个追求虚荣与肤浅快乐的人,或者引用文中的话,她只是短暂的爱了他们一下,汤姆也好,盖茨比也好,都只是短暂的让她快乐了一下。梦想中的爱情也算是体验过了吧,原本也有为黛熙替罪的想法,虽然结局一样,但过程让人无法不痛恨那些自私冷漠的人。纸醉金迷,奢侈铺张的宴会,川流不息,热闹非凡的宾客,最后去吊唁的人却也只是区区两个,眼看他高楼起,眼看他宴宾客,最后却戛然而止,人生路上几个朋友也就足够,我想盖茨比也认同这个观点吧,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黛熙,而她不值得他如此。算是一场奉献自我的爱情,但是并不美好,连凄美都算不上,只让人叹息。但文中对盖茨比的这段感情冠以理想二字,也让我不太好评判,既然是他的理想,那就报以尊重吧。总的来说,本书短小精悍,情节紧凑,对奢华宴会的细节描述非常到位,也侧面描绘了那个风起云涌的美国社会,社会变革,财富积累的容易,上升通道的顺畅,新兴事物的崛起。感慨很多,惋惜很多,五星推荐。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二):转
小说中的主人公盖茨比,其实是上帝之子,God’s boy的意思。盖茨比,便是借贩卖私酒积累了财富,成为了西卵的神秘富豪。四、盖茨比为什么了不起?
普通农民家庭出身的盖茨比,从一个贫寒的军官变成富豪,且从穿着到谈吐,从学识到家产,都有了脱胎换骨的改变,他的豪华宴会也吸引了各界名流,连黛西都要感慨,我从来没有结交这么多名人!他努力向黛西靠拢,向上流社会靠拢,但是,他与这个时代是格格不入的。奢华的宴会,狂热的拜金主义,并不是盖茨比的最终追求,汤姆的自私自利、冷酷残忍,他也是完全学不来的。他不会在车祸后转身就走,留下摊子给别人收拾。盖茨比的死亡悲剧,与当时自私而冷漠的上流人士和当时的物欲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盖茨比之所以了不起,在于他对爱情理想的坚守,在当年的黛西已经抛弃爱情转向上流社会时,盖茨比依然追求着少年时代纯情的爱。在这种爱情面前,他奉献了自己的所有财富,甚至于生命。而那个映照着旧时代的“绿光”,则是盖茨比的希望所在,是他所守望的理想爱情的象征。
可以说,盖茨比的死亡,也使得整部小说更具有悲剧性,美好事物终将逝去,而自私且卑鄙的上流社会却得以延续。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三):卡罗威眼中的的盖茨比
我们在盖茨比的身上看菲茨杰拉德,菲茨杰拉德则透过卡罗威的眼睛看自己。
前一段时间刚读过《流动的盛宴》,海明威把不少的笔墨用在了菲氏夫妇身上。书中菲茨杰拉德虽然较海明威年长几岁,但做起事时常透露出那种未经世故的呆头呆脑。无论是他们那次糟糕的旅行,还是斯科特的令人发笑的疑虑。由此,我便对早已久仰大名的菲茨杰拉德产生了一种难以诉说的兴趣,“这个家伙是怎么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的?”
抱着对作者的好奇心,几乎“两口气”读完了《了不起的盖茨比》。书中的盖茨比是一个很迷惑的人物。根据盖茨比的自述,他年轻的时候对女人经常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态度,只到遇见黛西,他好像突然开了窍。然而命运却让情窦初开的盖茨比不得不暂时搁置这段感情,但盖茨比从未忘记这段如梦一般美好的回忆。时隔多年,辗转各地的盖茨比始终搁不下心里的那个梦,通过多年来的打拼他已然混入了“上流社会”,并以为凭着自己的乡间大别墅他就能再次搏得黛西的芳心。实际上,种种迹象表明盖茨比是一个缺乏自信的人,他以为通宵达旦的宴会能够吸引黛西的注意,然而即便在乐此不疲的生活在黛西隔壁岛上五年后,他却还是只能通过尼克搭桥与黛西见上一面。他痴情于黛西并希望黛西承认自己从未爱过麦坎农先生,这一举动显然将黛西逼如了难堪的境地,也许是面对自己的丈夫不忍撒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她已经开始对盖茨比的幼稚感到厌倦。就连盖茨比最喜欢的用来称呼别人的那句“老兄”,也常给人带来尴尬的感觉。
然而,即便盖茨比如此“痴傻”,以为金钱可以换来爱情,以为只要奋力追求,梦想就一定成真。我却没办法对他有一丝一毫的厌恶,在我脑中只有一个过分真实、甚至有些可悲的人物。就如尼克对他的评价,读完这本小说,我也忍不住想对盖茨比说“盖茨比先生,你比那群人不知好多少倍。”
另外一个耐人寻味的角色是盖茨比的朋友,卡罗威先生。他从小受到父亲的教育,“永远不要轻易指责别人,因为你并不知道他们是否有过与你一般优越的条件。”这也使得卡罗威从小就是一个良好的倾听者。在故事中,他一度被麦坎农先生拉去当电灯泡,后来又成为了盖茨比先生的蓝颜知己,甚至只要他出席的场合,他都几乎永远是最后一个走的。在搬来长岛与盖茨比先生做邻居的六个月里他有些不情愿但又好奇的见识了这桩闹剧。最后,即便是不习惯于对任何人做出指责的他,对麦坎农先生以及那些喝了盖茨比的酒又骂他是混蛋的人表现出了毫不犹豫的嗤之以鼻。
故事的主人公是盖茨比,他在追求黛西的逐梦路上一直保持着富有希望与活力的内心,只到死去的那一刻,他可能还在泳池里的浮床上憧憬与黛西的美好未来。而在机缘巧合下一石二鸟同时解决了双方的婚外情的麦坎农与黛西夫妇看似结局完美,但日后将永远活在不真实的夹缝之中,没法摆脱曾经的阴影。
另一方面,在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经历了这一系列事情后,卡罗威也由曾经的未经世故和惯于宽容有了自己对人情社会的理解。东部的繁荣景象固然令人着迷,但向往真实的他宁愿回到自己的家乡。
一切正如结尾所说的那样,人们奋勇向前,逆水行舟,却被不断的向后推,最终推入了过去。
盖茨比和卡罗威这对朋友,如同菲茨杰拉德分化出的两个自己。盖茨比的身上能看到很多菲茨杰拉德自己的特点,比如为女人所困,比如喜欢列清单,而这也是他已经注意到的。卡罗威则是菲茨杰拉德脑海中的另一个声音,这个声音一方面希望他早点认清现实,因为他明白自己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另一方面他又对自己这样的性情与对泽尔达的爱有一种无法言述的崇敬,菲茨杰拉德也就在这样的矛盾中反复的寻找答案。最终盖茨比的死终于也卡罗威找到了自我。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四):浮华下的挣扎和爱与痛
上海译文出版社的这本《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收录了三个故事:《了不起的盖茨比》、《重访巴比伦》和《疯狂的星期天》,前一个是长篇,后两个是短篇,每个故事的共同特点都是透着哀伤和悲凉,以及意外的结局,让人猝不及防,唏嘘不已,那么先来说说《了不起的盖茨比》。
一个拜金的时代,或者说一个纸醉金迷的世界,一个身份可疑的富翁,每日远望着岛对面的绿色灯塔,一定是个有故事的人。关于盖茨比的出场,作者用了大量的铺垫,可以称之为别人口中的盖茨比——自称牛津毕业、在美国军队里服过役、豪气奢华的宴会、私酒贩子、据说还杀过人。人们恣意享受这盖茨比宴会的丰盛与华丽,同时还肆无忌惮地谈论着关于他的种种流言,这些二流的宾客对于盖茨比毫无用处,但盖茨比却慷慨容忍,谁也不知道在他内心有一个无法解开的结,深深的遗憾与痛,以至于他用如此愚蠢的方法来吸引那个人的出现,经年累月,毫无结果,金钱的挥霍却像大麻一样麻醉了他的心,妄想着金钱能买回时间,找回过去的爱,满足现在的欲望。
故事从汤姆的出轨开始展开,黛西的丈夫,一个富有的上流人,却做着卑鄙下作的事情,找情人满足私欲,却又鄙视情人。他的情人是车行老板威尔逊的妻子茉尔特,一个贪慕浮华、不甚美丽的女子,出轨这件事似乎从不与女子的美貌相关,而是男人的厌倦与对新鲜感的需求和女人的堕落及双方的相互引诱而一拍即合。汤姆有着是非分明的道德观:妻子是妻子,情人是情人,两者不能越界,女人在他眼中是玩物,妻子可以随意背叛,在妻子面前可以毫无顾忌在电话里与情人打情骂俏,情人可以任意鄙薄,就因认为茉尔特直呼黛西的名字便可以任意打骂,侮辱。
黛西和盖茨比的见面水到渠成。讽刺的是,并不像贝克想的那样会给知道丈夫出轨的黛西一丝安慰,那是极尴尬,又极荒唐的场面。盖茨比急着炫富,而黛西心里发酸。可笑的是盖茨比似乎自以为很了解黛西,他花钱如流水地举办宴会,就是希望有朝一日黛西会在宴会上出现,他仿佛知道黛西喜欢那些奢华的东西,可笑的是,他却说黛西的声音里充满了金钱,鄙薄而淡漠,但这掩盖不住他对黛西的占有欲。当他和汤姆正面交锋的时候,非常“自信”地声称黛西只爱过他一个人,这是一种多么苍白的自卑啊。当黛西情绪失控撞死了汤姆的情人茉尔特时,他就应该知道黛西有多爱汤姆,即使再多的金钱,再歇斯底里地宣称都挽不回那份已经逝去的爱。或许我们能从盖茨比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这是这部作品为何动人的原因,一定有某件事或某个人让你执迷不悟,妄想时间倒流,而已覆水难收。
现实就是这样残酷,你的预期,往往不是结果。当盖茨比隐瞒黛西故意杀人的罪行,希望与黛西远走高飞的时候,黛西却在汤姆的连哄带骗中逃离了西卵。我又感觉到了盖茨比的单纯与可爱了,他没有以目击人的身份威胁黛西,始终考虑黛西的感受和安全,痴迷地相信黛西如同自己爱她一样爱他,会跟他一起离开,会最终双宿双飞。而最终,这一切皆是幻灭,盖茨比被威尔逊所杀,是汤姆的挑唆,威尔逊也死了,一对夫妻的情人与情敌相继死去,这样看来又是一个完美的结局,但又多么可笑与可悲。黛西到底还是笼中鸟,汤姆的财产与附庸,而汤姆依旧可以风流潇洒,黛西真是一个完全没有自主的女人,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作者在故事的结尾又撒了一层霜,在这个好客的盖茨比死后,竟无一人愿意参加他的葬礼,生怕与他惹上一点关系,只有尼克帮他料理了后事,浮华下的挣扎与痛,爱与恨都随之销声匿迹,绿色的灯塔依旧闪亮,盖茨比的梦境就此破灭,多年前这个梦就早已破灭,他又让它破碎一次,彻底烟消云散,被浮华和人情冷暖彻底掩埋。
《重访巴比伦》讲得是一个浪子改邪归正后重回故乡,想要回女儿抚养权而因一个偶然事件功败垂成的故事,展现了不可挽回的过去与现状,一旦不珍惜便最终要失去。《疯狂的星期天》说的是个出轨和婚外恋的故事,夫妻双双出轨,都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迈尔斯自己出轨,却提防着妻子,有着疑心病,妻子斯特拉却一直疑神疑鬼,总觉的丈夫跟踪他,第三者乔尔,两人的朋友在迈尔斯不在时,向斯特拉求爱,却在斯特拉得知迈尔斯死了,精神失常后冷酷地叫来了医生而离开。菲茨杰拉德讲述的故事结局总在意料之外,正如村上春树的评价:但如果小说里没了不可思议,又有谁去读小说呢?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五):遥远的靡梦,当下的迷惘
《了不起的盖茨比》随想
———遥远的靡梦,当下的迷惘
“早就听说过这本书。
但从未想过,会如此真实。遥远的记叙者,借着遥远的靡梦,重演我们如今的迷惘。”
书的创作时间,是1925年。20世纪20-30年代,那是美一战后经济井喷似爆发的年代,物欲横流,纸醉金迷同时意味着是一个精神跟不上的年代。曾经美国信仰美国梦,一个以自由主义为框架,追寻理想的一代人,一战后的《凡尔赛和约》,使之对所谓的人道主义援助动摇;经济的蓬勃,使之变得物质,变得迷失自我。其中之一的菲兹杰拉德,也正是其中迷惘的一代。所谓迷惘的一代,是同二战后垮掉的一代一样,对彼时文派概称。绝非是讽刺,但一语指出了那一时代人人皆有的梦已经破碎了。
纵观菲兹杰拉德的一生,也是沦落为和书中所有落叶一样,绚丽过后坠入地心。他在一战中参军,邂逅了梦中情人。他开始创作,起初的他同许多作家一样,潜心创作,笔杆不辍,处女作一举成名,然而,随之的写作带来的却是更多的名誉与地位,以及带来更多的酒精。最后,在酒精中彻底迷失自我,离开人世。透过书中的映射,我们会看到,他有盖茨比那追逐梦想的不懈,有过尼克曾经的理想,也有汤姆的风流,也同书中绝大部分人一样堕落,在纸醉金迷中,梦过人生。最后,也讽刺的被海明威一语点中,《了不起的盖茨比》成为了菲兹杰拉德最后的巅峰绝唱。最后,随书中那一句“与我们奋力逆水行舟,又注定要不停地回到过去”在酒精刺激下,消失在历史中。
写罢,顿笔,回看书籍本身。书中,透过尼克的视角,从各个角度展现了彼时的社会。全部透过盖茨比,杂合在一起,诞生了书中悲剧。
矛盾的爆发,逆流的悲剧
在书中最难以遗忘,也是悲剧的开端的一幕的矛盾,来源于汤姆与盖茨比的争吵中。结局,是盖茨比的地位没有被认可,自己随之付出的却被人看做笑话,就如书中所语“随着下午悄悄溜远,只有那些死去的梦幻还在继续挣扎,试图触及那再也触摸不到的东西,不幸而又并不绝望地奋力追赶丢失在那个房间的那个嗓音”,他的梦付诸东水。
矛盾的对比根源来源于old money与new money,即旧贵族与暴发户。一个来源于血脉中,一个是在各行各业爆发的金钱。美国当时,进行着西进运动,在西北大开发中,石油,煤矿,各行各业都不乏暴发户。而盖茨比正是在1920年代禁酒令中,贩卖私酒,牟得暴利,而非像布坎南一样是殖民运动中贵族后代。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到,整个社会是一个看中出身,并高于一切;看中名,高于一切的时局。最为讽刺的是黛西把盖茨比当作是婚后的一种慰藉,而非是一种可以为之付出一切的人。她选择了汤姆,告别了过去幸福的盖茨比,没有身份的盖茨比。那些梦幻,那些盖茨比追求过的梦幻,只能在这样一个鸿沟里,这样一个阶级差里消失殆尽。
这样一个阶级矛盾,作者在文中也以各个角色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首先是以黛西和汤姆两人为代表的纯粹的上流人物,他们被虚伪的伪善和纸醉金迷包裹粉饰;再有盖茨比所代表暴发户式土豪,但不同于他人,他仍然对理想与梦想仍抱以希望;以及乔丹并非上流,但是虚伪和谎言建立的女人;乔治威尔逊懦弱反抗的底层人民与默特尔风流不羁的女人;最后是尼克的见证,他勾勒出城市中谋生的一群年轻人。但是有一类人,是与众不同的,是“其他所有人加起来也比不过的”,他就是盖茨比,在物欲横行,灯红酒绿的世界中,唯有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渴望海湾前的那一束绿光,渴望永远触不及手的梦。当然,这个梦不是高贵的,不是华丽的,但他在如最后尼克所说那样,他们那些人整整在一起也比不上他的真性情。那些人,是虚伪的,最不真实,最看重名的也就是他们,相比之下,盖茨比是那么真实,在这个乱世中昙花一现,是多么不容易。
他的梦在矛盾的爆发中,终究碎了……
繁花坠地,梦碎
他会站在码头前,揽下眼前明暗闪烁的绿光。
文中有一句话写得颇细:他出来确定我们当地的天空中究竟哪一片属于他。仿佛,盖茨比和那里纸醉金迷的生活不一样。当然是的,他拼命追逐眼前那一抹亮光,属于自己的光。
在笔者心里,那一个绿光,映照的是美国岌岌可危的梦,仿佛下一秒就会失去光彩,但是所有人都忘记了存在,等待着曾经辉煌过的梦自己熄灭。在100年前美国人信仰的那最纯正理想主义,最向往的自由主义,没有人会意识到如今会这样离散。100年后在这个爵士时代,当精神世界变得空虚,金子却充满了生活,他们不知道再追逐什么,不理解曾今追逐过什么,在当下,只知道生活离不开酒精,离不开麻痹生活,活在了迷惘中。在这样一个破碎的时代,人们不知道自己除了物质的欢愉,渴望什么;甚是看不到自己内心空洞,能用什么填补。他们只剩下迷惘,在这个诺大的星球上。
最后文章说那绿光不再闪烁,在迷雾中消失。我们看到的正是这样一个希望在逐梦人手中消失了。西部世界中有一句话:希望是一件危险的事。诚然,怀有希望的我们,回一次又一次坠入泥潭,跌落深渊,直到追逐到梦想。
但等到拥有了物质世界的丰满时,你还会继续选择理想吗?当物质世界走得太快,你的精神还会追上吗?众人陶醉在纸醉金迷中,你的路不会扭曲吗?
时代告诉的答案是:不能。众人迷恋的那一伟大的梦,碎了。
心已惘,梦已碎,无人知晓,繁花坠地,梦曲终眠。
遥远的靡梦,如今的迷惘
为什么,21世纪的我们,捧起这本书,心中感慨会颇多?
我们没有明显的阶级对立,没有那遥远奢靡,为什么还是内心会激动,随之破碎?
我想,柴进一言完美阐释了这一点,“走得太快,等等灵魂吧”。是啊,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如雨后春笋,飞速发展,方兴未艾,但是背后的我们,我们这一群青年人,年轻人,走在人生之路上,我们颇会感到空虚。形如《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那一荒诞的时代,我们也开始精神跟不上物质,生活总是匆匆忙忙;我们的生活在经济腾飞过程中,也渐渐变得物质化。在这样一个洪流中,在时代格局的洪水猛兽中,我们无法评判孰对孰错,无法决定一定的正确,因为我们处于其中。但是我们在小说中还是看到了盖茨比面对梦幻般希望,他伸出过双手,即使他是颤抖着的,起码他伸出了遥不可及的双手啊!最后的葬礼上,他再一次被所有人抛弃,黛西抛弃了他,选择了不存在的幻想;汤姆选择了鄙视他,嘲讽他的地位,歌颂自己血脉;乔治懦弱地选择了伤害;而唯有整个故事的见证者尼克,看清了那“凑出的整整一帮子人”,都没有盖茨比所拥有的东西,只有他怀抱着整个时代都快忘记的理想,映照出整个时代快破碎的理想——梦。
所以,笔者我的观点是,在这样一个经济井喷的时代里,我们是不可避免得不能满足内心的精神世界,不可避免得被物质洗刷我们固有观念,但是这也并不代表我们不争,任由一切物质侵蚀,我们仍要看到物质背后精神,努力追寻,不要遗忘。
21世纪,信息爆炸,过去人们看不到过远的地方,所谓的垄断在这么一个新时代背景下,变得不复存在。信息爆炸,经济井喷,人们生活会越来越好,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盖茨比那种对梦幻追求,请不要被物质冲昏脑袋,勿忘自己,心中不要变得空虚,空虚……
遥远的靡梦,写下如今世人的迷惘。听我嘶吼,请拾起曾经的理想:等等灵魂!等等灵魂……
“每当你想批判人,你都要记住:世人都没有你所拥有的优点。”文中尼克就这么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矛盾爆发后逆流的悲剧;在这满眼繁华背后,却看到坠地后满眼皆空,梦碎景象;设身处地,在这一个精神追不上物质的时代。
盖茨比信奉的那盏绿灯,我们都知道它渐行渐远,我们会追寻,即使奋力划水,注定退回去。即使内心空洞,无法弥补,我们也要填补它,直到永远。
“阅尽繁华,历尽沧桑,金迷纸醉,杯酌换盏,迷人芳香,仲夏夜茫,七月未央,年少轻狂,不惧岁月漫长,纵情时光,华灯初上。”———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