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纳闷集》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06-19 23:0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纳闷集》读后感1000字

  《纳闷集》是一本由匡扶著作,雅众文化 | 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元,页数:44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纳闷集》读后感(一):我的人生有很多困惑

  匡扶摇17年因为《人物》一篇漫画微信突然爆火,在这个领域像是横空出世一般。 带着他之前只有两位数阅读的微信号一下进入大众视野。 他的漫画也像是突然开挂一样,和之前发表的漫画风格大变。但内容核心却一直是统一的。

  单他画的内容,很多人都以为他是个女孩子。因为他特别善于观察生活细节,比如: 女生会在进洗澡间时把拖鞋方向放正, 有时候洗发水用完了会往里面加点水, 撕透明胶偶尔也会撕断一般… 这些小事可能就会突然让生活很沮丧,大都在这日复一日中寻找出路

  第一个故事很喜欢,可能因为我在图书行业工作了很久,目前也还在支撑一个因为疫情随时可能倒闭的咖啡馆小书吧。每一页都能被击中。

  活到三十多岁,时不时会想,目前这种生活到底是因为哪些微小选择变成现在这样呢?

  每天上着的班,真的是我想做的事情吗?

  进了一家上升期大公司,一直做,稳步升职加薪获得丰厚股票就是人生赢家

  在城市中心背上巨额贷款买下房子就用有安全感了吗?

  我有很多很多困惑。看到匡扶摇的画,我想,也有很多人跟我一样有很多困惑。

  但是每个人答案,都只能靠自己寻找,寻找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新的这本书也是他公众号漫画的合集,他的故事其实都很具有文学性印刷成书之后更能静下来阅读。喜欢纸书的朋友可以看看他的公众号,如果喜欢那些故事就可以选纸书。或许,你也可以在这些故事里找到共鸣吧。

  《纳闷集》读后感(二):瓜不好吃吗

  quot;匡扶揺"的公众号自我关注开始就从未更新过,为什么没有取关呢,大概是我都了我何时又为何加了关注。前几天突然弹出一条推送,这一更新居然还是篇广告链接,我居然还鬼使神差的买了。有时莫名其妙一个人,也就这么回事。 刚拆开快递就被同事先抢去一睹为快,她问我:"你是不是很爱漫画?"还顺嘴夸了我平时胡涂鸦的小画挺好看,我也就虚荣回复:"嗯!喜欢漫画啊~。"其实这是我买的第一本漫画书。 《私奔的外婆》就像街坊四邻里的长舌妇,嗑着瓜子咀嚼别人家的私事,可你就是既反感又忍不住竖起耳朵偷听,手里还要干点别的活假装没在听。"姨婆"的絮叨太有画面感了,每个家庭都有这样一个长辈,时不时吐露一番感慨,让你无力反驳同时觉得好像人生的确如此。翻着翻着被我看了大半本书,说好的早睡又食言了,一鼓作气整本读完。 用第一人称讲第三人称的故事,说故事的人比故事的主人还落寞,生活中很多烦恼都是这样自己给自己附加的。我们总是入戏太深,总要把别人的事联想到自己身上,整出点关系来,实际上真的关我们什么事了。 最近在纳闷什么?是周遭的瓜不好吃吗?非要把瓜当成是自己的才苦。

  《纳闷集》读后感(三):回答,回答一下

  我的朋友看完《人们参差入眠的晚上》,发过来一段窗外夜景。小区楼层轮廓暧昧,亮着灯的窗户远远近近错落无章,路灯间隙里烟头明灭,最后狠狠地闪了一下,抽烟的男人准备上楼回家。

  我的朋友是长江以北最后一个能跟羊沟通的正经人,跟人类交流的时候措辞谨慎,她说:我怀疑故事就发生对面那栋楼里,在那些亮着灯和关着灯的窗户里。

  对的,是画出来的写给鸡毛蒜皮的诗。是才华横溢青年的叙事练习。

  另外,青年艺术家 ,回答一下。

  《纳闷集》读后感(四):《纳闷集》【中】匡扶

  2020No.43

  2019-2020No.100

  6.14-6.14(145min)

  去年开始有开始在读过的书里夹钱,每读完一本就夹上一块钱,这叫做“书中自有黄金屋”(不过一块钱可能也买不了多少黄金,等我发达了再换大面额的)。前几天发现换来的一摞一元钱还剩最后一张了,一时间对这一百元的结束有些纠结,不知道把他们的终点放到哪本书里。

  没想到匡扶正好更新了!这人的公众号一年来的更新频率怕是还赶不上我的,每次去点催更按钮回过来的还是“略略略略略”。不过既然又出书了,那这本就被我编号为P2Z6102500吧。

  和《回答不了》一样,其实都是已经发表过的作品,与之前相比有些进步,也有些不一样的尝试,叙事篇幅的变长也可以让故事容纳更多的内容,虽然其实有几篇是广告来着哈哈哈。

  人生境遇不同时面对相同的故事会生出不一样的感悟,说是这样不过我现在的人生其实也还并没有很长的样子。在《被折角的人生或书》一篇里,当初看的时候更多的其实是开心,喜欢的多抓鱼和喜欢的匡扶合作了的那种开心。转眼接近两年过去,现在的人生好像也变成了一种很多人眼中的“没有效率的生活”,有时候也是会惶恐不安,不过再读的时候,心中还是会变得有力量不少。人生,还长着呢嘛!就算日子真的吱溜溜地溜走了,总还是会有一些有分量的时刻被留下。

  不过匡扶还是那个匡扶,在后记里的二百五十六根鼻毛和《回答不了》里的三百个谢一样还是让我笑出了声。

  LH

  2020.6.14

  《纳闷集》读后感(五):但是还有《纳闷集》

  名为“匡扶摇”的公众号在停更五个月零十天后,更新了:但书出来了。

  作为一个自媒体时代的“顶流”漫画家,停更半年,仿佛某种小型“自杀”。在这个大谈“规律更新”,维护“用户黏度”的当下,他“消失”半年,再重新出现,他的书名也成为了读者心中的困惑:纳闷呢哥们,你去哪儿啦。

  可我读完这本书,倒不想做这个侦探了。匡扶还是那个匡扶,他的成功曾经一度被无数公号试图“复制”,但没人真的能变成第二个匡扶——他不是以某种机巧的形式为人津津乐道的,他的漫画,是文学本身。

  所以他过往的作品里有金庸有王小波,画文人的生命历程如画一部纪录片,再之前,他画所有普通人,你我他,无论是名人还是凡人,他都能在人物身上找到那些如同剪掉的指甲一样奇异的细节——某些特质可能人人都有,但常常随意弃置,匡扶懂得怎么捡拾起来,以小见大,说出某些日常里难以开口的话。他把看似粗糙的漫画人物放在照片般的真实场景里,以对话和旁白的文字驱策情节,视觉上的草根感和台词上的文学性逐渐交融,这些作品创造出了奇异的舒适氛围,让人陷入审视自我的回忆……

  偶尔我会想起第一份工作的时候,有一个下午,有个女同事借着外勤机会,约我翘班溜出去闲聊。在咖啡店里,她和我一样,发呆望着落地窗外面喧嚷的街道,忽然就开口说出婚姻里那些漠然的时刻:两夫妻下了班也不一定谁做饭,潦草弄熟了一些东西开始吃,也不交谈,就这样一人一个ipad对坐着,各自和屏幕里的剧集综艺或游戏赛事实况进食。每一天每一天,都如此。

  那个场景如今看来像极了匡扶漫画里的那些琐碎时刻,像皮肤上忽然长出不知名的疱疹,不碰时不痒不痛,抚摸时却感到浑身都是疙瘩。那时候我更年轻些,整个人更轻飘更无知,一时不知如何安慰,空气就冷在那里。现在我懂了,日子久了,成年人都会钝感的,精神上心灵上都有一些火疖子,挠不着又治不好,提起来就如同《被折角的人生或书》这篇里捏拉手背的“抗衰老法”(也就是书封上这张图),知道是自欺欺人,仍然不屈且顽皮地要试一试,试完叹叹气,好似这片刻的幼稚反抗也是一种疗愈。

  不止在一篇里,匡扶提及“Déjà vu”(即视感),除去当时为“多抓鱼”做推广的背景,我猜他自己也非常重视这个词在生活中的不断显影。我不愿直白地说他就是喜欢,也不愿简单说他的构思就是什么都市魔幻。在我读来,他是非常非常现实主义的作者,正因为这份现实,才深入到人事物的内部,共情到了不同年龄性别职业背景的故事,又从许多的故事里,抽丝剥茧出了具备共性的某些情绪。直到这一步,我们才能看出这不断涌出的“这就是我的故事”原因何在,他当然有消失数月乃至半年的理由,他笔下的“采风的裁缝”也是他自己,而“风”这种东西,硬捉又很难,时间很重要,蓄力的人懂得等待。

  其实细想想,他从前也有过消失数月的时候,在他所谓“最火”,商业稿最多的时期,他也没有大火快炒,为了画商品而画商品。别的模仿号,多数只看到他吃到的“果”,学不会(也难以学会)他以质朴小事切入核心的文学技艺,所以即便更新“无常”,匡扶没有损失他的“用户黏性”(虽然他可能觉得这个词是很糟糕,甚至侮辱读者的),大家对这个号的期待也包含着对他性子的迁就,品质感带来忠实度,这像极了曾经买杂志是为追看名家连载的心情。这很复古,这很匡扶。

  有时候我想起那个和我淡淡抱怨过婚姻无味的女同事,觉得她可能已经变成了匡扶某篇作品里的人:那些面貌相似如你似我的都市普通人,早上出门前睡过头来不及熨衣服,只能穿着皱裙子出门;或者为了见客户涂了明亮的唇彩,反而弄巧成拙牙齿沾红;再或者难得鼓起勇气去社交,却和重要人物撞了衫……晚上躺在床上的时候叹气,伴侣早就背过身去不耐烦听你说任何沮丧的话。

  可她会知道吗?几面之缘的旧同事因为读了一本书,居然会时不时想到她,也同时想起当年不够温柔不够体贴的自己。这种记挂没多少浓烈的因素,却遥遥有一种共振:是多年后的理解让某些东西连通起来,让人知道流逝的时间里,感悟累积起来变质为成熟,而成熟使我理解更多人。

  喜欢《私奔的外婆》里那一句:

人会老,但耳垂却好像始终是年轻的。

  这日子虽然时常很苦,但是好在还有一些艺术家,能把心事绘成画,变成睡前放在枕边读一读就感到宽慰的书,譬如匡扶。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纳闷集》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