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裁剪的衣服》是一本由毕淑敏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云裁剪的衣服》读后感(一):西藏高原,女孩子的芳华青春娓娓道来
翻开这本《白云剪裁的衣服》,画面透着一种淡淡地清秀,却又有着一种说不出的宽阔,或许就如书的作者曾经的作品,曾带给我的慰藉。
在很多年前,喜爱看小说的日子里,特别喜欢毕淑敏的小说,在并不复杂的故事情节中,总会有着层层叠叠的心理剖析,而内心的心绪也随着这层层推进,有了一种心灵的洗涤,宛若在内心的周折中,被梳理的清清爽爽,文字亦可如手术刀治愈人内心阴影,将心绪收拾得日渐明朗起来。
多年之后回看她的第一本书,也是一本散文集,或许源于文体的不同,在文字间看到的毕淑敏,有着格外生动的可爱,也因此得以细细看她描述的散文中,那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和折射的生活趣味,30个小故事间,或是从容或是欢笑或是迷茫,或是坚韧,那都是岁月沉淀的稳定的叙述场景。
开篇的叙述,像是娓娓道来的对于年少时的人生境地倒序,是什么形成了今天的自己?在我们每个人在岁月中回看什么造就了自己,走到当下,作者给我们描述了她的疑问,对自己人生的最终天赋方向的归属,为何从一名军医成为一名作家。
从幼时酷爱读书,为读书而去坚持不懈的借书稿,这也为作者后来在35岁写第一本书埋下了一个伏笔,那些在雪山在西藏为医的日子,给予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积累和内心的震撼,在一个又一个小故事中,娓娓道来。
“一个微茫的希望在远方磷火般的闪动,我想用我的笔,告诉世人一些风景和故事。我想让我的父母惊喜。”“我在高耸的雪山上开始了我为医的生涯,雪山也将它的身影,倾斜于我的笔端。”散文集中,生动的叙事中,活灵活现的每一个人物,像是你身边的闺蜜,又像是你邻居的小姐姐,小妹妹。在回看时,依旧觉得有趣,无论是《绿色匹诺曹》中的小如机智而热心,还是《白云剪裁的衣服》中的河莲因副号军衣而引起的生动画面,抑或是《回字形银饰》中果平、河莲、小如,以及小鹿为这帽子总被风吹走,而四处想着找发夹夹住头发的生动应对。
隔着书籍,我们却又想象感知触及到那个雪山之上几个女孩子的日常生活。围绕着的是生活、心情、饮食、趣事,每个可爱的女孩子背后,藏着的更是一种我们透过文字,试图去看见的青春的故事,而这个故事在那个充满严寒的自然环境,物质的缺乏,但依旧不能掩盖一群青春年少的女孩子是如何的成长。
凛冽的环境,生机的女兵们,从视觉的画面感上,就给人传递了一种非常具有渲染的灵动与肃穆的情境。
阅读时,那细节处可以微微深思的,总能透过每一个琐事,折射出一幅大的环境背景,而这又有着一种说不出的无奈。在死亡背后,烈士们牺牲后,女兵们连夜赶制花圈,那一句句简单的话语,却透着一种对于死的无奈。
“对于方低沉着嗓音说,刚才夜间紧急集合时,一个战士翻身跃起,突然倒在地上死去了。请你们再赶制一副花圈。那一瞬,我痛彻骨髓。那个不认识的男孩啊!当我们开始制那副花圈的时候,你还活着。当我们制完那副花圈的时候,就要为你制花圈了。”死亡被精炼而又沉静的在话语间叙述,透过文字,却有着一种悲悯与无奈。在《三块糖》里如何细致的描述为牺牲的烈士整理仪容,换干净的衣服,过程中,惊险,疑虑,恐惧,悲伤,所有的情绪在具体的人和事上,逐渐转化为一种对于人性中善的传递,那三块糖,是一种人类间朴素的生对死的悲悯与爱的传递。
然而故事只着重于具体的细节,大的背景只字未述,阅读过后,却无论是在时局和女性的生存现状中,亦看见了说不出的无奈。
年少青春的故事,那个雪山的故事,这些都隐藏了更大的人生的感知。在每一个小故事里,生动的人物对话,人物细节,都隐隐想看见更为深入的,深刻的后续的故事。
或许散文的魅力,也就是在一种似描摹,却透着一种淡淡的生活的感思之中,很多故事里的情节,逐渐的在叙事间被隐藏了。就像戛然而止的一幕画面,我们看见的是那静止的一帧图画。
而留下的,却是对整个长长的故事的想象。
生活在平常的都市里的人们,对于那远离人群的雪山,以及军旅之间的细节,有着一种极为好奇,却又默默关注的致敬,而她们的生活,在毕淑敏的笔下,静静的流淌着,呈现着自然而又如邻家女孩的样子,可这却依旧止不住我们对生存于那座人际罕见的雪山的人们的钦佩。
如果每个阅读者都想看那稀缺的故事,或许这雪山之中的女兵们的点滴,恰恰给人们看见了一种自然真实,而又灵动的生命故事。
《白云裁剪的衣服》读后感(二):《白云裁剪的衣服》:一个女兵,西藏高原上绽放的芳华青春
毕淑敏是我们大家都喜欢的作家。但也许你并不知道,她在35岁时才开始转行写作。我们不禁好奇,这么优秀的人,她年轻的岁月在从事着什么?
原来她年轻的时候是一个兵,是一个医生。如果按照原本的发展轨迹,也许她会成为一名的主任医师。如果这样的话,文坛里将会缺少了一个著名的作家,医生队伍里将会多了一个优秀的医生。
《白云裁剪的衣服》记录了毕淑敏年轻时的青春岁月。这本书里,不仅有她真实的奋斗经历,青春岁月还有雨,青藏高原的不解深情。
一、青春的缘起,一路向西
16岁的毕淑敏离开北京,穿上军装,踏上了一路向西的旅程,同时也开启了生命的征程。
在一路向西的旅程中,还发生了一些小插曲。由于西藏高原环境恶劣,因此对于士兵的选拔,要求极为严格。在尿检的时候,毕淑敏第一次并没通过,她十分担心。还有意让朋友代替她。后来还好,第二次尿检她顺利通过。得以完成心中的所愿,顺利的踏上了向西的路程。
青春总有一些梦想,牵引着人们向前走。一路向前,无所畏惧。青春,就是用来走出去的,见识更广阔的天地。
军营里,别的女兵都很勤快的洗衣服,而毕淑敏却没有。连长也因此记住了她。
“一天连长看到我,咧着嘴说,我从来没有看到,像你这么脏的女兵。
我说,这是节约啊。
连长很奇怪,说脏衣服比干净衣服更耐磨吗?我当了这么多年兵,从没听说过。
我说,每天洗衣服用掉多少洗衣粉和肥皂?多长时间?多少力气搭在铁丝上,水珠会让铁丝生锈,日子久了,铁丝还有可能会被压断……只要不洗衣服,连这些岂不省了。”
年轻人总是有着自己的逻辑。这样的对话,让我想起自己的青春岁月。我懒我有理,我就是不一样的烟火。
“高原用它大智若愚的绵长内力,慢慢的持久的消耗着我们。
胸腔里吸进的好像不再是空气,而是一种黏糊糊的金属,沉重而压抑。肋骨好像变成了8万祖章鱼,紧紧的箍着肺,让他没有像平日那样自由扩张。脑袋里装满了打火石,摇一下就金星乱冒。眼珠子胀的难受,恨不得把它抠出来,用冰凉的雪水擦擦四周,在安徽狭小的眼眶。每个人嘴唇青紫,好像刚刚吃完玫瑰香葡萄,葡萄皮儿还没吐干净。”
很多人喜欢旅行。旅行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会给人们带来怎么样的收获?
《在路上》的作者给出了答案。他知道:一路上,有幻梦,一切的一切;这一路上,会有明珠送到我手上。
毕淑敏的这段人生经历,收获的是人生的经历,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感官天地。是很多同龄人虽没有经历过的。那一刻,不适;下一刻,震撼;未来,一片美好的回忆……
作为一名军医,在他学习成长的路上,见证过生命的逝去。
老医生对他们的教导:“为什么要害怕呢?我这是在做善事啊,包括让你们看这些解剖的场面,你们一定觉得很残酷,其实一个好的医生,必须精确的了解人体的构造,这才是对生命的爱护,不然你看起来好像很仁慈,因为稀里糊涂一知半解,就会给人看错了病,耽误了病情,那才是最大的残忍呢。”
作为一名医生,有更多的时刻,需要直面生死。作为一名年轻的女兵,怎会有不害怕的时刻。然而,医生的使命,就是救死扶伤,必须要克服自身的心里障碍。在来军医的指导下,她懂得了生命的脆弱,职业的神圣。
白云《裁剪的衣服》见证了青春成长的印记。希望青春可以尽情挥洒,不负岁月。
《白云裁剪的衣服》读后感(三):毕淑敏:军大衣和白大褂,用最绚丽的芳华青春,照亮祖国的边疆
要说谁是最可爱的人,大家脑海里的第一反应一定是“咱当兵的人”。的确,在战乱年代,是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守卫了国家的和平。
而在今年突发的严重疫情面前,我认为最可爱的人还要添上一笔,那就是“白衣天使”们。是他们在和平年代,冒着生命危险冲在战疫第一线,守护了老百姓的健康。
这两种身份都值得我们致敬。而军大衣和白大褂,又巧妙地融合在了部队卫生员的身上,为他们划上了更绚丽的一抹绿和白。
在《白云剪裁的衣服》这本书中,曾经干过11年部队卫生员的毕淑敏,用细腻的笔触回忆了自己十六岁时到西藏阿里当卫生员的点点滴滴,通过她的笔下的文字和故事,我们仿佛亲历了那片充满神秘和危险的巍峨高原,亲身感受到当兵者的自豪和救死扶伤的荣耀。
毕淑敏在书中坦言,自己从小就想当兵。最初的动机是因为自己偏爱绿色,每逢妈妈要给她买衣服,她大嚷着要绿色的。而这抹绿让她羡慕当兵的人,因为“他们一年到头都能穿绿衣服”。
在这样的信念支持下,她通过重重考核和筛选,成为了一名新兵蛋子。
16岁的时候,毕淑敏辞别父母,背上行囊,穿上军装,踏上了从北京到新疆乌鲁木齐的火车。在经过了新兵营的训练后,她和4个年纪相仿、兴趣相投的姑娘,被分配到了西藏北部某部队当卫生员,她们是该部队第一批女兵。
毕淑敏在藏北高原当了11年的兵,把自己最宝贵的芳华青春都留给了部队,留在了冰川雪岭之间。
“我曾背负武器、红十字箱、干粮、行军帐篷跋涉在无人区,也曾骑马涉过冰河,给藏族老乡送过医药。”这简简单单总结性的话语,看起来多么平凡。然而一想到这是在海拔6000多米的高原上,光是地理气候条件的恶劣就让人不寒而栗,要想轻松地完成各种任务怎么可能。
高原上没有电话,通讯只能靠电报;高原上没有新鲜的食物,吃的是脱水的蔬菜;高原上日日都是严寒,夜里甚至不敢脱下棉大衣睡觉……
她严重缺乏维生素,嘴唇皲裂,说话时都会有红色的血珠子落下,大把大把吃维生素片都无济于事,于是自己想了办法,睡觉时用胶布把嘴巴粘起来,强迫裂口靠在一起愈合……
透过这样的文字,就能感受到边疆战士的奉献与牺牲。
1980年,毕淑敏转业回到北京,在一家工厂的卫生所继续当医生。
“结婚、生子、操持家务……一个女人来到这个世界上该做的事情,我都很认真的做了。贤妻良母好医生,这是人们众口一词的评价。对于一个30岁的女医生来说,你还需要什么?”
这是毕淑敏对自己的心灵叩问,在今天看来,我们知晓的关于她的更多成就是文学方面的,国家一级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庄重文文学奖获得者、《小说月报》第四、五、六、七、十届百花奖获得者……
一系列的奖项和荣誉数不胜数,这便是她对于自我的回答。35岁时,她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并一步步成为了国内响当当的作家。
而这份与文字的机缘,更是和在阿里高原上的一件事密不可分。
其实,毕淑敏在西藏当兵时,文字就已崭露头角。他喜欢在空闲时随手写写字,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一名军报记者到阿里高原采访,从她所在部队的黑板报上摘录了她写的一首小诗,后来发表在了军报上,她也为此获得了一笔稿费。
回家探亲之际,她骄傲地和父亲说起这件事。虽然她从未想过以写字为生,却让父亲看到了她的可能。时隔多年后,父亲鼓励她写作,她决心把自己当年见过的风景和故事诉诸笔下。
“于是在一个普通的日子,我铺开一张洁白的纸。那是在深夜的内科值班室,轮到我值班,恰好没有病人。日光灯发出咝咝的叫声,四周一片寂静。记忆在蛰伏了多年后苏醒,将高原的生命与鲜血铺陈于我面前。我在高耸的雪山上开始了我为医的生涯,雪山也将它的身影,倾泻于我的笔端。”
书中讲到一件小趣事,毕淑敏他们光荣地被选为赴西藏阿里某部队的首批5名女兵后,大家依依不舍,让他们到了阿里之后,千万记得要给大家写信。
毕淑敏说,你们那么多人我怎么写的过来,等我以后当了作家写一本书,你们大家传着看吧。大家只当是吹牛,谁知道一语成谶,这本书就是《白云剪裁的衣服》。
毕淑敏把她们这批奔赴西藏阿里的5个女战士:果平、小如、河莲、苏鹿鹿和自己,在高原上当卫生员的点点滴滴都记录了下来。
年少的时光,生动的记忆,共同在高原上奋斗的岁月,让这本书有了不一样的亮色。
《白云裁剪的衣服》读后感(四):毕淑敏:35岁后,弃医从文,追逐内心梦想,靠近心中最圣灵的地方
我常常在想,岁月都留给了我们什么?似乎岁月总是无情的,当我们意识到它的存在,我们往往已经错过了最美丽的时光。
可依然有一些东西被留了下来。它们融进了我们的血液,它们成为了我们的一部分,它们随着我们的成长而历久弥新……
我知道毕淑敏,是从读她的文章开始。常常,我会觉得,她天生就是一个作家。不然,那些细微的情感,她怎会捕捉得如此准确。
所以,当我知道,其实毕淑敏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一名医生的时候,我感到万分惊诧。
是的,35岁以前,毕淑敏都是一个医生。人们叫她毕大夫,她主治内科,皮肤白皙,常常露出温和的笑容。她不仅拿笔,还会拿起手术刀,这样子,我从未见过,但一想到,就觉得酷!
似乎有些人,成为作家,是命中注定。
我以前不相信命中注定这回事,觉得那很迷信。但也不知是年岁渐长的原因,还是什么其他的缘故,我开始相信,有些事情,就是命中注定。
就像我现在,成为一名教师,这是我多少年来许下的愿望,却未曾想过会成为现实。
所以,命运从来都未薄待过谁,如果你觉得生命出现了偏差,那最该询问自己的内心,是否曾对生命发出过什么致命的暗示。
毕淑敏想成为一个作家之前,她曾经做过11年的藏北高原的卫生员。她所有的青春岁月,都献给了祖国的那片高地。
海拔6000多米的阿里,氧气的匮乏,似乎更让人接近心中的神灵。初涉阿里,毕淑敏感叹:
我们呆呆地看着,缺氧使我们变傻,恍惚间觉得自己到了月亮背面,虽然极端荒凉,但美得令人不可思议。
《白云剪裁的衣服》这本书,是作为作家的毕淑敏,她对于自己早年在部队里经历的一个回忆录,一个盛满青年人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散文随笔集。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跟随着毕淑敏,在一起领略祖国高地的壮阔,在与大自然做着抗争的同时,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可贵。
天蓝得让人误以为是深不可测的海底,一朵白云像沉睡千年的珊瑚礁,凝然不动地沉没在空中,喜马拉雅鹰像热带鱼一般翩翩而过,黑翅掀起的气流,使山影像浸在水里的绸缎般抖动不止。陡峭的山峰戴着白雪的桂冠,安然地屹立着,好像在打坐,思索着人世间的难题。在偏戴着的帽子顶端,镶着钻石般的冰川,阳光照耀下,折射出的无数根银线,几乎要把人的双眼刺瞎。精灵般的野马,用花瓣一样的蹄子,把山石敲打出紫色的火星,似岚气顺着山脊蜿蜒攀升,只把一条乱甩的尾巴,留在跟踪它的眼光里……
在这本书里,你会认识毕淑敏青年时的好朋友:果平、小如、河莲、苏鹿鹿。
她们一起学习如何成为一名高原的卫生员,她们一起在缺氧严寒的高原拉练,她们一起分吃零食,她们一起偷偷地熬制花生糖……
那香甜的味道,在字里行间满溢,青春的岁月里,那个最爱做梦的年纪,她在最高地,憧憬自己的未来。
毕淑敏的父亲,是一位正师级的干部。她从小家教严格,母亲常常教育她,要感恩生命的眷顾,不骄傲,要平和。所以,尽管从小毕淑敏就是学霸一样的人物,但她却从未骄傲,甚至于她考上了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都已是荣辱不惊。
在外语学校的日子里,毕淑敏承认,自己开了眼界。那时候,因为政治原因,学校停课,她便一头扎进图书馆里,如饥似渴地读书,跟中外写作大师对话。
那个时候,毕淑敏就喜欢写点什么, 可是,却从未想过成为一名作家。
《白云剪裁的衣服》这部散文集里,毕淑敏提及,她在部队当兵的日子里,曾在部队的黑板报上,写过一首小诗。而那首小诗,被一位记者带了回去,并发表在了军报上。多年后,当她回到故乡,她的父亲郑重地跟她提起那首小诗,并期待她能多写写。
家人的认可和鼓励,那片充满灵性的雪山的召唤,让毕淑敏在放下手术刀时,拿起了笔,去书写那些跟灵魂更近的故事。
每个人的青春都只有一次,毕淑敏把青春奉献给了边疆,在那片辽阔的土地上,冰雪覆盖,见不到一丝绿色,然而却满是生机勃勃。那里,有无数个像毕淑敏一样,充满热血的年轻人,她们爱笑,爱幻想,爱祖国。
她的《红处方》,她的《血玲珑》,她的《女心理师》,读来,都荡气回肠。我曾读过毕淑敏的《恰到好处的幸福》,但那时并不了解毕淑敏的早年经历,所以体会很是肤浅。但现在,读了《白云剪裁的衣服》,我开始喜欢上这个小姑娘,这个满是活力的,对新鲜事物充满着好奇的年轻人。
她也曾年轻,她也曾幻想,她遵从灵魂的召唤,在而立之年,拿起笔,开启了艰难的文学之路。
高原的空气凛冽,人却朴实。当我们见过那片最遥远的天空,便再不能忘记传播的使命。不管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将带着高原的味道,把那种神圣普度到更广大的群众中去。
我们也该遵从内心的召唤,这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文学的种子,从孩童时期就种下,需要历经写生命的坎坷,才能发芽。这是上天的恩泽,怎能不珍惜呢?毕淑敏是优秀的作家,在我看来,她又是成功的逐梦者。幸运的是,她成功了。她写出了很多有价值的作品,在当代文学史上,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但更多的人,其实没有勇气去探寻自己的真正向往。最常见的,是恐惧,是逃避,是作为女人,要奉献自身给家庭的责任观念。
《白云裁剪的衣服》读后感(五):爱生活的女孩,都自带光芒
五个17岁女孩,手拉手派驻世界最高寒缺氧的雪山。她们学医、拉练、射击,最艰苦条件下,过最有爱、最欢脱的集体生活。
《白云裁剪的衣服》来自毕淑敏老师的私家青春记忆,原来她的少女时代这样度过。
带着对于毕淑敏老师心理造诣高山仰止般的憧憬,却没想一下跌进一片最最单纯的世界,带来的阅读体验是颇感意外的惊喜。
黑山白雪的青藏高原之上,5个女孩,也是5名战士,她们之间的战友情,女孩儿之间的闺蜜情,像一股清泉,涤荡心灵。
无形的高原环绕着我们,5个女孩儿互相搀扶着,站在巨大的高原中央,惊讶它无比的美丽和壮观,天蓝的让人误以为是深不可测的海底,一朵白云像沉睡千年的珊瑚礁,凝然不动地沉没在空中。我们呆呆地看着。缺氧,使我们变傻,恍惚间觉得自己到了月亮背面,虽然极端荒凉,但美的令人不可思议。这种单纯,来自高原让人震惊的独特魅力,也来自小姑娘们单纯的未经世事的心境。这种心境,生发出意想不到的喜感。
她们,第一次看到牦牛:我看着发出猪叫的怪物,他也很得意的看着我,好像在说对,就是我在家怎么样啊,真正的猪也没我叫的像吧?
她们眼中的前辈:老蓝是医院里最老的医生,有一种爷爷的风度。
在这些纯净的孩子般的心中,高尚,也是理所当然。高原环境的艰苦,戍边卫国的艰辛,都被她们以特有的少女浪漫,涂上一层靓丽色彩。
这些单纯的少女,爱生活,爱部队,爱战友。她们面对别人难以想象的苦和累,迸发出来的是年轻人的巨大勇气和大无畏精神。
每一个爱生活的女孩,都自带光芒。
这份光芒,越是在面临命运的考验时,越是温暖,越是熠熠生辉。
这让我想起生活在我们唐山这座小城市的一位可敬可爱的女士:姚翠芹。
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她是一位刚刚从部队退伍的小姑娘。
大地震中,她受伤致高位截瘫。她理智地和男朋友分手,一边接受治疗,一边拿起笔,开始文学创作。著有散文集《焦竹听雨》、《寒梅映雪》、《幽兰凝露》等近80万言。
后来,她以残疾人的身份,重返舞台,用歌声赢得更多的掌声。1985年,姚翠芹应邀参加北京庆祝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成立一周年大会的演出。1987年出席中国第一届艺术节暨全国残疾人第一届文艺调演,并获得艺术节奖杯,她演唱的是自己作词的歌曲《我是幸福的残姑娘》。1992年在第一届全国残疾人卡拉0K大赛中,荣获民族唱法一等奖。
对于姚翠芹这一批在大地震中幸存的高位截瘫患者,曾有国际医学组织断言,他们活不过15年。而如今,40多年过去了,你在姚翠芹的脸上,看到的依然是单纯的笑容,从她身上感受的是对生活的热爱。
她指着轮椅的车轮说,每动一下,大地都会承受着自己和车身约200斤的重量。行进虽然困难,却已跑了很远的路。“生活也是如此,虽然困难,也要活出个样儿来!”
她像烛光,柔弱、平和,却自带光芒,温暖着周边很多人。
毕淑敏和她的战友们,驻扎在条件艰苦的青藏高原,缺吃少穿,要啥没啥,连吃颗鸡蛋都是奢望。
可是她们却有着最单纯的欲望,日常工作生活笑语晏晏,紧急拉练生死一线也是理所当然,甚至接受额外任务为牺牲的战友入殓,也要给他悄悄装进几块水果糖。
战士一般没有箱子,连手提袋也没有,所有的家当都储存在一块白布打起的包袱里,可在15分钟内收拾好所有的东西,触发到地球上的任何一个角落。(小如的包袱)河莲似乎连笑也很节省气力,再也不像往日那样哈哈个不停,只是小小的抿着嘴,好像旧时代的小姐。不过是要帮一位战友找小听装的水果罐头,方便探亲时带回去分给老家的亲戚。在她们眼里,也是趣味横生。
终于像挖煤工人一样,在层层叠叠的罐头箱子下面掘到了一箱标有每厅500克装的罐头。大家那个高兴啊,就像盗墓贼发现了皇帝的玉玺。而她们最想解决的是氧气稀薄的问题,于是,脑洞大开,设想要有一种“氧气糖”。
小茹说,我想制造一种氧气压缩片,小小的,白白的,很洁净的样子。含在嘴里,甜甜的,用舌头一抿就有清凉的氧气,从牙缝中源源不断的冒出来,呼吸到肺里肺,就像海上的风帆一般张开来,像白蝴蝶一样,所有缺氧的难受就都消失了。这是小女孩饱受缺氧折磨时做的梦,没有抱怨,没有委屈,只有向往。当这个梦受到现实主义的质疑时,她们再次展开想象。
难道不能在氧气压缩片的外面裹上一层保护用的红色糖衣,让它像巧克力豆一样美丽吗?需要的时候含在嘴里轻微的香甜,过去之后糖衣化完就一定会有带着薄荷味的氧气,像雨后森林的风一般源源涌出。条件越是艰苦,越要在心里开出最甜最美的花来。然后,这些刻骨铭心的感受,变成一生都难以忘怀的记忆。
晓行夜宿早上摸着星星出冰战,晚上揣着月亮进兵站。假如你们要想在高原上过下去,必须对高源毕恭毕敬,你瞧不起它,它就让你拿命来向他赔不是。这些可爱的小女生,让我再一次确信:
单纯多一点,欲望就少一点;欲望少一点,幸福就多一点。
人生的快乐和幸福,说到底,不是金钱和权力,只是心底里的一种安闲与宁静。
就像著名的女科学家居里夫人一样,她曾经说过,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并且他是一个小孩,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
她对人类的贡献如此巨大,对社会的要求却如此的少。她对科学始终保持着宝贵的童真和热情,对现实生活保持着最简单的欲望。
“我丝毫不为自己的生活简陋而难过。使我感到难过的是一天太短了,而且流逝得如此之快。”甚至,她觉得自己就是一枚蚕。
“那些活泼而且很细心的蚕,那样自愿地、坚持地工作着,真正感动了我。我看着他们,觉得我和它们是同类,虽然在工作上我或许还不如它们组织得完密。”
这样单纯品行的人,是社会的至宝,是人类的骄傲,是同时代人的楷模。站在这样的人面前,你的心灵也会变得澄明干净。
在他们周边,你看不到勾心斗角,看不到物欲横流,只有雨后山谷般的清新,只有单纯目标带来的专一,和坚持不懈永不停止的前进足印。
在海拔5千米雪线以上的高原永冻地带拉练,这些小姑娘们最先想到的也是吃,每个人都兴致盎然地给自己做了一个罐头皮的小吊锅。
然后才是爬冰卧雪所必须的皮衣皮帽,狼皮褥子。还要准备塑胶雨衣,到时候用一把铁锨,支起来就是一顶简易帐篷。
不过,她们第一天就集体掉队。
掉队,就像是一粒纽扣从大衣上掉下来,滚到人所不知的犄角旮旯里,要是没人找到你,你就得在那个黑暗的角落里待到海枯石烂。最后,5个小姑娘手拉手躺在雪地上,进入冻伤的意识淡漠期,最后被后勤部收容队的捡了回来,直到后半夜才追上大部队。
但,这并不是最严酷的考验。
行军路上,部队遇到一座险峻的高峰,尖兵报告,说折的冰崖组住通路攀登极为困难。为了安全起见,每个战士发了一条登山绳,三人用绳子互相串联,开始攀登。
突然,最下面的河莲极速下坠,带着三人组一起向深渊滑去。
我们每个人都像8万足章鱼,一般拼命扩大自己与山体接触的面积,以增加摩擦力。见到任何一条岩缝,都毫不犹豫的把手脚插进去,鲜血直流却毫无知。脚蹬掉一块又一块石头和冰块,听见他们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七手八脚飞快地做着霹雳舞中类似擦窗户的动作。我们甚至把脸也紧紧贴在平面上,利用凸起的鼻子和眉毛,使身体滑动的速度减慢……终于,最下面的河莲被一块冰凌阻挡在半山,三人恐怖的下滑停止了,她们从死神手里逃脱。
那就继续攀登。
一片极大的蔚蓝色,像大鸟的羽毛,无声的将我覆盖,阳光温暖的抚摸着我的额头,把一种让人流泪的关怀从九天之上,无边无际地倾倒下来。啊!顶峰到了。生命中,总有意外和考验。就像这些女孩子,掉队是考验,登山坠落更是惊险异常。愿你,也能迎难而上,不逃避,不退缩,把意外转化的能量,化作成长的动力。
人间最珍贵,莫过少年心,愿你所有负担都将变成礼物,你所受的苦将照亮你的路。
然后,拥有这样的生死经历,经受了这些艰苦的考验,你会不会和这些女孩子们一样,有种发出慨叹:
生命真好,活着真好,年轻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