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心灵课》是一本由唐纳德•W.温尼科特 (Donald W. Winnicott)著作,南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温柔、细腻、态度平和。对于准妈妈们不失是一本好书。 每一位妈妈都有天生的能力,去爱自己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我们会有很多的不确定,很多的焦虑,但是不要害怕,没有一个人能比你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宝宝。同时作为爸爸,这时候需要更多的给到妈妈安全和支持。
●精神分析视角对母婴关系的深入洞察,他特别了解婴儿也特别了解妈妈
●全能期
●2016-11-5
●有些已经有时代脱节,但是还是有很多可以帮助到我们的东西,前人的研究真的很扎实。不过细腻而过于谦卑的文风个人不太喜欢,看的时候要好有耐心。
●2018.03.08---2018.03.19 很好的育儿启蒙书。身为父母的我们要珍惜和孩子一起成长的时光。
《妈妈的心灵课》读后感(一):书是好书。翻译是不是好翻译。
看的时候简直想死。怀疑自己的理解能力。尤其是第一部分。好像知道在说什么又好像不知道在说什么。看完以后记不住。这个翻译我给差评。
看完之后对婴儿的精神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他们的精神世界如此的丰富,面对世界的纷纷扰扰不比我们轻松。
《妈妈的心灵课》读后感(二):读后感
2020.2.10
这是我之前的心理咨询师推荐的一本书。她说可以帮助我了解学生,甚至对以后的小孩养育也有帮助。感谢她后面的好意,但我至今仍然对养育不感兴趣。而最终选择翻开这本书的最大动力除了补充我匮乏的儿童心理学知识,还有想解决一个困惑——我是如何成为现在的自己的。
可能因为是广播稿转换成出版作品的原因,文章的措辞有点累赘,但是内容还是比较丰富的,尤其是在母亲如何养育婴儿这方面。每次看到作者说什么方法会导致什么结果时,我往往会倒推联想到,我(或者某些学生)的妈妈是不是也这样对我(那个学生)的呢?所以现在才是这个样子的呢?令人头疼的是,这样是没有确切答案的——因为我对那段婴幼儿时期没有任何记忆(我现在可回想起来的最早的记忆,已经是能和亲戚一起到小河边烤烧烤的时候了),也不知道那段时间我妈妈是怎么对待我的。而我妈甚至对在我小学时期为什么很少出去和朋友社交的原因都不记得了,更不要说准确地客观地描述20年前怎么抚养我的。
目前我的感悟之一是,这本书还是比较适合学习方法不适合找原因。
另外,之前有个同龄老师说教导学生本质就像训练狗一样,当时我觉得有道理但是奇怪。而现在温尼科特的观点更让我信服,“狗可以不用长大成人,孩子不能像训练狗一样被训练长大”,“任何人都没有办法通过‘训练’让一个孩子感到快乐和幸福”。这是从父母亲的角度看,对学校教育也有一些启发。现在想想,我之前模仿别人推荐父母用加减分的形式去规范孩子行为的方法,其实无法适应亲子关系出现问题的家庭。而这种家庭需要父母去改变自己,如果能在专门的家庭治疗师的帮助下进行就更好了。
另摘录:
“一个正常的小孩能够调用正常状态下的任何手段,来抵御焦虑和无法忍受的冲突”
“不正常的表现是,孩子只能局限而僵化地使用症状”,比如尿床。
老爷子从儿科医生出发,研究了近6万多个家庭,成为儿童心理方面的专家,却终身未婚未育,令人深思。
《妈妈的心灵课》读后感(三):好书推荐之《妈妈的心灵课》
儿子已经快五岁了,我已经快回忆不起来他最初的几个月的样子,也忘记了初见到他时的欣喜及后来的迷茫和苦闷的感觉了。后来看了不少育儿书后,我想为什么我没有早点看书,从而去学习如何当个合格的妈妈呢。可是,《妈妈的心灵课》的作者很肯定的告诉我,做母亲最好是浑然天成的,完全依赖自己,照顾宝宝是你天生就会的事。这个观点,给了我极大的安慰。想想也是,在没有人指导,没有育儿书参考的情况下,我也把孩子养得很健康,心理和生理都健康,虽然过程艰辛了些。而促使我坚持的,除了爱,还有什么呢。相信自己爱的能力,尊重孩子的本能,一面用爱响应他的需求,一面从容自在的站在一旁欣赏他的成长,并从中得到乐趣,多好。
做为一名男性的精神分析师,作者可以把母亲和孩子之间的细节写的如此生动,真的是非常难得。在看的过程中,很容易就产生了共鸣,同时得到了很多安慰,看这些文字,会感觉是在跟朋友聊天,他不是在刻板的教你如何做,更不是炫耀“看我说的多有道理”,而仅仅是跟你聊天,在这过程中,你了解了小宝宝,了解了自己,了解了你们之间的关系,无形中知道了自己该怎么做,如果你的宝宝已经大了,你会点头,哦,是的,是这样的,仅此而已。这些文字让你明白,做母亲的意义,甚至找到自己的价值。
“即使母亲也是透过体验才学会做母亲的,如果母亲们知道自己会随着体验成长,应该会好过些。”是的,对啊,看过这本书之后,真的感觉好过了许多。还好,我没有一开始就认为必须努力读书才能做个完美的母亲。
当然,不存在完美,只要有爱,并且是真爱,就够了。这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育儿书,育儿书比这本书要好读多了。但它同时也是一本高明的育儿书,比如在用大量的篇幅讲完母亲和小孩之后,第二篇讲的家庭与小孩,指导意义就开始明显。在此我需要引用他的很多句子:“小孩对父母之间的关系其实是非常敏感的,家庭生活幸福美满,最先有体会的会是小孩,他会因此变得更轻松,更满足,更容易养育,他是以此来表达他的感谢。”对此,母亲该怎么做?“假如你的丈夫在家的话,你会轻而易举地发现,费心帮助他跟孩子相互了解,是绝对值得的。”对此深有体会的我,当然只有点赞了,无法评论。反正我家小朋友在我的努力下,看到了爸爸的很多优点,变的开心了很多,而他爸爸也觉得,自己的儿子聪明可爱,两人之间互动多了,儿子更加活泼和自信了。
给孩子空间,尊重孩子的世界观,让他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建立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联系,释放自身带来的破坏欲,给孩子一个稳定的,专属于他的环境…这些都是我们必需要懂的。至于为什么,书中自有答案。需要说明的就是“稳定的,专属于他的环境”,其意义相当于房子的墙壁,可以带给人安全感,如果没有墙,不会让人感觉无拘无束,反而会感觉焦虑。对,这其实就是界限。
好吧,这不是育儿书,是家庭教育书。读它的过程,就是听一堂内容丰富可以安慰内心,又可以学习和成长的心灵课程。总之,值得拥有。
《妈妈的心灵课》读后感(四):当宝宝哭泣时
当第一声啼哭告示着婴儿诞生开始,哭泣就伴随着婴儿的成长过程。在婴儿的哭声中,年轻的父母感受到心痛,也感到厌烦。看到过一个景象,婴儿在婴儿车里闹,年轻的妈妈叉着腰,低下头,贴近婴儿气势汹汹地喊:“别哭了!”可婴儿的手和脚依旧死命地挣扎,铁青而哆嗦的脸让妈妈又气恼、又心疼。
其实宝宝的哭的含义远远没有想象那么简单。他们哭的原因可谓丰富多样。英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师温尼科特在《妈妈的心灵课》里面,总结了宝宝哭泣的四种原因。
第一:满足。满足这个词可能让很多人感到奇怪,哭泣不是表示痛苦和哀伤么?不过对宝宝来说,哭泣是一种很好的呼吸运动。对于初生的婴儿,呼吸还是一种很新鲜的活动,伴随的感受包括兴奋和刺激。从医学的角度,宝宝能够有力气哭,说明他的健康强壮。哭泣是宝宝最早的体育活动。
第二:疼痛。疼痛发出的哭声,预示着宝宝有麻烦了。疼痛发出的哭声也伴随着各种指示。例如肚子疼,双腿就会缩起来;耳朵疼,小手就会触摸那边耳朵;强光刺眼,头就会扭到一边。饥饿也是一种疼痛,通过喂奶来缓解这种疼痛。慢慢地宝宝会发展出一种新的疼痛哭声,一种理解预期的哭声。为宝宝脱衣服时他会苦恼,是因为他已经预见到将暴露身体离开舒适的温暖。接下来宝宝也将学会因为恐惧痛苦而哭泣。
第三:愤怒。愤怒的时候人会丧失理智,失去控制。宝宝也会愤怒,愤怒的表现就是哭泣。他会又尖叫有乱踢,屏住呼吸脸色发青,甚至全身痉挛。在那一刻,他甚至有一种毁灭自己在在所不惜的状态。值得庆幸的是,宝宝表现出愤怒,起码说明对妈妈还有信心,失去信心的宝宝是绝望和自我毁灭的。在宝宝愤怒的时候,妈妈应该保持镇定,千万不要激怒他,而是保留宝宝的信心。
第四:悲伤。我们失去亲爱的人时,会陷入深深的悲伤中。宝宝也会陷入悲伤,特别是和妈妈分离的时候。他会用哭泣的声音作为悲伤的音乐,陪伴着孤独的自己进入深深的睡眠。等到妈妈回来的时候,他会兴奋地挥动着小手,紧紧搂着妈妈的脖子啜泣。在悲伤中,宝宝意识到自己在世界中的存在,他开始觉得要为这个环境负起责任,只是无力的他只能把责任归于生命的外在因素。伤心的宝宝也许需要妈妈的爱抚和温暖,但有时候让他自己静静呆一会,从伤心中自然回复可能更好。
还有一种可能很少见,也很致命。那就是绝望的哭声,这通常发生在福利院,发生在被遗弃的孩子身上。这些被抛弃的孩子,终生都会生活在被抛弃的绝望中,甚至成为严重的边缘型人格患者。当然,多数的宝宝,被妈妈紧抱在怀里,精心呵护着。哭声也包括着妈妈和宝宝最微妙的互动,只有妈妈才能最理解宝宝的哭声,为宝宝做出最及时最亲切的反应。
《妈妈的心灵课》是温尼科特写给年轻妈妈的一本亲切的书。尽管他是一位男性,却利用丰富的儿童精神分析经验,去理解只有妈妈才最熟悉的宝宝的世界。那里面有柔情,有解惑,有体贴,有幸福。
改写一段诗:跟我一起长大,好时光就在前方。生命的最初,为了成长才那么动人。
微信号:szhswz(寒山闻心),原始ID:gh_fee467620ba4)
小组:心理咨询与心灵叙事http://www.douban.com/group/521704/
《妈妈的心灵课》读后感(五):妈妈的本能
我怀孕的时候也是相当焦虑。当时工作的公司给员工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我觉得自己有点撑不下去就约了一次。我说:“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当一个好妈妈。我现在连小孩子以后哭了要不要抱都不知道。”
咨询师是一个圆脸庞非常温柔耐心的女生,她说:“你只要问问你自己:我的宝宝哭了,我想不想抱抱她。只要你觉得想抱,就不要被其他任何论调影响,你就去拥抱你的小宝宝。”
前天夜里失眠,干脆就把温尼科特大师的这本《妈妈的心灵课》读完了。刘腿都三岁多了,我才读了这本书,可是反观过去从喂奶开始的相处,我几乎是按照书中的方法和逻辑来带孩子的。
有一席话我觉得非常非常棒。
什么是不正常的养育?
在我们的社会上,很多事都是不正常的。小孩不吃东西不正常,小孩尿床不正常,小孩要是调皮尖叫不正常,小孩如果攻击性强更完蛋了。
温尼科特说,有这样一个小男孩,早产,出生之后就住进了医院的保育箱。后来他妈妈一个人带他,他从婴儿到幼儿,只要觉得不舒服、不愉快,就会开始尖叫。放声尖叫,直到自己的感受变好为止。
温尼科特观察了母亲是怎样应对他的行为的。发现母亲非常从容,在小孩开始尖叫的时候,母亲就会耐心地陪伴他、安抚他,直到他停下来。
温尼科特说:在心理学上,这就是正常的。这是正常的小孩,这是正常的母亲,这是正常的养育。
我养孩子的方法,无法断然评论是不是对的。我的孩子将来会变成什么样,我也不确定。在我身边,凡是有小孩的朋友,像我这样养小孩的还一个都没有。倒是有些朋友对我的方法很认同,可他们都还没有小孩。有一个朋友说:真想穿越到20年以后,看看我的小孩变成了什么样的人。
我说,难说啊。说不定就真的被我惯坏了,被我养废了。
刘腿从胎里就好动。快生的时候,脑袋都卡骨盆里了,还特么的来回乱转。每当她扭头都会碾压我的膀胱,碾了那么多天都发炎了,后来一个多星期,只要她脑袋一动,我就尖锐剧痛,路也走不成,人也站不住,就要瘫倒下来。出生之后到一岁多会走路,她都会花式把我弄得很疼。我只要跟她待在一起,就会保护好我自己的眼镜儿,保护好我脆弱的乳腺,保护好我碰了容易死的重点部位。她当时还不会跳,但宛若会跳。踩我,怼我,压我,在我身上骑大马。带她坐飞机出去玩,为了不让她打搅别人,就只好让她旺盛的精力都释放在我身上。一趟飞行五个小时,把我从头到脚又爬又踩。下飞机的时候我会觉得我就像一块用锤子锤了五个小时候的猪排,下锅炸了肯定是很柔软多汁。
我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我有朋友问我,她把你弄得那么疼你都不管,你自己乐意没问题,可是如果她也这么对别人呢?她以后如果也把小朋友弄得那么疼怎么办?
我不知道对不对。我只知道,她开心的时候,我希望她能全身心地沉浸在这个开心之中。她疲倦的时候,需要大力拉扯我的头发,我就愿意付出我的头皮和发量来安抚她。当她生气爆发的时候,我也需要付出我的肉体来陪伴她。
温尼科特明明白白地说,做妈妈,要有足够的坚强来应对这些身体上的疼痛。对婴儿来说母亲就是全世界,婴儿对母亲的攻击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母亲需要让小孩知道,这样程度的攻击不会危害母亲的生命。这个世界是安全的,你是安全的,母亲和母亲的爱都还在。
为什么我会一直容忍呢?我又没看这本书。
可能是因为怀孕的时候那位咨询师对我说过,你跟着自己的本能走就好了。
允许我的小孩把我弄疼,就是我的本能。就像小猫一定会扑咬猫妈妈的尾巴,小猴子会把妈妈肚子上的肉都拧老长了。猫妈妈和猴妈妈也不会对自己的幼崽暴怒一样,我也不太会把刘腿臭训一顿。训也不是没有训过,她会走路之后老特么踩我肚子,我就说你不能踩我,走来走去你得迈过去。后来她就迈过去了。我摊在床上,她来回走来回跳,都会艰难地迈着小短腿跨过我的身体。
其实很多人在教育上忧心忡忡,从小就给孩子立下千千万万的规矩,好像要从婴儿起就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合格的有教养的成年人,是因为缺乏生理发展的知识。人们不太相信婴幼儿的行为都是有阶段性的,就好像一个婴幼儿,做了一件事而这件事对成年人来说做不得,如果不加以阻止,他们就会变本加厉,永远如此,导致最后成为一个受人鄙视烂到极点的成年人。
比如我说我会给我的小孩买她想要的东西,只要提了不是特别贵(比如一套低幼版的乐高四百多我就会觉得特别贵)我一般都会买,无论是我的父母,还是我的朋友,还是网友,很多人都会说类似于“除非你能供得起她一辈子这样不知节制的物欲”,“将来你女婿可要受苦了”,“现在只是要糖要玩具,以后要香奈儿要奔驰怎么办”。
现在要糖我就买了,以后要奔驰怎么办,这个逻辑我听得太多太多。今天想去姥姥家就去了,晚上又想回自己家就回了,那以后有非要去不可的地方她不愿意去,难不成就不去了?她现在发起火来就推妈妈,长大以后发起火来把妈妈杀了怎么办?
如果把发展心理学多琢磨几遍就会发现,小孩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这个发展阶段,所有教育理论和心理学派都有自己的解读。无论其中的异同如何,至少我们能知道,小孩的发展肯定是有阶段性的,唯有我们的传统教育理论称“三岁看老”。心理学认为,当一个小孩子在某一个发展阶段没能自然顺利地发展起来,就有可能会发生固着,也就是说他们长大之后应对事情的方法还是停留婴幼儿时期的这个阶段。学到这个知识之前,我总觉得我女儿发火的样子很像她爸,觉得很痛心,觉得自己嫁到暴躁老公才生下了暴躁小孩。其实也许不然。她爸发火的方式明显是异于常人的,实际上可能是固着在了2-3岁这个年龄段。我们传统教育,婴儿时期无论如何立规矩,至少还不至于普遍打骂,可是一旦小孩到了两三岁,路也会走了,话也能说明白了,感觉是个人了,好像就会开始“教育”了。根据你现在就打人长大还不得杀人的教育理念,我猜我丈夫2-3岁时,好日子过完了,开始遭到严厉的父亲的各种教训。我无法求证,也没法拿这个话去问我公公,只是看他小时候的照片,小时候还是笑眯眯一个小孩挺可爱的,两三岁开始的照片就不笑了。一直是绷着个脸。所以我们所说的三岁看老,也许正是因为普遍的严厉限制导致了普遍的固着。这句话完全是不专业,瞎说,痴人说梦,胡诌八扯。求不喷。
温尼科特的理念,并不赞同限制和大量的规则。他对于那些一出生就被严格限制吃奶睡觉时间的婴儿表达了深刻的同情。
我写过关于我小孩上幼儿园的一篇文章,刘腿子上的第一个幼儿园,老师说小孩中午必须睡午觉,不睡午觉下午精神和情绪都不稳定,大脑发育也不好。很多网友赞同老师的说法,举例说婴幼儿的睡眠时长是很重要的,睡不好大脑就是发育不好。这个观点我其实是很赞同的,我的小孩睡眠时长也很够。她中午只要不睡,晚上就能一口气睡满11个小时。八九点钟入睡,第二天早晨八点左右醒来。她只是不喜欢睡午觉,有时候睡有时候不睡,睡的时间也很不固定。又有一些网友指责说这是因为我从小没有给她建立好的生活规律,导致她适应不了集体生活,然后不睡午觉当然影响大脑。
我小时候就是必须要睡午觉的。不睡午觉我妈会特别暴躁,就算睡着了醒太早我妈也会特别暴躁。小时候我当然不会想不睡午觉何至于令我妈如此愤怒,长大了跟她探讨,她才说,因为她从小也是必须被逼着睡午觉的。问题是,她也睡不着,她也是战战兢兢装睡,躺在被子里,浑身都不许动,只能扣手玩,揪衣服玩,口袋里藏一兜小石子儿,玩一中午。跟童年的我一毛一样。
谁逼着她睡午觉呢?就是她的父亲,我的姥爷了。
我姥爷确实是终生睡午觉的一个人。谁要是搅了他的午觉,立马能化身雷神,晴天霹雳焉有完卵。他认为他的智商和能力都是从午觉得来的,所以他的子女孙辈自然也必须睡午觉。
我妈就睡不着,我也睡不着,我女儿也睡不着,这难道不是一种温馨的血脉传承吗?
我姥爷的想法和老师的想法,其实否认了人类天生气质的差异性。有些小孩睡午觉根本不需要逼迫,到点没能有机会睡,小孩本身就崩溃了。有些小孩就是没有这个功能的,压根也不困,压根也没玩够,一身的劲儿蕴藏在肉肉下面,怎么可能一声令下就立马闭上眼睛昏厥过去?
从小我就很喜欢观察别人,后来知识稍微多一些了就更多地观察别人。从小到大的社交圈都挺窄的,在这个有限的圈子中,有很多人像我一样,从小在严格的规范和教养下长大。这些人中也不乏像我一样,紧张、焦虑、无法自处的人。也有一些人遭受了更悲惨的虐待,他们反而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没有那么多反思和关注。还有一些人,他们的情绪非常稳定。他们的生活可能和我的没有什么区别,同样面对着各种负面评价、各种经济压力、各种社交压力,但是他们并没有感到压力。市面上各种解压神器对他们来说并没有什么意义,他们也完全不需要通过倾诉或者冒险来发泄。光是这些其实也不能证明他们真的很健康,兴许是装的,兴许是藏着掖着,但我觉得有一点很重要:当他们遇到了突如其来的责骂或别人的情绪爆发的时候,也非常稳定,非常的包容。他们自己的情绪不太会受到影响。他们不用费什么功夫就能想到,对方有对方的需求,有对方的苦衷,或者这些事跟我没有什么关系。他们的生活也很规律和轻松,无论是健康还是整洁,都不需要特别耗费精力去注意,只要正常生活就已经健康、苗条、整洁了。我想跟这样的人深入地聊,想了解他们的父母是什么样的,他们的父母在童年时如何对待他们。可惜我认识的屈指可数的这么几位朋友,童年记忆都归零了。小学以前记忆一无所有。我又不好意思大张旗鼓去采访人家的父母,虽然我特别想。
我想,每个人的伤痛都会严重地投射在育儿方式上,这些很健全的人会怎么对待自己的小孩呢?可惜至今这个项目也研究不起来,他们有些是小孩的父亲,管小孩的事儿插不上手。有些是虽然想要小孩但是努力了好几年都还没成功。
我问这个造娃还没成功的朋友,你平时这么干净,如果以后你小孩像刘腿子一样时刻不停地祸祸,玩具都玩坏,到处脏兮兮,你会怎么做?
她还是很平静,她说那就收拾呗。小孩开心不就行了吗。
我好想认识她的小孩,希望老天爷保佑她早日成功。
我自己的投射就很严重。我小时候那个年代确实很不宽裕,我妈要求我要爱惜所有的玩具,当然爱惜自己的也要爱惜公用的。仔细一想,从小我好像没有痛痛快快地玩过任何东西。虽然如此我妈还是一直在说我是一个不爱惜东西的人,什么都能给弄坏。
我的小孩拥有的玩具,都是随便玩。弄脏也没关系,弄坏也没关系。漂漂亮亮手感奇佳的橡皮泥,混合在一起揉成屎一样的颜色,她姥姥在一边快要崩溃,我觉得没什么。我也很想这么做啊,从小我也很想知道这些橡皮泥混合在一起是什么颜色啊,我也很想放肆地揉着很大很大的一团橡皮泥啊。
可是我小时候,就连老老实实地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捏一个娃娃都不行,因为这些颜色粘在一起就分不开了,我的橡皮泥就无法完美地收回去了。
已经这么做了,我还是很不自信,一直在害怕这些都是矫枉过正。害怕这些都只是为了满足我自己的童年缺失。害怕我没有给小孩必要的管教,导致她以后真的无法无天。
还好学了一点点心理学知识,又读了不少老师推荐的书。至少有这么多花了一辈子的时间在潜心研究的人,他们是支持我的。温尼科特老爷爷的这本书正是如此,让我感到身心熨帖。这本书问世于上世纪中叶,那个时候,西方世界的新手妈妈们是什么样的呢?她们可能也跟我们一样无助,没自信,受到许许多多传统教育方式的束缚。温尼科特老爷爷语言非常非常温柔,就好像一边在絮絮给妈妈们讲道理,一边在抚摸着她们的头发。他说,没关系,都没关系,按妈妈的本能去做,你已经做得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