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中国美术史谈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05-23 23:03: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中国美术史谈的读后感大全

  《中国美术史谈》是一本由常任侠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2020-3-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美术史谈》读后感(一):收罗古器写新篇,文物光辉世界

  前段时间刚刚读了陈师曾的《中国绘画史》,对中国的绘画历史发展算是有了一个大致初步的了解。今天的这本来自“大小书”的书名为《中国美术史谈》,出自著名艺术考古学家、东方艺术史研究专家常任侠之手。

  为了能够让非美术专业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会产生有阅读困难之感。常任侠先生尽量用浅显语言讲述一些专业的知识,书中所引用的古语资料,他都采用了口语化的形式讲解,所讨论问题也尽量的简单明了化,为的就是能够将中国美术史能够对大众进行普及,向一般好书法艺术的人介绍一些有关的知识。

  何为美术?美起源自然,美术却是人加工创造的,也就是说美术的背后其实是由人的多方面因素而促成的。美术的背后,隐藏着诸多我们并不直接了解的内容。透过美术作品,,其实是能够接触学习到多方面层次的知识内容的。之前在通过读陈师曾的《中国绘画史》时,就曾经从中寻觅到不少绘画背后的其他类知识,此次读常任侠先生的《中国美术史谈》则更有一种大开眼界感觉

  同样是绘画类专业书籍,相比于陈师曾的《中国绘画史》,此书对于中国绘画的时间、派系梳理或许没有前者细致,但是涉及范围却更加广泛一些。美术不仅仅只包含绘画一种艺术,还包含书法雕刻等多种美术形式。常任侠先生在《中国美术史谈》中还以通俗史话的形式论述了中国美术与印度、日本等国美术不同时期的交流阐述了中国古舞艺术与古美术的联系。这其中涉及到佛教、神话传说、古代服饰墓葬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让读者所接触了解的不仅仅是与美术有关的知识,还有更多更广的其他内容在其中,读起来丝毫没有专业书籍的枯燥感,反而会有一种趣味萦绕在头。难怪会有人用“收罗古器写新篇”,“文物光辉世界传”这两句话来赞誉常任侠先生的这本书。

  看完了陈师曾的《中国绘画史》,再来看这本《中国美术史谈》,还真的是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啊!

  最后小小的吐个槽。此书的配图实在是太少,若是能够像《中国绘画史》配上大量的美术图示,此书读起来,或许就更加吸引人了。

  《中国美术史谈》读后感(二):中国美术史随笔

  唐中宗李显和韦皇后的第三个女儿永泰公主李仙蕙,远没有她的妹妹安乐公主赫赫有名,但同样命不长久。永泰公主的死有几种说法,一说其死于武后之手,一说其因为难产而亡,死时年仅17岁。古代帝王之墓才能称为陵,而永泰公主的墓竟成为历史上唯一的一份例外,也称“陵”。永泰公主墓上世纪60年代被考古挖掘,出土了不少珍贵文物,尤其是墓室内壁画中的宫女图。

  现代人见识过西方的透视技术,再看这些壁画,很难感到什么新奇之处。艺术史专家常任侠先生比较前代的成就,从其构图、布局、造型、线条、色彩等方面分析,则可见相对前代的发展。这些宫女们表情各异,站立姿势不同,人物正面、侧面、背面都有,打破了常见的对称格式,作者显然对于宫廷生活极为熟悉,才能将这一场景画得如此真实生动。

  常任侠先生在艺术考古、东方艺术史方面有着极深的造诣,热爱田野调查。以前读过大家小书系列中他的另一本著作——《中国舞蹈史话》,以为他专门研究舞蹈史,读了这本才知道他对于舞蹈史、美术史、音乐史都十分精通。本书和《中国舞蹈史话》不同,并非系统讲述中国美术史,而是选编了美术史相关文章。既然书名“史谈”,内容自然更加随意一些。常先生的文章脉络清楚、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绝对“读者友好”。

  常先生的经历十分丰富,如同许多民国时期的人一样,幼时先入私塾学习,1922年考入南京美术专门学校。1927年,23岁的常任侠和表兄回到故乡颖上,组织了一支“北伐学生军”,结果没多久就被缴枪解散了。1928年常任侠经文学院中文系主任汪东推荐进入南京国立中央大学研究古典文学及印度、日本文学,师从汤用彤。1935年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院,1938年到武汉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三厅郭沫若麾下从事抗日文化宣传工作,1945年应泰戈尔之邀赴印度国际大学讲授中国文化史。

  这一连串的经历已经可以彰显常任侠先生的与众不同,也可从中一窥他的学术和人生轨迹。有赖于这些丰富的经历,读者们才能在本书中《佛教与中国绘画》、《佛教与中国雕刻》、《中日文化艺术的交流》、《麦积山石窟艺术》等文章中看到常任侠先生关于佛教、印度、日本以及文化艺术比较等方面的丰富解读。

  《中国美术史谈》读后感(三):东方审美概况

  享年93岁的常任侠老先生是著名艺术考古学家、东方艺术史研究专家、诗人、中国艺术史学会创办人。主要从事中亚、东亚、东南亚诸国美术史及音乐、舞蹈的研究,著作有《西域乐舞百戏东渐史略》《丝绸之路与西域文化艺术》《中国古典艺术》《汉画艺术研究》《汉代绘画选集》《石刻画与砖刻画》《中国美术全集第十八卷》等。

  手上的《中国美术史谈》一书是常任侠老先生向大众普及中国美术史常识之书,内容丰富,提纲挈领地梳理了中国美术史的概况。中国美术史向来传承渊博,要讲透面面据到是件艰难的活计,常任侠依据个人的偏好和涉猎,特别是对东方美术研究上的深入,着重讲述了中国美术史中的绘画、书法、雕刻等部分内容,着重将古舞与古美术单列一章细讲,这在其他的中国美术史著作中非常少见,这也是常任侠老先生术业有专攻,专业所长的体现。

  读《中国美术史谈》一书,虽然学术性较强,但是并不枯燥和乏味,相反,你会跟随常老先生的笔调慢慢进入一个恢宏的美术世界,为老先生的见解和阐述着服,字里行间体会到对中国古典艺术的热爱与由衷的自豪。有人说,东方文化艺术是常任侠老先生的精神家园,先生在东方文化艺术的传播交流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是一位孜孜不倦的文化大使。

  美是什么?是羊大为美?还是羊人为美?《说文解字》中说,“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大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从审美起源上来看,常任侠老先生强调审美起源于巫术。从早期原始人的洞穴艺术,原始壁画的直白壮阔,变成图腾象征,巫术礼仪的记录。这种审美起源在今天已被普遍认可,在早期研究中,常任侠老先生成为这一观点的奠基人,非常难能可贵。巫在对远古人类审美意识起源与巫术舞蹈关系的研究上,常任侠老先生说,巫与舞同字,两字都像“人持鸟羽的样子”,这正是“巫师”们进行巫术图腾活动时的形象。巫在《说文解字》中是“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像人两裦舞形,与工同意”。同样还是将美之起源归于巫术。

  劳动产生活动,劳动产生节奏和律动,劳动产生美,劳动产生艺术的结晶,这些人类活动智慧的总结便是如今我们看到的艺术。人类活动在持续,美也将永不枯竭。

  作为著名的东方文化审美传播者,常任侠老先生一生涉猎颇广,著作丰富,《中国舞蹈史话》一书针对舞蹈艺术做了细致的讲解,《中国美术史话》一书则对中国美术建立一个关于美的源起和发展的概述,两者对读者美术审美的培养都大为裨益,推荐阅读。

  《中国美术史谈》读后感(四):艺术考古 博古通今

  说起来,中国的美术史远比西方源远流长,毕竟中国的古文明起源更早,而且中国绘画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它们是人们想象的产物,不像西方艺术那样始终是比较写实的。想象是没有局限的,在远古时代,原始人就在山洞里画下大量的壁画,中国还有甲骨上写的文字做的画。中国的绘画、中国的美术史始终没有断代。

  直至今日,我们中国的美术依然傲立于世界,而且是与众不同的。中国美术中的绘画既保留了中国独有的水墨神韵,随着时代的发展,还汲取的西方写实的各种技法,发展了更广阔和多元化的绘画种类。

  如今读艺术考古学家常任侠老师的《中国美术史谈》,把中国美术的发展历史重新梳理一番。此书中的文章不像不一般的梳理性书籍,它不是刻意按时间脉落进行讲解的,而是汇总了常先生发表在各种报刊上的十几篇关于中国美术史探讨的论文,以通俗的史话形式论述中国美术发展的历史及其与印度、日本美术的交流。

  全书分上、下编,上编着重于综合性的论述,包括《美学与美术》、《中国绘画艺术》、《中国书法艺术》、《中国古舞与古美术》等文章,是简明扼要的中国美术通史大纲。下编则侧重梳理中国不同时代美术的发展历史,还叙述了各时期中国与外国的艺术交流等。

  美术除了绘画、书法,还有雕塑、剪纸等多种形式。在常任侠老师的研究中,就分门别类给读者普及了美术界各学科的发展。他从美术中论及生活的美学、人类的美育。人有向美的方向改进的要求,所以会不断进化我们的美学,无论是通过美术来美化生活,提高个人修养,还是将美学渗透于生活各处,归根结底,都是我们对美的追求和以美来丰富、滋养我们自己。

  谈到中国美术史,最离不开的自然是绘画史。先前也多方位地了解中国的绘画史,虽然那只是中国美术史的一部分,但是也是中国美术史的重中之重。其中,常老那篇《中国绘画艺术》就道出了从中国原始社会就开启的绘画艺术,在后代发掘出来的原始文物上都能看到中国绘画的雏形,可是说那是中国绘画的鸿蒙时代,文中例举了人面鱼纹彩陶盆、舞俑绘画彩陶盆等,绘画的载体虽不是现在意义上的纸,毕竟那时候还没有发明纸或是代替纸的其他载体,更多是陶制的生活日用品,将绘画艺术与生活日常结合起来,在日常中呈现着。这是美学的初心,也是现代人返璞归真的想法。

  到后来历朝历代,绘画都有它特有的风格,也在彰显着独特的魅力,汉墓壁画、南北朝石窟、隋唐石碑雕刻、山水画、花鸟画等等,呼之欲出。邻国日本就学习和传承着中国绘画的特点,像日本的浮世绘就深受明朝版画的影响等。这些历史知识点在常老的文章里那么自然地讲述出来,让我们对中国整个美术史的发展和对内对外的影响有了了然于心的认识。

  《中国美术史谈》读后感(五):古典美术知识概述

  《中国美术史谈》是东方艺术史研究专家常任侠论述我国古代美术知识的文章合集,收录了他在各类报刊上发表的中国美术相关文章。

  古典美术是广义的概念,包括绘画、书法、古代舞蹈、雕刻等多种艺术形式。作为艺术考古学家,常任侠在讨论各类古典美术形式的过程中,经常引用古籍、文物等第一手资料进行辅助说明,从中理出每种美术形式的时代特点、演化规律,并更进一步分析经济、文化以及对外文化交流对这些艺术形式产生的影响。

  在《中国书法艺术》中,常任侠梳理了我国古代书法不同字体的演化过程、每种字体的特点以及取得较高成就的著名书法家们,内容扎实,脉络清晰。看过之后,能对书法艺术史的框架形成一个概略的认识。

  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初中遇到的一位语文老师。这位老师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语文课,就讲解了古代书法字体的演变过程。在当时的教育环境下,专门“浪费”一节课的时间来讲课外知识,特别难得。这堂课也让班里的许多同学对书法产生了兴趣。所以,至今感谢并记得这位老师。

  常任侠在《中国古舞与古美术》这篇文章中讨论了我国古代舞蹈的发展。早期的舞蹈跟劳动、丰收以及巫祝活动有密切关联,并且,在陶器、文字、诗歌、雕塑等方面都留下了记录。这些考古资料忠实记录了古代舞蹈的形式和特点。

  对外文化的交流,深刻影响着各类古典艺术形式。佛教文化的传入,对我国绘画、雕刻的影响尤其深远。除了在《中国绘画艺术》中有部分讨论佛教绘画之外,常任侠还在《佛教与中国绘画》《佛教与中国雕刻》《甘肃省麦积山石窟艺术》几篇文章中讨论了佛教文化相关的艺术形式。

  佛教文化传入我国之后,在绘画和雕刻方面,我国创造的作品都在时代的影响下产生了变化,形成了新的特点,也就是本土化的过程。

  早期佛教绘画重点表现佛教内容本身,展现神的世界,宣扬佛教思想,内容包含高大的菩萨形象、佛教故事等。晚些时候,绘画中的神像慢慢变小了,人世间的现实景象越来越多,画的内容从关注天堂慢慢走向了现实的人世。

  佛教雕像也经历了前期模仿和逐渐本土化的过程。早期直接模仿印度传入的图像,佛像很大,并且庄严巍峨,而晚期的一些飞天形象,则是削肩瘦长、衣带飘逸,体现了我国艺术上“瘦骨清像”的艺术风格,这也是佛像画本土化的一个表现。

  另外,佛教艺术在我国也发展出一些新的形式,比如盛行于北朝的造像碑,是佛教艺术的独创形式。雕刻经幢也是我国佛教艺术的独特创造。原本经幢是用织物制成的,但禁不起长期磨损,用石料雕刻经幢,可以经久不坏。早期佛像雕刻模仿印度的“偏袒右臂式”和“通肩式”形象,后期出现的“冕服式”佛像,是中式佛像的特点。

  常任侠在《中国美术史谈》中介绍了以上这些古典美术形式。其实,不管是哪种艺术形式,都是为了表达。就像常任侠所说,“艺术家以丰富的想象力,把很难表达的情感鲜明而深刻地表达出来”。

  2020.05.14雾凇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中国美术史谈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