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夷夏先后说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05-19 23:0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夷夏先后说的读后感大全

  《夷夏先后说》是一本由易华著作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28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夷夏先后说》精选点评

  ●关于在考古人类学一章有关动物人种方面专业性如果不是他本科学农学硕士学生物是不可能达到的

  ●呵呵,一堆引述就是为了证明华夏文明西来说

  ●微博上有很多人推荐此书,颇为好奇。讀完前言,頗感無語,閱讀的熱情突然消失殆盡,我要檢討

  ●李鸿宾老师书评中肯

  ●外行读着玩

  ●不管是什么主义,考古的内容还是不错

  ●12年春

  ●首先很有趣,其次论证稍嫌薄弱。但整体思路不错

  ●夷夏上下里外前后左右东西南北

  ●失望了……

  《夷夏先后说》读后感(一):宏大叙事下的薄弱论证

  此书据说是作者博士论文的前三章扩写而成. 博士论文因为体系过于庞大,漏洞太多而没有正式出版.

  从全篇体系来看,作者是先有了"夏族是印欧游牧人西来,取代原有"夷人"的农耕民族,建立夏朝"的结论,然后从历史人类学考古人类学体质人类学语言学等四个方面来一一论述.

  作者用了十年写此书, 应该心血不少.但从全书论证来看, 大部分是引用前人研究成果综合, 比较自己的独创深入分析研究. 有大而无感觉.缺乏严格的论证过程缜密论据支持,其结论基本还停留在"假说"的阶段.

  《夷夏先后说》读后感(二):作者应该看看书。

  水涛《从周原出土蚌雕人头像看塞人东进诸问题》,《远望集》或《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论集》。

  陈星灿《中国史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

  查小英《20世纪末关于中国考古学走向争论--以俞伟超和忠培的观点中心

  第一:看看什么是欧亚草原文化,然后看看什么是西北诸文化,再看看中原诸文化。

  第二:看看考古学史,知道曾经有什么错误的观点,又是怎么被证明为错误的。

  第三:看看考古学中的多学科研究中所面临的诸多困境,知道各学科的长处缺点了解各学科研究的边界

  第四:不要引用被证明为错误的观点,或者断章取义,或者囫囵吞枣

  第五:罗列材料不是证明。

  第六:多学科研究中有诸多的悖论,知道什么是严谨谨慎

  不客气的说,这是伪考古。

  《夷夏先后说》读后感(三):却向昆仑望故乡

易华的《夷夏先后说》是一本非常intriguing的作品 立论大胆、求证仔细并且具有可读性 对于先秦史尤其是夏商周三代史来说算是一个冲击 其一在于他提出三皇五帝到夏商周的历时性序列来源春秋乃至史记的再编纂 出于构筑大一统学说需要作书者将共时性的征伐转化为历史谱系权力的传承 第二在于他提出以东夷为代表的众夷是中原地区的土著族群 从尧舜乃至商朝都是这些农耕族群的代表 以黄帝、夏、周为代表的则是穿过中亚东来的外来游牧族群 由此他先后批驳了中华民族起源的本土说与传播说 提出夷夏互动并认为本土与外来的斗争横亘从华夏到汉到如今的中华民族 第三他扩展了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将五千年前的青铜器传播置于古代世界体系的“中、外围与边缘”中 第四他认为中国的民族主义发轫于“夷夏二元论”但现代化不见得必然起到催化作用 此外他还将“个人主义”“民族主义”“国主义”与“人类主义”排列组合出16种模式从而对历史人物提纲挈领的对号入座 仅从观点来说上述四点都颇具开创性 但最让笔者欣赏(甚至可以说崇拜)的在于作者以人类学的四大分支作为支撑证据 不仅从逻辑上达到自圆其说而且从实证上进行丰满 始于历史的文本书写分辨蛮夷戎狄与夏商 进一步到考古人类学考证从石器到青铜的演进 兼之从体质人类学分析蒙古人种与印欧人种的基因 结束于从语言人类学对汉语的表层、底层联系夷语与夏语 可惜由于笔者对后两者的认识几乎为零只能匆匆一扫而过 但宏大的体系同样可以是本书的局限 或许是源于过量的旁征博引 会给人以堆砌引用却弱于细节分析之嫌 无论如何最喜欢那句“人类是迁徙的族群” 从古到今我们永远在路上

  《夷夏先后说》读后感(四):梁文道 :《夷夏先后说》

  2012文化年鉴 ·南都网

  梁文道

  2012年我读过觉得最好的书,是易华的《夷夏先后说》。我特别喜欢读一些关于上古时期的史书,因为这就牵涉到中国古代文明究竟是什么,所谓的中国文化基因又是什么的问题。

  在我们的历史教育里,往往特别强调中国文化是如何本土原生,强调最早的文化基因都是在我们自己的本土之内、特别是黄河流域一带自发发展起来的。但是这20年来的考古学、语言学、人类学告诉我们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尤其是很多海外汉学学家、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做的研究表明,上古时代的中国没有我们想得那么简单、纯粹,无论在人种还是文化上。

  易华先生这本书,牵涉到语言、考古、历史和人类学的背景,今天的中国学术界在这方面具有如此强大背景的人其实并不多见,尤其是牵涉到很多科技史的东西。这本书有新的开拓路线、达到国际水平的研究,而且它也让我们了解到中国古代,比如马车、青铜器等等各个方面都不可能是中土原生的东西。

  讲到商朝青铜,这本书做了很多考证,让我们了解到青铜文化是如何一路从欧亚大平原传入中土。而且这本书提出了一些很有趣的、比较有总结性的观念。他提出了“青铜之路”的讲法,也提到了青铜时代就已经存在一个世界体系。这对我的启发很大。

  在我看来文化是没有纯种的,文化总是人与人交流碰撞的结果,甚至可以大胆地说,所有的文化都是“杂种”,没有所谓“纯种”的文化。这本书就是特别有力地证明了古代的中国是怎样开放地接收世界各地的交流与影响。那个时候今天所谓的“中国”观念还不存在。

  这本书采用了全球各地学者构建的资料,用一个很大胆“青铜时代的世界体系”框架将它们框了起来,这是非常重要的,虽然比较专业,但我还是觉得很值得让今天的国人好好看一看。

  2012这些书值得谈一谈

  类别:其他新闻 浏览量: 28版次:RB08 版名:2012文化年鉴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3-01-13

  作者:王晶 颜亮 赵大伟 李昶伟 邵聪 原创 手机看新闻 全国订报编辑此文

  《夷夏先后说》读后感(五):华夏族的起源问题需要多学科更需要严谨

  本书阐述了易华很有意思的一个观点,就是华夏族的起源是本土的蒙古人种东夷与西来的印欧人种的夏人的融合,所以表现在中原大地就是夷先夏后。易华从历史文献、考古、体质人类学、分子人类学、历史语言学等多方面展开论证,这种多学科多角度的论证是值得赞赏的,不过就易华的理论来说,难以让我信服。难以信服的原因在于作者的论证和论据都相当薄弱。例如分子人类学的论据,由于作者写作该书是在2006-2007年,那时中国的分子人类学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作者拿来论证印欧语人群影响的山东临淄先民的基因是与今天生活在芬兰、冰岛、土耳其等地的人有关的证据一则是错误解读,二则芬兰、土耳其恰恰不是印欧语人群为主体的地区。作者类似这样有漏洞的论据有很多。再如作者讨论了很多考古学上发现的人类驯化的动植物的传播以及青铜技术的西来等,问题在于这些也可能是文化传播而非人群迁徙造成的,更有可能是多个人群迁徙接力造成的文化传播,完全不能用来作为夏人源于印欧人群的证据使用。作者也注意到了原始汉语可能是一种混合语,这可以说与我的看法不谋而合,但问题是这恰恰否定了夏人源于印欧人群的理论,因为原始汉语明显是原始藏缅语与某个东方语言(可能是原始苗瑶语、原始侗台语,也可能是已经消亡的某种语言,例如东夷语之类)混合的结果,没有任何印欧语的迹象。作者拿一些词汇来做印证非常民科,少量的词汇特别是非核心词说明不了任何问题,即使做原始汉藏语和原始印欧语的比较也应该是拿历史语言学构拟的结果来比较,而不是拿现代或者是中古、上古晚期的语音来比较。至于考古的证据就更不用提了,考古学和族群的对应本来就是老大难问题,作者也不可能有什么突破。所以总得来说,作者的这套理论我认为是完全流产了,整本书的论证显得单薄、拼凑而没有说服力。

  另外,我简单说一下我对作者的结论的看法。虽然一个理论的论证破产了,但未必这个理论的结论是错的,仍然有猜对的可能。那么这个夷夏先后说是否猜对了呢?我认为也没猜对!从目前古DNA的研究来看,印欧语人群的主要基因R1a和R1b在中国上古遗址中分布很少,主要集中在新疆。所以可以认为直到商周之际,印欧语人群都没有越过河西走廊。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戎、羌、胡的基因可能主要是Q-M242, O2a-M324(特别是O2a2b1a1-M117)以及C2-M217. 历史上的印欧语人群最东可能只到达了河西走廊,即战国时期生活在河西走廊的月氏人。考虑到胡鸿在《能夏则大与渐慕华风》中提出的“夏”为“西”义的训诂,不能排除夏河和大夏之类的地名可能原本是“西河”、“远西之地”的意思,所以作者拿历史地名做的很多论证也成了无本之木。我觉得论证夏人源自游牧民族或者农牧兼营民族本身并无不可,不过即使如此,夏人也不可能是印欧语族群,而更可能是说叶尼塞语的或者说原始藏缅语的族群。说叶尼塞语的Q系人群很可能是在公元前3000年到前1000 年从叶尼塞河上游地区陆续沿阿尔泰山南下占据外蒙中西部和内蒙中西部以至于深入陕西和山西的人群,他们构成了鬼方的主体,可能也是某些狄人的主体,战国后期出现在大同盆地北面的匈奴的主体可能也是Q,如果夏人出自于长城沿线的Q系人群,那么也许就能理解为什么史记说匈奴源于夏后氏;说原始藏缅语的古羌人公元前3000年到秦汉一直生活在西北陕甘宁青地区,创造了诸如齐家文化等诸多考古学遗址,古羌人毫无疑问是O2a-M324 为主体的族群,很可能主要为O2a2b1-M134人群,包含着后来成为汉族主要成分的O2a2b1a1-M117和O2a2b1a2-F444,如果夏人出自于西北的古羌人,则汉族三个最主要Y 染色体单倍群成分中的两个就有了着落(另一个O2a1c-JST002611可能来自生活在河南中东部与山东大部的东夷族群,即山东龙山文化的创造者),而且这样也很容易解释汉语与藏缅语的同源关系。所以基于最明确的分子人类学的证据,辅之以考古学和历史语言学的证据,都可以否证夏人是印欧语族群的假说。

  但是夏人究竟是源于叶尼塞语族群还是原始藏缅语族群,目前的证据还无法回答。我个人目前的感觉是,这个问题取决于日后对中国上古传说的证明或者证伪。

  如果五帝传说确有所本,那么夏人有很大可能是原始藏缅语族群,原始藏缅语族群很可能在仰韶文化的时代就已经进入中原并占据优势地位。韩建业在《早期中国》中所猜测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对应炎帝、庙底沟类型对应黄帝就有可能是靠谱的。最近Nature和PNAS上分别发表了两篇讨论汉藏语系起源的文章,利用系谱分析的方法推断汉藏语系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在西北或华北分化。这个结论与韩建业的推测也基本上是吻合的。

  如果五帝传说是春秋战国之际各民族神话混合演变成上古史,那么原始藏缅语族群明确可考地进入中原就是商代。殷商卜辞里的羌方就是古羌人,羌就是姜,所以西周两大姓族姬姜中的一个一定是古羌人。姬姓就很难说了,可能是古羌人的另一支,也可能是其他民族。传说黄帝姬姓、炎帝姜姓,这是最让人生疑的。为什么炎黄二帝刚好对应西周两大姓族?这是否意味着黄帝是姬姓的民族神,炎帝是姜姓的民族神,日后在春秋战国时期由姬姜联盟为基础的华夏族在吸纳其他民族进入时不断抬高本民族神在众神中的谱系地位,一直发展到黄帝万世一系但唯独炎帝与黄帝平等却稍逊色的这样的神谱?如果是这样,那仰韶文化可能跟华夏族先祖就没有太大的关系。上古族群非常复杂,夏朝如果存在的话夏后氏也可能并非汉族主体的直系祖先,可能是Q系,也可能是其他系统。周人自称有夏既可能是因为周人和夏人同父系,也可能是周人历史上与夏人通婚(同母系但未必严格),甚至可能仅仅是周人与夏人都是来自中原的西方因而攀附。所以现在很多上古史讨论首先假定夏人一定是华夏族的先祖再来讨论周人可能是戎羌起源从而攀附夏人(例如王明珂的《华夏边缘》),前提就不一定成立。

  上古史这一块很迷人,因为它讨论的是我们民族的起源,但是这个学科目前还只是一个人文学科,还不是科学,有很多基本的假设缺少有力的证据,讨论问题时严格遵守逻辑的还比较少见。所以讨论这种问题不仅需要多学科的综合,更需要严谨的逻辑和扎实的证据,否则就只能算推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夷夏先后说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