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妇人》是一本由路易莎·梅·奥尔科特著作,48.80元出版的2012-6图书,本书定价:881,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思思说这本是儿童读物…… 不过没关系,身为成年人的我,也很好地从书中吸取了养分~ 就是不太能接受劳里跟艾美在一起……
●3.5
●30岁这年重看,很暖心,每个人都喜欢。喜欢艾美,喜欢劳里,喜欢美格,喜欢约翰,喜欢爸爸妈妈,喜欢贝丝。喜欢乔的孤勇爱自由,喜欢巴尔教授的温和和涵养。
《小妇人》读后感(一):随便写写
一直知道这本比较冷门的书,但是第一次产生想要读他的念头是因为JK罗兰的访谈。她在访谈里提到这本小说的女主是一个不怎么漂亮但是非常喜欢读书的女孩子。看前半部分的时候觉得还是蛮不错的,可是一到劳德和乔的感情线开始就变得奇奇怪怪了。我能明白作者为什么写劳德和乔不能在一起。可是劳德和她们最小的妹妹(忘了她叫什么名)感情是怎么回事啊,她妹妹的成长线又是怎么回事啊。后半部分我看的真的很懵。高开低走的感觉
写论文选了这本书,之前只看了电影,然后今天终于把书看完了。看完之后有点失望。
第一,这个版本的翻译有点地方真是尴尬,比如make a bread翻成为自己赚面包…,完全没有考虑中文通顺与否,dear翻成乖乖,中文里谁称呼一个人乖乖啊。
第二,故事情节有点太简单了,我感觉像在看一个家庭连续剧一样,每一章没太大的联系。
第三,情节铺垫太少。特别是艾美和劳里突然成一对了?实在太尬了,好歹前面铺垫一下吧。前面劳里还是个深情的形象呢,突然就喜欢上艾美了,我真不懂。关于他们情感发展的描写太少,看下来太不自然了。
第四,作者好像就是想强行灌点鸡汤,写着写着就又来了一段教育人的话。
第五,我没懂这本书的主旨,简介说是温暖的家庭故事,然而我从文字中并没感受到家庭温暖。
最后总结下来,心里给这本书打分不会高于7分,有点后悔选了这本书。
希望可以在十五岁的年纪遇到这本书,又觉得那个年纪即使遇到,也不能有如今的感悟,人的思想是真的很难只通过旁人的语言和故事而受到影响的,你对于书籍的理解,来源于自身所经历过的生活。但是还存在一些奢望,我挚爱的人,能够透过我的感悟,在她十五岁的年纪,懂得书中的道理,获得属于她自己的幸福。
人这一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找到自己真正喜爱做的事情,并以此为生。所以,遇到喜欢做的事情,请多尝试,不要担心做不好丢脸、也不要为了迎合别人而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要随大溜而忽视自己的内心,后悔永远比遗憾好过,遵从自己的内心是第一法则。
漂亮的衣服,华丽的首饰,装饰的包包,这些是每个女孩子都喜欢的,想拥有并没有错,但是首先你要懂得欲望这东西是要跟现实情况匹配的,不然只会让你更加痛苦,更加自卑,更加不幸。过多不符合经济基础的欲望,会让你深陷满足他们的泥淖,而忽视真正重要的东西。其次,不要被欲望支配,成为它的奴隶,真正的快乐从来都不是来源于这些表面的装饰。金钱是很重要的东西,但只有合理利用,它才是有价值的。与那些表面的华丽相比,健康的身体、理性的头脑、渊博的知识、善良的心才是你最宝贵的财富。
《小妇人》读后感(四):四个姐妹,四种性格
《小妇人》是一个温情向上的故事,每一个读者都可以联系到自己的家庭和成长经历。这本书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描写了19世纪美国人的生活面貌。故事围绕马奇夫妇的四个女儿展开,四姐妹性格迥然不同。
大女儿名为玛格丽特。对玛格专做描写的章节不多。一章描写玛格出去参加舞会,开始社交,一章写她与约翰的婚礼,两章写她的婚姻生活和孩子,可严格来说后来这些都不能算写她的。为什么作者写玛格的篇幅比较少呢?很可能因为乍一看,玛格的性格属于普普通通,较为平常,没有突出个性和特长的性格。在第一章里,四姐妹要的圣诞礼物各不相同:乔喜欢写作,想要书籍;贝丝喜欢音乐,想要乐谱;艾米喜欢绘画,想要绘图铅笔——而没有特别爱好的玛格,每次想要的都是漂亮衣服。但她的优点在于温柔稳重识大体,在莫法特家的聚会上,听到有关她和她们家的流言蜚语时,理智的没有跳出来责骂别人。当小妹妹要和她一起去剧院时,她也很快妥协了。婚后她与丈夫约定什么事都不去烦扰任何人,于是即使做不出果酱,她也不去求助于母亲,而是在厨房一个人捣鼓了一天。她的口头禅常是:“最好先请妈妈批准,再去买东西”“最好先弄清楚拿什么请客,再考虑请人家吃饭”,等等,都体现了她谨慎、听话、守规矩的性格。
老二名为乔。乔的性格外向、莽撞、男孩子气,喜欢运动,讨厌打扮成小姐出去参加宴会。做事果断,在家里缺钱时,毅然剪掉了长发卖钱。但有时她的热心肠却办坏事:例如没有准备就请别人来吃饭、把盐错当糖撒在草莓上等等。乔非常喜爱写作,也正是作者本人的原型。她代表了那个年代的新女性:悄悄写小说投稿、不想早早受束缚而拒绝男孩劳里的求婚。乔的两段感情也反应了她的性格。她没有和劳里结婚,因为两个人脾气个性相像,都暴躁、个性很强、喜欢自由。马奇太太跟女儿说:“做朋友,你们会很开心,可能经常吵架,但很快也就没事了。可我怕你们成为终身伴侣,两人就会对抗……婚姻不仅需要爱情,还需要无限的耐心和自制。”而乔最终嫁给的巴尔先生,有温和、稳健、善解人意而保守的作风和性格,能平衡乔性格中顽固的那一面。
三女儿贝丝,具有教徒般的无私精神,从来不提任何要求,很小就操劳起家务,内敛、安静、恋家,但却被作者安排早早死去,正好像一句话所说:上帝太喜欢像贝丝这样心地如天使一般的人了,所以残酷地尽早召他们去了天国。贝丝喜爱钢琴,常常练琴让音乐声充满整个屋子。贝丝会把最丑最破的娃娃弄干净,带它们出去散步,为穷孩子做手套、册子。姐妹们都有各种要求时,贝丝说“只要有爸爸妈妈在身边就满足了。”书中说:“贝丝的天性是多么美好、善良,在大家心中她是那么的体贴、温柔……贝丝无私的愿望是多么可贵,她为别人而活着,以那些每个人都可能拥有的朴实德行,为家庭增添欢乐。” “大家都惦记着贝丝。送奶人、面包店老板、杂货店老板和肉贩都询问她好点没有……邻居们送来了各种安慰和祝福,即使那些最熟悉她的人都觉得奇怪,腼腆的小贝丝竟然结识了这么多朋友。”乔在妹妹临终的时候“终于看到了妹妹生命中的魅力——平平淡淡、与世无争,却充满了真正的美德:’散发着芳香,在尘世中盛开’。她那忘我的境界,使世间最卑微的人最早在天堂扬名。这种货真价实的人生功绩并非每个人都能达到。”
四女艾米,性格强势、独立、高调而理性,有些自私,在她看来自己是家中最重要的人。她不该去剧院的时候吵着要和两个姐姐去,还烧毁过二姐心爱的书。艾米的优点是野心十足,爱画画,一直被戏称为“女拉斐尔”。不过从小时候那个任性的女孩,艾米逐渐变得坚强和大方。在义卖会上当主持人嫉妒艾米把她赶到不好的摊位上,艾米反而礼貌地对待对方,使别人感到了羞愧。她曾经觉得自己必须嫁个有钱人,但后来还是因为单纯的感情而嫁给了劳里。当姐姐们把仅有的存钱全部拿去给妈妈买礼物,艾米一开始不愿意,但后来还是一大早爬起来把礼物换成更好的了。如果没有妈妈的教导和姐姐们的影响,艾米的天性可能让她变得纨绔,但可贵的是,她在保持自己的真实的同时也成为了美好,正如婚后劳里所说的:“艾米就像绕一束丝绸一般轻柔漂亮地将你绕在她的手指上,左右你,却使你感到她始终在给你帮忙。”
书中有一关于家务的段落表现了四姐妹的性格:“玛格摆茶桌。乔搬柴,放椅子,却把柴火撒落了,把椅子打翻了,弄得噼啪直响。贝丝在客厅和厨房间跑来跑去,一声不吭地忙碌着。艾米则袖手旁观,在一边发号施令。”
贝丝也曾说过一段话总结四姐妹:“海鸥和沙鸥相比,我更喜欢沙鸥。虽然野性不足,样子一般,但看上去很愉快,是贴心的小家伙。我去年夏天度假称其为我的小鸟。妈妈说,这些小鸟往往使她想到我——一刻都不停,素色羽毛,总爱靠近海边,哼着自得其乐的曲子。乔,你是一只海鸥,健壮狂野,喜爱暴风雨,时常飞往大海深处,独自开心。玛格则是一只斑鸠。而艾米像一只她所描绘的云雀,总想飞入云霄,但总是落进自己的巢穴。”
2014.2
《小妇人》读后感(五):书和电影看完的一些感想
与这本书的结缘要感谢大数据,在某视频的推送中看到了94年电影版的《小妇人》,鬼使神差点开看了。在没有看过书并对书里的情节和内容毫不知情时看完电影,竟意外被马其夫人这个配角完全吸引,她教育4个女儿的方法和詹青云父母的一样,很值得学习。于是,又找来原著看了一遍。
《小妇人》是美国著名作家露易莎· 梅· 奥尔科特( Louisa May Alcott,1832—1888)的作品,这部“女生必读小说”多次被改编成电影。故事背景是美国南北战争期间,马其家男主人在前线打仗,马其夫人带着4个女儿和1个仆人生活在乡下房子里。战争导致物资贫乏,马其家又经历变故,原本富足的小康之家越发落魄。在这样的现状面前,马其夫人是怎样带着女儿们一起生活的?
我读到的版本是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年出版,上下两部,翻译王之光。总的来说,故事节奏紧凑、角色个性分明。幸福的家庭都相似,《小妇人》中的马其一家真是幸福家庭典范,全家三观超正,很乌托邦的样子,可能就是因为这样才抚慰了人心吧!
读到最后,看到马其家4个女儿,除了早逝的贝丝,每个人都完成了人生的追求、过上了幸福的日子,让人不禁露出姨母笑。尤其看到二女儿乔把从姑母那里继承的梅园建成一座理想学校,其中人物和场景的描写让人读罢产生了头腔共鸣的感受,节奏明快,来不及呼吸。
94年的电影版删除了很多细节,与原著比起来,略显粗糙和遗憾,但电影中可圈可点之处也是让人眼前一亮。
电影里马其家4个女儿性格符合原著,老大Meg淑女风范,老二Joe男孩子气,老三Beth胆小柔弱,老四Amy古灵精怪。而马其家每天的画风是这样的:穿男装、演话剧、办报纸、玩游戏、做手工……马其夫人用自己的善良、坚韧、爱支撑着这个小家庭,用充满智慧的教育方式引导女儿们各自成长。
马其夫人在剧中只是个配角,所以戏份不多,但每次出现,都让人印象深刻。
一、
老四Amy在学校犯错,被老师打伤手心,Amy伤心地告诉马其夫人,不该丢了卖一个月破布赚钱买来的礼物,马其夫人说:“我不关心你的礼物,我更关心的是你的性格。”然后立即写信给老师,斥责:“你有什么权利殴打小孩?你殴打和羞辱小孩,她能学到的就是殴打和羞辱。”
对女儿充分关爱,让她感受到妈妈更关心的是她的心灵和成长,而不是她有没有在老师面前犯错。然后她接着问Amy在家学习是否能约束自己,Amy点头,她直接让Amy退学了!!想起童话大王郑渊洁,他让儿子回家学习的原因也是学校老师的教育伤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读到这里,您肯定会有不同想法,作为双职工家庭,我们怎么有能力和条件让孩子回家接受教育呢?当然,并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在家接受教育,但马其夫人和郑渊洁老师的行为还是能给我们带来启示。我们是否能够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教育的问题?
二、
Amy和Jo因为一次看剧发生争执,Amy把Jo写了两年的书稿全部扔进壁炉烧毁,Jo发现时,对Amy大打出手,马其夫人先把两人拉开,她没有说“大的要谦让小的”,而是拥着Jo回房间,安静地陪在身边,过了一会儿说:“这是极大地损失,你有权利生气。但别带着怒气睡觉。原谅彼此,明天再和好。”多余的话都没有,这个时候说多了又有什么用?
二胎家庭越来越多,这个教育策略拿走用吧!
三、
大女儿Meg参加完富人的社交舞会,向妈妈、Jo袒露心声,自己很在乎别人的看法,被别人羡慕让她感到愉悦。马其夫人说:“我只在乎你怎么看待自己,如果你认为你的价值只存在于打扮自己,那么有一天怕是你真的会发现那是真正的你和你的全部。时间会腐蚀所有表面的美,时间无法消灭的是你心灵的美好,你的幽默,你的仁慈,以及你的勇气,这些是你心中我所珍爱的。我多么希望能给我的女儿们一个更公平的世界,我知道你们会把它变更好。”
贫富差距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任何一个社会体制都不例外。处在金字塔底端的我们,要如何给孩子一个自信、快乐、幸福地人格?马其夫人的话让你找到方向么?
四、
邻居小哥哥Laurie的家庭教师Brooke先生看到马其家的女儿们和Laurie在空地玩儿的不亦乐乎,就跟马其夫人说:“您的女儿们精力真充沛”。马其夫人回答:“当然!女孩对活动的需求和男孩一样,虚弱和眩晕是限制女人在家、穿束腰做女红的结果。” 怼的对方辩友一脸害羞。
Jo不喜欢Brooke先生,最爱的姐姐Meg偏偏与人恋爱又到了谈婚论嫁这一步,Jo竭尽全力劝阻妈妈不要让姐姐嫁给他,马其夫人回怼:“我宁愿Meg为爱嫁给穷人,也不愿他失去自尊嫁给富人。”
这位妈妈,您太耿直了!太开明了!
五、
同样是谈婚论嫁,Jo拒绝了Laurie求婚之后,独自懊恼、妄自菲薄,每日愁容满面,马其夫人说:“你有那么多不凡的才能,你怎能期待过平凡的日子,你已经蓄势待发,善用才能吧!虽然我也不知道你该怎么办。去吧!赢向你的自由!看看能成就什么美事!”
在她的鼓励下,Jo前往纽约,遇到了人生至爱并成功出版了自己的书籍。
和原著一样,除了贝丝,马其家女孩都找到了自己的归属,而这归属是一个开明、宽容、善良又充满智慧的妈妈给予的。世界在变、科技在发展,我们追啊追,迷失自己、困惑于未来,但总有一些东西是永远不会变的,家的温暖、父母的爱与信任,这些就像是风筝的线,无论我们飞到多远,都能感受到牵挂,而正是这牵挂让我们一生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