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妇人》是一本由[美]露易莎•梅•奥尔科特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52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妇人》读后感(一):小妇人
小妇人 这是一本经过岁月筛选,依然被万千读者喜爱的书。这本书通过简单而真挚的故事影响了许多的人,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又去了解了作者的一些故事,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知道贫困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不能限制一个人对道德的完善。如今才接触这本书,对自己来说稍微有点晚,不过给下一代阅读这本书,不会再晚了。就像封皮写的一样:时间会吞噬一切却无法磨灭你心中最美好的东西,我心中对一些事情依然有一些向往,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对自己也是一种激励。 本书一开始就写了清贫的一家人为清贫的邻居送去节日的食物,表演自己书写的剧本,热闹而喜庆。阅读父亲的信又是多么美好的礼物。为了别人的幸福,为了让别人开心,小妇人们无私的付出,她们也收获了快乐。这本书写了家庭、亲情、爱情,通过对一家人清贫而满足的生活进行描写,让人可以学会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幸福的生活,为了幸福生活而努力。关于爱情,有自己的选择,相夫教子,相爱一生,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就简单的担负爱对方的责任。每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都不断向理想靠近,实现了作者所想:一个温馨的家庭,成为作家,拥有真挚的友情,扶弱济贫。从纸张到封面设计、排版都挺好的一本书。
《小妇人》读后感(二):瞧,是乔
老大美格端庄美丽,勇敢追求真爱;老二乔自由独立,渴望成为作家;老三贝丝单纯善良,坦然直面死亡;老四艾美聪慧活泼,希望成为一名上流社会的“淑女”。一家有四女,个个不相同。但即使是这样,也不妨碍读者各有偏爱。男孩子气的乔,想必是个颇受欢迎的角色(虽然在古板的长辈眼里她总是不够乖巧懂事)。她情绪外露不加修饰,是非分明,也正是因为她的真性情,更值得珍惜。需要强调的是,她的真性情是建立在对家人与朋友爱的基础之上,并不是只一味为自己而活,放任自由。
在第八章时,她对妈妈哭诉自己的性格坏,害怕将来会伤害别人,毁了自己,这更是体现出她细腻善良的一面。她为生病的爸爸剪了头发卖钱,表面装作坚强,实际上不愿照镜子看自己的样子,偷偷哭泣。她为了妹妹贝丝,努力写稿子,改善她们的生活。她与艾美虽然追求不同,但丝毫不影响她对妹妹的关心照顾。她对待劳里热情真挚,不搞暧昧,直对感情问题。她注意到姐姐美格的异常,想到姐姐要离开家里就伤心难过。这一切的一切,怎么能让人不喜爱乔呢?她真是太好了。
乔和劳里没有成为一对,原因有说到,是因为他们性格太为相似,若是结为连理,容易激发矛盾与争吵,互不相让。我觉得很对,乔对于劳里所处的阶层一直都不太感兴趣,她对于穿着漂亮裙子,游走于聚会场合活在面具下的生活一点都不喜欢。她喜欢写作,喜欢阅读与文字,那么就注定会对精神上的共鸣有着更大的要求。劳里对于她,是很好的伙伴。因为他们可以一起出去玩,想有趣的恶作剧。况且他们之间的相处,乔有时像朋友,有时更像姐姐、母亲,督促、教导、关心着劳里,我也希望她找的伴侣是能够照顾她的,因为她的大部分时间总是在照顾别人。
以前的我,或许会很讨厌艾美。因为觉得她很“假”,为了讨得别人的认可而改变甚至伪装自己。但是就像书中乔说的那样,艾美会过得很好。因为她的所作所为是适应社会规则的表现,她能够得到许多人的喜爱。何况,她的家人还教会了她善良、有爱和慈悲。所以在这本书里,我不仅看到了四位女孩的成长,也看到了我自己的成长。
还有就是第一部分的确说教的部分有点生硬,像是作者刻意安插进去,第二部时候看到乔的作品,被编辑圈出教育部分需要删去,突然想到会不会就是作者现实中的映射,觉得乔可能也是作者本人的部分性格,还挺可爱的。
最后的最后,开篇的译序写得很好,简要介绍作者、故事背景与书本的中心思想,很好的导读。单是这一篇序,就要给个赞。
《小妇人》读后感(三):小妇人们
很久之前就听说过这本书,但是因为书名平淡无奇,而没有太大兴趣。直到有一次看了同名电影,被这一家人的坚强乐观深深感动,急匆匆买来书补一下细节。
相较于电影,书更加精彩。这本书的一大亮点是角色塑造的立体性。每个人物都有鲜明的人物特征,妈妈坚强善良,是整个家庭的主心骨,跟中国传统文学描写隐忍善良的母亲形象类似。老大美格追求真爱而不考虑对方贫穷或富有,也最终嫁给了喜欢的人,但这最终不是结局,在锅碗瓢盆的婚姻里,他们还是要不断的磨合。老二乔男孩子一般的性格,追求自由独立,为此一个人背井离乡只为实现成为作家的梦想,像极了现在飘在帝都的北漂。老三贝丝性格内向,喜欢宁静的生活,但却对钢琴无比热爱,可以说每个人都有令他为之疯狂的东西,对于贝丝来说,钢琴是。老四艾美活泼好动,渴望跻身上流社会,可以说她的功利心很重,但是她始终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并愿意为之而努力。虽然性格迥异,但是她们都热爱家庭、珍惜亲情,在父亲参战、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依旧努力创造多彩的生活。每个人都有血有肉,都有着令人称赞的优点。
这本书里“小妇人”们表现出来的坚强乐观很让我震撼。父亲去了前线,而母亲带着四个女孩子,苦苦支撑着,即便这样,还是不忘照顾邻居。我不知道每当母亲看到账本的时候是什么心情,但是母亲在姑娘们面前基本不流露出负面情绪,可以说,母亲才是这一大家人的主心骨。为人父母,乐观豁达,才能给孩子们一个相对轻松的环境。生活在这样一个不算富裕、甚至可以说是贫困的家庭中,小妇人们却成长得很健康。这对于年轻的父母来说,很有借鉴意义,负重前行,却不忘面带微笑。从这方面上讲,这本书对父母来说,也是一本讲述如何做个好父母的启蒙之书。
《小妇人》读后感(四):教育
这本书很有教育意义,美德,让人变得更好,改正缺点,更有修养。
马奇家的四个女儿,老大美格端庄有礼,与贫穷的约翰相亲相爱。老二乔活泼个性追求自由像个假小子,最后嫁给了老教授巴尔,在马奇姑婆赠送的大庄园里办了个小学校,专门收留那些调皮捣蛋或者没人收留的小男孩。老三贝丝善良为他人着想,最后却英年早逝。老四艾美爱好艺术,是一个淑女,最后嫁给了邻居英俊潇洒的劳里。大家全都相亲相爱,贫穷和富有并没有使他们之前有任何隔阂,他们的性格和品行都是那么的好。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关于教育,觉得是马奇夫妇的教养教育了孩子们美好的修养。父母是最好的老师。
我儿子哭的时候我会把他抱起来然后拍着他的后背说,好了好了,不哭了不哭了。 有次我逗他玩,装着哭脸跟他说,宝宝你看,妈妈哭了,他就会跑到我跟前,拍着我的胸口说好了好了。 小孩子的行为都是学来的,父母怎么做,他也学着怎么做,所以教育小孩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子,你自己要先做到什么样子。
《小妇人》读后感(五):致他们未完成的爱情
《小妇人》不是我喜欢的名字,如果只看名字,这本书甚至都不是我选择阅读的类型。可当这本书摆在面前的时候,忽然觉得眼前一亮,各种不同形状造型的树叶将书名形成一个半包围的形状,封面下面的女孩背影更为这个清新的封面增添了一丝活力。图书早在多年前就已经被引进,按照作品名称的直译过来,但在我看来,英文名字little women里更有一种说不出的韵味。
关于这本小说,我有着这样的几个认知。首先,这是一本适合小女孩读的作品,阅读中,可以获得勇气,懂得情理,学会承担,体会感动,用正确的方式感悟人生。这本书几乎每一个章节都要找机会讲上那么几句道理,但是从这些可爱的人物口中说出来,从来都不会让我们觉得难以接受。
第二个认知,这个故事中有一对和睦的邻里,他们各自拥有自己或济济一堂或人丁单薄的家庭,但他们之间拥有着比亲人还要亲密的羁绊;这个故事的核心是一个六口之家,爸爸、妈妈和四个性格各异的女儿,他们相互扶持着,走过了生命中所有艰难的岁月;如果提到这个故事的主角,乔是最当之无愧的那一个人。
乔和特迪无疾而终的感情在小说中自然而然的变化成为了类似于亲情的感受,但难免会让人觉得遗憾。他们那么多年的青梅竹马,那么久的两小无猜,原来一直延伸下来的情谊也可能不会开花结果。但是换一个观点来看,与特迪最初的交集是乔将他从孤独苦闷中解救出来的动机,在乔的心中,他或许只是一个需要帮助的朋友,然后这个朋友成为了最好的朋友。而在特迪的角度来看,乔是把他从过去的世界中带出来的英雄,他最初的所谓的永远不会变心的爱情,真的就是爱情吗?
在乔的身上,我们依稀可以看见作者成长的痕迹,在作者的经历中,也曾经出现过一个类似于特迪的男孩,无论是现实中的作者,还是小说中的两个人,他们最终都没能够走到一起。他们那些没有走到最后的爱情,只是看在身为读者的我的眼中,难免还是会觉得有些遗憾。
《小妇人》读后感(六):良善之家展现的精神世界——评奥尔科特《小妇人》
“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19世纪美国女作家奥尔科特创作的《小妇人》一书,正是一本展示良善之家的家史小说。
美格、乔、贝丝、艾美是马奇太太家的四个女儿,性格都各有特点,虽然小艾美显得比较调皮一些,还干了一件烧毁乔写的小说这样的坏事,但总得来说四姐妹还是在一起互相团结、播洒爱心,使这个清贫之家充满了温馨之意。
简单地讲,这就是一个女人及四个女儿与一个邻居小男孩之间的故事,邻居劳里作为穿针引线式的人物,开始的时候他是喜欢乔的,但乔只喜欢他并不爱他,只把他当朋友。最终反而是和艾美成了一对。美格同样嫁给了一个并不富有的人,乔则成为作家,也找到了心目中理念的伴侣。只有文静的贝丝因病逝去。
纵观本书,语言平实,节奏舒缓,没有什么大的转折,也没有什么惊人的主线,只是围绕着马奇家的四个女儿的成长,讲一讲四姐妹与外部的联系,一个小故事接着一个小故事,传递的大都是些阳光正能量,很少有阴谋诡计。
可能有人评价本书有一些说教味,包括马奇太太可能有时会有大段的道理说理,但这样阳光绿色的书已经不多了,因此,不仅是成人可以阅读,中小学生也可以当作课外读物。根据该书改编的电影已经拍过好多次了,可以看一下1994版的,情节基本忠实于原著。
在书中,可以看到这四个女孩的优秀品质很多,比如:乐于助人,把自己早餐贡献出来给其他穷苦孩子;自力更生,小小年纪知道务工为家庭减轻负担;乐观开朗,贫困的家庭并未使其失去快乐;率性而为,能够坚持对于友情和爱情的看法……
四个小妇人,各有各故事,各有各精彩,书里记载的都是一些家长里短的琐事,令人阅读轻松,即使有些鸡汤式的语言,也可以看成是作者本人的感悟,借由书中人物的口吻说出来,也并不觉得生硬。
虽然物质世界是清贫的,但四姐妹的精神世界却是丰富多彩的,正是这一点使她们与那些庸俗脂粉能够区别开来。人性的光芒在这个家庭无处不在,始终能够以一种与人为善的态度与他人交往,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
《小妇人》读后感(七):你只需活成自己的样子,别人不必懂。
女孩子们都是怀揣着无限的梦想来看待这个世界的,不管这个世界将会如何对待她们。像《小妇人》里的四姐妹,虽然她们受贫穷的困扰,但她们并没有丧失爱这个世界的权利。这也是《小妇人》这部名著经久不衰的奥秘。
专业:翻译不仅要专业还要更有文学修养。
虽然《小妇人》这部名著版本众多,我还是比较推崇王之光翻译版的《小妇人》,他在本书的序里对“重译”有一个自己严格的定义:《小妇人》是名著重译,踩在前人成果的肩膀上改进、提升译文水平,是一大乐事。作品平铺直叙部分,当然可以继续直译。但前译最大的帮助在于让我们廓清想当然造成错译的范围,并且尽可能避免同类的错误。举例说,铃兰花(lilies of the valley)在以前的译本中居然被直译成“长在山谷里的百合花”,值得引以为戒。当然,克服文化地理的差异十分重要,苹果在旧中国是穷人的奢侈品,但书中主人公把russets(没有味道的粗皮青涩苹果,自家园子里自生自灭的东西)当饭吃,似乎很富有。主要原因是以前的译者要么把它跟普通苹果混为一谈,要么只说明“黄褐色苹果”,看不出它的廉价。Roses是玫瑰、蔷薇、月季花的总称。月季花是普通庭院的常见花卉,美格结婚时因地制宜,用来代替代表爱情的“玫瑰”,所以不能一概都译作“玫瑰”。
阅读国外名著作品,不是为了简单的看一个故事,而是要了解作品本身真正的内涵,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真实情感意图,这不止是考验翻译的专业水平,更是验证翻译的文学修养了。
故事:生活不为你着想,但你只需活成自己的样子。
故事可能并不出奇,却是爱意浓浓。故事围绕着马奇家的四个姐妹展开。马奇一家有四个姐妹,生活简单、清贫又温馨。四姐妹性格迥异:老大美格端庄美丽,勇敢追求真爱;老二乔自由独立,渴望成为作家;老三贝丝单纯善良,坦然直面死亡;老四艾美聪慧活泼,希望成为一名上流社会的“淑女”。 尽管个性和理想各不相同,四姐妹却都共同怀有对家庭的眷念、对爱的忠诚以及对亲情的依恋。当南北战争愈演愈烈,宁静幸福的家庭变得支离破碎,四姐妹开始以理想为帆,各自寻找起自己的命运…
贫穷的生活已经让四姐妹的日子过得并不顺心,而南北战争又把她们推到命运的边缘,但生活不为你着想,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她们并没在在逆境中迷失自我,就像“每个的生活一定有雨点落下,某些日子会变得黑暗、哀伤、凄凉”她们活着各有精彩,把生活过得津津有味。像马奇太太说的:““我的姑娘们啊,不管你们活到多少岁,只要能有这么幸福,我就知足了!”
选择:听你自己内心真心想要的,充实好你的人生
其实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无论你面对的是什么样的环境。在顺境时,要看清自己,不能得意忘形,在逆镜时,更要看清自己,不被环境打败。
《小妇人》读后感(八):未来一定要让女儿读的书
读完了觉得生活真美好啊!
我没有太纠结书中人物的走向,劳里和乔没有在一起我也觉得如书中写的那样,俩人性格太相似,不适合一起生活。但是心里难免觉得可惜。而劳里和艾美在一起是比较突然的,但是我认为书中很突然的情节也不只有一两处,我觉得这是作者在“强行”给每个人安排一个幸福的结局。在这样一个没有“糟糕人”的世界里,谁会生活得不幸福呢?
我以为,本书的重点不是爱情,而是家庭。如果将来我有女儿的话,我会让她好好看看这本书的,其中关于教育、梦想、勇气、坚持等等,都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书中最喜欢的人物肯定是乔了,活脱脱一个现代女性的范本。最让我感动的人物是贝丝,劳伦斯先生给她送钢琴那段给我看哭了。
我还记得老友记里瑞秋和乔伊交换阅读双方最喜欢的书,并无耻得给对方剧透那一集,瑞秋最喜欢的书就是小妇人。其实我一向不爱读名著,但是这本书可读性和上瘾性还是蛮厉害的,开始了就停不下来。虽然,翻译…还是觉得怪怪的,有时候会觉得怎么会用那个词呢,不通顺呀,但是读译本就是这样,这种奇怪的感觉反倒让我习惯了呢。
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
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
《小妇人》读后感(九):读《小妇人》
小妇人的电影已经被翻拍多次,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因为它反映许多人生活中的情感共鸣。我拿到长江文艺出版社这本王之光译的小妇人,真的是满满的惊喜。简洁素雅的封面,清新不俗套,书厚厚的足有500多页,真是吸引人静静的沉浸其中。
无数作品,及前人的经历都说明了一件事,童年对一个人性格及未来发展的影响十分重要。本书作者路易莎•梅•奥尔科特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以自己童年的经历为基础创造了这本小妇人,语言质朴,引人入胜。看书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的代入自己,仿佛成为了书中的某个角色,与她一同欢乐,一同忧伤,与她一同成长。我喜欢书中像男孩子的乔,每个人都有这么段叛逆期吧,把自己打扮成男孩子,行事作风模仿男孩子。让人想起童年。
书中孩子们排演喜剧,我会想起自己小时候也会玩扮家家,和小伙伴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那时只是开心。而书中的主角们更多了某种庆祝的仪式感。书中孩子们,一边体谅着母亲的不易,一面思念和担忧着父亲,一面又为自己想要买礼物的小私心自责。看到文中的描写,如我也会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已经忘记了纯真,质朴的初心,是否已迷失在了自私自我的方向中。
有人说,孩子是我们的老师。人之初性本善。真愿我们所有人,能有幸看到这本书,静心读读它,像照镜子一样看看自己成长的轨迹。
《小妇人》读后感(十):读书,愉悦心灵
这本书是一部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以19世纪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一个普通家庭四个姐妹之间的生活琐事为蓝本的带有自传色彩的家庭伦理小说。小说受到当时的大思想家爱默生的影响,强调了个人尊严与自立自律的观念;内容平实却细腻,结构单纯而寓意深远,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小妇人》是一本以女性角色为主,强调女权意识的半自传体小说。文中注重表现女性意识,宣扬美好品质。这部小说带有自传性质,生动地描写了一个美国家庭马奇家四姐妹的成长过程。南北战争时父亲常年随军在外,她们伴着慈爱的母亲生活在小城镇。四姐妹的性格是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共性是她们都生活于一个和谐的家庭,父母慈爱,子女孝顺,伦理观念强,相爱互助,自强自立,个性是大姐梅格是贤妻良母型,结婚后相夫教子,持家有道。二姐乔,也就是本书主角,开朗豁达,独立自尊,为了帮助家庭,成年后热衷于写作,所得稿费贴补家用。该书作者粗放的性格和想当作家的梦想,在乔的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三妹贝思性格内向,善弹琴,音乐上有造诣,由于体弱多病,少年夭折。四妹艾米是淑女型,注重体态举止,喜爱尝试艺术,对绘画雕塑有审美能力,但在年少时也有其虚荣心态。母亲是家庭支柱,注重子女教育,培养她们不趋附金钱权势和助人为乐的优良品德。虽然家境贫寒,但在可能条件下,还要去帮助更为困难的人们。她们家的邻居劳伦斯家有祖孙二人,爷爷慈祥,孙子劳里热情,都乐于助人。在两家的交往中,马奇家始终处于不亢不卑的状态,但也不失热忱。劳伦斯家比较富裕,但不以财炫人,相互间以平等姿态对待,真是互为芳邻。这本书读完让人为之一振,值得追求的一定要努力去做,不要给自己找各种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