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是一本由马丽娟著作,2009-1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读后感(一):早期商业银行的建立:存款与发放贷款的业务
在贸易与货币流通不断发展中,货币兑换商手中逐渐积累起大量的货币。
同时货币兑换商们不满足于只经营收取一定手续费的技术性业务,而想获得更多的收益。
于是,货币兑换商开始利用聚集起来的暂时闲置的货币,从事一些可以获得利息收入的借贷活动。
《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读后感(二):商业银行的萌芽是早期的【货币经营业】
商业银行的萌芽是早期的货币经营业。
公元前6世纪在希腊雅典,银币开始作为重要的支付手段广泛流通,同时,流通中还存在大量来自希腊其他城市和波斯的各种不同银币。
由于各种铸币的材料、重量和成色极不一致,给商人们的交易活动带来很多不便。
为适应这一情况,货币兑换商从一般商人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货币兑换业务。
后来,这些货币兑换商为了解决从事贸易活动的商人自己保管和携带货币所产生的风险和困难,又开始从事货币保管及由交易引起的货币支付,银行的萌芽——货币经营业由此产生。
在银行业综合化发展的过程中,银行不断创新,通过直接或间接参与金融工具的创造和提供来提高自身在市场的竞争力。
金融工具亦称为信用工具,是社会资金流转过程中盈余部门和赤字部门之间资金借贷的载体。
金融工具具有双重意义,对金融工具发行一方而言,是一种融资工具,是一种债务;而对金融工具持有一方,则是一种金融资产。
金融工具的创新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全新的金融工具、二是在传统的金融工具上改造而成的,又称衍生金融工具。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银行所推出和从事大量金融期货、期权以及调换等衍生金融产品的交易业务。
《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读后感(四):【商业银行组织机构:商业银行设立的组织形式
商业银行设立的组织形式
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设立可分为【单一银行制】、【总分行制】、【集团银行制】和【连锁银行制】四种。
1. 单一银行制定义
单一银行制是指银行业务完全由一个营业机构来办理,不设立分支机构。
单一银行制不利于银行的发展,在经济发展和同业竞争中常处于不利的地位。
《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读后感(五):英国工业革命:现代商业银行开始出现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制度得到了基本确立,高利贷性质的银行业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信用的需求,新兴资产阶级需要按低于平均利润率的利息率获得贷款,普遍要求压低利息率,使生息资本从属于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
这样,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现代商业银行开始出现。进入到19世纪,具有全面的现代意义的股份制银行在英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普遍发展起来。
《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读后感(六):【商业银行组织机构:商业银行的内部机构
一、决策机构
商业银行的决策机构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它是指行使商业银行所有者权利,用以决定策略和办法的机构,属于所有权机构。
其中,股东大会是商业银行的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是商业银行的实际权力的代表机构,最高权力人是董事长,也称首席执行官(CEO),其基本职责是负责银行的发展方向、银行的战略规划,负责银行的创建、创业和发展,是银行的总设计师。
监事会是监督、检察机关。
《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读后感(七):【商业银行组织机构:商业银行的设立条件与程序
商业银行的设立程序
一旦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或政府)决定在某一地区设立商业银行,接下来的事就是按照有关规定办理组建商业银行的事物。
在商业银行创立过程中,主要依照《银行法》和《公司法》办理,其基本程序如下。
(一)申请的提出
(二)对申请书的审查
(三)招募股份
(四)验资营业
《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读后感(八):商业银行企业 VS 一般工商企业 不同之处
笔记-
1. 从经营对象与经营内容看,银行更为特殊,经营对象是货币资金,经营内容是货币收付、借贷及各种与货币运动有关的或与之相联系的各种金融业务。
而一般工商企业的经营对象是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商品或普通劳务,其经营内容是主要从事商品生产与流通活动。
2. 从经营风险看,一般工商企业的经营风险主要来自于商品生产、流通过程,集中表现为商品是否产销对路。
这种风险所带来的至多是因商品滞销、资不抵债而宣布破产。单个企业破产造成的损失对整体经济的影响较小。
银行,从经营风险及影响程度看,银行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损失。
3. 区别于其他非银行性金融企业。作为经营金融资产、金融负债,提供多种金融服务的金融企业,商业银行与其他非银行性金融企业有着明显的区别。
银行与非银行金融企业都是通过为客户提供间接融资证券吸收储蓄,并通过各种特殊的中介技术提供融资服务,同时通过竞争获得自身在市场中的发展空间。
银行与其他非银行性金融企业之间的差别在于银行所提供的主要间接融资证券(如活期存款)具有货币性,而其他金融中介提供的间接融资证券(如保险公司的保单、基金公司的份额)没有货币性。
这就使得商业银行在整个金融体系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成为一个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传导者。
《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读后感(九):【商业银行】重要概念
1. 商业银行是指以提供存款、贷款和汇兑为核心业务的金融机构。
商业银行的产生、发展与商品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2. 现代意义的商业银行具有以下特点:
(1)使用汇票结算方式;(2)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中,利息水平适当,
(3)可以创造派生存款、扩大贷款业务
3. 商业银行以追逐利润为目标,以经营金融资产和负债为对象、综合性多功能的金融企业。
4. 商业银行,发挥着支付中介、信用中介、创造信用货币、提供金融服务四个主要职能。
5. 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
6. 在早期银行业务发展中,贷款业务既是核心业务又是主要业务,因而贷款业务成为银行最主要的盈利渠道。
7. 商业银行经营范围,经营模式分为分离型银行和全能型银行经营模式。
《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读后感(十):商业银行的性质
(一)商业银行是一种企业,与一般工商企业有共同之处:
商业银行拥有业务经营所必需的自有资本,大部分自有资本来自于股票发行(即所有者权益);
商业银行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其经营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二)商业银行是一种特殊的企业,与一般工商企业不同
1. 从自有资本金看,银行的资本是双重资本金概念,包括所有者权益和债务性资本。而一般的工商企业的自有资金只是指所有者权益。
2. 从服务对象看,银行的服务对象具有广泛性,可以是社会公众、企业、政府机构,即包括社会所有经济部门。
而一般的工商企业都有特定的服务对象和消费者。
3. 从经营对象与经营内容看,银行更为特殊,经营对象是货币资金,经营内容是货币收付、借贷及各种与货币运动有关的或与之相联系的各种金融业务。
而一般工商企业的经营对象是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商品或普通劳务,其经营内容是主要从事商品生产与流通活动。
4. 从获得利润的渠道看,银行能够获得来自于资本高杠杆率的特殊利益,这是一般的工商企业所不具备的。
5. 从经营风险看,一般工商企业的经营风险主要来自于商品生产、流通过程,集中表现为商品是否产销对路。
这种风险所带来的至多是因商品滞销、资不抵债而宣布破产。单个企业破产造成的损失对整体经济的影响较小。
银行,从经营风险及影响程度看,银行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