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遗址:叶辉诗集》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05-14 23:0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遗址:叶辉诗集》的读后感大全

  《遗址:叶辉诗集》是一本由叶辉著作,雅众文化 | 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遗址:叶辉诗集》读后感(一):小小诗集,大大力量

  《叶辉遗址》是我第二次接触叶辉老师的诗,虽然接触的不多,但印象深刻,所以叶辉也就成为了我最喜欢诗人之一,记得很久很久以前,那个时候我还很小,对诗集也似懂非懂,迷迷糊糊,刚刚形成一些认识诗的潜意识,一次和妈妈书店的,在书架到叶辉的诗集《在糖果店》,小孩子对糖果是非常喜欢的,只识在糖果店,却不知此糖果店并非彼糖果店,但还是义无反顾的拿起了,薄薄的,一共只有29首作品,但拜读之后,伴随着慢慢成长理解不同,却有不胜之喜,因为他跟其他人写得都不一样。叶辉老师的诗立体化的结构,有节制叙述,在尽可能少的诗句展现尽可能多的丰富性。叶辉写作非常节制,量很少,他的诗在语言技艺层面多有精耕,擅长于在寻常生活中捕捉到命运神秘灵的独异,他关注的点往往细小别致,却因为独特洞察力,往往能将你带到全新的地方。叶辉的新作《叶辉遗址》,大致上也都体现了他写作特色。 《遗址》刚刚拿到手的时候,第一感觉沉寂,古老,神秘,灰色封面透漏着一丝高傲打开大致阅览后,发现《遗址》仍然延续了叶辉老师一贯的“俭省”风格,选诗50首。这些年所接触过的诗,大多数都是长篇大论繁琐复杂,而此次的诗集小小的一本,里面却藏着无尽的“珍宝”,每一句诗都蕴藏着巨大能量需要我们慢慢去揣度,研究,发现,一点一滴回味它,慢慢的体会了解深入其中,总着,这是一本决定不会让人失望的诗集,那种不经意流露出的惊喜总是会让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遗址:叶辉诗集》读后感(二):诗有多少,诗有多好

  写诗三十余年,叶辉以十年一部的速度,“缓慢”地出版诗集。第一部诗集《在糖果店》,1999年;第二部诗集《对应》,2009年;最新的诗集《遗址》,2019年。 《在糖果店》只有29首诗;《对应》多一点,54首;《遗址》延续了叶辉一贯的“俭省”风格,选诗50首。2013年左右我看《对应》时,除了觉得“真好”,也有点遗憾:“真少。”这些年编诗读诗,见惯了一本诗集200页左右的篇幅,见惯了许多诗人的自我重复和注水(包括我自己),编辑《遗址》时,不仅没有“真少”的遗憾,反而有一种兴奋:我一直想编一本薄薄的诗集,就像特朗斯特罗姆《十首诗》一样,现在实现了。

  决定一本书质地的,不是有多少首诗,而是有多少首好诗。

  叶辉的诗,推许的人很多,比如黄灿然、柏桦、江离……有一年的华语文学传媒年度诗人奖,有人推举叶辉,候选作品是我们出版的一个选本(《明天》)中的七八首诗,还多是旧诗。最后没有得奖,也在情理之中。2019年初,我在赤壁第一次见到叶辉,向他表达了想为他出版诗集的愿望,那是在一个路边的烧烤摊上,我们一手端着啤酒,一手捏着竹签。叶辉说:“不巧得很,几个月前已经和雅众签了合同。”

  我遗憾之外,也有高兴:我信任雅众的品质,不能做编者,做读者也是好的。 赤壁回来后不久,得知可以和雅众合作推出这本书。我们几乎没有犹豫就答应了。雅众文化这么形容叶辉:“他的作品中‘没有独角兽和刀剑’,只有诗意与真理之光在世界的遗址上闪闪发亮。”这句话来源于诗集中的《远观》的最后两句:“没有独角兽和刀剑/只有真理被揭示后的虚空”。 《遗址》版权页上的时间是2019年12月,受疫情影响,书在仓库里停了很久。四月我们回武汉复工之后,才正式发行。五一期间当当、京东等各大网店才现货发售。大久等了。

  《遗址:叶辉诗集》读后感(三):小小诗集,大大力量

  叶辉,这是我第二次接触这个诗人,虽然所触不多,但他带给我的影响却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因此他也成为了我最喜欢的诗人之一,记得十五年前,那个时候我还很小,大概十多岁,对诗集迷迷糊糊,似懂非懂,大概就只有一点点的初意识,一次跟妈妈去逛书店的过程中,在书架上看到叶辉的诗集《在糖果店》,小孩子都喜欢糖果,其实一开始我是被其名字所吸引,薄薄的,一共只有29首作品,但拜读之后,却有不胜之喜,因为他跟其他人写得都不一样。文章就像《小镇上的考古学家》一样,立体化的结构,有节制的叙述,在尽可能少的诗句中展现尽可能多的丰富性。叶辉写作非常节制,量很少,他的诗在语言技艺层面多有精耕,擅长于在寻常生活中捕捉到命运的神秘和心灵的独异,他关注的点往往细小而别致,却因为独特的洞察力,往往能将你带到全新的地方。下面这组作品绝大部分都是叶辉的新作,大致上也都体现了他写作特色。《遗址》也深刻的体会出次风格。

  《遗址》刚拿到手,它的封面如诗的内容写的:展现了它的阴暗两面遗址因为石柱已沉入海底大殿的栋梁就只能生长在古老的森林……一样,沉寂,古老,神秘,让人不禁的想探究它,小小的它,大大的力量,每一句诗里都充满了能量,让人不禁感叹。

  很多人情愿写假冒哲学随笔,撰写游记,写艺术评论(尽管大部份不如在诗中的表达),情愿习禅,打座,或者去集中营,也是玩笑,也不愿去写一则自己的创作谈。一些大师们大师们,诗人也好,小说家也好,厨师、花匠也好,情愿写情色文学,童话也愿意,因为那里有简单、干净的罪恶,写广告词,写歌曲可以传唱。而叶辉老师的创作,往往更愿意写下关于诗的片断,通信谈论琐事,时政文章往往不得要领,因为这些看起来都在关注世界和他人,他们自己的自恋放在诗中,高傲,目空一切,却不宜明说。为什么喜欢叶辉老师的诗,很大一个原因在此。

  时间不是一个线性的东西。比如,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今天的时间过去就过去了,但我们往往有一部分时间是在回忆,那这个回忆是什么时间?你就很难说了。这个回忆实际上是时间的一个网,它循环地往回走。这个回忆可能是你个人的回忆,也可能是历史的回忆,两者可能相跨几千年。一个人的时间,在这一天之内,就在几千年内奔跑,每一秒都是如此。又比如说预感,它是跑在时间前面了,我们日常当中的线性时间已经被它打乱了。以前有人说,诗人是预言家,这个预言和日常的线性时间完全不一样。诗人的时间和他们不一样。所以《遗址》真的很用心,他们不一样。

  《遗址:叶辉诗集》读后感(四):小小诗集,大大力量

  叶辉这个诗人是我第二次接触他,虽然所触不多但却成为我最喜欢的诗人之一,依稀记得十五年前,那个时候我敢念四年级,对诗歌还迷迷糊糊,似懂非懂的。一次和妈妈去书店的时候,在书架上看到叶辉的诗集《在糖果店》,刚开始是被其书名所吸引,孩子都喜欢糖果店,哈哈,它薄薄的,一共只有29首作品,但拜读之后,却有不胜之喜,因为他跟其他人写得都不一样,具体有什么不一样的那时的我还不太懂,慢慢长大后才发现,叶辉的诗集就像《小镇上的考古学家》,立体化的结构,有节制的叙述,在尽可能少的诗句中展现尽可能多的丰富性。叶辉写作非常节制,量很少,他的诗在语言技艺层面多有精耕,擅长于在寻常生活中捕捉到命运的神秘和心灵的独异,他关注的点往往细小而别致,却因为独特的洞察力,往往能将你带到全新的地方。《遗址》这组作品绝大部分都是叶辉的新作,大致上也都体现了他写作特色。

  《遗址》就如书里写的:展现了它的阴暗两面遗址因为石柱已沉入海底,大殿的梁柱就只能生长在古老的森林……;我不能告诉你他是谁,住在何处,因为一旦说出来,某个院子里,疯长的荒草就会死去……他的封面如书中文章一样古老,沉寂,灰意,但每一则诗都有深深的吸引力,说不出道不明,就是会紧紧抓住你的心,每一句诗都是一条崭新的道路,小小的诗集,大大的力量。很多大师们(尤其死去的)诗人也好,小说家也好,厨师、花匠也好,情愿写情色文学,童话也愿意,因为那里有简单、干净的罪恶,写广告词,写歌曲可以传唱。但叶辉老师的创作,他往往更愿意写下关于诗的片断,通信谈论琐事,时政文章往往不得要领,因为这些看起来都在关注世界和他人,他们自己的自恋放在诗中,高傲,目空一切,却不宜明说。他的诗,词语间的联系难以表达,形象间的照应不可以名状,诗意飘忽不定,趣味过于私人。喜欢找一找背后的事物,习惯性偏移,还喜欢时间的不确定性。

  其实这也是我喜欢他诗的一个原因,因为时间不是一个线性的东西。比如,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今天的时间过去就过去了,但我们往往有一部分时间是在回忆,那这个回忆是什么时间?你就很难说了。这个回忆实际上是时间的一个网,它循环地往回走。这个回忆可能是你个人的回忆,也可能是历史的回忆,两者可能相跨几千年。一个人的时间,在这一天之内,就在几千年内奔跑,每一秒都是如此。又比如说预感,它是跑在时间前面了,我们日常当中的线性时间已经被它打乱了。以前有人说,诗人是预言家,这个预言和日常的线性时间完全不一样。诗人的时间和他们不一样。所以“他”很独特。

  《遗址:叶辉诗集》读后感(五):浮光随日度,漾影逐波深

  说起来上一本让我读起来如坠云雾之间的书,还是费滢的《东课楼经变》,似真似幻,所有的思绪都像是蒙上了一层雾气,袅袅娜娜升腾之间,你看的似懂非懂,是清非清。如今读叶辉的诗集《遗址》亦如是。

遗址:叶辉诗集9.0叶辉 / 雅众文化 | 长江文艺出版社

  《遗址:叶辉诗集》是一本我读过的最薄的诗集本子,不像我读过的其他诗集那么宽厚,甚至也不如其他的那般明朗。看的过程中有一种行云流水的顺畅感,也有一种明明灭灭的模糊感。若说给它定一个基调什么的,以我浅薄的读诗技巧而言,是摸不着头脑的妄言。

  估计不怎么读诗的人,如我这种,大概对诗人叶辉是很陌生的。我百度了一番,发现也没有词条可循,只有网上寥寥数篇的人物访谈可以做一二参考,帮助自己了解一下叶辉其人。他算是第二位我知道的在枯燥的机关单位工作的时间缝隙里,迸溅出灿烂的思维火花的作家,第一位是写出了《三体》这部广为人知受人称赞的作品的大刘。

  现实中的叶辉还是一位建筑工程师,他自己亲手改建了一栋阵雨别墅,有时候也为一些旧建筑做改建工作,比如说将镇上的明代的建筑改成美术馆之类。在《遗址》这本诗集里,我读了好几首与建筑有关的诗作,一开始只单单以为是灵感迸溅火花时的偶然,搜查了访谈报道才知道,这是工作和生活交织之后的必然。就像是现实照进梦境,也像是日有所思便有所作,是一种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洒脱。

  “房子的阴影中/站着一个人,猫坐在门洞深处/苔藓、刺槐树/沉浸于古远的静谧/冬夜/中国庭院中,一座空空的凉亭/这些都仿佛获得了永恒/永恒,就是衰老/就是淬火后的,灰暗、冰冷/当夜晚的恐惧/变成了白日的羞愧/三个弱智儿童并排坐在窗下/仰起他们梦幻般的脸/仿佛三个天使/被囚禁在苍白、微弱的光里” ——《月亮》

  若只是单独拎出来一两句,虽然也意境幽远,却多少会失去其最初的意韵。这首始终给我一种矛盾感,有一种冲击我心底深处的力量,却也带着一丝丝美得残缺的遗憾。解读诗对我而言是一件难事,自我学生时代起就如此,结束了学生时代的我更不会轻易说自己可以读懂别人的诗,一是不想强行解读破坏美,二是不愿意自说自话惹自己厌烦。每一首诗的诞生,背后都蕴藏着作者的情思,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如果可以直白宣泄,何来的一字一顿,斟酌简练。

  读诗,才是真正的“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古往今来,皆有以诗会友的说法,可能也正是诗词可以寄托的情怀,是一种说不明道不清的惺惺相惜,是一种高山流水遇知音的随意不羁。懂得人自然是知己,不懂的人,也不妨碍浅唱低吟。或许某一天时间到了,曾经不懂得,会也在时光的打磨中会心一笑。

  吃惯了快餐式的文学作品,读诗就成了一种奢侈。叶辉十年才成的这样小小一本的《遗址》对我而言尤其是。这本诗集里有好多东西,于今而言,都不可明言于口,但相信读罢的你我也能相视一笑,各种心情不需语言也能想通,并通过他的诗集联结在一起,扭成一股绳。

  有时候文字让我们认识世界,有时候文字限制我们认识世界,那么,读诗吧,所有的问题,诗里都会有答案。

  最后,放上《遗址》里的其他诗作的部分节选:

  “那么是谁移走了/我们发现真相和历史的权利”

  “是废墟?也可以/是未完成的城堡。我也可能/只是提前到来”

  “这里的居民冷漠/但海洋无私,每天都从海底/掏出贝壳、死鱼,还有无穷无尽的/泡沫”

  “水鸟低鸣,一艘游船/莲叶般缓缓移动/仿佛在过去,仿佛/在来世”

  ……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遗址:叶辉诗集》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