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北归·南渡》是一本由岳南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69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算是可以一观民国知识分子镜像吧。作者意见有失偏颇,以及部分语言太过粗陋,实在和书名不符。
●南渡自应思往事,北归端恐待来生。在国家破碎的岁月里,一群被今人誉为“大师”的人,人生轨迹被历史、命运打得支离破碎,当然其中也穿插着各种可歌、可泣、可笑、可厌的事,让今人看得赞叹不已,唏嘘不已。
●作者选取的题材真的很棒, 可惜,倾向性太强。 不过瑕不掩瑜。
●3.5,所谓民国大师,新旧世易廖化充先锋罢了。家风有恒,曾氏一族历五代人杰迭出。太小报范八卦了。林徽 因真是理性感性极致平衡的典范,生活爱情 亦如是。书名取的好,历史上多少南渡不得 北归,东晋陆沉,南宋偏安,题材选的好, 抗战,民国,学林。条分有得,缕析为失, 成书略显浮躁,比普及性书稍高点,西北联 大等次顶级的好像还未见涉及,全力在诸学 林大碗上了
●看了个书评说是烂厨子坏了好材料,确实有这样的感觉。作者极具考证精神,对于风花雪月的绯闻事件极其关心,也算是投大众之所好,也让我这样的渣读者读起来有些兴味,但是,其行文颠倒,注释冗长,看的不明所以,很难算是上乘之作,但是我觉得还是好书,毕竟材料真的很好。这些大师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激励。
●居住过之后 滋生熟悉亲切 竟意外蛮吸引人。 要知道 近代史可是我最讨厌的历史没有之一啊。
●历史细节很到位
《南渡北归·南渡》读后感(一):知识分子流亡记
这本书很好的描述了七七事变之后,北方高校,南迁的整个过程,从到长沙,昆明,蒙自,一直到入川,中央研究院入李庄。通过作者的描述,一场知识分子流亡记得以在我们的脑海中重现。呜呼哀哉,感慨于那些知识分子的满腔爱国热忱,和做学问的决心。书中也略微介绍了知识分子之间的相互倾轧。更好的还原了当时的历史。
中国的高校在战乱中仍然坚持办学的宗旨,另生于现代的我,自觉愧疚。无论何时,民族的振兴,祖国的富强,都需要知识分子,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该用知识去武装自己。虽不能成为王国维,梁启超等国学大师级别的人物,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还是要有的。
《南渡北归·南渡》读后感(二):思考现在的大师
作者从特定时间范围内大师的风范展开,磅礴叙述了几位名满天下的文史类大师的工作和生活,给我们回放了一个个生动的历史瞬间,让我们得以想象自己也是那段历史得见证者。
我没有太感觉到大师有多么艰难,因为与同时期的国人来比,生活上,他们算是好的;但是诸多大师们的人生关注点却始终不变,在战乱年代依然做出了那么多成果,教育出来那么多人才,彰显了人格的力量。
总有人说,民国以后再无大师,是苛刻了点儿,但是让你举例子,说某某院士是大师,好像总还差点儿意思。硕士、博士管自己导师叫老板,民国的时候,师生关系又是什么样?从书中我们找到了答案。时代进步、经济发展,有些东西还是要回归本真才好。
《南渡北归·南渡》读后感(三):看完此书还要再看一遍电影
【1】内容很充实,通过引证各类素材还原了大量历史细节。
【2】许多细节读来,鸡皮疙瘩泛起,颇有大师远去再无大师之感。读到陈寅恪的两箱手稿都在抗战中遗失了,多年的日记也都在wen'ge中被毁于一旦,实在是感叹啊!
【3】看过《无问西东》之后再来看此书,有一些场景还原得高度一致,例如西南联大在昆明暂居时,茅屋搭起校舍,因为缺钱只好用铁皮暂做屋顶,下雨时吧嗒吧嗒根本无法上课,教授便停下授课,叫大家闭目听雨。
【4】就素材而言,本书囊括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既有中央研究院、清华、北大、西南联大等机构的成长经历,有傅斯年、陈寅恪、梁氏兄弟、胡适、林徽因、吴宓等众人的情谊和纠葛,唯一不足之处在于,因为覆盖的人物、机构组织太多,全书逻辑架构略显混乱。似乎是要以抗战经过的时间轴(北平→长沙→昆明→李庄)为线索,似乎又是以各个人物依次为轴。导致全书颠来倒去,跳跃感十足,实在让人困惑。
《南渡北归·南渡》读后感(四):乱世读书人
这套书是一次组会的时候导师建议读,当时说:”我应该把我读过的那本拿给你们,但可惜不知道是不是被我爱人偷偷扔了。“
她当时讲的是学生们跑警报的时候,有其中几个人偏偏不跑,一个趁着这时候洗头发想怎么洗就怎么洗,一个趁着这时候温豆子想怎么温就怎么温。即所谓艰难环境里别有趣味的怪人。
生在和平年代大概是幸运,但是也被赋予了强说愁的机会。我大概也会在警报拉响的时候逆着人流感到不在乎,但是无论如何也无法设身处地,有几分是心境招来的必然不可知。
这幅群像是带着评价被画出来的,当然作者会对其中人物存有评判,所以难免会有读者觉得反感。毕竟其实能被记下的多半都在某些方面有了过人之处,也必然会有拥趸,无非是声音上会有大小之分。
虽然是苦难时光,但是也颇有一些百家争鸣的感觉,思想上的碰撞交流确实是迷人的。世俗气也兼而有之,但是这群知识分子最吸引人的大概还是脱离了世俗气的那一部分。或许是因为时代的特殊性,有些在今天或许要被批古怪的行为,放在当初都是可以接受甚至津津乐道的。
自勉罢了。
《南渡北归·南渡》读后感(五):民国那些事儿
南渡北归,只名字就让人激动,不过看完首部南渡,好与不好,值得推敲。 作者岳南大概是以考古学出身(从其他作品可窥得一二),所以整本书都是以傅斯年的中央研究院和史语所为主线,大篇幅讲述傅氏及其麾下李济、梁思永、董作宾等人于上世纪前三十年在中国考古学界所做出的贡献,穿插讲解了与之产生关系的梁启超、胡适、王国维、蔡元培、陈寅恪、梁氏夫妇、钱穆、鲁迅等同时代人物的关系脉络和人事纠葛,其人其事,失之雅正而传奇色彩颇浓,可谓毁誉各半。 其一,在考古层面论述颇深,其他方面则语焉不详;书中叙述的大师群体,也是社会关系层面远高于学术层面。作者对街头巷尾的八卦轶闻和奇闻趣事津津乐道,对于各位大师的学术见解和著作思想却一笔带过,把一部文化史写成了野史小说。 其一,岳南文笔确实差劲,让人不敢以“先生”冠之。大概是看多了《水浒传》《西游记》一类的传奇志怪,行文着字,粗俗简陋,动辄喊打喊杀,江湖气息十足,一股子茶馆评书的调调,可谓是关公战秦琼,张良辩司马,文风和内容格格不入。 言归正传,回到作品本身。宽松的政治环境造就精神的独立,民国大师辈出,这和当时开放的社会风气和相对自由的政治环境息息相关。我们所说的大师,是指在学术领域有突出成就,且其身修正、德高望重的人。虽然身系离乱,人不如犬,但他们依旧用自己的厚德流光,为后世树立了一个标杆。 王国维:王国维先生是个人小辫子的丑人,但光读他的诗和词,自有一种傲然不群的气魄和风骨,高山景行令人心向往之。后世评价王国维先生学问之博大精深,有“几若无涯岸之可望,辙迹之可寻”(陈寅恪语)。可惜身逢乱世,义葬湖底,令人叹息。如岳南所言,王氏真正的死因,是殉文化而死,是不忍见到即将衰亡的中国文化那令人心酸的悲怆结局而死。 梁启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大道”由梁启超先生明确提出,也成为了其一生轨迹的最好注脚。从清朝末期到立宪时代,到北洋时代,梁氏一直是中国政坛民主倡议的旗手。但我们称呼其为大师,却不是出于其政治行为,而是他的学术文章对于同时代的青年,起到了启迪和引领的作用,是真正意义上的时代开路人 陈寅恪:“三百年来第一个人”,学术地位堪称泰斗,可媲美者唯钱钟书一人。陈寅恪先生是人品与文品皆为俱佳的一位大师,不但学问渊博,且深悉中西政治、社会之内幕,洞察晓微,人情练达,其借碑文而抒发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文化情怀,如天光地火,成为了中国内在的文化精髓与人性光辉的标准。可惜流离一生,著作大部分毁于战乱。 梅贻琦:与王梁陈三位不同,梅贻琦被称为大师,则在于他的一生只做成了一件事,那就是成功地奠定了清华的校格,并在西南联大为众多学术大鳄提供一个存身的舞台。“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其光风霁月和虚怀若谷的人格,是所有人的楷模。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我们可以没有王国维梁启超,可以没有陈寅恪赵元任,却绝不能没有梅贻琦。 傅斯年:本书的绝对主角,胡适最得意的弟子,时代的大刺头,也是最具话题的人物。作为五四爱国运动的总指挥,傅大炮打过毛泽东耳光,违抗过蒋委员长的命令,与孔祥熙宋子文势不两立,和顾颉刚、钱穆、鲁迅、叶企孙结下一生之仇,更是雷厉风行将担任过日伪职务的教授一律开除:“所有的文化汉奸,一个不留”。是当之无愧的一代国士。当然,放大炮不是学者的本行,但就凭他所创立的史料学派,已经足以让他立足于大师的行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