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国的礼物》是一本由(英)亨利·尼科尔斯(Henry Nicholls)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是新知文库的第100册,一个每本都想收集也确实收集了一半多的图书系列。
●天主教传教士首先发现 为熊科中独立一支 猎杀珍奇动物制成标本为了保护他们现在用影像的方式 捕杀熊猫成为美国各大博物馆的竞赛 1937年露丝把一只熊猫婴儿带回美国引起轰动 次年又捉到一只带回美国但第一只死了 苏联农林专家误导密植和深耕术祸害无穷 60年代英国的尼科尔森推动动物保护事业居功至伟 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选择熊猫为代表符号 熊猫图案第一次亮相是在保护非洲野生动物主题会上 但运作20多年后才开始关注熊猫本身 熊猫性别难辨 1966年英苏为熊猫繁殖大费周章 1972年英国得以解剖姬姬获得宝贵资料 标本受欢迎但六年后红毛猩猩做标本阻力很大 美国一对熊猫跟踪研究 竹子开花使熊猫饿死 两年一胎 电激取精 精子量充沛 建设部管公园林业部管基地
●只能说得上科普,没有太多政治意义层面的讨论。熊猫的恋爱故事太有趣了。
●平时经常看有关大熊猫的纪录片和短视频,饲养员经常调侃熊猫的耳朵,搞不清楚它有啥用,这本书里给出了答案,大熊猫会把尿液涂抹在耳朵上,在野外这就是熊猫的信号塔O(∩_∩)O哈哈~;另一个谜题是,熊猫的眼睫毛有啥用,希望能很快就获得答案。
●熊猫的“发现”与研究史。作者把叙述放入更大的政治社会背景的努力有时略显生硬,但综合来看其意图与尝试还是值得认可的。想要继续探究的问题是:中国自己的“发现”与话语生成的过程是怎样的?
●云中歌
●三联这套“新知文库”可有年头了,断断续续出了一百多本。可惜,虽然内容确实新意十足,但似乎评分都很一般。(没有9分,目测平均分七点多)我自己只读过几种,也确实总有种平平淡淡的感觉。不过,这个第100本有点小惊喜,时间跨度完整,视角独特,主题范围也有些惊喜(从博物学、动物保护、政治到殖民历史等都有涉及)。
《来自中国的礼物》读后感(一):人类与大熊猫的故事
一直很喜欢大熊猫,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对大熊猫尤其全世界与大熊猫之间的关系感兴趣,那这本书值得一看。
人类与大熊猫的关系,是20世纪人类与自然、与动物关系的缩影。从好奇的寻找、展示人类勇气的猎杀、到人工饲养,再到人工辅助生殖,包括后来将饲养大熊猫放归自然的努力,反映的是一个世纪以来人们对自然由征服到尊重和求共处的理念的转变。
《来自中国的礼物》读后感(二):何其艰难
从小被教育,许多生物濒危,甚至已经灭绝,自己感触并不深。在看这本书同时看了《大灭绝时代》,深感生物生存不易。熊猫正是其中之一,保护的成本之高,让人深感无力。
书中提到的几个细节颇值得寻味。
开篇讲命名,原来叫了这么多年的熊猫,名字叫错了。
lt;cite>巴黎自然博物馆的地下室是动物标本陈列处层层的存放空间里摆放着数以百万计的动物遗体。这里存放的标本类型有数千种,每个物种的动物标本都是全球科学界的参考基准,这是全世界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动物收藏地点之一。
到了这么多地方,只顾着逛历史博物馆,还真没去过自然博物馆。望着住处附近公园里的动植物,能叫出名字的寥寥无几。下一代的教育也从此开始落后。
lt;cite>这类实验也被重复用于针对哺乳动物进行的研究,20世纪年代,英国与南非的研究人员以山羊和绵羊为实验对象,把八只新生山羊与八只新生绵羊调包。在它们长大后,科学家开始测试它们的社会与性取向。绵羊养大的公山羊想与母绵羊一起活动并交配而山羊养大的公绵羊想与母山羊一起活动并交配。但母羊却没那么容易上当。研究人员的结论是:“这间接支持了弗洛伊德提出的俄狄浦斯情结,并且显示雄性比雌性更无法适应社会优先项目的改变。
《来自中国的礼物》读后感(三):随笔
大熊猫主要的威胁其实来自人类,西方人的偷猎捕捉、皮毛的交易、熊猫栖息地中人口的增加、栖息地附近的伐木(自用或运输)都在威胁着大熊猫。幸好没有等到灭绝,大家就行动起来了。将栖息地附近人口迁出(年轻人更愿意出去)、禁止伐木(木材增加进口量、伐木工人转型并进行安置)、栖息地附近不发展农业大力发展旅游业、退耕还林、出台一系列法律、增加自然保护区等。
文中也指出生态游是对熊猫毫无帮助的,首先承包的人会为了经济利益而肆无忌惮,其次这种方式帮不到当地人,他们只能获得少量的在机构工作的机会。
文章中也说了,熊猫要和妈妈待很长一段时间,过早让它们分开并不利于熊猫成长,幼崽公熊猫甚至会影响后来的求偶。
大熊猫在清末民初乃至抗日战争开始之前,就被西方各国来华的人猎杀,甚至在红军翻阅夹金山脉时,依然有来自西方的猎人在四川当地猎杀熊猫。
他们将标本寄回他们国家。在标本和小熊猫对比的过程中,在西方甚至掀起了一场争论大熊猫究竟更接近于熊还是更接近于小熊猫的争论。
最初还是由西方人雇佣当地人捕猎熊猫,后来,西方人开始竞相希望成为成功猎杀熊猫的白人。相对于做陷阱高效率捕猎熊猫,这些来自西方的人更愿意用枪来猎杀。并且在西方国家中掀起了一种看谁猎杀的熊猫标本更为完整的热潮。
从捕捉活体大熊猫离开中国开始,大熊猫开始远渡重洋去往西方。然而早期猎人并没有如今的观念,在运送大熊猫的过程中,熊猫很悲惨。后来那位把第一只熊猫带出中国的女士,观念也发生了改变,将另一位同伴捕到的熊猫送回了大自然。
早期人们并不能准确判断熊猫性别,甚至当时zf给了俄罗斯两只公熊,俄方一直尝试让他俩交配,后来一只去世,又误以为去世的事雄性,于是又送了一只雄性过去……
在俄方手中的公熊安安一直尝试和在西方手中的姬姬交配,但是两熊始终不对付,无论是安安去西方还是姬姬去俄罗斯,都未能成功交配。而这种失败甚至减弱了西方人对熊猫的热情,并且在无数次失败后认为熊猫性冷淡,是该被淘汰的物种。
中国方面在发生竹子开花事件后,有段时间呼吁村民主动把遇到的熊猫送到动物园。潘教授却反对这种做法,他认为大熊猫在野外完全可以照顾好自己,后来经过证实,竹子开花但不是所有品种竹子都开花,并且大熊猫自己会往有植物的地方移动。
————————————————————
看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是复杂的,第一在于看多了现代熊猫的生活,对于捕猎熊猫的历史一时难以适应。第二在于看到西方人在中国国土内大肆捕猎和掠夺本地物种,内心不大舒服。但是看到麋鹿在中国消失后,中国后面又从英国迎回一部分中国麋鹿并加以繁殖,还是挺庆幸好在麋鹿当时还有个“英国备份”。PS:第十一章的成语望文生义用错了吧[思考][思考]
《来自中国的礼物》读后感(四):来自中国的礼物
这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动物,肤色黑白相间,略丰满,喜欢吃竹子,行动相对“迟缓”独居,我行我素,一副呆萌相。目前仅存在于中国四川附近的自然保护区,除非在动物园里否则你在世界上除中国外的任何一个地方都难以觅其踪影,它不但成为1990年亚运会的吉祥物还成为2008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更有甚者连防盗门的品牌也使用了它的形象(广告词:盼盼到家安居乐业),城市的垃圾箱也被做成了它的样子,我记得很清楚,初次来中国的老外总是搂着熊猫垃圾箱摆pose照相,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各种纪念币也是满天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神奇动物那么招人喜欢,家喻户晓,走向世界,我想大家都能猜出来是“大熊猫”
其实我们并不了解大熊猫,我们对它充满了很多的误解和偏见,我们人类总是觉得我们已经完全弄清楚了动物的一举一动,实际上并非如此。
首先他并不是慢吞吞的考拉,作为熊的近亲熊猫的行动速度是非常快的,我们百米冠军博尔特都不是他的对手,给人感觉懒洋洋的绝对是错觉,就像非洲的公狮子一般一天的工作就是吃饭睡觉打炮,但是跑起来却绝不含糊。熊猫不轻易的快速奔跑,是因为除了人类外没有天敌,据说熊猫的最高时速可以达到50km/h左右(一秒可以跑13m,绝对快),当然和非洲猎豹是不能比,但是体型硕大的熊猫如果追人类的话分分钟就被扑倒。
其次熊猫的确很挑食,但不能说它只能吃竹子,这是谣传,黑白熊胃里面分解蛋白的酶都是用来分解肉类蛋白的,也就是说熊猫是个“酒肉和尚“不是素食主义者,至于为什么能消化竹子我觉得是进化后肠道的微生物作用的结果,加上竹子生长迅速(一般一天可以生长10~15cm)水分充足,还有竹笋可以吃,所以熊猫慢慢进化出来了吃竹子的本领,假设说熊猫的食谱里仅仅有竹子一个选项那就大错而特错了。这点和大猩猩比较像,我们一般都认为猩猩是吃水果的素食动物,实际上他们是杂食动物,一般过不了多久猩猩们就会想开开荤,届时他们会组织配合围攻其他的猴子,把它们往包围圈里赶,接下来逐渐缩小包围圈把这些倒霉的猴子一网打尽,然后手撕猴子吃肉,相当的残忍。熊猫是独居动物不屑于围攻小猎物,但是也在部分粪便里面发现了啮齿类的骨骼残骸,充分证明其吃肉的特性。
最后因为熊猫人工繁殖的困难,包括之前送给英国动物园的熊猫和苏联的熊猫迟迟不能顺利交配给人的感觉是“性冷淡”,这又是对熊猫的一个误解,正常的野外熊猫每两年发情一次,会生幼崽,一般幼崽在身边会待上个1年才会自己独立生存。在人工环境下熊猫似乎对环境很在意很难集中精力去做“羞羞”的事情,所以导致人工培育熊猫一般都是以失败告终,最近几年的研究表明熊猫对气味和声音都是十分敏感的,所以在发情的熊猫栖息地附近抹上一些雄性熊猫的气味,然后在用声音诱导往往会产生比较好的结果。
保护熊猫基本上是从新中国成立后慢慢开始的,其实第一次有报道的人类发现熊猫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还是一个老外传教士发现的,也就是说熊猫在地球上存在了几百万年直到近代才有人发现并描写宣传这种黑白熊,在清朝晚期国力比较贫弱没有办法限制外国侵略者进入,所以最开始居然他们竞相猎杀熊猫送给各个动物园做标本,接下来开始捕捉活体熊猫用来展览,中国的近代也是战争不断,军阀混战,北伐,二战抗日,内战,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完全限制猎杀熊猫和出口熊猫,这个时候野生的大熊猫已经到了濒危的临界值了。于是政府开始和其他国家组织合作先后成立了王朗,和卧龙自然保护区。目前大熊猫的种群从濒危转变到了易危,但是人工繁殖的大熊猫如何放回自然又成一个老大难问题。因为做了一些实验放归的熊猫非常不理想几乎都挂了。
熊猫也能搞外交,你们相信吗,在中美建交的时候我们搞的是著名的乒乓外交,熊猫作为中国的象征还被世界上所有国家所喜欢,自然成了外交明星,于是新中国开始赠送或者租借大熊猫给世界其他国家表示善意,黑白熊所到之处万人空巷,动物园爆满水泄不通,很多孩子包括成年人都想亲眼看看这种神奇的生物,两国的关系从此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这种憨态可掬的动物我真的想抱一抱,但是人家毕竟是熊,在呆萌的背后也有野兽的凶猛的一面,我很庆幸自己可以亲眼目睹熊猫,也很庆幸政府十分重视保护区的治理,中国政府已经花了不少钱把当地的村民迁移出熊猫出没的保护区就是为了避免人类过多的去打扰它们的生活,希望熊猫可以和人类常伴左右。
《来自中国的礼物》读后感(五):为什么说熊猫的命运就是中国的的命运?读《来自中国的礼物》
谈起熊猫,一般人脑海中,瞬间就会浮现出一个萌萌的形象,可以说是无时不可爱,无处不可爱。
小时候的熊猫,就像一个芝麻汤圆。
喝奶时。
打瞌睡时,
滚来滚去时,
人送江湖外号“滚滚”,可以说熊猫把全部身心都奉献给了卖萌事业上。
曾经贵为食铁兽,蚩尤的坐骑,谁能想到熊猫的形象风靡世界,所到之处各国人民为之疯狂。
日本推出熊猫主题特快列车。
英国爱丁堡人民“倾巢而出”。
美帝人民为了看一眼熊猫,排队5小时,只看3分钟。
原本以为熊猫自从被人类发现,待遇就是这么好,但是并不是这么一回事,谁能想到熊猫的命运,又会和中国的命运,有某种神秘关联呢?
今天我们就走进这本书:《来自中国的礼物:大熊猫与人类相遇的一百年》,一睹国宝熊猫在最近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吧!
别看熊猫现在这么出名,一百多年前却默默无闻的存在。
这可真的奇怪,因为熊猫的主要栖息地四川,很早以前就有人类居住,很难想象会没有人见过大熊猫。
有人说,中国人早就记载了熊猫。这本书记录了中国史籍中三种最可能的说法。
第一种,熊猫就是貔貅。《尔雅》说貔貅 “似虎或熊”,很可能就是熊猫,加上《史记》说貔貅是一种猛兽,很适合做吉祥物,两军交锋,如果把貔貅摆出来,非常能鼓舞士气。当年黄帝就是驱动貔貅猛虎出山,在阪泉战胜了炎帝。
但是作者觉得这种说法不太靠谱。因为他很难把大熊猫想象成猛兽。
第二种说法,熊猫可能是貘。这一说法出自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李时珍说貘是生活在四川的食竹动物,听起来像熊猫,但是李时珍提到貘性情凶猛,这又与大熊猫的性情不符。
图片为貘
所以作者认为最认可第三种说法,第三种说法来自《诗经毛氏传》,说熊猫就是驺虞。这本古书记载驺虞的形象是“白虎黑文,不食生物,有至信之德则应之。”这种记载和熊猫的长相非常像。
古书上画的驺虞
但是无论中国古书怎么记载,都不太确定这些传说中的生物真的是熊猫,假如中国人认识熊猫这么久了,为什么在古画中没有见到呢?
因此我们可以暂且抛却中国史料的束缚,把发现熊猫元年,定义为法国传教士阿尔芒·戴维发现熊猫的那一年吧。
阿尔芒·戴维是一名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同时也是一位业余博物学家。1862年抵达中国北京,一边从事传教活动,一边研究博物学。
在这期间他给一种鹿命名,中国人称之为“四不像”,现在我们熟悉的名字是麋鹿。
1869年,他厌倦了在北京的生涯,决定到遥远的中国西部看看。
这一年的3月21日,正当他在野外搜集标本之际,发现了一个长相怪异的新物种,这个新物种有着纹路分明的刚硬皮毛,戴维在笔记中这样记载:“一只完美的、黑白分明的熊。”
当时西方博物学兴起,各国自然博物馆都想扩充馆藏,这给了戴维机会。他的研究就有巴黎国家自然博物馆的协助。
戴维神父看见这种动物,非常兴奋,就雇佣当地猎户帮忙捕获一只年轻的黑白熊。
有了这个发现,他马上写信给法国博物馆联络人,而且建议把这种黑白熊用拉丁文命名,叫“Urses melanoleucus“(意思是”黑白相间的熊“)
黑白相间,有意思,这么有魅力的动物,好想据为己有,就这样,熊猫开始了它在近代史上的悲惨命运。
自戴维神父发现熊猫后,之后的30年,这种美丽生物仿佛从时间消失,世人对它失去了兴趣。直到20世纪初,一位英国探险家威尔逊的出现。
1901年,正当八国联军侵华,清朝全面溃败之时,西方探险家进一步拓展了他们在中国的版图。其中就有英国人威尔逊的身影。
身为欧洲最大植物种苗公司的员工,他被派往中国寻找植物种子,威尔逊到了中国西部,不仅出色完成任务,还顺便开始自己感兴趣的研究。
自然他对熊猫感兴趣,在自己的游记中,他这样记录:这种动物并不常见,而且它们居住在蛮荒野外,不易成功捕捉……这是中国西部最值得狩猎家去追寻的猎物。“
令他遗憾的是,至今没有外国人成功猎杀熊猫,也没有人目睹熊猫的活体,所以他公然提出两项挑战:谁能第一个看到大熊猫?谁又能成为第一个猎杀大熊猫的人?
之后中国政局发生距离变动,清朝覆亡,民国建立,但是中国陷入内乱,军阀混战,已经没有人搭理这些西方“探险家“们。不断有人前往西部,想成为第一个猎杀熊猫的人。
现在我们很难理解为什么当时的人那么拼命想要捕猎熊猫,这得要放到历史时空当中去考察。
人们捕杀的第一个理由就是动物会害人、损毁财产。第二个理由就是捕杀大型动物,比如大象、野牛、老虎之类的,可以彰显男子气概。
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就是捕猎运动的疯狂拥趸,他认为现代生活让男人逐渐女性化,借着跟自然搏斗,过艰苦的生活,可以重拾祖先的英勇气概。
因此我们就看到在混乱的近代中国,英国人、德国人、美国人,成群结队地探险。
熊猫幼崽、大熊猫,举行宴会,大口吃着熊猫肉。
其中一位,从1929-1934年,5年间交给博物馆20只熊猫标本。
熊猫好似近代中国,任人捕捉、蹂躏。
1949年,新中国成立,当时世界陷入冷战当中,但是铁幕之下也有交流,尤其是民间方面。
美国芝加哥动物学会希望能从当时的中国引进熊猫。在当时的政治氛围下,中国认为这个举动有利于中美两国友好,就提议两国交换动物,没想到却遭到美国政府拒绝。
芝加哥动物学会看到既然这不成,那就通过中间商吧。于是奥地利动物商人海尼·德莫尔上场,他受动物学会的委托,带着斑马、长颈鹿、河马等奇珍异兽前往北京动物园。
北京动物园投桃报李,同意将一只熊猫赠给他。
就看一切要成功的时候,美国采取坚壁清野的立场,没办法,熊猫没办法到美国了,只能留在欧洲,最终落户的地方是伦敦动物园。
这只熊猫就是大名鼎鼎的姬姬。
姬姬一亮相,就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来看她的人如潮水般汹涌,其中也不乏名人,比如意大利演员马尔切洛·马斯特罗扬尼,以及马丽萨·梅利尼等等。
这对于动物园来说还不够,为了创收,他们决定联合BBC,推出动物明星直播系列,名气大的姬姬当然也在被直播的行列。
直播好像不太顺利,有人说熊猫怎么一直睡觉啊?都不太搭理人。
不过这并不影响姬姬的流行,它给人们带来了很多欢乐,以至于后来她的形象,被用于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吉祥物上。
世界自然基金会于1961年成立,刚开始它的资金并不充裕,创始人就想着怎么筹款,突然它们想起了著名的动物明星姬姬,正好可以作为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标志:她外形讨喜、也可以表达濒危概念,而且复印只需要黑白两色,一眼就能让人认出。
吉祥物的形象一出来,公众反响非常强烈,纷纷给基金会捐款捐物,效果拔群。
正当熊猫在外国混的风生水起之时,它在故乡的情况却不容乐观。
20世纪60年代,环保运动在全世界风生水起,中国也加入了设立保护区的行列,尤其是旨在保护珍稀动物的保护区。
但是熊猫的生存还是每况愈下。“大跃进”运动的失败,对野生动物造成很大伤害,老百姓太过饥饿,甚至把大熊猫都吃了。
还有人类对自然的开发,60、70年代的中国,提倡“农业学大寨”,很多地方贸然开垦,这让动物栖息地变得越来越支离破碎。
还有惹人争议的“租借熊猫”计划。
1984年,西方石油公司总裁与中国签订了大规模开采露天煤矿的合约。这项交易似乎也牵扯到两只熊猫,永永和迎新。
这两只熊猫在洛杉矶待了九十天后,在钱潮的簇拥下,又在旧金山待了四周。
这种租借的商业模式有很多弊端,它耽误了大熊猫的繁衍生息,也违背了《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其中规定,如果不是出于科学研究与改善动物境遇,不得进口濒危动植物。
最终10年之后,中国政府停止了这项方案,改为熊猫租借新方案,即“大熊猫合作繁殖方案”。
熊猫给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带来了不少启动资金。随着中国日渐发展,也有更多资金投在保护熊猫身上。
1993年,中央政府拨款8000万美元,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提供450万美元,专业安置了长青林业局的几千名伐木工作,就是为了给熊猫一个家。
仅仅几年之后,“两侧山谷的伐木道已经长满了植物。几年前被砍伐得光秃秃的土地上,桦树与竹子已经再次生根,熊猫也会偶尔来逛逛。”
1998-2000年,中国政府在天然林资源保护上投资了26.9亿美元,大部分款项用于林业工人的退休、再安置和再培训。
种种努力,让中国,即便人口超过美国4倍,生态足迹也比美国少。
每年的植树面积,比全球其他各国的植树总和还要多。
种种努力之下,熊猫终于不再被列为濒危物种,降为易危。
自从熊猫进入人类视野,150多年过去了,这短暂又漫长的时间,熊猫受了很多苦难。
它因中国陷入战乱,遭受盗猎者和西方探险家的捕杀。因中国人口压力,栖息地减少,数量日益下降。
尽管有这些苦难,但它的情况,也是随着中国境况日益变好而改善,就像开头所说,熊猫的命运冥冥之中,也与中国的命运相关。
熊猫的故事以痛苦开头,以希望结尾,也希望中国也是,每个人也是。哭着来到世上,笑着离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