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王朝》是一本由冉浩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页数:3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完整本书,感觉看完了CCTV-1赵忠祥老师的《动物世界》解读版。书里通过专家的讲述、优美的图片、真是的故事去告诉读者, 使读者认识到我们不能没有动物。
书里面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说关于狼的部分。现在已经不容易遇到狼了,狼的减少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的。首先,由于人类的扩张压缩了它们的栖息地(现在太多动物都遇到这个问题,比如海豹,海龟,北极熊等等)。然后,由于狼能对人和牲畜造成威胁,所以自从人类能够战胜狼以来,消灭狼的运动就几乎没有停止过。
其实狼对自然界来说是很有用的,甚至对食草动物群体也是如此。因为它们清除了掉了那些老弱病残的动物,能够帮助食草动物群体保持活力,也减少了疾病爆发和扩散的风险。有了它们的控制,也可以避免食草动物过度繁殖,防止当地的植物被过度啃食而造成环境的破坏。
“我们必须意识到,完全将人类的情感和理念带入对动物行为的理解中也是极度危险的,那会干扰我们的认知。”
为了避免落入这样的思维陷阱,我们在理解动物行为的时候,必须不断提醒自己:
动物有情感,但是不是人的情感;
动物有想法,但是不是人的想法。
《动物王朝》读后感(二):《动物王朝》,一本令人耳目一新的科普读物
【品·鉴】
还没拿到书的时候我对它有着诸多预判,比如看到书名和封面会不禁觉得这是一本面向青少年的通俗科普读物,使用的案例有可能是常见的一些群居的、显现“社会性”特征的动物,比如大象、蚂蚁、蜜蜂之类。但当我翻开这本书,我的预期完全被推翻了:一、这本书面向的群体不仅是青少年,还包含了更成熟的读者群体,如研究领域与动物社会学有重合的学者以及像我这样热爱自然的成年读者;二、这本书所涵盖的案例非常丰富,远远不止我们平日熟悉的几类社会性动物。
前言中作者稍微描述了一下他对昆虫的研究,提到了他的前作《蚂蚁王国》。当时我的潜意识活动是:“那第一章大概就是蚂蚁蜜蜂啦。”但我万万没想到的是作者正文举的第一个例子居然是被称为密恐福利的有壳水生生物——藤壶。雌雄同体的藤壶通常不使用自己的精子受精繁衍,它们聚而成群、密集地生长在一起,从而使用其他藤壶的精子较高效率地繁衍下去。
与我预想的不同,作者没有从老生常谈的几类典型动物讲起,而是将动物的“社会性”特征拆解为几个要素,一一进行解读,不仅涉及了物种内的互动,也涉及了物种间的互动。第一部分“聚群而栖”有五章,主要讲述物种如何通过群聚繁衍或与外界互动。第一章“因而聚群”以藤壶为例为读者简要介绍了动物中广泛存在的群聚现象——生物在同一时空内的共存是社会性的基石。接下来的三章“集体的坚盾”、“为了我们的餐桌”、“为了倾心的那只”介绍了群聚为动物们带来的三方面影响:逃避天敌、获取食物、繁衍生息。第四章聚焦动物的迁徙现象,讲述了鸟类、鱼类、哺乳动物是如何为了食物、交配或者更适合的生存环境进行长距离或短距离的空间移动的。第二部分“氏族与王朝”以物种为维度,讲述14余类生物的种群内互动,包括分工、各种权力的分配等。
我读这本书的收获是破除了一些人类在对于动物间互动的想象上的一些迷思。我在理解动物间的互动的时候有时会无意识的将人类社会间的互动与情感作为蓝本,对这种互动进行想象。以下为三个例子。
例子一:我会潜意识地觉得自然界中的母兽会像刻板印象中人类母亲一样,即使孩子濒死也会拼命相救,即使孩子已死也愿意继续守护。但是书中介绍到部分动物有根据同类生存几率高低做出判断的能力,比如某种牛的母牛会在捕食者袭来时保护自己的小牛,但如果发现天敌已经攻击了小牛的要害,便不再保护小牛,转身就走。
例子二:很多共生关系并没有我想想地那么和谐。我曾在义务教育的某读本上读到某种鸟类与某种牛类和谐共生,站在牛背上吃掉牛的寄生虫。而《动物王国》为我揭露了这个故事的另一面:鸟在吃寄生虫的时候会将牛背上的创面弄得更大,以便吸引更多寄生虫供它取食。(魔鬼啊,你是莆田医院派来的吗????)
例子三:关于“幸福童年”的想象。我们人类发明了“童年”的概念,使得儿童成了免于劳动的受保护者。但在自然界中,不是所有的生物幼崽都这么幸运。父母双全的幼年王企鹅能得到亲鸟的悉心照料,幼年非洲野犬在种群中可以优先获得食物,但是在非洲狮群中幼狮不仅不享有进食优先权,在狮群易主或者缺少食物的时候还会被成年狮捕杀。
总之,这本书逻辑顺畅、案例丰富。作者很贴心地为不常见的物种保留了拉丁名,有所引述的学者也都保留了英文名,方便有研究需求的读者按图索骥,进一步阅读。对于热爱大自然的青少年与成人读者来说,这本书有很多彩色插图,且在诸多干货之中还夹杂着作者幽默的解读与野外研究的趣事,可读性较高。我作为一个业余读者,读起来感觉有趣且流畅、耳目一新。推荐给大家。
《动物王朝》读后感(三):奇妙的“动物社会”
说到“社会”,我们惯于把它当作人类的生产、消费、娱乐、交际等及其构成的范畴,很少意识到动物或其他生物的社会行为也属于社会范畴,或者,我们总是惯于把后者视为较低级的本能行为而忽视了“自然选择下的群体智慧”的意义。
动物学者、作家冉浩所撰写的《动物王朝》,向公众介绍了各种动物的日常生活、天性、行为及其栖居的环境、进化的过程等,所涉及的动物种类十分丰富,飞禽走兽,昆虫鱼虾,随口道来皆是故事,落地的语言有趣生动,图片的效果也很不错,堪称科普佳作。作为社会生物学研究专业学者,冉浩的写作正是聚焦于动物界的社会性行为,展示奇妙的“动物社会”。
数以百万计的沙丁鱼风暴,仿佛一面巨大的银色反光镜,能够把捕食者晃得头晕眼花;当繁殖季节来临,蛙类鼓噪,雄黑松鸡开始了才艺展示,六线风鸟跳起了求偶舞,企鹅聚集到一块儿共同经历哺育期;鲑鱼们逆流洄游,艰辛地回到产卵地,候鸟们飞越千山万水,长距离迁徙与归返;以家群为基础,羚羊们会形成一些关联的暂时性聚集的混合群;象的社会可塑性非常强,一旦等级排位确定下来,象群就会遵守较稳固的秩序结构;猎豹、鬣狗、狼群、凤梨蟹、巢鼠、座头鲸、蜜蜂……为共同利益构成的联盟,保证了种群的生存与繁衍。
这些动物的生存表现证明了群体智慧在自然选择方面所发挥的关键作用。那些有效的群体防御策略,被印刻在它们的本能中,表现为智慧而高效的有序性。这样的组织形式被称为自组织。当我们仔细观察的时候,就会清楚地理解动物的这些本能有多么高级,这是塑造大自然的动力性要素,构成了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的基本规则。有些动物的社会性行为类似于人类,比如,黑尾草原犬鼠彼此深情接吻,还像猴子一样给同伴梳毛,在特定环境下共同生活,长久维持的、相依为命的情感和行为,并非人类独有,社会是一个大的、很大的集合。
冉浩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社会性昆虫,特别是蚂蚁。冉浩的第一本个著叫《蚂蚁之美》,入选国家图书馆第十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另外他还有《寻蚁记》《发现昆虫》等作品。在《动物王朝》里,各种蚂蚁登场的机会也较之其他动物更高。“白蚁城堡:神奇的建筑帝国”详细讲解了精妙的巢穴设计,让人叹为观止。细颚猛蚁有着优良的行军传统,盲叶切蚁的队列分工和战斗分工极有效率,锯齿游蚁擅长攻打其他社会性昆虫的巢穴,小个头的美洲邻游蚁经常袭击其他蚂蚁……高度的社会化,让集群的蚂蚁成为地球上最可怕的生物之一。
在冉浩的写作里,隐约可见爱德华·威尔逊的身影。威尔逊的专业领域之一就是蚂蚁行为研究,有多部蚂蚁论著,并是“社会生物学”学科的开创者,可是,威尔逊的一些激进主张也致使这门学科遭受各方非议。冉浩提醒我们必须注意,完全将人类的情感和理念带入对动物的行为理解是极度危险的,那会干扰我们的认知。要把动物的智慧、动物的情感、动物的想法和人的智慧、人的情感、人的想法区别开来,动物可能有文化,但也不是人的文化。事实上,这就是威尔逊曾经掉进去的思维陷阱。同时,冉浩也强调,不要以人类的好恶去判断物种的价值,比如,我们眼里的某些害虫、猛兽,对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
社会生物学的要旨,是研究社会演变的驱动力,每一个物种本身都是奇迹,应当维护地球上的生命多样性。冉浩的本职工作是广西师范大学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特聘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生物多样性与基因组学课题组成员,所以,冉浩的科普主导所向落足于此。全球日益关心这个重要命题。去年9月公布的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的主题命名为“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倡导把生态文明的愿景植根于传统又有新的生态创新,以激发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这条道路,紧迫而漫长……
《动物王朝》读后感(四):动物的社会性与人的动物性
“在生命的演化过程中,自然选择是隐藏在所有动物行为模式背后的根本原因”
《动物王朝》可以说是一本科普动物的百科全书,像一部静态的动物世界。
作为一本动物科普书,它可以说是不错的。冉浩先生的风格是幽默的,字里行间里展现了他对观察动物研究动物的乐趣和热爱。当然,书里的插图也很有趣,让人在文字之余能通过图片来更真实的感受动物的生活状态和外貌形态:因独特的前腿短后腿长导致了佝偻状的鬣狗、为争夺食物而变得格外凶狠的科莫多巨蜥、相互依赖而共同生活的枪虾和虾虎鱼……这些拍摄得栩栩如生的图片带给了阅读者更直观更充实的阅读感受。
企鹅太可爱了叭!除了能让我认识到更多新奇的动物之外,《动物王朝》带给我的更多的是在人和动物的社会性问题上的思考,动物的社会性形态也是冉浩先生在书里有着重写到的。近日一名男子将其母亲活埋事情让我震惊。在我们声称的文明和谐社会之下,竟还有人能做出这么残忍的举动。我们常说,人是地球上最高级的生物。这个带有极其傲慢和自大的说法一直让我怀疑。说人类更为高级的原因,无非是人具有理智独立思考的能力、有思维、能制造工具、有语言等等。但其实在我们认为的“低级”动物身上,或多或少都能找到一些“高级”的影子:沙丁鱼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的避开强大者的生存方式、大杜鹃为了让自己的后代生存而把自己的蛋塞到别的种类的鸟的巢穴里、大象会记得曾经袭击过它的人类、蜜蜂采蜜时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位的“8”和“0”型舞……它们其实并不比我们低级,相较于说我们是高级生物,不如说我们只是和这些平凡动物之间有着各自的生存方式和社会形式而已。而“老人扶不扶”等社会问题的出现,彰显着我们竟越来越冷酷和无情,那这样“高级”的我们,又和为了生存而杀害身边的同伴、伴侣及亲属的普氏原羚、螳螂和狮子有何区别呢?
书中句子摘录在动物科普这条路上,动物园是个很好的去处。在动物园里,在栅栏里有着许许多多被驯化和圈养的动物。我曾去过好几个动物园,动物园里的动物通常都是懒洋洋的,再凶狠的老虎也如同家猫一般在那个玻璃城下表现出倦态。这些生活在自由和氏族下的生物,如同被限制了般被加上了枷锁,它们的倦态是真实而残忍的,它们已经无形中失去了天生所赋予的社会性和兽性。从前人们常说马戏团扼杀了动物们的天性,那动物园又何尝不是呢?
《动物王朝》带给我很多对于动物与人关系的思考。在动物求偶、繁衍、生存的很多印象里其实都有着人的缩影。人所自称的“高级”是真的高级吗?冉浩先生在书中写了这样的一句话“它们是完全不同类的动物,只不过因为相似的处境,采取了相似的生存策略,这是一种趋同进化。”在我看来,动物与人,人与动物,不就像是另一种趋同进化吗?
物种的灭亡和保护一直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科普的同时,也在另一个层面上呼吁我们:它们有一天可能会消失!也许有一天,手里的《动物王朝》会变成另一种动物标本。只希望,那一天永远不要到来。
《动物王朝》读后感(五):动物的社会性--《动物王朝》书评
【品·鉴】
关于讲解动物的书有很多,不过那些书大多围绕着动物的习性阐述的,今天会有一本书另辟蹊径,从社会性角度去上讲述动物的故事,这本书就是来自于中信出版社的《动物王朝》。
这本书的作者是冉浩,他在书中坦言自己研究的对象是真社会性昆虫。那么什么叫做真社会性昆虫?按照百科的解释是:指由不同世代个体组成、高级群体生活、成员间分工协作,共同完成群体各项工作的社会性昆虫。
简单一点理解,像白蚁这类群聚类的昆虫,它们会共同育幼、有专门负责生殖的,也有专门负责劳动的,同时有两个以上世代生活重迭共同为群落工作的,叫做真社会性动物。之所以作者会对这个角度感兴趣,我觉得可能和他的生长环境有关:他作为家里的独生子,几乎整个成长过程中都是在动物陪伴下长大的,所以和动物有关的事情都很感兴趣,而动物社会性的兴趣,在他写第一本书时候就有了,后来在编辑刘小鸥的鼓励下,终于完成了目前的这本《动物王朝》。
这本书总计14.2万字左右,分为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概括性的讲述了动物是以什么样的形式生活在一起,以及有哪些生存的优劣势,第二部分讲的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动物社会性故事,从主题也可以看出,第二部分是整本书的重点章节。
而在第二部分里,排序也很有意思,作者将社会化程度高的动物放到了偏后的位置,用了大量的篇幅去介绍。这让第一章的各种动物生活文章,显得短小精悍。所以如果想要具体的了解动物的社会化表现,可以重点看后面的内容。
接着来说一下这类书的写作难度,从社会性角度去讲解动物,需要对整个动物界从宏观上有整体的把控,同时也需要随时通过最新的研究成果来推翻旧观念。在这本书里,作者很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而且写书态度非常严谨,比如蜜蜂对距离的判断,早期研究认为,蜜蜂是通过体内能量的消耗来判断距离,但最新的研究发现“光流”才是最有可能的因素。作为一个动物观察者,必然对动物抱有深深的热爱之情,这一点从字里行间就可以感受到,但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可以用科学家的严谨态度来正确认知热爱和科学的界限,比如作者认为虽然有一部分动物非常聪明,但是不能将人的情感和理念带入到动物的行为中,否则会引起极度的危险。这一点是其他很多动物类书籍很少见到的。
书中有很多有意思的内容,这里简单的聊一个印象深刻的话题。
作者认为,动物世界里,为了繁衍而导致的奇特行为。比如雌性动物的偏好,会塑造雄性的行为和外貌。书中列举了一种萨克森风鸟,这种鸟雄性的头上有两根常常的羽毛,类似于齐天大圣头上带的翎羽,这种鸟自己的身体只有20厘米,但是头上的翎羽足足有50厘米长。
之所以出现这么奇特的现象,是因为这种羽毛可以吸引雌性的萨克森风鸟,而且雄鸟会故意在雌鸟面前表演羽毛舞蹈,以此展现自己性感的一面。
其他鸟类也有很多类似的行为,有的时候这些倾向性会带来生命的危险,比如雄性的尾巴太大了、羽毛太艳丽了,很可能导致自己暴露在捕食者视野里。但是对于雌性来说,她们的逻辑是:他的羽毛那么显眼,而且还活下来了,一定足够的优秀,今晚就翻他的牌了!
随着有显眼特征的雄性获得更多的交配机会,最后导致后代也有了同样的特征,于是没有这类特征的同类逐步的退出了生态圈。
而另一种有意思的现象,是来自于杜鹃鸟的案例。在义务教育课本上,曾经提到杜鹃鸟将自己的蛋下在别人家巢里的故事,书中对这个案例补充的更加详细:杜鹃可以将蛋偷偷的塞到125种以上的鸟类巢穴里。但最重要的是,要完成寄生的目标,杜鹃需要先确认目标鸟类的卵会和自己的娃差不多同时孵化出来,至少不能比杜鹃孵化出来的早。接着小杜鹃孵化出来后,大杜鹃还需要亲自喂食一段时间,这是杜鹃鸟的必经阶段,也挑战了大杜鹃的特工能力。最后,寄生鸟的食性要和小杜鹃差不多,这样才不至于因为食谱不同而饿死小杜鹃。
当小杜鹃长大到一定阶段之后,就会展现生存的残忍:将其他正主的鸟儿推出巢穴摔死。
和杜鹃有类似行径的还有很多鸟类,其中有一种非洲鸟类更加的狡猾,雏鸟的鸟嘴部位带有尖锐的钩子,直接将养父母家的后代啄死,然后钩子会脱落掉。
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动物世界里,为了繁衍生息,每个动物都在竭尽所能,他们的行为和道德无关,体内只存在生存的本能。
书里面还有很多有趣的动物行为,比如动物界的霸凌者虎鲸如何欺负幼小的鸟类,而座头鲸又是如何从虎鲸的魔抓下拯救弱小的海豹、海狮,感兴趣的朋友不妨翻翻看这本《动物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