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谎者的扑克牌(纪念版)》是一本由(美)迈克尔•刘易斯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he translator is a shit!!
●因为看见许业界人士的推荐才决定买这本书。这种扑克牌游戏让我觉得像极了夜店或ktv里面筛盅的猜大小游戏,包括不断增加的数字和提出“异议”就摊牌的游戏规则。我从来不擅长这个,印象中只有一次运气好能够连番获胜。也许赌博的有趣之处并不在于最后的输赢,而在于让自己感觉时刻命悬一线的刺激吧。
●不懂金融_(:з」∠)_
●二十年前的故事,现在正是看到其发展结果的时候,从房贷债券和垃圾债券的结合导致的大空头,还有所罗门内部纷争最终导致的被收购……叹一声沧海桑田,太阳底下无新事,换个表面的故事一再重演
●学习了
●不如去看《华尔街之狼》
●这本书是关于:英雄如何拼全力拯救所罗门却不得不在愚蠢掌门人的强制干涉下远走他乡 的故事。是自省还是控诉?其实在金融里确有双赢之事,我们所要的,不仅仅是调整心态,更要去找,去做。而不是去逃避。
●这是一本描写了一个经典时代的书,内部人的视角在众多道听途说者中显得格外珍贵。无论是希望进入金融行业,还是想了解一下,甚至对于创业者、职场新人,读罢都会有很多收获。同时,这也是一本需要阅历才能慢慢品读的书。
●次贷的最源头
《说谎者的扑克牌(纪念版)》读后感(一):市场是真正的审判者
抵押债券交易生意兴隆,源于1979年后利率开放,同时美国国会出于保护小型储贷机构,缓解它们受利率放开的冲击,降低存款利率上涨形成的资金成本,可用前十年税收冲销不良损失,就是用全民为经营不良买单。经营机构受坏制度的利好,将资产不断证券化出售,获得资金后继续扩大资产,再证券化,造成信贷审核门槛降低,资产就这样不断扩大,抵押证券量越来越大。但市场总会发现这些债券的真正价值的,最终抵押债权价值收益向其他种类的债权收益靠拢,弱点一旦出现,竞争者之间同质化后,生意就难做了,猎食者出现后,这些东西就成为猎物了,悲剧出现了。
《说谎者的扑克牌(纪念版)》读后感(二):赢者为大 但做自己的王才最巴适
本书对于了解那一段历史或者八卦 理解企业管理的演变 金融的本质及危机的面目 甚至对人性恐惧和贪婪的洞察都大有裨益
所罗门的衰退固然有其特定企业文化方面的因素影响
但根本上是逃不过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创新带来的重新洗牌
说来颇为奇怪
一个致力于脱贫的青年也时常会为工作的意义而费神思虑
记得在毕业之际 如书中所言“别人好像都已经占好了自己的位置” 我却不知何去何从 急不可耐地与一家公司敲定下来 是有些许欢愉的 但更多的是感到对未来的迷茫而非憧憬 对暂时落地的欣慰而非充实
知道么?在择业过程中我真的有认真思考过到底什么样的工作、什么样的人生是自己想要且要得起的 把政治经济学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翻来覆去想了个遍 狭隘又坚定地认为唯有生产才是真正创造社会财富的正途 直到现在 与爬不完的格子战斗个不休 我都觉得即使把材料写的再如何天花乱坠都不及安好个灯泡或修好一辆车能带给我实实在在的快乐
身处这个年代的中国就像二战后经历秩序重塑的西方一样 创新层出不穷 观念不断碰撞 制度亟待完善 人性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在金钱成为衡量成功的主要指标的时候(或许成功本就是世俗的)还会有人去思考“自己是否捞取了与你的社会价值完全不成比例的好处”这种问题么 能坚守的人又有多少呢
:这个屁股眼儿的翻译真得不能忍!!!
《说谎者的扑克牌(纪念版)》读后感(三):金融学子和从业人员的确值得一读
曾经顶级投行所罗门兄弟公司极盛而衰的故事:交易师和市场、销售和客户、员工和公司、员工和员工都在玩说谎者的扑克牌,都说西方小说散漫,其实作者铺垫描写巧妙。抵押债券部门的从无到强、“我”的成长与公司的颓势、压垮所罗门的最后一击。重温大学投资银行学相关知识,美国次贷和垃圾债金融创新史。
都说西方小说很难入戏,我想大多是因为名字记不住和写作形散的缘故,一旦读进去了,发现作者描写很是用心的,和我们章回小说一样埋伏笔、前后呼应。所以读书,利用思维导图或者为了读书会跟大家分享的缘故,就会有很多深入的理解。
如果是金融学学生,从小说生动了了解到金融创新、美国次贷、垃圾债、87股灾等等历史,比教材里面生动和丰富得多,当然需要主动去网上搜索相关信息,才能更好的理解小说中的历史背景、政策背景。
如果是你求职毕业生:你会发现即便是在30年前的华尔街找工作和实习部分和当下中国也有相似之处。实习生里面有认真听课的前排同学,也有调皮捣蛋的后排同学,还有家里有背景的孩子,处处收人尊重,领导也额外关照。
如果是基层员工,从“基克”到人后面那几章很不错,金融行业最重要的两点:与客户沟通的技巧和市场的灵敏度,作者的两个朋友便是这两方面擅长者代表。孙子兵法那章教你玩办公室斗争反击机会主义者。
如果是参与交易,可以“我”的朋友和拉涅里身上学到逆向法和二层思维等等。
如果是部门主管,从拉涅里组建团队到把部门做大做强可以学到不少,拉涅里本身就是一个在任何部门都可以作为绝对主力的人。
如果是高管,提醒了盛极时是哪些因素拖垮了公司:创新是为了获取垄断地位(抵押债那一段);对客户杀鸡取卵;高层权利斗争;个人私利放在集体利益之前(巴菲特优先可转债那一段);市场赚钱机会有限,后入者必然为先入者接盘(垃圾债那一段)。
《说谎者的扑克牌(纪念版)》读后感(四):国内投资机构的问题
久仰大名,但一直犯懒。偶尔从图书馆借来,一拿起就放不下。
看得我,冷汗泠泠。读毕合卷,思绪万千。
这,不就是我现在的工作吗?不就是我的日常吗?不就是我的状态吗?
我做这些事情,除了钱,还有什么意义?搭上的自己的健康,客户的信任,同事的情谊。
虽然国内投资环境,特别是权益类资产机构生存环境和状况与80年代美国不尽相同,但拨开表面,内核其实是高度一致的,贪婪、自私、自大、铤而走险。都是一帮受了国内最优质教育的人,在互相割韭菜,韭菜割完了,就互相收割。
我想来想去,目前的国内公募基金的模式,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不产生价值。每天就是在各类信息轰炸下做没有意义的操作,看长做短,偷鸡摸狗。事实上,从基金设立到今天,公募基金这几十年发展历程中,在牛市为投资者赚的钱,加总起来不如在熊市亏的钱多。而投资者还要持续的交管理费用。
(2)没有正确价值观。短期考核压力下,所有指向都是短期业绩。因此研究与否无所谓,勾兑与否无所谓,甚至有没有正确逻辑和体系都无所谓,只要结果不错。在该体系下产生三类人:a,风格极端赌徒,只要赢一次就够了,输了反正是股民的钱,自己高薪照旧;b,极端偷懒的赌徒,风格坚持,混吃等死,三年总能有一年业绩好,省时省力;c,有理念的投资者,不成功便成仁。
(3)造就了畸形的产业环境。机构散户化,公募比游资还奔放,为佣金盲目交易,互相勾结,利益输出。
这大致就是现在的公募基金环境。我做这些事情,又有什么意义?????
《说谎者的扑克牌(纪念版)》读后感(五):平台和时代大于个人
一、第一个收获:价值创造不等于价值获取
交易员已经是个不存在的岗位了,但当时这些人竟然赚了非常多的钱,好像是书中说的,每个人赚多少钱其实和付出多少并不是直接相关的,交易员创造了多少价值,赚了多少钱。想想现在白领的工作,我们创造了多少价值,又拿到了多少钱。
所以说,平台和时代决定了基础,决定了起步的地位,而个人是在这个基础上来起步的。想想周围的人,有些人可能是干了差不多的活,但因为在不同的公司,结果收入的差距很大。
二、第二个收获:亚历山大的两种交易模式
第一个逆向投资,这其实和巴菲特讲的“恐惧与贪婪”是一回事,与查理芒格讲的“反过来想”是一回事,与众不才能获取收益,跟随大众是不可能获取超额收益的。
第二个二阶的思考模式,这其实与《投资中最重要的事》中讲的第二层思维是一回事,总要多想一点点,多比别人多思考一步,才能获取优势。
三、尾声那一段非常令人感动
“赚大钱于我已不再是梦寐以求的目标。有趣的是,知道赚钱信条破灭的那一瞬间,我才知道自己是如此沉迷于其中”
“我已经懂得了,人是可以被组织腐蚀掉的。然而,我本人仍然有意加入某个组织,并且情愿被腐蚀掉,我看不出这种教训又什么实际上的好处”
“亚历山大说,他一生中所做的最好的决定全都是出乎意料的,全都是哪些斩断传统的决定,接下去他做的更远”
人总要走上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but it damn too hard,在困难的时候多想一想,多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