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姆万能机器人》是一本由[捷克]卡雷尔·恰佩克著作,6.00元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013-7-30,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走世界文学1980.1读的。杨乐云蒋承俊译。人类创造专司劳作的人种,以使自己从工作中解脱出来。被制造出的没有生育欲望的人称作robot.它们最终联合起来干掉了人类,却面临无法延续生命的困境。
●这里的机器人更接近现在分类里的人造人。无论如何,人类痴迷于“创造同类”的故事永远不会终结。这就是为何罗素姆的舞台世界那么令人绝望。写来写去,关于智能机器人的故事范畴仍然没有大变化,其一是通过机器人个体映射人性本身,确认人类的存在意义及价值取向;其二是让机器人群体作为一种对比或隐喻,刻画种族间、物种间、或两个利益间的冲突;其三是将机器人作为末世背景的缘由,展现一种人类天生的破坏冲动;其四是宗教意义上对神迹的颠覆。现在越来越多作家写机器人时不再拘泥于技术实现的可能,而更像在写一个有些怪异的“人”。这也和强人工智能令人沮丧的发展有关吧。《罗素姆》用简单的三幕剧同时涉及以上提到的四个范畴,确实值得学习。至于故事本身,由于年代久远,结构还是很简单的,让人想起《我,机器人》和《人类之子》。
●结局有点轮回的意思,放在现在科幻发展的高度,算作科普文,但是在当年,确实惊艳。
●Marco's show. Quickly read through it tonight. 12.04.2016
●早期科幻剧本。“Robot”一词词源。 “老眼昏花——下巴颤抖!——这就是最后的人类!唉,我太老啦!——太老!——”人类的下场。从[大都会][机械姬][我,机器人]中都能看到这部作品的影子。
●一百年以前的科幻剧本还是蛮厉害的,机器人与人类的关系,到现在探讨的也是这样的内容。女主真的是有点烦。
●Robot 这个词就源于这本书,精彩。
●早期科幻剧本。“Robot”一词词源。 “老眼昏花——下巴颤抖!——这就是最后的人类!唉,我太老啦!——太老!——”人类的下场。过去人类恐惧的如今依然恐惧,[大都会][机械姬][我,机器人]中都能看到这部作品的影子。
●三幕短剧剧本,期待有剧场演出(还蛮适合学生社团的),只读剧本总感觉还差了点,让剧本活起来的就只有靠舞台了。在“多看”的限免得到的电子书,作为二十世纪早期的科幻,还是很值得推的。只是,不少科幻作品里的女性角色,好像都离不开引起特洛伊之战的绝色佳人海伦的影子。
《罗素姆万能机器人》读后感(一):“机器人”来由的第一部科幻作品。
第一次看科幻作品的剧本。
人类从最开始创造机器人,就是为了体现人类是世界上最尊贵的贵族,而机器人仅仅作为人类工作的工具。但海伦娜在找到这个创造机器人的工厂后,寄希望于机器人能够有人类的灵魂,希望机器人能够得到解放。工厂十年的复制过程中,人类灵魂被贝尔博士秘密注入了灵魂,导致机器人开始反客为主,开始打起了人类的主意。说到底就是人类在称霸的过程中,反而害到了自己。
被留下的人类,也只是被机器人认为是用双手干活的人,而不是拿着指挥棒的人类。从这点看出来,作者这样表达,还是认为劳动的人们是不应该遭受到不应有的待遇。虽然可能会有些痛苦,但那也能让他自己承受。以至于最后这个人类看到了机器人之间表达爱情时,留下了眼泪。
所以啊,别将人类自己逼到绝境上,若不然,挺不下去的不会是机器人,而是人类自己。
《罗素姆万能机器人》读后感(二):死于爱心过度
本书篇幅不长,花上一点时间就可以读完,不过读完后闭目沉思,还是可以从书中琢磨出不少有意思的东西的。
很显然,作者卡雷尔•恰佩克在书中塑造了一个类似刘慈欣《三体》里程心似的人物——海伦娜是是总统的女儿, 从小在衣食无忧,宁静祥和的环境中长大,所以造就了她颇具爱心,甚至同情心泛滥的性格,当她第一次参观机器人工厂时,就被机器人们“悲惨的命运”难过到流泪——他们没有自己的情感,只知默默无言地机械般地劳作,它们任凭主人做出任何的工作安排而毫无自己的主观感受,当到了年限,便直接送出去做报废处理,而在此过程中他们不仅毫无反抗,甚至连痛觉都没有——海伦娜的第一感觉,是人类怎么能这样残忍!
于是,在她的游说下,工程师悄悄对机器人做了改动,从此机器人们有了自由意志,终于,有了自我感受的机器人们开始联合起来“反抗人类暴政”,最终导致地球上的人类遭受了灭顶之灾,而当人们发现还可以用机器人制造说明书当做与机器人的谈判筹码时,才发现说明书居然被海伦娜烧了!而她这么做,只是希望大家能都离开这里而不发生对抗……
看完此书,首先我有些怀疑作者文中把海伦娜描写成人人都爱她这件事是否符合直觉,毕竟与她接触的这些人都是老谋深算的一流企业家。当然,也许作者让她与这群与她性格反差强烈的人在一起,只是因为彰显出书最后的寓意。
另外读者也许会在读书过程中对人类自掘坟墓的行为感到心痛吧……文中的海伦娜处处占据道德制高点,让我想起了一些在发达国家同情心有些泛滥的团体,它们占据道德高峰去游说,结果反而最后自己深受其害,比如极端环保组织和极端的动物爱心组织等,它们反对污染反对核电,要完全的绿色能源,强制放出医学实验室中的动物……它们所造成的严重危害也许只能等到人类出现最终的灾难后才得到重视,不过也许此时也悔之晚矣。
这本书成书时间距今已经有百年之久了,其中英文“机器人”一词“robot”便是来源于此书,足见此书当时的影响力,此外尽管本书被归类于科幻小说,不过更像是如《1984》或者《美丽的新世界》一样,其寓言性质更强一些。
《罗素姆万能机器人》读后感(三):死于爱心过度
本书篇幅不长,花上一点时间就可以读完,不过如果在读完后闭目沉思,还是可以从本书中琢磨出不少有趣的东西的。
很显然,作者卡雷尔•恰佩克在书中塑造了一个如刘慈欣《三体》里程心似的人物——海伦娜是是总统的女儿, 从小在衣食无忧,宁静祥和的环境中长大,所以造就了她颇具爱心,甚至同情心泛滥的性格,当她第一次参观机器人工厂时,就被机器人们“悲惨的命运”难过到流泪——他们没有自己的情感,只知默默无言地干活而任凭主人的安排,毫无自己的主观感受,当到了年限,便直接送出去做报废处理,而在此过程中他们不仅毫无反抗,甚至连痛觉都没有——人类怎么能这样残忍啊!
于是,在她的游说下,工程师悄悄对机器人做了改动,从此机器人们有了自由意志,终于,有了自我感受的机器人们开始联合起来“反抗人类暴政”,最终导致地球上的人类遭受了灭顶之灾,而当人们发现还可以用机器人制造说明书当做与机器人的谈判筹码时,才发现说明书居然被海伦娜烧了!而她这么做,只是希望大家能都离开这里而不发生对抗……
看完此书,首先我有些怀疑作者文中把海伦娜描写成人人都爱她这件事是否靠谱,毕竟与她接触的这些人都是老谋深算的一流企业家。当然,也许作者让她与这群性格反差强烈的人在一起,只是因为彰显出最后的寓意。
其次就是读者也许会在读本书的过程中对人类自掘坟墓的行为感到心痛吧……文中的海伦娜处处占据道德制高点——你看,尽管经济啊人文啊科学啊这些我都不懂,但是机器人必须要有和人类一样的权利!什么?!我已经享受到了机器人的劳动给社会带来的重要便利?我根本没发现啊!?啊?物价因为机器人的出现而降到了原来的十分之一?是吗?我不管,反正我要给机器人人权!他们没有人类情感?我不管我不管不管不管!反正就是要人权,我们要有!爱!心!!!!
此处让我想起了很多在欧洲同情心泛滥的团体,游说去给很多群体优待,结果反而最后深受其害;又比如极端环保组织和极端的动物爱心组织等,其反对污染反对核电,要完全的绿色和平,高速上拦截猫狗,甚至强制放出医学实验室中的动物……造成的严重危害也许只能等到人类跳入最终的灾难才会得到最终重视,不过也许此时也悔之晚矣。
这本书成书时间距今要有百年之久了,其中英文“机器人”一词“robot”便是来源于此书,足见此书当时的影响力,此外尽管本书被归类于科幻小说,不过其更像是如《1984》或者《美丽的新世界》一类的寓言小说。
《罗素姆万能机器人》读后感(四):世界将被机器人统治
如果有一天,人工智能成为最了解你的“人”,他帮你处理邮件、安排日程、搭配衣服、设计约会流程、倒咖啡、听你倾诉抱怨、选择最让你愉悦的语言表达方式甚至是,和你恋爱。没有了物质形态的约束,他可以无时无刻地陪伴在你左右。
这个世界忽然有这么一个“他”,是专属的、私密的、忠诚的,你能放下防备,毫无负担地袒露脆弱、孤独和彷徨,而这个他又如此聪慧得理解你的喜怒哀乐,恰如其分地安慰和鼓励你。
似乎这样,人类就不再孤独,与人交流的恐惧也可以被遗忘了。还有什么比这样的”灵魂伴侣“更贴近自己灵魂吗?
当科技愈加发达,人工智能的芯片被放入机器中,而机器越来越往人的形态上发展。先是从部位和比例上进行模仿,紧接着,连骨骼、皮肤都开始接近。到了最后,粗看已经几乎分辨不出,这到底是机器还是真实人类了。
同时,人工智能在和主人的交流中,进行充分的学习和性格塑造,渐渐地,他开始脱离了程序设定,从某种意义来说,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人”。
他开始拥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开始寻找自己的快乐,他不被时间所拘束,亦不会消亡肉体。而人类,却在生生世世的轮转中化作一抔黃土。
“机器人”发展到今天,虽然没有像上面这部电影里那样先进,但也已经发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了。SIRI、智能客服、机器人医生、还有前阵子打遍棋坛无敌手的AlphaGo......似乎科幻片里的场景随着时间都被一一实现了。
而第一个提出“Robot”,机器人一词的,是捷克斯洛伐克的作家卡雷尔· 恰佩克。
quot;robot"一开始源于捷克语的“robota”,意思是“苦力”。
1920年,恰佩克发表了科幻剧《罗素姆万能机器人》。剧中一位名叫罗素姆的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机器人,随后卖给资本家进行大批制造,充当劳动力。这些机器人与人的外貌相差无几,还可以自行思考,一场机器人灭绝人类的叛变计划正在进行。在该剧的结尾, 机器人接管了地球,并几乎毁灭了他们的所有创造者。
之后,机器人这个词,被欧洲各国语言吸收而成为世界性的名词。
在这部作品横空出世时,恰佩克30岁。他爱上了一个女演员,对她一见倾心,还爱对她诉说着自己的幻想和忧心。他说:“我担心人会变成机器,而机器又会具有人的头脑。“一年后,这部作品便在布拉格上演。
“机器人”科幻史距今将近百年,有关机器人题材的科幻电影、书籍层出不穷,而恰佩克无疑是最早的“白日梦想家”。
他说:“生而为人可遇不可求。总有些深不可测的东西值得期待。”
点击小站↓ 可看恰佩克晚年亲笔信笺
https://site.douban.com/297632/
《罗素姆万能机器人》读后感(五):《罗素姆万能机器人》笔记——关于机器人对人类社会父权体制和厌女文化承袭的思考
1. 是因为这学期Humanoid Sensors and Actuators的第一节课教授讲到Robotics的历史,提到这个剧本,所以找来看了。故事很短,也很好读,还挺惊喜的。它的重要意义当然很大一部分来自于robot的词源,但是作品本身还是有一定的创见,尾声尤其精彩。
从对落日的欣赏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体现出人之所以为人的独特性,也显现出机器人也可为人的希望。而这恰恰是所谓理性的对立面,而理性(罗素姆的捷克语词源rozum即意为理性或理智)恰恰是人类和机器人此前都在追求的。被理性所摒弃,被认为是“榆木脑袋”、是“次品”的机器人海伦娜,最终改变了机器人的命运。被理性摒弃的情感,最终成了机器人存在合理性的注脚。
2. 比较让人惊叹的有多明想要创造具有“国民机器人”那段,一种现代意义上的巴别塔,以民族主义为注脚,与后来南非的种族隔离机制如出一辙,恐怕就是Apartheid的前身。
3. 比较想展开讲讲,由看见导语和豆瓣评论里大家对海伦娜和程心的指责想到的,故事里外展现出的一些关于父权体制和厌女文化的特点。
首先很有趣的一点,对机器人生理性的一个小改动,使机器人获得了意识,导致了机器人将人类灭绝的结果,这是我们从故事里得到的信息。而故事里没有讲的,以及读者们容易忽略的一点是,为什么机器人获得意识的结果就一定是屠戮人类,超越其造物主获得至高无上的权力?好像大家都默认这是一个必然结果,这也是我们如今的人类担心人工智能的发展之后人类的不乐观命运的一个反应。而不认同这个可能性的——比如海伦娜,她期待中的机器人是善解人意的,与人类相似的拥有人性的人——就会被称作“白莲花”、”圣母婊“,由于希望对机器人保留善意而被视作是人类灭亡的罪魁祸首。而真正制造机器人的人反而不会被责怪,因为他们从某种程度上“创造了历史”,而灭亡人类的直接凶手机器人同样不会被责怪,因为大家默认这是机器人发展的必然结果。
而我们来看看,机器人社会为什么一定要与人类为敌,要灭亡人类,做人类的主人呢?我认为这恰恰是整个父权体系从人类社会被完整地复制到机器人社会的体现。而这个特点与现实社会的相似的连结,则造成了海莲娜这一角色受到导语作者和绝大多数读者的群体嘲讽这一结果。
为什么我说这是父权体制从人类社会过渡到机器人社会的结果?首先父权体制的一个特点,即是人要靠奴役他人来获得权力,同时也充满了慕强心理以及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特征。奴役是人创造机器人的初衷,也是多明等人希望广泛制造机器人而想要实现的愿景——所有劳作由机器人完成,而人类从劳动中完全解放出来,成为更高级的存在,实现彻底的自由(其实他的想法中,不劳动即是完全的自由,这本身就很荒谬,这里不展开讲了)——而实现这一愿景的结果恰巧是反过来,机器人成为了权力的上位者。为何如此,他们的领导者拉迪乌斯是这样说的:“要想成为人类的话,屠戮和支配是必须的。翻翻历史就明白了。”他是从哪里习得父权思想的这一套的呢?是从人类的历史书中。他是图书管理员,他获取知识的来源是人类的书本。1920年代以前,世界上绝大部分的书与几乎所有的历史书都由男性写成,而历史书里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是父权社会的权力斗争以及强者吞并或消灭弱者的战争。想到伍尔夫在20世纪初写的《一间自己的房间里》提到的,由于女性写作者是如此之少,我们对18世纪以前的女性一无所知,不知她们怎样生活,史书中关于王公贵族的权力斗争与战争,也极少会涉及女性,“间或提到的某位女性,某位伊丽莎白,或是某位玛丽,一位女王或是一位贵妇。可是,一位除了头脑和个性外便一无是处的中产阶级妇女,是绝无可能参与到任何重大运动中的,而正是这些运动的一一相继,才构成了历史学家对往昔的看法。”于是她们从历史中完全消失了。那么机器人从人类社会的文化遗产中习得的都是父权的思想就不显得奇怪了。
而父权社会时时都是在压制没有话语权的女性的。从多明不顾海伦娜的抗拒一定要与其成婚,到后来人类社会出现危机时男人的谈话始终都将海伦娜这一唯一的女性角色排除在外——甚至是法布里进屋要跟男人们商讨危急情况与对策时都说“这些事我们应该单独商量一下。”而海伦娜立刻就识趣地说“你们在这里谈吧,我走了。”——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女性几乎是被所有严肃的讨论与信息的交流排除在外了,即便她是总统的女儿。而社会允许她做的,只有加入“人道同盟”这样的事情。女性能被社会所允许的只有善良与同情心,而这最终反过来成为她们被贬低被责骂的理由。
而厌女文化的其他体现呢,就是海伦娜一边被严肃议题排除在外,一边反过来又作为“女神”受到所有男性的爱慕,一个纸片人似的、被物化的对象。多明作为经理——管理者——超越其他几位男性而得到海伦娜,这其中也暗含了强者有资格得到美色的父权规则。机器人社会也继承了人类社会这一点,就连最后机器人普利姆斯对机器人海伦娜的表白都是非常有父权与厌女文化特点的:“你很美,海伦娜,而我是机器人里最强壮的。”所以尽管结局中由情感凸显出的人的特点很是动人,我仍然难以完全接受这样的情感初衷。
机器人社会从人类社会中承袭了父权体制的特点,并由此反过来消灭了人类。人类(男性)想通过造物、创造比自身更“强”的生命并奴役他而获得更高的地位,所谓成为新的上帝,结果最终败在了自己引以为傲的特质中,再将矛头指向女性“愚蠢的软弱”,这一点本身就很讽刺了。而仍处在男权社会中的绝大部分男性读者,也都上了当。
4. 最后一点想探讨,我也还没有完全想明白的,是作者对海伦娜这样一个角色的态度。
我最初的看法是觉得作者是有意识的,海伦娜不是反讽,不然剧本中不会出现奥奎斯特这样一个具有反思性的人物。而结局是有情感的机器人脱颖而出,使人看到人性的希望,仿佛也体现了作者并不推崇百分之百的理性。也许作者恰恰是想用这样的海伦娜这样一个可以成为对照的角色来反思和批判多明等人所代表的人类坚信理性至上、期望成为造物主、可以有所奴役的行为。
但仔细一想,好像这不足以支撑作者对于海伦娜真的有正面态度。一方面,奥奎斯特在最后所反思的仅仅是一味的发展,他同样可以是厌女的,是机器人造物行动的参与者和海伦娜的追求者。另一方面,海伦娜这个角色在剧中过于扁平——尽管那个时代也是在没有多少立体女性角色的先例——并且始终是作为一个”机器人应当拥有自由意志“这一观念的拥趸出现的,而这个观念在剧情导向上成为了机器人夺权的核心。这就很难让人相信作者真的对海伦娜有什么正面态度。
不管怎样,这个角色在剧中的位置和作用本身有太多可分析性,值得人多加反思和探讨。
5. 读完这个剧作,我反而是对人类与人工智能相处的未来有更乐观的态度了。既然机器人的屠戮特性是从人类父权体系中习得的,那么如果我们未来的社会更加平等,更加多样化,女性和弱势群体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一旦机器人真的拥有了自由意志,是否能习得真正意义上与人类更相似的特性,而不是只剩单一化的权力争夺和屠戮呢?而如果更多女性进入科技行业,在成为”造物主“的领域与男性一样有所贡献,那么造出来的机器人是否也会有更少的单一男性特质呢?
联想到特德·姜在《呼吸》中的一篇《软件体的生命周期》的后记里说的:
“最后,让我引用一下莫莉·格罗斯的话,她曾经在一次演讲中分享过成为母亲对她作家生涯的影响。“养个孩子, ”她说, “让你不得不认真思考一些让人头疼的问题:什么是爱?我们如何获得爱?为什么这个世界上存在罪恶、痛苦和失去?我们如何找到尊严与宽容?谁拥有权利?为什么?什么是解决矛盾的最佳途径? ”如果我们想赋予一个人工智能大的责任,那么,我们需要为这些问题提供合理的解答。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的不是把康德的所有书都植入人工智能的大脑,而是类似于父母对子女那种精心照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