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垄断》是一本由(美)Neil Postman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013-1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是的,尼尔·波兹曼的每一本书都恨不得要炸开你的脑子,这本书更是如此。尼尔·波兹曼对于技术的敏感和反思,让人讶异,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的我从未想过技术竟如此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和思考,以及最为重要的是,让我们变得如此的薄。从第8章“隐形的技术”开始,强烈感受到尼尔·波兹曼对垄断技术毫不留情的批评,我几乎第一次感受到一个写作者,以及一个技术反思者的强烈立场,这让我有些困惑和紧张,但也是在这几章中,他完完全全说服了我。互联网、大数据的垄断对我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书中描绘了一个正在发生的画面,历史延续性的断裂、信仰的消逝、行为对目的的悄然置换、道德行为的迷失……一切都在速朽,而身处其中的我们好似浑然不觉。在最后一章,波兹曼将希望寄托于历史教学上,印象深刻,却不敢抱有希望。
●翻译扣一星
●媒介的战争——世界观的战争?技术垄断必然导致人的异化么?信息对于人存于世有怎样的作用?是我消费信息,或者信息消费我?三种信息控制手段:官僚主义、专家知识、技术机械。人在技术的鼓舞下疏远自身。我确定“点赞”可以弱化人的思考和理性判断,当一切都分为“是”“不是”,那么无论选择什么都不会代表人的真实态度,结果也就无所谓了。面对真实的情况会是复杂的,“点赞”绝无办法表现人类胡思乱想的脑袋。
●如果你对身边的不断“完善”的生活秩序感到质疑,却又无力反驳其自圆其说的完美的合法性以及合理性,这本书足以给予你力量和勇气。 我们的生活需要经营,但我们活着绝不是为经营生活积攒物资。
●批判心理学那段看得我爆笑,比较小说和社会科学那里也很精彩。虽然同意本书大部分观点,但波斯曼还是太保守太悲观,想回到没有断裂的、大叙事的前现代社会去,恐怕是很难了。
●用了两年时间,读了两遍。现在终于一知半解。在信息爆炸中努力寻找点什么吧。
●不多说,太合口味,与目前我做的“大数据/互联网+”政治研究直接关联。
《技术垄断》读后感(一):现代社会堕落的另一种解读
《童年的消逝》和《娱乐至死》作者的作品,从技术视角分析现代社会的衰落,挺有新意。
按照波兰尼的观点,市场从社会中脱嵌并成为主导,是世界大战及诸多社会问题的起因。按照德鲁克的观点,则是因为M克思主义不切实际、虚幻的愿景导致的思想真空。按照赫兹曼的观点,在两害相权取其轻的过程中,人们用利益代替了更恶劣的欲望,但副作用随之逐渐凸显。
按照作者的观点,技术与人的关系可以分为三个类型/阶段:技术运用、技术统治、技术垄断。从之后的行文可以看出,因为工具的发明、科学至上主义的盛行,人们向科学和技术缴械投降,社会和生活逐渐变得干瘪和乏善可陈。在批判之后,作者提出了一个看似潦草、实际上也可能是最重要的建议:与之对抗,保持警惕心。
这本书的视角很独特,作者的底蕴深厚,行文中有很多思想的闪光点。让我想起之前看到的另外一本《两种思维》,现在来看,作者的雄心很大,试图回到二分法之前,将人文与科学思维整合起来。待有机会再回过头细读。
《技术垄断》读后感(二):操心太甚防断肠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充满了人文主义情怀,对于宗教和文化有一种浓浓厚重的挽留观念的传统卫士。
什么是文化,一个由人组织的群体的共同遵守的习俗约定。与生活,与时代本来就是息息相关的,但是犹太人过了几千年还是犹太人,沙特富得喷水那也是伊斯兰国家,和技术本身有太本质的问题吗?
本书最核心的是提出了 工具运用文明、技术统治文明、技术垄断文明的提法,但是无法给定明确的定义,只是模糊的第五章崩溃的防线里面提到了关于信息的失控是这个方向,那要这样,还不如去看失控那本书得了,KK在关于新科技和技术的洞见要远超此书,其失控、科技想要什么两本书里面对于这个问题的阐述,比起这本书里面逻辑不清晰的把六七八三章加起来不知所云,根本不是一个层面上。
这本书后面提到的关于符号的流失举到的关于拍广告的例子,这个根本就不是问题,对于isis这种极端的组织来说,各种斩首的视频又如何说明呢,一切的罪恶都是在阳光下无数次的发生,只是影响的范围有多大罢了,因为这个事情对于信息的传递抱有敌意实在无趣。
以上所述,纯属个人观点。
《技术垄断》读后感(三):不想写书评,
见解很棒,受益匪浅,我学习是为神的荣耀 技术垄断生活方方面面,人已经把曾经服务于人的技术,变成为技术而技术,让技术统治人。认为技术解答一切,在地上建造天堂。 于是有人教你如何赢得好感,如何做爱,如何有什么什么等等,如何丧失对人生意义的追问,滴笑皆非,没有那一个荒唐理论是那个教授不信的,这些没有意义丧失意义,就期望心理学,社会学等等来回答,求助各种所谓心理学家。 作者提到,人文科学为了饭碗不丢,自说自话,打起科学的名号,因科学节节的进步已经成为权威,在人们心中是非常高地位,科学有代表实践,理性,客观,所以目前社会科学从业人员就把自己叫做科学的学科,来提高自己的客观,所以他们敢说智商高低,敢说一个人创造力之类的等等这种方式。又说某些地区人漂亮, 目前的教育大部分方面是为了更好的就业,人成了道德相对的人,他们为了更多服务和享乐,这些什么都没有,除了自己把自己出售,来换取享受外还有什么? 最后作者不得不说只有回归从前,把知识人文,艺术作为教育的根本不断追求,要人问为什么?为什么学习,而不是说什么为了性为了钱为了我明天不喝西北风,于是这也是大梦一场,作者刺破许多泡泡梦,最后在自己幻梦中死去,他要求的那样的老师得花多少钱,他自己可不计算 除了绝望还有什么?他喜欢西塞罗,西塞罗在空想先他一步死去,像所有书一样这本书还是不敢解决问题,只是推演,没有绝对的把握。 只有绝望,人喜欢绝望这个字,这种绝望之美让人喜欢,真是神奇
《技术垄断》读后感(四):科学的宗教化
不得不承认,科技是我最没有兴趣、了解也最少的领域。眼前的这本《技术垄断》便是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考察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作者尼尔•波兹曼同时也是《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的作者。
已有不少学者、作家对技术发展带来的世界表示担忧。本书作者也是这样的观点。书中无不流露出作者对技术发展带来的影响的恐惧。更强调技术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对信息爆炸带来的过量信息的担忧,想必是说出了许多人内心所未说出的想法,认为信息的泛滥需要一个控制和处理的体系,对此我也表示赞同。
若想了解本书的主要观点,看看版权页出版社的介绍就好了。中国人还是更容易理解中国人的思维。作者将技术的发展以及对应的人类文明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工具运用文明,这一阶段工具、技术从属于并为社会、文化服务;二是技术统治文明,技术试图攻击和取代文明,但难以撼动;三是技术垄断文明,过去学校、家庭、宗教、国家等信息控制系统失效,信息泛滥,技术至上主义摧毁传统价值观。总之,是技术逐渐取代宗教、道德的过程。作者为传统及其价值观如宗教、道德等的消逝扼腕叹息。我对此持有不同的看法,认为人类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来面对并与即将到来的世界和谐共处。宗教和道德也不会消失,它们涉及人类的情感与道德判断,是无法为计算机所替代的。
但书中仍有许多有启发性的观点,特别是对许多具体的工具与机制设计。如:
新技术的出现打破了传统上形成的知识垄断,却又形成了新的知识鸿沟。形成所谓“有知识阶级”和“无知识阶级”。
科技的发展改变着人类的思维。如智商测试、评分表。在科学至上主义时代,科学正在被宗教化。
对获取信息途径的追求,淹没了我们追求信息的目的。
至于自然科学的方法能否运用于研究人类行为与社会,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可取的。因为人类毕竟是自然的一部分。但据此重组、改造人类,我认为未免有些轻率。
本书再次证实了我关于“宗教是一种解释”的观点。宗教对人类行为进行解释并赋之以意义,人类得以据此生活并获得内心的安定。在科学至上主义时代,科学作为一套完整的体系同样可以对人类行为做出解释并赋之以意义。科学正在被宗教化。
更进一步地,既然宗教、科学作为人类行为解释体系依次登场,那下一个会是什么呢?
《技术垄断》读后感(五):如果技术成为信仰
■王传言
在这样的时代里,信息就是资源,资源就是金钱。一切变得可以用数字进行衡量,无论是有价值的商品还是本身没有价值的情感与婚姻。这样的规定本身可能并非察觉到其中的猫腻,但在实际上已经接近波兹曼的这本《技术垄断》的思想内核——当技术入侵来临的时刻,我们是选择束手就擒还是勇敢抵抗?这个问题本身并非需要回答,仅仅从现实的变化就能窥见端倪。面对着技术越来越成为各个领域的垄断,人们更多的是选择了顺从,这从“时间就是效率”上就能看出,而人们之所以选择顺从无非就是为了周围世界逻辑的行事方便。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仿佛没有任何瑕疵般在我们方方面面呈现。生产力的每一次进步都是技术推进的结果,这毫无疑问。但科学技术真的就是长驱直入的万应灵丹吗?从该书的作者那里,人们得到了否定的回答。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作者将技术的历程进行了细致划分,他将科技史和媒介史分为三个阶段:工具使用、技术统治和技术垄断三个阶段;与之相对应,他也将人类文化分为相应的三种类型:工具使用文化、技术统治文化和技术垄断文化。当然,也不难看出,作者写作这本书的时间定格在1992年。那个时期,在作者的视野中,只有美国进入到技术垄断文化的时期。如果现在观看世界范围的话,作者必定傻眼,因为举目望去,已经没有多少国家能够抵御技术的入侵和垄断。
在作者的论述中,技术垄断的典型特征之一就是铺天盖地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本身并非人们所真正需要的。你开启电脑,软件立即会提示你需要升级与否;你打开手机,运用商会提示你有新的套餐出现;在网页看新闻,你会一会愤世嫉俗,一会黯然神伤。但是,这些信息本身到底是不是你真正需要的呢?人们理应进行反思。而这一切无疑都是技术进步本身带来的,而渐渐会沦为垃圾信息的境地。这一点又与作者的另外一本书《娱乐至死》遥相呼应,在这本书中,作者的意思更加直截了当,那就是娱乐本身毫无意义,人们往往会因此导致生命的终止也不会懂得其中的意义何在,因为娱乐本身就是没有意义的钟摆罢了。
除了信息的铺天盖地,技术垄断的另外一个特征就是一切都可以计算。比如衡量一个人的智力,就要计算此人的智商;判断一个学生是否了解某个主义,就要看他的论文是不是优秀;一项政策是否得到拥护,就要看有多少百分比的支持率。但是,人的智力真的能用智商表达吗?如果一个智商不高的人,写出了华彩的文章,到底应该如何解释?不过,尽管有些许的怀疑,计算功能也让电脑应运而生,因为它擅长这个。我们曾经用电脑去计算,后来演变为电脑自行计算。电脑自行计算的结果是:“把人界定为信息处理器,把自然定义为信息处理的对象。”而此时,人类本身也就发生了异化,成为技术的一个工具。想来,这应该是多么悲哀的事情啊!
不难看出,作者的论调从头到尾属于悲观的,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批判者。除了《娱乐至死》和《技术垄断》外,他还有《童年的消逝》作为媒介批评的三部曲。当文明也向技术低头投降的时候,可以想见的是,科学至上主义随之到来,人类本身也将会成为一枚所谓的技术地球上的“螺丝钉”,而相信了技术也就没有理由问其真假,因为技术成了一种信仰。但这本身就是对多元世界的否定,恰如希尔顿在《消失的地平线》中所说:“如果我们认定了一种宗教是真的,难道就意味着除此之外的宗教都是假的吗?”技术成为一种“宗教”,注定会带来诸多痛,所以,束手就擒只能咎由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