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的精确度》是一本由[挪威]尤·奈斯博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352图书,本书定价:39.50元,页数:2014-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绝对的现象级作品,这部融合了本格、硬汉、悬疑的绝妙故事,如果拆分在各个类型中也绝对是一流的作品。除了类型小说特有的元素之外,尤•奈斯博对于哈利的刻画,以及诗意的文笔和多角度穿插叙述都是他的独门法宝。作为一个本格粉,两次看他的书我都猜错了凶手。这本书最主要的看点还是连环杀人犯(最后指证凶手的决定性证据简直妙绝!!!)以及哈利和汤姆的最终宿命对决。唯一的瑕疵就是哈利的推理因素相对较弱,很多关键性证据都是误打误撞得到的。
●大陆版哈利.霍勒系列的正确阅读顺序《孤独的精确度》→《悲伤的精确度》→《死亡的精确度》→《雪人》→《猎豹》→《幽灵》
●这本书的高潮在结尾处,仿佛啪啪忙乎到几乎要犯困时,在突然的一下中激灵酥爽的激动了一把……
●奥斯陆三部曲最终章,收尾很漂亮。奈斯博的写作技巧,特别是前后呼应很有水准,鲜有闲笔。 一本书解决了两个案子,汤姆事件有点后继乏力,但第一案里“杀ABC是为了杀D”的反仪式杀人模式很精彩。奈斯博古典推理没少看。 但愿有人尽快把奈斯博影视化,真的感觉比《龙文身的女孩》好太多…哈利·霍勒确实让人印象深刻。最后还是要吐槽这个毫无个性矫揉造作的译名,死亡的精确度……见鬼去吧。
●第一次接触北欧文学 很惊艳的推理小说 很多场景描写像电影里面的长镜头 铺设了多条支线 唯一不足就是结尾仓促了一些
●结尾收的仓促,有些理由太牵强,剩下的几部准备一口气读完,我们都爱哈利霍勒
●电影化的叙述手法,氛围相当好,哈利真的塑造得太好了,颓废气质的悲情英雄呜呜呜,我爱死他了。
●果然小时候境遇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汤姆,最后能死在哈利的手上而不是被逮捕,我想于他而言也是一个很好的结局吧……
《死亡的精确度》读后感(一):威廉到底去哪裡了?
私人閱讀史上最大的烏龍事件:今天讀完尤·奈斯博的《死亡的精確度》,裡面的“五芒星”標誌讓我想起他的另外一本書《五芒星》,再加上書中消失的連環殺手威廉,我“合理”地相信《五芒星》將會揭開“威廉之謎”。……結果,查了一下資料,《死亡的精確度》和《五芒星》是不同出版社的兩個書名,其實就是同一本書。所謂的哈利警監的“奧斯陸三部曲”在南海版裡就是《孤獨的精確度》、《悲傷的精確度》和《死亡的精確度》,在博集天卷和湖南文藝出版社裡對應的是《知更鳥》、《復仇者》和《五芒星》。虧我還在多抓魚裡孜孜不倦地搶那本似乎永遠都比別人慢一秒的《孤獨的精確度》。現在急不可耐地想讀《知更鳥》了,因為前幾天看了挪威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電影《國王的選擇》,同樣是反思挪威在二戰時的歷史,不同人不同角度可能會有不同結論。
《死亡的精确度》读后感(二):第三部 很好看
《挪威三部曲》的第二部,和上一部一样,书名原意《五芒星》,这里发挥成《死亡的精确度》,还是很让人无语。
和上一部一样作为一部侦探小说,全程都是追踪和悬疑,和日本侦探小说的“标准化”和“谜题至上”不同,奈斯博的作品首先是讲一个故事,用叙述故事的标准来展开和描述剧情,在这个架构下再来展开线索和破解谜团,这让故事在紧张之余,也有一种亲切的舒缓感。
值得一提的是,小说的第一页就让人赞不绝口,先是描述一栋房子,之后视线聚焦在渗透房子的雨水上,跟随者雨水汇集在地板上的路线,我们一一看到水流过之处的一桩桩细节,以及流淌过的房子的各个部分的历史和来历,在这种“毛孔般”的细节观察伴随下,我们的目光最终随着水流到了一个房间,浸过这个房间地上的报纸,到了终点,之后从缝隙渗入地板,在楼下的天花板处凝结,滴下。
紧接着第二部分,讲述的是一对夫妻正在煮饭,发现锅中滴入了红色液体,抬头一看,是从天花板上滴落的,似乎是血液,楼上可能发生了什么....报警——看到这里,才明白第一部分讲述的是什么,这再回想一下刚才见到的细致描绘,忽然一种镜头感跃然纸上,完全就是一个电影长镜头的,看到这里,觉得作者实在是太厉害了。
唯一可惜的是,这部书中,作者置入了很多线索,其中一些是扰乱视线的,但在结尾后,一部分线索过快结束,没有给予妥善处置,所以这一步的结构完整性,总体上是不如上一部的。
《死亡的精确度》读后感(三):就是要专门凑够五个疑点
五芒星案和枪械走私案合并得有点勉强,不过汤姆终于被弄死了,我很开心。
关于五芒星案的凶手,作者设置的烟幕弹太多了,安德斯,威廉,克劳森甚至依娜和她的神秘男友我都怀疑过,最后的谜底也没那么令人惊讶。不过这本还是留下了非常多的线头:
1. 安德斯一直表现得非常可疑,从菲毕卡的叙述上来看这个人也绝不简单。而且很明显安德斯就是那个去找尼古拉做告解的人,卡米拉怀的是他的孩子,而他看到菲毕卡跟哈利走得近心里不爽产生了犯罪的冲动,然后他就只是家暴了菲毕卡?这跟作者一贯表现出来的重口相比也能算犯罪么?
2. 哈利在婉拒菲毕卡之后的早上在门口的街上,他和菲毕卡前一晚曾短暂停留的地方发现了一坨狗屎,这坨狗屎还引来了哈利的邻居阿里的几句抱怨。而小说临近结尾时又专门提到克劳森牵着他的狗在人行道上拉完狗屎之后竟然没有清理就仓促离开了。不知这两件事之间是不是有什么联系。
3. 按照五芒星规则,本来应该发生在弗勒公馆的命案竟然没有在特定的时间发生,这可真是逼死强迫症了!难道这凶手表现出来的不就是一个典型强迫症患者的行事作风吗?难道五芒星没完成他心里不难受吗?
4. 看了好几遍都没明白托娅的口鼻,耳朵以及太阳穴上的黄色泡沫状带异味物质到底是什么东西,还有威廉是怎么死的,旋转衣架?
5. 作者疯狂暗示克里波刑事调查部部长托列夫是和汤姆一伙的腐败警察之一,哈利明显也这么怀疑,但他这是打算不了了之了?
以上,短评有字数限制写不完,希望热心人看到可以帮我解答一下。先谢过啦~
《死亡的精确度》读后感(四):三部曲之评
弃坑《暗杀大师》,转投“哈利·霍勒”系列:不是说丹尼尔·席尔瓦不好,但就我个人来说,我更喜欢尤·奈斯博的写作手法和风格,迅速被圈粉那种。如果要归类的话,丹尼尔的《暗杀大师》往往像是为电影而铺陈情节,阅读过程中充满着刺激感和紧张感,总是像好莱坞大片一样千钧一发、时机恰当地完成任务,读多了难免有刺激疲惫感;阿加莎的作品又是另一种体验了,尤其着重于设计构思,像是建造一座精巧、精致到极点的房屋,读来令人叹为观止,但一切都是早已设计好的看,行文最大的任务好像就是按照设计图纸精心逐步推进,读来缺了点烟火气和人味;那“哈利·霍勒”有什么不同呢?作者尤·奈斯博曾是挪威摇滚巨星,因厌倦明星生活而开始写作,他的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宣泄,通过无处不在的宣泄给读者极强的代入感,随着男主哈利一同沉沦、救赎。他笔下的推理探案夹杂着浓烈的情感元素,很能勾动心神以致摇曳颤动不休,直达内心深处,这是全新的体验。 最开始,鬼使神差地没有选择最有名气的《雪人》和《猎豹》,而是下单买了“奥斯陆三部曲”,后知后觉才知道按照时间线,《雪人》是在“三部曲”之后的,误打误撞买对了。花了很短的时间一口气看完《知更鸟》、《复仇者》和《五芒星》,我更喜欢它们原来的书名:孤独的精确度、悲伤的精确度、死亡的精确度。这三本书质量参差不齐,以《知更鸟》为最佳,《五芒星》为中,《复仇者》稍差。个人认为还是值得将3本看完的,有一个完整的结局(顺序:知更鸟》→《复仇者》→《五芒星》)。 推荐《知更鸟》,兼具悬疑与浓重的历史厚度,双轨写作、两个时间轴之间跨度五十余年,二战的残忍与真实,人性的黑暗与闪耀,在不长的文本中交相辉映。在情节设计和构思上诡计性和误导性不强,线索比较明显,但读来酣畅淋漓,完结后细细咀嚼体会那种一见钟情后用整个余生追索爱情、忠于爱情的情感:一辈子只有一次的狂热、神秘和难以想象的爱情。
《死亡的精确度》读后感(五):人固有一死,为何过得开心些呢?
在电影七十七天里说:
“人生能有多少天,
是按自己的想法活着?
有些事,当下不做就晚了;
有些路,今天不走就迟了。”
我们要怎么做,才能不枉来这世间一遭呢?在《死神的精确度》这本书中作者用几个小故事来展现了不同人生的百态,但唯一相同的是,每个人皆有一死。在所有的小故事中,唯有藤木一惠是个例外被放行了,她就像如今的草根明星,有很大的潜力,可是自己却不自知,终有一天碰上了伯乐后便大红大紫,我也曾想了很久,为什么独独是她,每一个小故事中有人坚守道义,有人为爱牺牲,有人浪子回头,可为什么惟独一惠是这个意外?而且一惠从一开始的形象就是有些颓唐对未来毫无目标,在东野的《嫌疑人X》中石神曾用“无用的齿轮”来形容这类人。可为什么唯有她被“放行”了。
因为音乐吗?对于死神千叶来说,音乐是人类最伟大产物,他发现著名的音乐制作人发现了一惠这个千里马,所以才想给一惠重新活过的机会,抑或是他也想给制作人一个机会,让他再次创造出更加美妙的作品!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一惠是所有的小故事中唯一没有真正体会到活着的意义的人。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在后面所有的故事当中,每一个人死的时候,虽然有遗憾,但灵魂是经过洗涤的,清净且超脱的。我们无法预知死神会何时到来,所以才更要珍惜当下,按自己的想法活着,勇敢得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
这本书以死神“千叶”作为第三者见证别人的死亡来展开的,小说里通过几个故事的描写既展现了人们对“死亡”的畏惧和无奈,所以只要千叶出现的地方,似乎就是被阳光所抛弃的地方,只有满地的阴寒,预示着死亡的临近。但是在伊坂幸太郎的笔下,神圣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存在,而是将死神充分的人格化了,他也有情感,也有欲(音乐),虽然他掌握着人类生杀大权,但是人类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与死神是可以以伙伴或者朋友的形式相处着的,作者将“死亡”这一客观现实的问题,主观意识化了,随着剧情的演变,不管是杀人犯、黑道分子抑或是自卑自认毫无才华的女子,他们各自都表达着对现实社会反对,以及对死亡的看法和愿望!将“死亡”这一无法的扭转的现实现象,作者巧妙得运用人物情节的烘托,将人类心灵力量无限延生。
我们常说“人定胜天”,并不是说我们只要靠人力的力量去战胜自然。在《喻世明言》中说到:“却又犯着恶相的,却因心地端正,肯积阴功,反祸为福。此是人定胜天,非相法之不灵也”。它强调的是人一定条件下,人的因素(心地端正,肯积阴功等)比天命更为重要。在最后一章中,老妇人她的一生坎坷不断,小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年轻的时候初恋也死了,后来结了婚,第四年丈夫也死了,大儿子被落雷劈死了,小儿子与她反目成仇,她的一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在她的心中自有一片阳光照耀着她~这便是人定胜天,即使生活给她再多的苦难,也无法击退她对生活的向往和心中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