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荣格自传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05-06 23:25: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荣格自传读后感100字

  《荣格自传》是一本由(瑞士)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4.80元,页数:44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荣格自传》精选点评

  ●这本书让我理解了为什么自己在最一开始就相他的学说全程自我剖析,非常赞同了解世界了解别人,要先从了解自己开始

  ●荣格真的是一位勇者,独自在潜意识洪流搜集原始可供分析素材,为后人荆棘迷雾中开辟了一条待世界的新路,同时也奠定了在自己建立的一套心理学体系王者地位

  ●每天睡醒读几十页

  ●潸然……

  ●荣格在临死前说:我的一生都在阐述那些意相,们从潜意识中迸发,像一条深不可测河流,在我的内泛滥,几乎要毁灭我。 荣格一生都在研究精神世界,久病成医。 精神是这个质量空间中最神奇东西,它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我一直在怀疑,这个我们认知的世界就是存在于某个生物的精神世界中。但是,精神世界中肯定有控制不了的地方,就好像第二第三“人格”。在这脱离规律格局中产生了新的规律,形成了新的世界,我们自身或许就是无数个世界。我们死亡后的时间起,世界也跟着逐渐消失。 每一种新的想法都是一种奇迹。人,为什么而独特?因为创造。只是在创造的时候你就是神,神孤独,无尽的孤独。

  ●母亲离去使我深深地感到痛苦。从那时起,有人一讲“”这个字,我就有一种不信任感。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女人”在我心中引起的是一种固有的不可靠感觉。而“父亲”却意味着可靠和——没有权力。我就是带着这样的精神创伤开始人生之行的。后来,这些早期的印象有所改变:我信任男人,但他们却让我失望;我怀疑女人,可她们并没有让我失望。……今天,我才明白,那是为了把最大量的光引进黑暗中,是进入黑暗王国的开始。当时,我的理智生活就是以它那潜意识的开端起步的。沛公曰:相比之下,荣格就真诚得多。

  ●通灵体质的一生过的太精彩喜欢他对旅途生活的描写。他这种对任何存在于世的事物思想都保持接收与辨别的状态真的不容易

  ●前五章还有一点情节,后面的大半部分基本都是其学说的发展观念阐释收获很多。翻译注解工作做得非常粗糙,太对不起大师作品了。

  ●弗洛伊德科学家,而荣格是诗人和神秘主义者。 当弗洛伊兴奋的将荣格作为自己精神分析帝国“王储”时,这个追求神秘与幻相的儿子毅然决然的背叛了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有至坚之威,举着大旗开辟天地。 荣格则是个至柔的术士,他让精神分析穿透感官和意识之外,巫师描摹原型世界与鬼神世界。 对于占卜以及看到鬼神,不以为然。

  ●除了作为心理学和哲学家,荣格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灵知派传人。密切关注自身与世界及其外建立联系中的种种,向黑暗之处发问,对神秘保持敬畏,这就是我所看到的。

  《荣格自传》读后感(一):透过迷雾探光源

  荣格试图推翻心理、精神、心灵、哲学、宗教之间的隔墙,从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了解阐述人类心理,对于科学观点中的非物质性和未知事物也抱有极度开放接纳的态度,不加以急切否定批判和自我固化,而是进一步探索。以上这些包容和开放是许多科学研究者们所不具备的,也是为什么外界认为荣格的理论带有强烈的神秘主义倾向。鉴于荣格不仅对宗教有较深的纠葛还创立了西洋占星术,说得平民化些荣格更像是走在心理学研究道路上的“神棍”(nothing bad)。

  通过自传了解到荣格之所以为荣格和他一直以来的个人心理精神经历有关,他似乎拥有对于内在心理世界和未知世界相当敏感的体质,由此不难理解为何荣格会说“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

  书中多次提及尼采和歌德,算是极为欣赏的少数同道中人。

  “成形、变形、永恒的心灵的永恒创造。”

  深入延展阅读: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潜意识心理学》

  《类型和集体潜意识》

  《荣格自传》读后感(二):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荣格在自传中认为:梦是天性的一部分,是某种神秘力量的表达,具有丰富的信息量。梦是预示,而不是确认,是我们的行动指南。 梦的力量来自基因中储存的祖先记忆。我们的祖先生存的算法被归纳,并储存在基因中。人的成长是算法慢慢解压的过程。随着年龄增长,我们会对一些标志、符号、场景有着特殊的感觉,这是艺术吸引人的原因。这些算法很难捕捉,却可以在我们的梦境中观察。研究梦境,就是研究祖先留给我们的算法。研究梦境,就是以梦为马。 以梦为马,需要尽可能记录我们做过的梦。在我们身体恢复知觉之后,梦的记忆就会慢慢消失。记录梦境的黄金时间是刚刚醒过来的几分钟。因此,在床头准备纸和笔,就能捕捉到梦的内容。 以梦为马,是把对梦境的分析,变为我们的行动指南。根据梦的记录,我们开始进行解梦,结合近期的疑惑去思考梦境的含义,提出假设,并在行动中验证。在有睡前祷告的情况下,梦境可以成为祷告内容的答案。 就像这本自传的副标题:“回忆 梦 思考”,梦境是一个特殊的频道,可以激活我们的知觉。让平淡的生活充满令人惊叹的巧合。以梦为马,就是我们展翅上腾的方式。

  《荣格自传》读后感(三):理性的感性

  一周的时间读完这部巨著,感慨荣格先生可以如此理性的看待自己的一生“感性”。诚如他所讲到的,“深入认识自我也需要科学,即需要心理学。也可以如此论述:在一个人缺乏光学知识的前提下,若是出于美好的意愿,他不可能造出望远镜或显微镜”。

  这部书是他晚年的一部作品,可以说是一部对自我精神世界探寻的集大成之作,透彻而宏大。书中详细描写了他与弗洛伊德的相识与分开,这一点上有君子和而不同之意。

  对于宗教,哲学的阐述会给人很大的启发。他说仅接受医学方面的训练还不够,因为人类的心灵拥有广阔的疆界。确实可以在本书中可以看出一位心理学家的开阔。

  我个人最喜欢塔楼生活这一章,我们内心世界的宁静与满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自身与生俱来的家族传承下来的历史特征能否与当代那稍纵即逝的诸多情境相协调。

  最后智者说到“当人们说我聪明或是个智者时,我无法接受。一个人从一条小河中舀出了一个帽子量的水,这又能有多少呢?我不过是站在小河岸边上的人,而不是那条河流,并未做过什么事情。”

  我想如果以后我有迷惘之时,可能还会再拿起这本书。

  《荣格自传》读后感(四):荣格照进的唯心主义光束

  在我被唯物主义充盈的大脑里,荣格照进一束唯心主义的光来。也由此开始反思多年来绝对认同的科学至上这样的“金规玉律”。新鲜“血液”的注入,挥散了不少生活里总感到的死气沉沉。 在迟暮之思章节中,荣格说道:“我偏爱‘潜意识’这一术语。确知自己若想故弄玄虚,也可以说‘上帝’‘魔鬼’。但只要我说得玄乎,就会意识到‘神力’‘魔鬼’与‘上帝’是潜意识的同义词。”他关于基督教、上帝,耶和华的描述,应该是基督教在欧洲活跃时期的一股清流。“基督教的上帝形象不可能毫无违和地化身成单凭经验的人,遑论肉身的人似乎不甚适于充当上帝的生动实例。”此处我的理解和思考如下。 基督教的教义就是要在耶稣身上消除他凡人身份的特性,否则上帝成“人”之后,将会使“天下统一缩减成渺小至极的人间尺度”,只有让精神的定义与肉身的定义分开,俗话所说的距离产生美,才能让上帝一直是上帝,人也永远不能充当上帝。 在“回顾”章节中,他说:“我对自己惊异、失望、欣赏,我郁郁寡欢、萎靡不振、满腔热情,这一切兼而有之,无法总而言之。”富于感情之人常常也困于感情,早些年我总是不解,极易深陷抑郁的思绪,甚至痛恨自身敏感。随年岁增长,据现有理解力而言,我反而满意于情感上的丰富多彩,也愈发津津有味地体会起来。灿烂的漩涡,有人苦痛且迷失,有人则心醉神迷。后者有望感受到极致的感情盛宴。 此书最后一段写到:“老年就是这般光景,也就是局限,不过,还有许多事让我充实:植物、动物、云彩、日夜还有人身上的永恒。对自己越无把握,与万物的亲近感就越强。对,我觉得让自己与世界如此长久隔离的那种疏离迁入我的内心世界,意外地揭示出我不自识。”探索真理之人通常热爱且乐于归复大自然,这让我想起卢梭,很期待《忏悔录》。 此刻我作为一位读者,限于“不自识”和经验之浅薄,远未及《荣格自传》之精髓,谨以此记录,用以日后自视自察。

  《荣格自传》读后感(五):抑郁症泛滥

  我从事生涯规划研究与实践多年,发现有些家长在辅导孩子填报志愿时,依然存在很多误区:比如先选学校还是先选专业,很多家长往往是先选学校而不是专业,这样做直接导致的结果是,有不少学生一毕业就马上改行。在北京,据我们的调查,这个数字高达48.6%。所以,我建议家长一定要把专业放在第一位,把学校放在 第二位。第二个误区是追求热门专业,哪个热门报哪个。要知道,专业是根据个人的兴趣、特长来选定的,即使某个专业很热,但考生不擅长、不喜欢有什么用呢? 第三个误区是很多家长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强加给孩子,希望孩子完成他们的梦想,而不是让孩子完成自己的梦想。第四个误区是重点大学一定是最好的,老想着冒险去拼,所以在填报平行志愿的时候没有拉开距离,如第一志愿填北大,第二志愿填北师大,第三志愿填人大,这三所学校差异不大,没有分出梯度,可能就会遭遇失败。   基于以上分析,我对家长的第一个建议就是要让孩子做最喜欢、最擅长的事情,这是填报志愿的核心问题所在,也是考生将来能否幸福快乐工作的保证。因为喜欢,他们才不会把工作当成生存的手段,而是追求的事业。所以,家长要帮助考生通过各种手段了解自己,帮他们找到感兴趣、最擅长的事情。   第 二个建议是,家长和孩子要深入了解专业。目前,各专业的介绍网络上都有,但不同的专业究竟有哪些课程,毕业后都干什么,这是很多家长和考生不知道、不了解的。还有一些冷门专业,因为没听说过,直接就忽略掉了,这是不可取的,因为有些专业是新兴行业,非常有吸引力,家长和考生应该多了解一些。同时,家长可以向孩子介绍一些自己相对熟悉的领域,不熟悉的可以让亲戚朋友帮忙,让孩子了解得更全面。   第 三个建议是,与现有条件匹配,不要把地域作为填报志愿的一个重要瓶颈。适合的地方就是考生应该去的地方,过分考虑地区因素会限制考生未来的发展。举例来说,同样是“985”的学校,某专业在北京的录取分数在600分以上,而在外地只要560分,在分数有限的情况下,不要排斥离京求学。   第四个建议是,考虑好上述因素后,结合考分,家长和考生要了解近三年心仪学校的录取分数线,注意学校与学校之间一定要拉开距离。一般来说,各档次之间相差20分左右。   第五个建议是,如果没有做复读的准备,一定要留一个保底的志愿。即使没有被心仪的学校录取,但只要专业适合就应该去,对于学校的选择可以通过考研(课程)来改变。   第六个建议是,因为有些学校是提前录取的,如军工学校、港大等都是可以去的,不影响后面的录取。特别是在分数不太高的情况下,要善于抓住机会。据我所知,有些军工学校的专业还是蛮不错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荣格自传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