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自传》是一本由[瑞士] 荣格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4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首先是这个翻译太过一言难尽,本来原著内容就玄之又玄,译文还翻得文绉绉,阅读感觉十分差。搞不懂是译者在自我炫耀文字水平还是荣格本身写的就模棱两可,多部分感觉都不说人话,前后反复又自相矛盾。本来以为荣格会比弗洛伊德更有实证精神,结果没想到认识了位心理学大预言家,20世纪的大圣人。还从没真正了解过身上的神秘色彩如此浓厚的学者。一个接一个的梦及相关的解读分析真是令我这么个普通都市人大呼卧槽。不过其对潜意识的认识以及理性世界之外的察觉确实颇有道理。根深蒂固的神学背景也让荣格直接就从神学上嫁接起自己的理论,也不考量实在的历史起源,于是值得学习的也只有他的部分概念了。
●就一神经病
●我觉得读不懂不完全是翻译的锅……荣格的作品本身就写的比较玄学……不过这个翻译的风格还和荣格蛮搭的?不知道荣格对于唯物主义怎么看待?他基于的认知好像都和唯物主义大相径庭,还是不能理解他的理论……很有趣的是,发现了荣格还曾问胡适先生关于《易经》的问题,荣格是真的喜欢中国和老子啊。
●很感兴趣荣格的梦 为什么不会忘记的很多,记忆很细,以及她对自我的冥想训练
●补标 荣格自传最有趣的译本 也是我会拿来对着德文版品味的译本
●精神分析大师的自我“精神分析”
●“我是我自己情绪的集成体,而我身上的一个他者是无始无终的石头”这本的翻译我真的要读三遍才懂,无语
●他是怎么样的能力可以把年轻时候的各种事情看得特别通透而毫无迷茫失措的表现,仿佛一直跟着自己的心意走,勇敢孤独,毫无负担。
●极为美妙的阅读体验,倾听荣格在83岁时讲述他一生的故事。"我的'隔墙'一目了然,是独特之处。"地球上有74亿多人,每个人注定要走自己的独行路。知道这世上有人走着他的路,我们就增添了活出自己的勇气。"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我同在。【诗23:4】 "
●翻译辞藻堆砌,增加了读者的理解难度和成本,这类书的翻译应该注重内容的可理解性可读性吧。而且居然还有缺乏主语这种低级病句…我真是醉了。意思都没捋顺,炫什么技啊。故作文艺的油腻翻译
温度计本身没有冷和热,所以它能准确判断冷和热。其实所有人都有多重人格,比如你理想中的自己、你鄙视的自己和当下的自己,精神分裂的人是极大地被多重人格影响,大多数人则是时常被自己其中的一两种人格所左右,比如冲动,比如发怒,而一些大成者,或日常自省,或打坐冥想,或观照内心,总之殊途同归,是跳出现有状态,仿佛以上帝视角从第三方角度去观察自己的心态起伏,从而不断调整成就自我。
《荣格自传》读后感(二):生命如烟花一样短暂
看自传感觉人的生命如此短暂,虽然八十多岁高龄的荣格,一生的过往也如在昨日刚刚发生。
因为看了荣格的《寻求灵魂的现代人》一书,非常想深入了解作者,本书三分之一的内容都是梦境的描述,真的觉得无趣,荣格作为心理学家,对梦的回忆深刻,可惜我虽有一定共鸣,却感觉有些虚幻,当然可能是我的领悟力不够吧。
最让我感兴趣的是荣格在美国和非洲旅行的描述,虽然篇幅不长,但再现了工业影响之前,美洲印第安人以及非洲人生活趣闻。
另外书后附上的荣格与妻子及弗洛伊德等人的信件,或许更真实的反映荣格的现实状态。也说明凡是有所成就的人,一定有很强的进取心和好奇心。
因为近期读过另一本自传《昨日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斯蒂芬 · 茨威格自传,对这两部自传稍加比较一下吧;两人同样对东方文明有兴趣,或对东西方的文化分析后,对西方文明进行了反思;他们同样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荣格虽然服过兵役,但并没有过多提到战争影响,只在梦境里一笔带过,这或许跟荣格的患者群体有关吧;茨威格的自传非常精彩,他生活受战争影响起伏较大;两人都在自己领域名人,描述了他们与之交往的人物,正是群星闪烁的历史人物跃然纸上。
《荣格自传》读后感(三):闯入永不流逝的世界
“我总觉得人生如同从根茎上长出来的植物,其本真的生命隐而不现,蕴蓄于根茎中。沃土上可见者只维持一夏。然后枯萎,昙花一现。若思索生命与作物无穷往复的生成与消亡,会得出对虚无这种印象;但有什么变易不居、存续不绝,我从未失去对它们的感受力。所见英华消逝,根茎持存。”
荣格把心理类型大致分为外向与内向两种。又根据心理的四个功能——感觉、思考、感情、直觉配合内向,外向把人的性格归纳为八种类型。
荣格是个热衷于发现内在精神世界的人,属于内向直觉形。这类的人大多是幻想家、艺术家、神秘主义者...他们的无意识、直觉异于常人地活跃,所以或许旁人看起来诡异、稀奇古怪。如果他们受控于潜意识的幻象不能自拔,幻想信马由缰脱离生活实际,就有可能产生精神问题,成为疯子。
荣格一生发过的梦多得他自己也数不清,在20世纪10年代的时候还经常出现幻觉,最神奇的幻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预言,脑海蹦出无意识的声音和画面更是家常便饭。不过荣格很幸运,他没有沉湎于幻象。用自己的理论勇敢地面对内心的无意识,不是诺诺是从,也不是压抑。
尼采是无根的浮萍,他最后疯了。荣格意识到消逝的都是英华,根茎会持存。他成功抵御了无意识的洪流,还发现海水下深藏不漏的亘古的人类集体无意识。
《荣格自传》读后感(四):他逃学、打架、放火、傍富婆、出轨、弑父……但他是一代心理学大师
一、
12岁因为不想上学,得了一种奇怪的病,每逢上学都晕倒。于是休学一年之久,每天在家玩耍不要太开心。
为啥又去上学了呢?
因为有一次听到爸爸和朋友聊天,朋友的大意是:
你家条件也不怎么好,然后儿子还得了这种奇怪的病,以后会很悲惨吧……
听到这话,他就康复了,逼自己上学,并努力学习去了。
接着考上大学,报考赚钱的专业,期间兼职卖二手货赚生活费……
后来,他成了有名的医生,并指出自己逃学晕倒的病症为心理应激反应:
不是真的生病,只是不想上学。
所以!要不是家里穷,谁要拼命学习啊!
要不是家里穷,谁要卖命工作啊!
二、
上学的时候,因为老是考第一,被人嫉妒。不爽,于是之后就常年考第二。
但还是不招人喜欢,总有人挑衅他。
终于有一次她不想忍了,死命把对手打到毫无招架之力。从此再也无人敢招惹。
想要无敌,不仅要不在乎第一,想考第二就考第二;
还要能要么不出手,一出手就置人于死地,无法反抗。
三、
他小时候喜欢玩火。
还命令小朋友必须保持火堆一直不灭。
不知道他有没有听过玩火的小孩晚上会尿床这种恐吓。
反正长大后他对世人说,玩火这种行为是某种神秘的感应,感召他获得天启。
大家都不明觉厉。
好好好,只要你牛逼了,说什么都有道理。
四、
长大后,他娶了个有钱的漂亮女人做老婆,生了一堆小孩。
住着老婆的别墅,开着老婆的游艇,然后睡了自己的患者,而且睡了一个又一个。
后来,情人也变成了牛逼的心理学家。后来还拍成了电影。
你看,无论渣成什么死样子,只要有一技之长特别特别长,就能在历史长河里留下印记。
当然,连同各种桃色、黑色一起。
五、
小时候,他看不上自己的父亲,觉得自己的父亲囿于自己陈腐的知识,从未获得真正的顿悟。
长大后,他有了一个颇有争议的前辈,他为前辈辩护,支持前辈,终于,变成了父子一样的师徒关系。
师父说,性是人类一切心理的根源,弑父娶母的俄狄浦斯情节,是心理本能。
他不能苟同,于是和师父翻脸了,创建了自己的学说,这对他的师父来说是个重创;对他自己而言,最终把他送上了一代大师的宝座。
他的师父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他就是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荣格自传》读后感(五):他和自己作伴,思虑不停,纠缠无休……
文/沐白
他是瑞士心理学家,更是20世纪世界心理学界、与精神分析之父弗洛伊德同一时期影响深远、举足轻重的开山级人物,他的一生思想博大精深,著述浩繁,创立了荣格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命名了“原型”、“情结”的概念、把人格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层,同时又主张人格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种人格,即是在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回头看,他的理论和学说无论在当时还是如今,在世界心理学研究领域都同样影响深远、意义非凡。一位83岁的耄耋老人、心理学家、心理分析学的创始人,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如何用手中的笔和纸,回忆自己博大精深传奇的一生?
“我的一生,是潜意识自我实现的故事”!这是本书的第一句话,更是这位心理学先知自序中的开场白!如他所言“与其做好人,我宁愿做一个完整的人”、“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都是在整合他童年时代就已形成的性格。”这位出生于1875年瑞士博登湖畔凯斯维尔乡的世界心理学界的伟人,终其一生都在找寻自己、整合自己,他不停地向内、向外探索,与自己作伴、思考、提问,与自己的潜意识打交道,更与整个人类的潜意识打交道。
瑞士莱茵瀑布高处劳芬宫里的牧师楼,是他最初记忆里的地方。大约两、三岁的记忆里,园圃、牧师楼、榉木小屋、教堂宫殿、莱茵瀑布和教堂司事的农庄、似乎是再早些记忆力树荫下的童车和餐室的温奶,都如同记忆的孤岛似无联系、飘忽不定又斑驳而奇妙。之所以看完他的自传后首先写下这样一段最最不起眼更不太重要的部分,是因为直到把这一本厚厚的自传看完,才发现他的一生中,仅有这段生命最初看似飘渺奇弥似有若无的记忆时光,才和我们大部分的人有些许相似!我想要提醒自己的是,日后他漫长厚重的一生中,这样纯洁静美、单纯宁静的生活体验的部分,再不会有!!!这样与世间的大部分人所同样的毫无思虑的部分,也在不会有!
不能否认的是他的一生是如此的奇异、独特、无人能够效仿或者做到半分。无论是他的童年、少年还是他的大学时光,他都是如此的另类怪异格格不入、灼目而独特,使我们在这世间再难找到一个与他相似的人!不满四岁时,他不顾家母的阻止,对渔夫捞起的从莱茵瀑布冲下来的一具尸体感兴趣;也在这个年纪,因隐约感觉父母的婚姻有麻烦而以此患病全身湿疹,便开始焦灼不安不能入睡;小小年纪母亲的久不在身边,那些关于”爱“和”母亲代表的女性基质“一直让他满腹狐疑,但他更说不清”父亲“对他到底意味着是一种可靠,还是无能?黑夜捉摸不定,他也焦虑莫名,只有家母曾教的一篇祷词每晚念诵是他乐意做的事,因为这样可以给他某种舒适和安宁;父亲也在静夜为他唱歌,是关于耶稣的国父之歌,这些歌也总能让他平静;这是他的信仰里最开始的“我主耶稣”,一个和善之“主”并令人舒适和平静相处的部分,可是,当小小年记的他头脑中突然冒出“我主耶稣”和“摄食者”、撒旦的恶,以及“我主耶稣”的惩罚,信仰的平静和舒适便就此中断。他开始猜测和畏惧“我主”,并一发不可收的陷身于思维的灾难性后果,森林里乔装打扮的“耶稣会士”、那些穿着黑色长袍带着宽檐帽的黑衣人让他害怕,有某种预兆显示他的“冥府之梦”却悄悄造访一个3、4岁的孩童,向他透露着尘世间的某种神秘,如同一种进入黑暗王国的仪式,他的精神生活无意识地开始了!
六岁时,在巴塞尔的博物馆中,除了看那些动物标本,他更是对橱窗里裸身持无花果叶的古代艺术品陶醉地瞠目而视;也是在六岁,与母亲一起来到一座天主教堂,他的好奇心混着焦虑,在台阶上绊倒是下巴又撞上刮削器,鲜血淋漓喊叫不止,他觉得这些都与天主教堂和耶稣会士有关,于是累年不再踏足天主教堂。他开始跟着父亲学习拉丁文、缠着母亲给他朗读旧童书中有关异国宗教、梵天、湿婆的部分,也许这是他的“原始天启”?入学之前的识文断字,也让他后来觉得学校的课程变得容易、领先于他人。另一方面,他少年老成、高度敏感、极易受伤和只身孤影,他总以自己的方式和自己嬉戏,曾热衷于搭积木,又疯狂地用“地震”摧毁他们;曾无休止地描画征战场面、围攻、射击和海战,并且在思绪里信马由缰;7岁或者9岁?他喜欢玩火,在巨石垒成老墙隙间形成的奇异洞穴,只有他的长明火才类似于“圣火”,其他孩子要帮他始终绪火并必须让火堆永远不灭;他坐在独属于他的石头上游思浮想:“我到底是谁?谁又是我?”这个问题让他穷尽思绪、忐忑不安又迷离神往;在那些因父亲神经过敏、母亲病体恹恹而让他备感压抑、困痛的时刻,他总在无人看见他时悄悄登上阁楼、爬上房梁,那里有他细心安顿仔细包裹的小人,是他亲手雕刻的小人与他精心粉饰过的小人的光滑石头!他时不时地悄无人看到时登上阁楼隐秘地端详他们,并每次再放进一个密密麻麻写上什么的小纸卷,他把只有他自己才知道的密码郑重又隐秘地交给小人保管!少年岁月,如同不可言说的阴森王国,小人也勾魂摄魄,这是他无人知晓、永不泄露的秘密,此后他便重新获取新的安全感,那些焦虑之事、不解之事、万事皆生。
不知道用宗教的影响和本身的敏感来解释他的特别与怪癖是否恰当?荣格的一生,无论是他的家族,还是他的出身、思想和学说,都与“梦境”、”神“、和某种“秘密”有着巨大的渊源和关系,这些因素如同一条线索,牵引他一步步跟着思绪成为了后来的自己。论出身,他出生于一个在当地应归入特定的社会“阶层”、有头脑的一个家族,坊间传说他的祖父是歌德的私生子,他是新教牧师保尔.荣格之子、卡尔.古斯塔夫.荣格之孙(荣格与祖父同名),他的所有家人都与宗教和“神”有关。他的两个叔叔和6个舅舅都是牧师,就连外祖母也是有担任的神职人员。这样的出身,对于一个像他父亲一样虔诚的基督教信徒而言,也许可以安稳而平和地度过一生!可对于一个受过“某种天启”、从小便开始遭遇无法言绪之事和神秘梦境、从而在意识中无法跟“我主耶稣”建立良好的关系、难以信服地审问自己、怀疑上帝的孩子,另一方面又被所有人教导必须毫无疑问地信奉上帝的孩子来说,内心的冲突和割裂必然不轻松!中小学时期的荣格因为上学的原因,开始真正认识到家庭的贫困和父母的为难,一方面,他讨厌学校无聊的宗教课、数学课和体育课,经常逃课,另一方面,他又可以在想写好作文时只要用力,就可以让自己的作文成为范文在全班同学面前念读,(尽管很多时候他的努力和优秀换来的是老师和同学们的对他如小偷般的不信任和怀疑侮辱。)不喜欢学校,他扔可以轻松让自己保持在第一、或者第二名,他更愿意一直地保持第二,因为第一名招来的更多的是他人的敌意和觊觎。他是乡下的孩子,城里的同学结成群找他打架,但他必然不吃亏,一次打到那些人再也不敢找他闹事;因此只要是他与别人打架,无论是不是他的原因,老师必然先找他。他虽然只是个十一二岁的学童,可他似乎天生对人心的复杂和恶了如指掌!但在老师眼里,他既狡猾又愚蠢,一反面是愚蠢的学生,另一方面又如同一个狡猾老练的老人。
与一个享誉世界的心理学科学家的名号相比,荣格首先是一位孜孜不倦、认真和眴的心理医生。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