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顾城的诗顾城的画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0-05-04 23:19: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顾城的诗顾城的画读后感锦集

  《顾城的诗顾城的画》是一本由顾城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20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13-9-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顾城的诗顾城的画》精选点评

  ●生命量不出死亡的深度

  ●谁能超越顾城,谁就是诗歌中的英雄

  ●八十年代初你也是个二十五六岁的汉子了,这天真起来无边无际的……难怪激流也容不住,只好死。

  ●你,一会儿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读诗还是要读本诗人,否则都不知道翻腾的意象在说些什么。真美啊。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明亮大眼睛,敏锐触角脆弱的生命。顾城是他,是他的名字,他的诗句。他的一生是一首长长的谶诗。每个人都想置喙,却无从下手

  ●冬天的孩子 冬天的情儿

  ●逼着自己静下来读一本诗集读读抄抄写写,果然还是好多读不懂,诗人脑回路就不是一般人。不过模模糊糊地觉得真想呆在诗中构筑的世界啊。纯净质朴,画也一样

  ●顾城的这种画是什么风格?我觉得很差。 诗纵然是好的,诗人想必非常的神经质

  《顾城的诗顾城的画》读后感(一):那时你顾城的诗 也学他总戴帽子

  因为麻油叶的一首(时间里的)一句歌词 看了这本书

  虽然之前也久闻 黑夜给了我黑色眼睛 我却用寻找光明

  诗集总是会很快速的读完 这本我却读的小心翼翼

  顾城的诗 顾城的画 每一段诗都有一副插画

  再加上顾城的经历 更让我迷这位世界级的伟大诗人

  那个与世隔绝土地 中土世界里的场景

  激流岛 我想我总有一天也会到达那个地方 但是我会打扰

  或者 只在远处看你一眼就好。

  《顾城的诗顾城的画》读后感(二):个人记录

  顾城的诗是很难学的,它有非常强的语义封闭性,是饱含赤子之心纯粹孩童般的话语,是纯美的极致。真正杰出的诗人固然是不被人所理解的,诗歌是诗人直接的内表露,无论写什么意象事实上都是在写有主体性的“我”。故此集子中最后一篇与其他篇里意象不同的——“粉碎”时代大禹被砍下的头颅或许也是可以解释的。

  但顾城把自己澄澈的心灵剖露给充斥昏暗现实世界,本就是非危险的一种行为。所以后来在新西兰所发生骇人听闻的,或许就是诗人无法接受现实与理想巨大差距而发生的心理畸变。

  而我经常把暗淡、含混、虚无的意象放入自己的文字中,因为我相事件不确定性和其背后时空关联荒诞性才是需要揭示解构的。

  或许诗人的确总是背负的太多,因为他们永远索求意义先锋者,所以真的,“ 谢谢,谢谢大家冬天仍然爱一个诗人”。

  《顾城的诗顾城的画》读后感(三):木匠,刨花,与爱

  “”我在那儿有块紫檀木,我给凿成个刨子,推到傍晚,就把刨花扫起来,送给邻居。“” 这是第一页,我没办法盯着这样的一句话自顾自微笑了许久,感动得稀里哗啦不留一言就翻过去。(呵,矫情 这紫檀木制成的刨子,倒也容易引人联想,它浑身定散发着某种“匠气”吧,或者,某种“诗意”。可那“刨花”确引起了我当下的某些浪漫情绪。那刨木的声音、味道、刨花飞扬的姿态如在眼前。木头独有的清香,薄厚都是质朴的模样。在与紫檀刨子的光泽打过照面以后,旋转,翻飞,落降,一地轻盈,满院木香。

  那,“刨木头”这一活动,在不同季节也会有不同的美感吧。 春季,刨出的是片片生机; 夏季,和着蝉鸣、月夜,清冷的月光下,粘着滴下热汗的刨花躺了一地; 秋季,刨花与落叶混为一体,萧索,沉寂; 最美的定是冬季,有大雪落下,静得出奇的院子只剩下一声声刨木头的韵律,雪花儿调皮地跳上在空中翻舞的刨花,来上一场圆舞曲。

  其实,看到顾城的这句话瞬间,我脑海中浮现的是这样的一番场景: 那是一个寒冷的清晨,冬日的阳光还在熟睡。17岁的顾城穿着白衣、黑裤(或许还戴着那顶白帽子),哈了哈手,提起那把紫檀木的刨子,站在院子里,深深地吸了口气。定神后,便站到那个固定的位子上去刨木头。 这似乎是一种神圣的仪式。他那纯净的眼中满是虔诚的光,握着刨子的双手,推出去又拉回来……温度已是零下,诗人口中呼出的哈气聚成了薄雾将其笼罩。随即,奏起了一曲悲怆的交响,时而沉郁,时而激昂。在这样的乐曲中,一切活动都是在以极缓的节奏播放。刨子的摩擦,热;空气的静谧,冷;交响的激进,动作的慢放,如此强烈的冲突与对比,怎能不让人迷狂?

  顾城那送给邻居们的刨花,应该都逃不过烧火的命运吧。可是,为什么突然令我觉得,“送刨花”是一种极致的浪漫呢?刨花遇火的刹那,绽放的定是比世间任一种花儿盛开都美丽千万倍的光华。 我想,在寒冷的冬天,收到他拿给我的一盒刨花,我捧着,温暖微弱的阳光,那么一小束,照在精致或朴拙的木盒子上。若这人此刻让我嫁给他,我都会说“我愿意”吧。

  嗯,掐指算了一下,命里缺个木匠。

  《顾城的诗顾城的画》读后感(四):顾城的诗与画

  《顾城的诗 顾城的画》 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再版19次,装帧精致,排版精确,配以顾城的画,设计上来说,是极好的一本书。顾城的画是儿童画,又似抽象画,这是他的世界,不管你懂与不懂,他就是如此纯粹,他画他的东西,线条,黑白,天马行空,像婴儿的眼睛,诉说好奇,又极具矇眬。诗人,他有表达奇怪的权力,除去画,诗当然无须赘言,相对于诗来讲,他就是诗的化身,那是他的眼睛,他的心灵,他没有游离不定,一如既往的干净。顾城的诗,从不用赘语,不啰嗦重叠,不用心复杂。我相信,在作诗时,他不仅心无旁殆有感而发,更像是上帝牵着他的手,巧夺天工,作品便完成了。所以他写出了“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一代人》,他还写出了“树枝想去撕裂天空,却只戳了几个微小的窟窿,它透出天外的光亮,人们把它叫做月亮和星星。”,解释了星月的来由,当时年仅12岁,当然是诗作的天才。天才当然有点病的,顾城并不例外,他一直与世俗作斗争,试图与溶入,但他又脱离了,因此,对艺术诗歌来讲,他得到了胜利,他不仅活下来了,他的诗,也得以传承了下来。现代诗作里,很少有人不喜欢他的诗作,他的灵性与生俱来,诗歌不能模仿,甚至无法超越,但,诗,也可能将湮灭消失,灵与悟,也将在现代生活中慢慢打磨消亡。不是顾城不好,不是诗不重要,而是生活行近,事物终究呈现它的多样形态,读诗的人,也将渐渐地缺乏了想象力。比如我,全书读完顾城的诗,并没有感受全好与欣喜之处,只觉有些吃力,这种吃力是联想力的缺失,与现实生活哲学的偏差,我甚至呈现了“无用主义”的感慨,仅仅到了现今社会,我的无力感与钝悟感便呈现了。都市里的人,缺乏星空明月,更没有虫兽昆虫,绝没有坐看云起,伐木砍柴的景境,面对世界,我们麻木了,也绝想不出“人可生如蚊而美如神”,我们只能“与时间赛跑”和“风花雪月”“一起摇摆”,这样说来,顾城的诗,有可能也没能跑过时间。当代作家,冯唐的诗我认为更好,因他的诗长在当代,在当代生活的哲思,而顾城的诗,亘古不变的东西总有,即将要消失淘汰的,也不会少,但《墓床》永不会消亡: “人时已尽,人世很长 我在中间应当休息 走过的人说树枝低了 走过的人说树枝在长”。

  《顾城的诗顾城的画》读后感(五):诗与画尽在书中

  “云灰灰的,再也洗不干净。我们打开雨伞,索性涂黑了天空。”随意翻开书,出现的是一首题为《雨行》的小诗,此诗恰与过去多日的阴雨天气相呼应,不禁觉得应景又有趣,心情忽的被这么一丝“偶遇”变得明朗起来。品读《顾城的诗,顾城的画》,我总是这般随性,不特意只随缘。

  从书架上拿下它,捧在手上,我总会饶有兴致的看看它的“外表”,哪怕已经欣赏过无数次。此书主色调为灰色与米色,简单的颜色中透着一股平静。腰封上有着顾城孩提时与为父后的照片,对他生平的简介仅有生卒年月,印在作者介绍栏上的小孩笑着不知望向何处,这与对顾城简单的介绍融为一体,带给读者一个谜。腰封的背面有着顾城最著名的诗《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富有哲理意味的小诗更为此书增添了一份神秘,让人不禁想去了解这个人,去读一读他的诗、品一品他的画。

  去掉腰封,银色的小画印刻在宛如树皮的封面上,像是树上挂着一个精灵。书名的介绍采用中英文对照,白色的楷体印在“树皮”上煞是好看!书脊是中规中矩的书名、作者名、出版社,没有艺术字体也没有花里胡哨的图案,简洁的风格稳重又宁静。封底没有多余的文字与图画介绍,仅在左下角有棵小小的大树,附文:做全天下最好的诗集。如此脱俗淡雅的外表不得不叫人喜爱。

  此书采用的是锁线订,线装本总是会带与人一种古典的感觉,这与书的内容——诗与画互相映衬。翻开书是亮白的环衬,环衬的质感与封面相同,凹凸有序的设计与众书光滑的手感相比,显得格外与众不同。再往后走是扉页,扉页一如既往的简单,纯粹的书名配与顾城的画,清新又大方。书的版权页置于最后,扉页过后便是目录了,大概是想让读者带着封面给的意境快快欣赏别致的内容吧。

  尚且先不说顾城的诗的魅力,单就诗与画的排版也别有一番风味。画总是置于诗的后面,有时附于一旁,有时单独另起一页。这样的排版往往给人一种错觉,诗画是一体的,但又好像无关。诗与画浮于微黄的纸张之上,再看着诗后所题的日期——19开头的年代,有种淡淡的历史感的味道。全书各种格调总是这般恰到好处,不浓不烈,每一处设计像是无意实则有心。诗内容的编排也有几分趣味,总体上是以左对齐,但偶尔也有几首特立独行,或以波浪式浮现,或随意排列,不知是作者所为还是编辑的杰作,总之予人一种活泼可爱之感。

  随书附赠的书签也值得一提,灰白色调,方形样式,采用的是薄薄的纸张,或许这样能使书本免于硬书签的变形破坏。书签主体是顾城的画——《读书》。比起豪华的书签带,我更喜欢这种简单随意的“小纸片”。

  再来说说该书的内容——顾城的诗、顾城的画。他的画有些抽象又有几分孩子气,“歪歪扭扭”的线条构成了一幅画,有时,并不能完全体会到他画中的含义。看着有着诡异风格的画,我总会想到腰封那个三岁的顾城天真的笑,像是一个顽皮的孩子在纸上涂鸦。亦有人评价顾城的画是有灵气的,然而我更愿意用孩子的淘气来形容。简单精细的线条、纯真朴实的意象,一幅幅小画吐露着顾城的心声。

  他的诗亦如他的画那般简单而又“深不可测”。初读只觉此人想象力丰富,用词也极为朴素,若有自负者,但觉他的诗水平也不过如此。然而,细读,不禁让人惊叹。你会说“在早晨的篱笆上 有一枚甜甜的 红太阳”吗?你会和他笔下的小花一样相信“石块也会发芽 也会粗糙地微笑 在阳光和树影间 露出善良的牙齿”吗?你会和他一样当在集市上售卖春卷,亦摆摊售画售陶售书时感叹道“笑就笑 鸟会在你头上叫出画来”吗?读顾城的诗,我觉得他就是个纯净的孩子,正如陈二幼在编整《顾城文选》时说道:“顾城作品清澈见底,他好像从来没有长大,又从来充满最高的智慧,真正奇妙。”

  正如前文说道,全书对顾城的介绍极少,没有正面的官方的简介,有的只是顾城的姐姐顾乡写的编后记,以他人的口吻来谈一谈顾城这一生。对于这本书,我从来都不是从头往后通看,而是倚在桌边,随性翻开,今日与哪篇有缘便来读一读。我想这才是读诗的趣味。

  诗与画尽在书中,《顾城的诗 顾城的画》以其朴素、独特的装帧设计吸引了我,又以天真、富有灵气的诗与画让我着迷。读他的小诗《田埂》——路是这么窄么?只是一脉田埂。拥攘而沉默的苜蓿,禁止并肩而行。如果你跟我走,就会数我的脚印;如果我随你去,只能看你的背影。你看到他的孤独了吗?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顾城的诗顾城的画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