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全集》是一本由[英] 威廉·莎士比亚著作,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8.00元,页数:28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其实我不太能品出其中的好。一部分内容还是能感受到大师的风采。
●“特立独行的猪”有语,凡提笔英文不可不读莎翁。 目前在手该版第八册。奥瑟罗,安东尼与克丽奥特佩拉,辛白林,泰尔亲王配力克里斯。全书32开,419页,配合视频讲座需要,计划读完前两篇。
●站着看也能睡着的
●五 陀螺太好看了!语言一如既往,角色塑造也立体,特洛伊大背景下最后的王子的变化,克瑞西达的女性形象可圈可点,故事从战争中途开始中途结束都是很棒的设置,分别一场看的百感交集,这么小众好可惜。四世有点失望,四世登基历程写法之外亮点不多的感觉,有谋反一派角色间的对弈的上比较好看,父子首尾两段冲突效果不强啊,全靠自己脑补。另外这版把角色名和对话内容搞混好几次。
●哈姆雷特刷完
●一年半,终于读完,我个人的莎翁最佳:悲剧《哈姆莱特》、喜剧《皆大欢喜》、历史剧《理查二世》、传奇剧《冬天的故事》。
●粗粗看完一遍,不及细读,其中情节,放到今天亦不过时,其中词句,精彩纷呈。
●长者说,要读一点莎士比亚。小时候看过的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等印象早已模糊不清,接近60个小时把这31部戏剧一口气看下来着实过瘾。本来想着补补英国文学的课,却实实在在见识了什么是好的中文,朱生豪的翻译太让人惊艳了!
《莎士比亚全集》读后感(一):新的味觉感受
读完了第一卷。
久闻莎翁著作的地位和境界,真的拜读之后,才更深刻的感受到,众世性的评价着实是有他的缘由和依据的。尤其考虑到时间因素,四百多年前,很惊异于莎翁语言组织的丰满,对话设计逻辑的紧密,和内容中富有极深的哲思性。
第一卷里包括四部戏剧作品,戏剧性质作品并没有读过太多,内容的表现形式,情节设计,场幕变更等确实与日常读的小说类书籍大有不同。但读过后反倒很想亲临现场,看看这一场场戏剧被演绎出来的效果。
四部作品中,最喜欢《一报还一报》。
首先这是一个好故事,一个执法者严苛执法判定了罪恶,但执法者本身在执法中也触犯了同样性质的法令,建立在执法者地位公众形象之上的他以为一切可以得以控制,可最终还是被一直藏在暗处的公爵知晓原委、秉公处理。第二,喜剧中大量的内容富含哲理且耐人寻味,伊莎贝拉第一次去安哲鲁处为弟弟求情,两人的长篇对话,充斥着罪责与善恶,残忍与仁慈,灵魂与肉体的辩论;最精彩的莫过于公爵在监狱中对生死的论断和表述,精彩绝伦。
透过文字品莎翁,能写下这样的巨作,可见他本人对人性、对生命、对宗教哲学、对事态走势的深刻剖析和见解。
读的是译本,但是朱生豪先生的翻译文字也令人称赞。《一报还一报》中的押韵长诗,《暴风雨》《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的歌谣等,措辞精巧,意境真切。
继续读莎翁的其他七卷作品。待英语水平提升后,再去品赏下原作的味道。
《莎士比亚全集》读后感(二):新的味觉感受(4)
这一卷中,依旧收录了四部话剧作品,两部感情题材,两部历史题材。
《第十二夜》莎翁四大喜剧著作之一。故事情节并没有很特别,女扮男装,孪生兄妹,机缘巧合下的误会,真相大白后的欢爱…很多细节上和逻辑上经不起推敲。
《冬天的故事》略有小虐心的一部作品。嫉妒和猜疑心理着实恐怖,能轻易毁掉最坚贞的爱情和最真挚的友谊。哪怕共同经历过多少磨难和岁月,只要食了嫉妒的恶果,还是会撕裂坚固的感情基底。作品中里昂提斯因着嫉妒和猜疑,害了自己珍爱发妻受尽人间疾苦,逼死了自己的儿子,抛弃了自己的女儿。波力克希尼斯,本以为哥们是个头脑清醒,明辨是非的主,却也接受不了自己的儿子和一个牧人女儿的爱,甚至要加以酷刑对待。爱情虽然是生活中的调剂品,但选择爱人与被爱是世上最纯洁和温馨的事情,却因丫的一时脑残而险些酿成大祸。最后得知牧人女儿是公主身份,才又有了转变。最后,原已死去十几年的王后其实尚在人世,结局大喜。莎翁在这些感情戏中设计的磕磕绊绊与曲折纠缠,真是,绝。
《约翰王》原以为这部作品中也都是歌咏感情,直到读到这一篇,发觉,终于换了汤药。但同样的,虽然换了历史题材,却依旧翻转不停:为了土地与正统的继承权,法兰西与英格兰互掐互战,而又喜结连理,因着一位宗教主教的口径,转而再掐再战,今日敌伤八千,明日我亡一万。最终,该死的不该死的,都死了。尤其有个神奇小伙的存在,亚瑟,哥们好不容易逃脱了被赐死,却又自己作死跳城墙摔死了,结果约翰王丢了威望与诚信,悲剧结局。醉。
《理查二世》也是个偏悲情的结局。原本铁腕政权管控国家,却被推翻篡位,后续落得怯懦被囚,死于狱中。简单查了下,这部作品背景也是根据实际历史做了改变,人物和主历史事件也都能找到映射的历史依据。但莎翁以话剧形式再做展现,确实有魄力和实力。
总体而言,这一卷,比不过没有之前几部读后的惊叹与欣喜,但毕竟是大家之作,还是充满敬意的去阅读感悟。
继续第五卷。
《莎士比亚全集》读后感(三):新的味觉感受(2)
读完了第二卷,四部喜剧戏剧作品。
《错误的喜剧》篇幅不长,但是剧情辗转,虽然在现实中一定不会发生,但搬上舞台确实是蛮好玩的剧情。两组双胞胎兄弟因海难分开,长大后机缘巧合的出现在一地,数次串场下演绎出各种巧合与矛盾,最终不单兄弟相认,而且救了父亲寻得了母亲,一家团聚,喜剧收尾。
《无事生非》,读的有些难受,尤其黑色婚礼现场一幕,剧情太狗血,实在不忍深思,一段美丽的感情竟然被作贱,确实感受不佳。不过,既是喜剧自有喜剧的收尾,最终拨开云雾见青天,查明的误会原委,相爱的人终成眷属。
《爱的徒劳》剧情不再赘述了,很喜欢里面的俾隆,一向记不住名字的我记住了这个名字。哥们聪颖善辩,不趋炎附势,有主张有主见,虽然在爱的女人面前也变成了个傻子,但除了这点以外,身上倒有很多笔者很喜欢的特质。
《仲夏夜之梦》名字真好。四条故事线同步延伸,相互交叉演绎的一段喜剧,过程中被错下魔药的拉山德转念追海丽娜,并在赫米娅面前撒泼那段,仅次于《无事生非》中克劳狄奥闹婚礼现场。
莎翁笔下很多剧目里,角色都有着共同性,尤其男性角色,很多人出场信誓旦旦着起誓,爱情不过是迷茫的人在生活里寻觅的苦果,是懦弱的人在苍穹下寻找的庇护之类,但后续,却都沉沦为爱情的囚徒。第一卷中《维洛那二绅士》里的凡伦丁,二卷《无事生非》里的培尼狄克,《爱的徒劳》里的俾隆等人,都是这个路数。中间的转变略显直接,但也饱含戏剧性。不过,如果现实生活中,真的可以如此神奇,我到也想活在莎翁的笔下,看是否有那样的一个姑娘,让我也扭转想法,放下誓言。
莎翁,一定是个情场高手,虽然暂时只读了两卷作品,但情人之间的情话,书信里的情诗,柔情似水,含情脉脉,恰似春风送暖意,秋韵拂红叶般,字字吐情,句句窝心。佩服得五体投地。但,同时也深感朱生豪先生的文字功底,能将那么美的文字也译的情意温存,韵律得当,还能以古文平仄行诗,更是让人钦佩至极。都是人才。
继续读莎翁,继续练英文,后续读原著。
《莎士比亚全集》读后感(四):新的味觉感受 (5)
这一卷里,只附录了三部话剧作品 ,《亨利四世》上下篇,《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
亨利四世中,对个人形象的渲染场景设计了很多,人物形象从中体现的确实更加鲜活,能通过文字很清晰的摸到每个人物真实的样子。但,内容量上对整个故事线的推进似乎并没有起到很大作用,因聚焦场景细节,反倒在全局上有臃肿和赘述的感觉。
上下篇中,对福斯塔夫的印象最为深刻,虽然这算是个丑角。拖欠借款,欺诈妇孺,口无遮拦,肆意吹嘘,胆小如鼠,好吃懒做,很多恶习的集合体。不管是上篇中他们去劫财失败后的信口雌黄,还是下篇中征兵中的油腻贪婪,很多内容堆积下,把这个形象展现的很丰满。能幻想到,为了骗大家自己多么勇敢战退了诸多对手,而刻意将自己的刀砍出豁口的场面,虽是丑角,但表现的很鲜活。
亨利五世,这个算是浪子回头的角色,曾经放荡不羁,跟着福斯塔夫等人作恶多端,因战事爆发,悬崖勒马,征战沙场,在四世归西后登基。是个高富帅洗心革面回归正道的成功典范。
文中还多次提及到异教徒,基督教等,主教还有权征集兵力,大背景应该是在中世纪,思想未开悟,宗教改革前的黑暗时刻吧。
《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出场人物有点多,慢慢读下来才捋清楚人物间的关系和人物角色。
这部,简直就是对女性形象的摸黑。
内容的前2/3,因海伦,一个希腊有夫之妇,又倾情与特洛伊一位高富帅王子,跑到了特洛伊与情人缠绵,而挑起了希腊人和特洛伊人的战争。当然,在那个时候,生活不检点或以卖身为生的女子也并未遭到时代的蔑视或摒弃。
而这部作品的题目种的两位,克瑞西达自称见到特洛伊罗斯第一眼便动了心,两人建立关系第二天,克瑞西达作为人质被带到希腊大营,结果,当晚又看中了希腊的一个小奶狗,还把特洛伊罗斯送的信物给了人家,介个女人,介个剧情。最狗血的是,这一切都被想来看望克瑞西达的特洛伊罗斯看在了眼里,就有些狗血加虐心。莎翁老爷子流皮了。
然后,战争不断,死亡不止,特洛伊的战神被希腊人阴害,特洛伊人义愤填膺。
所以,感悟是,要么找个简单单穿的人低低调调的过活,要么就自己一人独守起身享受生的魅力。
还有三卷,择时继续。
《莎士比亚全集》读后感(五):新的味觉感受(6)
莎翁的作品第六本,内附四部作品,最著名的当然是《罗密欧与朱丽叶》。
写今天的感受时候,心情不佳,带着很大情绪。
读过这几部作品,对人性的感知和感触更加深刻。
本就不满这个肮脏无聊的世界,不屑这群无知愚昧的人类,加读了莎翁大爷这本著作后,厌恶感更加深刻了。
《科里奥兰纳斯》中,男主马歇斯,英勇无畏,骁勇善战,不喜吹嘘炫耀,不愿把持权贵,但在外人眼中这是骄傲的表现,是不屑与众人融合一体的提现,最终,再两位傻缺护民官的教唆下,马歇斯被流放。民众的愚昧和无知在这个过程中彻底尽显,护民官的狡猾和自私也提现的透彻无疑。所以马歇斯被流放后的投敌反杀简直大快人心,只不过,最终他还是没能抵挡住人心冷暖亲情使然,最终放过了那群曾伤害过他的无知群众。可惜,如若我是马歇斯,血洗屠城又何妨,欺骗背叛这样的事和人怎可留他在世逍遥快活。惜哉!
《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老泰特斯,征战沙场,忠贞对主,无愧于民,膝下爱子爱女,光鲜背后虽也有血痕累累,但至少权势威严均在。但可恨于非善类作祟,泰勒斯的儿子遭遇陷害,女儿被人糟践,自己也痛失手臂,几乎沦为阶下贱民。反杀的设计还是充满的人性的善,对恶人的惩处和愚民的态度还是太过柔和。戏剧终归戏剧。恨哉!
《罗密欧与朱丽叶》这篇,大家都应该极其熟悉,不做过多赘述了。痛哉!
《雅典的泰门》泰门,慷慨一生,在自己需要求助时,世人却毫不施善,人性自私自利的恶习提现的淋漓尽致。想到前几天看的文章,善良到底做错了什么,一位40多岁大哥一直捐助山区孩子读书,因为自己重病进了ICU而断了两个月的援助,后来联系上对方后反倒被质问和辱骂:你已经答应了资助我们为什么不给钱?!人类啊,太tm累了。爱也好善也好,哪有真真正正的绝对输出和供给,哪能接受的心安理得理所应当?!尊重是双向的,善也一样。泰门最终自己死在山洞中,不问世事,对事实已经绝望。悲哉!
有时想想,人啊,真的是肮脏又可鄙。
三体里形容人类:虫子。是的,我也是虫子中的一只,并没有比别人高贵。但,厌恶还是厌恶。
我想要的,还是最纯粹最简单的。
也许悲观,但还是那个观点,坏人太多,世道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