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内在疗愈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04-27 23:01: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内在疗愈经典读后感有感

  《内在疗愈》是一本由[法] 克里斯托夫·安德烈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2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内在疗愈》读后感(一):冥想 美好

  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联想到宫崎骏动画中那些让人松弛下来的画面音乐生活中那些琐碎焦虑,不接受逃避,此刻都能暂时的搁置,中只有和煦的光,与温暖的拥抱。我想现在的人们,应该都需要这样一部书,这样一种能够自我放松,和解的心境,很多人被生活折磨的对未来没有了期待,而这样的一种自我治愈,无疑又会让人们内心强大起来,有了继续积极努力动力,我很喜欢这样类型的,增长内动力的文字,我也需要这样一种力量

  《内在疗愈》读后感(二):只有你自己才是自己的医生

  关于心理治疗的书多以哲学基础展开,本书《内在疗愈——人这一生,终究要与自己和解》也不例外

  本书框架十分清晰,且内容简洁易懂,没有过于复杂案例病例分析作为初学者,是比较容易获得本书的精髓的。

  书中从发现问题、自我和解、自我绽放和自我救治四个方面阐述整个内在疗愈的过程作者清晰指出,心理问题的普遍性特殊性,并具体化分析不同程度心理问题如何缓解。例如通过冥想的方式实现自我接受,更加了解自己,尊重自己,与自己和解,从而减少自责负罪感、过度思虑恐惧死亡或衰老情况出现,即使情绪出现也平和地接受。接下来,实现自我绽放,可以通过自我揭露的方式,试着欣赏自己的不完美,并以感情同化、理解他人为基础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最终实现自我救治,拥有明确的价值观和生活目标,并不断反省思考、进化。作者提出自救方法包括:意识相信自己自尊自爱行动上不封闭,多解压。作者作为医生,也指明了他对患者建议

  此书与市面上关于心理问题救治的书有一些相似之处,比如从死亡与他人关系着手,开展自我和解。此类书籍一般以哲学及仰为依托,帮助对方发现自己,明确目标,找到自己生存的核心力量。此书的优势在于,不单单未将心理问题和某种病症进行非常明确的区分,从某种角度,这样的方式是有助于患者接受自身状态的,这种非绝对化的表达我十分欣赏。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有时也会因为害怕在自我展示过程中被否定不自信甚至自我怀疑事实上,在日常交流中,我们应该借鉴作者提出的观点,在明确自己意图情况下,与对方进行良性沟通,并以积极的方式和情绪结束对话,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同样是缓解自身情绪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另外,我始终认为,每个人生存的最终目都是为了探索自己,所以,无论何时,明确自己都是十分重要的,清楚知道自己的需要、渴望、欲望、自身价值,这是我们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进而将自己真实的想法合理地表达出来,呈现出一个立体的自己。

  哎,说起来容易!

  《内在疗愈》读后感(三):和解,即是成就自我

  看这本书,一定要在心态非常平和的状态下看,否则很容易觉得枯燥而看不下去。内心平静,跟随着文字慢慢的思考,才能体会其中的含义,有所收获。

  这本书由豆瓣9分心理学大师,克里斯托夫·安德烈作为主编,其中涵盖了15位在心理学领域有一定成就的心理学家对于人的内心各个方面所带来的负面情绪的看法与建议,并有多项案例分析。

  看完之后觉得有些许意犹未尽,人,真的是一个很神奇的存在。大家差不多的肉体下,内在却是不尽相同的灵魂和思想,了解自己就如了解大海,说不完也道不尽,总有产生疑惑的时候。

  对于常见的生活情绪,读完这本书,能够找寻到面对生活中种种负面情绪的处理方式。在很多人会产生的紧张、尴尬、恐惧等情绪问题中,心理学家们会带着病者剥析其情绪的来源,与病者的沟通中,让其正视自己的情绪,而不是一味的逃避,因为逃避本身也是一种负面的情绪。在看这些案例时,我也不断的反问自己,我有这种情绪吗,我能克服吗。答案是能,因为能够救我们的只有自己本身,而书中的各位心理学家已为我们提供了救赎的途径,需我们细细的体会。

  如果说我对于成人对自己本身情绪还有一定了解,并对书中的的疗愈过程还比较能理解并相对容易实践的话,那么对于儿童的心理我是比较陌生的,但恰恰也是我最缺乏的。随着网络的发达,以前无法广面传播的事件也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到达我们的视线中。每次看到关于儿童教育而引发的问题,总是忍不住心疼。有的父母是孩子的靠山,有的父母却是孩子的噩梦,还有很多家庭即使没有狗血的事情发生,却依旧让孩子成为了人格缺失的人。三岁见八十,诸多心理研究都表明,儿童时代的影响将伴随一个人的一生,很多人能够处理好自己与父母、伴侣、朋友同事之间的关系,却唯独不知如何教育自家小孩。在本书中,有2个章节专门讲述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与教育方式,刷新了我对小孩沟通方式的认知,小孩是最脆弱也最直接的,大人的不恰当对待方式,很有可能让一个小孩的人生发生巨大的改变。

  对于工作中的情绪问题,我也在书中找到了克服的方式。工作是构成我们生活的主要部分之一,我们的成就感、自尊心、人生价值都需要在工作中得以实现,工作中的情绪如果不能自己化解,99%都会被带到生活中,影响我们整个生活的质量。

  我一直在想,情绪从何而来,就目前来说,我认为情绪由“我”产生,这个“我”有伤心有快乐,有信心也有沮丧。“我”的认知投射到具体事物上,便成为了显而易见的情绪。而看了这本书之后,我不得不诚服于这样一个逻辑:事物带给我们的影响,不是取决于事物本身,而是自我对事物的认知。只有通过内在的疗愈,与“我”和解,才不会困于生活的琐碎,也不会挣扎于世间的无常事情而无法自拔,而是拥有一种内心深处平和的力量。

  人生,是在“我”中成就,也容易在“我”中毁灭,与自己和解,找到与“我”的平衡,才能成就自己。

  《内在疗愈》读后感(四):自我疗愈之路

  世上当然不存在从未遇到过挫折的人,也不存在毫无缺点和弱点的人。我们总会将别人表现的光鲜的一面当做ta的真实,以此为标准来衡量自己,最终苦苦吞咽由此滋生的消极情绪。法国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夫.安德烈带来的这本书《内在疗愈》是一种安慰剂,它能化解我们心中的忿忿不平。

  他在序言里就大大咧咧地说,“心理医生也有‘病’!”心理医生的身份也并不是困难的挡箭牌。他认为一名好的心理医生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稳定的情绪,还需要历经艰辛并最终克服它——这使得他们更容易做到感同身受。亲身经历过痛苦,才能更理解别人的痛苦。

  因此《内在疗愈》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和生硬的术词解释,有的只是心理医生们亲切地分享面对心理问题时的实践经验和心路历程,简言之是犯“病”和化解心魔的过程。从常见的精神紧张、焦虑及抑郁,到嗜毒癖和虐待之类严重的心理问题,他们都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和避免重新陷入这些问题的方法。这些具体措施,都是他们已经尝试过亲自验证过其实用性的。

  本书的编辑脉络十分清晰,分为四个部分:从小处心理问题着手,到自我和解与自我平衡,修复了自己以后,再修复自我与他人的链接(人际关系),最后是全书总结章自我疗愈——只有你自己可以救自己。

  我对《自我揭露:欣赏自己的不完美》一节感慨颇深。作者布律诺.科尔兹是一名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医生,他分享了被邀请介绍专业研究课题时的经历。他为不能做到完美的演讲感到焦虑,进而产生了各种不快的情绪和消极思想。但他没有被这些负面情绪打倒,而是仔细分析这些情绪和念头(“认知重建”),并系统地逐一消灭掉它们,替换成更现实更积极的思维方式(“替换思维”),从而更安心地面对接下来的工作任务。

  以下为他进行认知重建时使用的表格。

  “产生的情绪”的百分比——对该情绪的感觉程度

  “自动产生的念头”的百分比——认为该念头的合理程度

《内在疗愈》p117

  人会产生掩盖或隐藏缺点和软肋的欲望,但实际那都是人类的本性而已。若要强行解释,则会越描越黑,加剧了场面的混乱复制和个人的苦恼。科尔兹认为如实讲述自己的经历,放弃为解释失败寻找外部原因作借口、承认自身原因是最好的。自我揭露有四个好处:1、终结掩饰缺点和失败引发的压力和痛苦,2、可以尽情向人展示不完美的自己,3、可以得到别人的帮助,减少孤独感,4、能够自如地谈论自己的强项和成功,不再担心别人看破隐藏的缺点和失败。

  我认为这是面对心理问题时自我疗愈的精髓之所在,承认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也许最后也并不能解决这些问题,但我们可以放下它,不再纠结于它,而是去把握自己擅长的部分,为自己的进步和成就感到高兴。不完美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内在疗愈》读后感(五):《内在疗愈》:与心灵深处的“Ta们”和平相处

  法国象征派诗人保尔·瓦雷里说过这样一句话:“人因其外表而各自不同,又因其内心而彼此相像。”身处信息时代,工作节奏不断加快,工作压力陡然增加,人际关系千头万绪。而成年人的世界里,各自往往都是“泥菩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作业”要做,当我们想要找人倾诉或者有求于人时,对方没有回应,其实未必是人家不愿意,大部分时候真的有心无力。一个真正成熟的人,更加懂得要做自己生命中的摆渡人,自我消化往往比四处倾诉更靠谱。既然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正在经历或曾经经历过类似紧张、烦躁、痛苦、恐惧、焦虑、抑郁等一种或多种问题的叨扰,那么究竟如何接受这些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如何有效地自我消化呢?

  《内在疗愈:人这一生,终究要与自己和解》(以下简称《内在疗愈》)是一本由15位经验丰富的心理专家通过自我揭示,结合多年的咨询实践经验,针对包括自己在内的大多数人共性的心理困扰,给予看待这类问题的专业视角以及具体自我训练和疗愈建议的书。大多数人,无论是何种角色,几乎都能从书中找到自己内心正在经历或曾经经历过的负面障碍,而且越是阅历越深的人,越会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明澈感。

  身处这个日新月异的商业环境,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正变得更加容易焦虑、紧张、敏感和抑郁。似乎谁没有一点“小心事”,就不是一个努力上进的现代人。书中告诉我们,世界上共分为两种人,分别是目前有心理问题的人和曾经有心理问题的人,包括心理医生也不能自我免疫。与其深陷负面情绪不断自我压抑甚至坐以待毙,不如学着主动接受并观察现时的这些状态,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思维模式从感性过渡到理性,帮助自我完成内在疗愈。

  《内在疗愈》中的数位心理专家结合自我实践与临床验证向我们诚恳地介绍了多种心理疗法和具体建议。书中指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和缺点,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和脆弱的一面,与内心深处的Ta们和平相处,进而获得自我平衡是有法可循的。

  很多时候,在家庭中、在孩子面前,在职场中,我们被要求扮演情绪稳定、心态积极的成年人。而事实上,谁不是内心数次崩溃,再爬起,再崩溃,再爬起……仿佛这就是生活当中的常态。我们试图想方设法改变并且抗争,反而愈发觉得心力交瘁。心理学研究表明,从长远来看,与自己内心体验的斗争绝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奏效,因为我们很难直接且长久地改变自己的看法和情绪。那么面对生活中的这些负面状态,我们如何才能迈过这道坎,做到不消极,不纵容呢?

  v 分辨自我&自己的想法和情绪

  书中告诉我们,我们的状态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其中状态包括我们的想法和情绪。《内在疗愈》中的一位心理医生亲述了自己初入职场遭遇职场欺凌的经历,在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作者陷入了“我一无是处”、“我将一事无成”的负面状态中不能自拔,内心承载着莫大的悲伤和痛苦。

  在情绪管理当中有一个著名的ABC法则,其中A代表客观事件,比如初入职场遭遇欺凌这个客观事实;B代表我们的大脑对这件事情产生的想法;C代表由这种想法引起的主观情绪。而情绪会最终作用于我们的生活/工作状态以及身心健康。人类的大脑就是一部不停歇产生各种念头的机器,大部分人对自己的念头深信不疑,然而,书作者明确指出,想法并不等同于现实。

  心理专家们介绍了多种被临床验证和自身实践非常有效的自愈疗法,比如内观认知疗法(正念)、冥想、甚至禅修等等。就我个人的思考而言,不论准备尝试何种疗法,首先,我们可以静下心来,区分哪些是自我,哪些是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其次,学着停止与内在的不适情绪相互纠缠,长期斗争。《内在疗愈》明确指出,真正的勇气其实表现在敢于停止斗争,并投身于那些我一直准备去做的、能体现的价值和自身价值的事情中去。再者,接受这种不适情绪并且观察它,感觉就像它守在你的不远处,我看得到你,但我不会干涉你,我想要关注当下和更有意义的事。而在这个过程,我们不再那么依赖自己的想法,本身就是实现了了解自己并安慰自己的目的。

  v 自我揭露≈自我成长

  书中的作者之一— 心理医生布律诺·科尔兹引用了他喜欢的一句名人名言:“有裂痕才幸福,因为这样才能让阳光透进来。” 布律诺·科尔兹是一位不太擅长单词拼写和容易脸红的心理医生。《人间值得》的作者中村恒子奶奶在书中也曾坦露了自己作为心理医生,拥有一位长期酗酒严重的丈夫和不完美的婚姻。

  如果要从现实中去寻找一些“活得很好”的人,首当其冲应当是心理医生。这些在各自领域颇有建树的作者们,非但没有掩饰深藏于心的困扰和缺憾,反而会和自己的病人以及读者们一起轻松而坦诚地来聊这些事。作者提醒我们,不愿揭露自己的缺点或失败事实上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完美主义。如果我们只想将自己积极的一面展现在他人面前,我们最终很可能哪一面都不敢展示了。

  在我看来,自我揭露并不等同于自我贬低,我们都不是生活中唯一一个有问题的人。坦然面对自己的缺点和短板,更多的是基于成长型思维以及我们想要在现在这个基础上有所进步的主观愿望。另外,在适合的沟通场景下,坦露自己的不完美,会拉近我们和对方的心理距离,并且有机会收获更多的建议和指导,何乐而不为呢?

  v 感受意愿的力量

  自我管理理论的创建者,著名的科学心理学研究者斯金纳提过这样一个观点: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进行自我观察,从过去的经历中汲取教训,体验新的行为,总之,我们都可以反过来对控制着我们的东西加以一定程度的控制。

  在现在的年轻群体当中,非常流行一种生活方式,叫做“自律的人生”。就我个人的观察而言,对于大多数人,特别是自由职业者和需要在家办公的群体,自我管理能力实在太太重要了,它直接决定我们当下的状态和目标是否能够有效达成。自我管理的难点在于,我们所期望的行为结果并不能当即实现。如果没有强大的意愿的力量作支撑,一切无从谈起。书中关于意愿的力量是这样描述的:这是一个关于将自己的注意力引向何方的问题。感受并借助意愿的力量,我们可以让生活向我们所希望的方向发展。

  当我们完成一项具体的目标时,我们会为自己感到高兴并且容易坚持。这里有许多帮助我们丰富精神世界的具体做法值得借鉴,比如,定期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目标。最直观的方法是拥有一本自己喜欢风格的笔记本,在上面记录详细具体的生活目标;另外,对目标行为进行事先的规划并形成具体步骤;规划时间安排,罗列“高价值”时间任务;无论情绪如何,一到规定开始的时间,就去执行任务;罗列完成行为的积极结果和未完成行为的消极结果,默默重复并印在脑子里。

  《内在疗愈》的作者们分别从向内和向外两个维度给出我们自我疗愈的秘密药方,其中的内容大多是心理医生们对于生活的高度凝练,背后蕴含了无数的人生智慧。电影《霸王别姬》当中有一句话:人呐,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书作者们各自的人生经历和咨询案例毫无例外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所有的苦,最终都要靠自己排解;所有的痛,都要靠自己去消化。这个世界本身并不存在真正的感同身受。

  与心灵深处的Ta们和解吧!这是一个决定,也是一种解脱,更是一种新的人生状态的开始。

  《内在疗愈》读后感(六):《内在疗愈》:与心灵深处的“Ta们”和平相处

  法国象征派诗人保尔·瓦雷里说过这样一句话:“人因其外表而各自不同,又因其内心而彼此相像。”身处信息时代,工作节奏不断加快,工作压力陡然增加,人际关系千头万绪。而成年人的世界里,各自往往都是“泥菩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作业”要做,当我们想要找人倾诉或者有求于人时,对方没有回应,其实未必是人家不愿意,大部分时候真的有心无力。一个真正成熟的人,更加懂得要做自己生命中的摆渡人,自我消化往往比四处倾诉更靠谱。既然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正在经历或曾经经历过类似紧张、烦躁、痛苦、恐惧、焦虑、抑郁等一种或多种问题的叨扰,那么究竟如何接受这些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如何有效地自我消化呢?

  《内在疗愈:人这一生,终究要与自己和解》(以下简称《内在疗愈》)是一本由15位经验丰富的心理专家通过自我揭示,结合多年的咨询实践经验,针对包括自己在内的大多数人共性的心理困扰,给予看待这类问题的专业视角以及具体自我训练和疗愈建议的书。大多数人,无论是何种角色,几乎都能从书中找到自己内心正在经历或曾经经历过的负面障碍,而且越是阅历越深的人,越会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明澈感。

  身处这个日新月异的商业环境,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正变得更加容易焦虑、紧张、敏感和抑郁。似乎谁没有一点“小心事”,就不是一个努力上进的现代人。书中告诉我们,世界上共分为两种人,分别是目前有心理问题的人和曾经有心理问题的人,包括心理医生也不能自我免疫。与其深陷负面情绪不断自我压抑甚至坐以待毙,不如学着主动接受并观察现时的这些状态,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思维模式从感性过渡到理性,帮助自我完成内在疗愈。

  《内在疗愈》中的数位心理专家结合自我实践与临床验证向我们诚恳地介绍了多种心理疗法和具体建议。书中指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和缺点,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和脆弱的一面,与内心深处的Ta们和平相处,进而获得自我平衡是有法可循的。

  很多时候,在家庭中、在孩子面前,在职场中,我们被要求扮演情绪稳定、心态积极的成年人。而事实上,谁不是内心数次崩溃,再爬起,再崩溃,再爬起……仿佛这就是生活当中的常态。我们试图想方设法改变并且抗争,反而愈发觉得心力交瘁。心理学研究表明,从长远来看,与自己内心体验的斗争绝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奏效,因为我们很难直接且长久地改变自己的看法和情绪。那么面对生活中的这些负面状态,我们如何才能迈过这道坎,做到不消极,不纵容呢?

  v 分辨自我&自己的想法和情绪

  书中告诉我们,我们的状态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其中状态包括我们的想法和情绪。《内在疗愈》中的一位心理医生亲述了自己初入职场遭遇职场欺凌的经历,在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作者陷入了“我一无是处”、“我将一事无成”的负面状态中不能自拔,内心承载着莫大的悲伤和痛苦。

  在情绪管理当中有一个著名的ABC法则,其中A代表客观事件,比如初入职场遭遇欺凌这个客观事实;B代表我们的大脑对这件事情产生的想法;C代表由这种想法引起的主观情绪。而情绪会最终作用于我们的生活/工作状态以及身心健康。人类的大脑就是一部不停歇产生各种念头的机器,大部分人对自己的念头深信不疑,然而,书作者明确指出,想法并不等同于现实。

  心理专家们介绍了多种被临床验证和自身实践非常有效的自愈疗法,比如内观认知疗法(正念)、冥想、甚至禅修等等。就我个人的思考而言,不论准备尝试何种疗法,首先,我们可以静下心来,区分哪些是自我,哪些是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其次,学着停止与内在的不适情绪相互纠缠,长期斗争。《内在疗愈》明确指出,真正的勇气其实表现在敢于停止斗争,并投身于那些我一直准备去做的、能体现爱的价值和自身价值的事情中去。再者,接受这种不适情绪并且观察它,感觉就像它守在你的不远处,我看得到你,但我不会干涉你,我想要关注当下和更有意义的事。而在这个过程,我们不再那么依赖自己的想法,本身就是实现了了解自己并安慰自己的目的。

  v 自我揭露≈自我成长

  书中的作者之一— 心理医生布律诺·科尔兹引用了他喜欢的一句名人名言:“有裂痕才幸福,因为这样才能让阳光透进来。” 布律诺·科尔兹是一位不太擅长单词拼写和容易脸红的心理医生。《人间值得》的作者中村恒子奶奶在书中也曾坦露了自己作为心理医生,拥有一位长期酗酒严重的丈夫和不完美的婚姻。

  如果要从现实中去寻找一些“活得很好”的人,首当其冲应当是心理医生。这些在各自领域颇有建树的作者们,非但没有掩饰深藏于心的困扰和缺憾,反而会和自己的病人以及读者们一起轻松而坦诚地来聊这些事。作者提醒我们,不愿揭露自己的缺点或失败事实上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完美主义。如果我们只想将自己积极的一面展现在他人面前,我们最终很可能哪一面都不敢展示了。

  在我看来,自我揭露并不等同于自我贬低,我们都不是生活中唯一一个有问题的人。坦然面对自己的缺点和短板,更多的是基于成长型思维以及我们想要在现在这个基础上有所进步的主观愿望。另外,在适合的沟通场景下,坦露自己的不完美,会拉近我们和对方的心理距离,并且有机会收获更多的建议和指导,何乐而不为呢?

  v 感受意愿的力量

  自我管理理论的创建者,著名的科学心理学研究者斯金纳提过这样一个观点: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进行自我观察,从过去的经历中汲取教训,体验新的行为,总之,我们都可以反过来对控制着我们的东西加以一定程度的控制。

  在现在的年轻群体当中,非常流行一种生活方式,叫做“自律的人生”。就我个人的观察而言,对于大多数人,特别是自由职业者和需要在家办公的群体,自我管理能力实在太太重要了,它直接决定我们当下的状态和目标是否能够有效达成。自我管理的难点在于,我们所期望的行为结果并不能当即实现。如果没有强大的意愿的力量作支撑,一切无从谈起。书中关于意愿的力量是这样描述的:这是一个关于将自己的注意力引向何方的问题。感受并借助意愿的力量,我们可以让生活向我们所希望的方向发展。

  当我们完成一项具体的目标时,我们会为自己感到高兴并且容易坚持。这里有许多帮助我们丰富精神世界的具体做法值得借鉴,比如,定期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目标。最直观的方法是拥有一本自己喜欢风格的笔记本,在上面记录详细具体的生活目标;另外,对目标行为进行事先的规划并形成具体步骤;规划时间安排,罗列“高价值”时间任务;无论情绪如何,一到规定开始的时间,就去执行任务;罗列完成行为的积极结果和未完成行为的消极结果,默默重复并印在脑子里。

  《内在疗愈》的作者们分别从向内和向外两个维度给出我们疗愈内心的秘密药方,其中的内容大多是心理医生们对于生活的高度凝练,背后蕴含了无数的人生智慧。电影《霸王别姬》当中有一句话:人呐,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书作者们各自的人生经历和咨询案例毫无例外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所有的苦,最终都要靠自己排解;所有的痛,都要靠自己去消化。这个世界本身并不存在真正的感同身受。与心灵深处的Ta们和解吧!这是一个决定,也是一种解脱,更是一种新的人生状态的开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内在疗愈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