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献学讲义》是一本由黄永年著作,中西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5.00,页数:3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四讲分别是目录学,版本学,石刻学和古文献工具书,附录里是两篇黄先生应用古文献学写的学术文章,黄先生的生平自述,以及辛德勇写的推荐序。小白应该先读一读辛先生写的推荐序对全书内容有个大概了解。黄先生主要做的是中古史学故而文献学讲义中仍以参考历史为重。精读了目录学和石刻学两个部分,小白至少知道以后该看什么书了
●snnu的考研教材,看了好几遍了,总体上和之前鹭江出版社的差异不大。内容很详细,与另一本考研参考教材杜泽逊撰《文献学概要》对比,此书还是基础性的内容多,尤其碑刻学据说全国很少有学校会讲的(当然黄先生的公子的课没少听)。总体上还是好评。缺陷就是白色封面易脏,而且书是胶装,很怕散掉,不过纸还是蛮好的。
●好課程。
●入门甚好。以后大致知道什么书该读什么该弃了
●提到最多的三师:顾颉刚、吕思勉和童书业,引用最多的是《古史辨》(原来这书里附录了好多他人论著,好),言语通俗的古文献简介。有插图
●简明扼要,精炼明快,有不少独得的见解,是了解古文献的佳作。书中存在个别疏误:一,第17页,乾卦画错了,阳爻全错为阴爻。二、第32页第8行,《春秋穀梁经传补注》作者“钟文蒸”应作“钟文烝”。三、第46页第19行,《东观汉纪》应作《东观汉记》。四、第125页第10行,《文选》五臣注中的“张诜”应作“张铣”。另外,第129页谈到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的优点,主要指出它收得全和注明所收诗出处。实际上,逯氏的书还有两项值得重视的优点,一是指出诗歌的异文,一是随诗附有简要的考释。
●这本书是古文献学四讲的再版,主要介绍目录学、版本学、碑刻学以及文史工具书,目录学从经史子集中精选了一些书目做简要介绍,文史工具列的书目很有帮助,结合简要介绍帮助选择合适的工具书。版本学讲的过于简略了,黄永年另有一本《古籍版本学》,想学习鉴定古籍,还得看这本书,讲的非常详细有条理。
《古文献学讲义》读后感(一):很有用的书
全书分四大部分,毫不晦涩。所讲内容浅易充实,为做学问之基础。第四部分所说工具书,並没有浩瀚引论,贵在实用。在目录学一章书中也列了为学者所学知道並亟待阅读的书目,非未读过此书之人能如此细讲,黄先生的阅读与做学问的态度在更能从其书所附录的黄先生文章中窥见一二。他日有时,这本书还是值得再细细读一遍。
《古文献学讲义》读后感(二):据辛德勇教授说此书是《古文獻學四講》的新版
業師黃永年先生著《古文獻學四講》,係交由鷺江出版社在2003年初次正式出版。當時印製無多,且發行不暢,今已不易購置。中西書局在2014年底,重新出版此書,改題《古文獻學講義》,增配插圖,並改訂文字譌誤,自屬精善。卷末附綴余昔日所撰讀書心得http://t.cn/RZad7SG,對利用此書,或能略有助益。
《古文献学讲义》读后感(三):古文献学讲义
因看杜泽逊教授《文献学概要》中有部分未尽详细,遂拿起这本《古文献学讲义》。此书原作《古文献学四讲》,最初由鹭江出版社出版,13年修订再版时改为现名,并附加辛德勇教授书评《研治古代文史的必备入门书籍—读黄永年先生著《古文献学四讲》》一文。目录版本之学,我稍微有点认识,就来自这两本书的指引,或者入门也说不上,那书上内容也只有个模糊的印象,但确实是有点兴趣的,愿意慢慢学习。另,9.23去省图古籍馆,对书上介绍的旋风装、包背装、蝴蝶装、线装书籍有了实物的认识。
《古文献学讲义》读后感(四):《碑刻学》主要讲了六方面内容
《碑刻学》讲义不是口语,是半文言的书面体,这里再用白话梳理一下。六个部分中,我觉得讲拓本版本名称、使用碑刻史料应该注意的问题两个部分最好,最值得看。
一、碑刻学研究著作举要,以及简要评价
二、碑刻分类(本部分多用马衡说)
2.1碣。
2.2碑。又分墓碑、功德碑、寺庙碑,以及诏敕文牒、地图、界至、医方、书目
2.3墓志。附:塔铭即僧人之墓志,买地券中有少量真券。
2.4汉画像石。
2.5佛道造像。佛教造像主要是云岗、龙门、巩县、千佛山、敦煌、麦积山、灵隐寺、嘉祥,道教造像主要是马天祥、姚伯多
2.6石经。
2.7题咏题名。题名分职官题名和科举题名,前者有开元御史台精舍题名、大中郎官石柱题名,後者有历代进士题名碑。
2.8建筑物器物附刻字。
三、拓本文献学常用术语
3.1版本名称相关
3.1.1旧拓、新拓。旧拓:唐拓、宋拓、明拓、清初拓、乾嘉拓。新拓:同光民国以来。
3.1.2孤本、希见本。
3.1.3原拓本、覆刻本。
3.1.4影印本。
3.2装帧形制相关
3.2.1整装本:挂轴式、白纸裱褙装、四角装。
3.2.2剪裱本:蝴蝶装、经折装、线装。
四、拓本鉴定方法举要
4.1考据点
4.2纸墨
4.3填描、补刻
4.4印鉴、题跋
五、碑志包含的诸方面史料信息,以及使用碑志史料应该注意的问题
六、以碑刻观察古代书法史演进
《古文献学讲义》读后感(五):中文系的读书
身为一个像王小波一样的自由主义者,当然要读东野圭吾,冯唐......好像学中文的说话一般都得这么开头?等等,你确定这不是“文青”系的?那中文系是个什么行当呢?批发作家的?训练语文老师的?读四书五经的?祛魅太tm难了,自己找个靠谱的人问问吧,反正不是上面这几种玩意儿。
以下文字一本正经,请非中文系的朋友别再往下看了,以免误伤!!!三个感叹号够了否?
一、为什么读?读什么以及不读什么? “三本书助你登上人生巅峰”、“哈佛大学必读书目TOP10”、“七本书让你成功入门心理学”......貌似有些人很喜欢看这类书单,所以或许把题目改成“为什么而读?”会比较好?作为一个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都要多的过来人,我得摆摆谱子了: 其一,问自己为什么而读? 兴趣爱好?这不是社交失败的文青常说的话么? 因为无聊?无聊的人就别读书了,读完难道就不无聊了?还不如打打王者农药,回家种田。 反正我读书无非两点,考研和学术,兴许现在还特别喜欢卡夫卡、《红楼梦》、王小波以及塞林格?这种东西人言言殊,看自己喽。无奈地摊手.jpg 其二,为什么要读经典? 今天的人看起来已经几乎没人读四书五经这些东西了,究其原因,只是因为传统的私塾教育被义务教育制度代替了。想想看,初高中老师大部分也是这种现代教育制度的产物,你他妈还指望他们给你推荐这些?这不说笑呢?但是这类书已经在潜移默化地渗入你的生活,成为日用而不知的内在指导了,这些太多了,“放于利而行,多怨”、“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等等。除此之外,经典还是读其他书的前提,比如《西厢记》里面的张生作自我介绍时说到“一生行藏出处”的“行藏”就是《论语》里“舍之则行,用之则藏”的略语。 其三,少读教材。 你又不是在上高中(也许有的大学比较像?),自己给自己脑子里装那么多浆糊干嘛?尤其是童庆炳,游国恩之类的垃圾,当然,考研er除外。 说得好听点就是绘事后素(咦,我咋看不到,确定不是在装ability?)典出《论语•八侑》,意思就是呢? 自己查去,我一个懒癌晚期的人会帮你查?
二、一份原典书单 其一,写在前面 其实列书单这种东西最能暴露底牌了,而且阅读量不高的尽量还是别列什么书单了吧,误人子弟,像我,现在可不就在误人子弟么?书单难列。一是因为我们在读完《理想国》《社会契约论》这类书后,总会发出这tm都说了什么的感慨。之所以读不懂,是因为对当时的社会背景、内容的逻辑性不够了解;二是你不了解受推荐人的阅读状况,也许人家卡夫卡、堂吉诃德的小说都没读过,你就给他推荐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这不和学校里推荐《中国小说史略》的老师一样么?都该拉出去背康德的三大批判。
其二,这个书单所列的都是原典,所以大部分是古代的中国和古代的西方所推崇的经典,而对于现当代的书目则基本未加细择。我举的这些书从哪里来? 《如何阅读一本书》和《古文献学讲义》(辅之以《四库全书总目》) 极其重要!重要!重要! 但是又因为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变化,故而使得现在找书又需要加以辨别,所以只能列举一些方便购买的丛书供人选择。 其三,正式书单: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点校本二十四史》《诸子集成》《中国古典基本文学丛书》《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丛书》、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人民文学出版社《名著名译插图本》、译文出版社《译文名著文库》
欢迎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