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最新修订精装纪念典藏版!》是一本由林语堂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古人不古
●且将新火试新茶
●写的有趣,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苏轼的崇拜敬仰之情。不过深度稍欠缺,这可能和当时写作的预期读者是外国人有关。想要了解苏轼,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
●中国人用英语把一位中国人介绍给外国人,再由另一位中国人译回中文,文字便出现了某种奇异的趣味 比如:他入睡前就忙着把自己裹好。他翻来覆去,摆放身体和四肢…
●果然是英译过来的,读出翻译腔
●本是老师要求读的,但读过真是被东坡先生的乐观真挚感动了。但林语堂先生对王安石的评价确是有些。。
●从林语堂先生引用的文献和资料,就可以体会到那份用心和对苏轼的崇敬。最爱的文人,没有之一。
●"苏东坡除夕出狱 一共在牢中关了四个月零十二天,他走出东城街北面的牢门,站了一会儿,嗅了嗅空气,觉得微风拂面,非常舒服,四周有人叽叽喳喳地说话,街上行人骑马而过。 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 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 苏东坡写完这首诗,掷笔笑道:‘我真是无可救药。'"
●弃了。行文风格不喜欢。对王安石太苛刻了,不能这么捧高踩低啊。作者写苏东坡一生饱经忧患,遭受谣言的困扰是因为他是天蝎座,我就???拜托不要用coffee shop astrology来解释苏东坡这么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好么!
《苏东坡传:最新修订精装纪念典藏版!》读后感(一):加深了解
以前对于苏轼的认知仅仅停留在上学时所教的知识点上,知道他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以及那几首流传千古的名篇,但对其生平确是知之甚少。读完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才对其波澜壮阔的一生有所了解并为之惊叹不已。特别是在他多次受政治迫害处于人生低谷时所保持的不卑不亢,达观的处世态度,使读者对其敬意油然而生。
林语堂先生给予了苏东坡很高的评价,正如书中所说,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顺,敦厚,在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
《苏东坡传:最新修订精装纪念典藏版!》读后感(二):一点感悟
一直很喜欢苏东坡。还记得几年前,大学要毕业找工作面试的时候,被问到最喜欢的诗人是谁,我的答案是苏东坡。但其实,当时对苏东坡的了解实在不算多,都从教科书中来,他在我心中,是一个朦朦胧胧的身影——爱饮酒,一生多舛,豁达乐观,这些让我对这位达大文学家产生了倾慕。在我心中,他是宋朝时的谪仙,是从月空中飘然而来的仙人。
等到静下心来读完这本传记后,我才发现,苏东坡从来不是一个超脱于世俗之外的仙人,而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凡人,平凡,普通,会害怕,会担心,嘴馋,不善饮酒却爱喝酒……我却更喜欢他
苏东坡一生的际遇,与三个方面脱不开关系,家庭故乡的熏陶,个人的性情,政治风云的变幻。豪爽慷慨的祖父的性情,父亲的才华,母亲的智慧,川人的受教育普及、善辩,这一切如同春风化雨,滋养大地,浇灌孕育出了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地位举足轻重的苏东坡——其时,他还籍籍无名。
这个时候的他,如同夏日,朝阳初升后,清澈河流上的风,轻盈,透澈,干净,迎面吹来,即可感受到其中蓬勃旺盛的纯净的生命的美。是春日的竹笋,在最好的时光中拔节成长;是枝头的太阳花,蕴蓄力量,开出最灿烂的花朵;是溪水的源头,欢快地在人生的春天奔涌向前。
当他离开家乡,在京城初露头角的时候,从此,命运就在政治的斗争中起伏变化。在林语堂的笔下,花了很多功夫来写宋朝时,各种政策变化及党派间的政治斗争。这些是一个人的一生沉浮的大背景。在时代的变幻之下,一个杰出的人,也如同一艘小船,无法把控自己的命运,各地辗转,官位升降。当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的风云交织在一起,个人的无力昭然若揭,苏东坡无力去对抗这些磨难或者荣光,在太后、皇帝与权臣的操控下,去到不同的地方。
但令我感动的是,苏东坡在无力的处境里所作的选择——正面人生,不卑不亢,去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他害怕死,会炼丹、修养,但还是说出自己对人民的同情,对国家政策的批评;不管到哪里,为人民做事,为自己,造酒煮食。你说这艘船失控了吗?它无法控制自己的去向,大江大河,险滩湍流,但不论驶向哪里,都努力架着它,朝阳光而去。
这个永远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人,经受过生活的苦难,仍歌颂美的人,是伟大的生活者,拥有一双能发现真美的眼睛。
我从不为苏东坡的人生遭遇中的不幸而伤感,在诗人面前,这又算得了什么呢。一生未曾违背本心,是他的幸事。
若说有什么伤心的地方,就是遗憾在东坡去世前,没有见到弟弟子由。当时只道是寻常,或许诗人自己很释怀吧。
写法总结:
1.首章总结,再按照时间发展叙事。第一章文忠公总括了苏东坡的一生,在书的开头即树立出一个鲜明的苏东坡的形象,使读者先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余下各章,再娓娓道来,缓缓叙述从童年到青少年一直到最后的故事,阅读如同顺水行舟,在过程中,对于第一章所形成的最初印象不断丰富具体。
2.个人的命运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政治斗争是影响东坡命运变化的重要变化,对于理解东坡的政治主张、为人品格,有很重要的作用。
《苏东坡传:最新修订精装纪念典藏版!》读后感(三):魅力无限苏东坡
上学开始就从一句句耳熟能详的经典诗词中零星半点了解苏东坡先生,从《赤壁怀古》的豁达豪放到《水调歌头》的积极乐观,再到《定风波》中“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从容淡然,这才仅仅是我所知道的苏东坡先生无限魅力的一小部分。这位千年之前的伟人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无数后人膜拜了解探究他。
文化大师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则为我们描绘一个性格鲜明,形象饱满,完整人生的苏东坡。虽然之前没有看过完整的关于苏东坡传记书,但是通过阅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我从纵向完整了解苏东坡人生起伏、鲜明性格、理想人格,知道了他不仅是一个诗词大家,更是一个政绩卓越、为民请命的政治家,还是一个在书画上有较高造诣的艺术家。无论是对政治还是对人生,他都能坚持自我、忠于内心乐观生活着。
整本书是从纵向时间的线索讲述苏东坡先生的青年、壮年、老年发生的重要事件以及人生发展,其间穿插苏东坡当时生活社会背景描写,呈现一个比较立体的,充满亲切感的苏东坡先生。当然林语堂先生并没有把苏东坡作为一个完全的研究对象来写一个传记,从书中林语堂先生现代的视角和一些评价来看,更像是作者与苏东坡先生的对话。用林语堂先生自己的话讲苏东坡是他最喜欢的诗人,心心相印的知己,我把它理解为“穿越时空的友谊”。
看完整本书,不难发现林语堂落笔最多的地方是关于苏东坡富有个性的性格和完美理想的人格,这应该是苏东坡吸引林语堂先生最大的魅力了,同时也是作为一个浅陋学者的我浮躁喧嚣内心最想学习领会的地方。因此整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也是苏东坡先生自然、真诚、率真的性格和淡然、从容、豁达风骨的人格。苏东坡先生总有一种让自己时刻快乐而让别人羡慕甚至嫉妒的魔力,无论处于怎样的境遇,他都能一如既往的豁达乐观。朝廷做官时,坚持自我,直言进谏,不同流合污;被贬小县时,履行官职,为民请命,政绩卓越;革去官职,身居田间,开辟农场,怡然自得。从苏东坡先生身上学到的人生态度即不为外在环境和氛围所惊扰,遇事波澜不惊,在任何环境找到自己的落脚点,用心接纳这个环境。这应该是与古人对话最大的价值所在吧。
关于这本书,我还有一点遗憾的地方,就是关于书中体现苏东坡先生当时心境的诗词古文描写。自己学识有限,又完全不能依赖查资料理解,从而不能完全领会诗词中表达的情感和心境。我相信每个人阅读诗词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别人的理解可能会限制禁锢自己的思维。因此打算多阅读诗词培养鉴赏能力后,再来从读苏东坡一些诗词古文,感受其表达的心境。
最后用林语堂先生的话来说“读苏东坡的生平,我们一直在追察一个伟大思想和性灵的人生足迹,而他只是尘土偶然成形,留下了短暂的印记。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已成为一段回忆,但他却为我们留下了他灵魂的欢欣和心智的快乐,这是万古不朽的宝藏。”
《苏东坡传:最新修订精装纪念典藏版!》读后感(四):随便写写
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才将将把这本书读完,虽然期间有许多事情纷扰,但这读书速度确实让人汗颜。
之所以会读《苏东坡传》,是因为前段时间重新看了一下阿越写的网络小说《新宋》,一下子对于王安石变法十分感兴趣,于是便想找相关书籍读一读,看看那段历史到底是怎样的。王安石与苏东坡在当时,正好是政见相左的两人,心里想着要是把《苏东坡传》与《王安石传》放在一起读,定然有趣的很。于是便在网上寻找推荐,《苏东坡传》首推林语堂先生的作品,而《王安石传》则是民国大师梁启超先生的著作更受好评,当即在图书馆借了这两本书,《王安石传》还未读完,倒是先读完了《苏东坡传》。
1
这本书是林语堂先生的得意之作,据说也开启了近代国内人物传记撰写手法的先河,至于是什么先河,个人阅读量有限,就不甚了了。但从一部文学作品而言,此书无疑是极好的。在林语堂先生的笔下,苏东坡阔达、开朗、幽默的性格,跃然纸上。得意时并不狂放,落魄时也不自怨,即便生活窘迫,也能乐观面对,甚至还自嘲是“穷人之冠”,如此真性情的苏东坡,难怪千百年后仍有无数人仰慕、崇拜。
读完此书,虽然东坡先生在贫穷窘迫中因病而逝,他个人在政坛上的际遇也不尽得意,但我心中却并不为他觉得难过,也许是被书中东坡先生阔达的心态所感染,即便多次被贬出京,甚至远徙海外,仍可苦中作乐,对月而歌。
在读到东坡先生谪居黄州,写下那篇《记承天寺夜游》时,东坡先生半夜睡不着,起来步行至友人家里,与友人一起在月下散步闲聊,这种闲适的状态,着实让人羡慕。即便那时候他是因“乌台诗案”被皇帝贬谪。读书时虽然学过《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但当时也只是当课文来学习,并不能理解与体会当时东坡先生的心态,如今年近而立再读到这里,心中对东坡先生夜半无眠而有知己相伴十分向往。
再读《后赤壁赋》,东坡先生与友人半夜游兴大发,要夜游赤壁,脑海中不由浮起他们几人提着酒拎着肉,兴冲冲地拍开船夫的家门,好说歹说甚至诱之以墨宝书画,最终把船夫从被窝里拉到江边乘船的场景,就不禁在心中发笑,这场景定然有趣的很。
东坡先生就是这么一个有生活情趣,懂得苦中作乐的人。或许上面想象的画面,在当时真的曾发生过。
2
这本书是打算与《王安石传》一起读,期间也在读相关的宋史书籍,如近年新出的《易中天中华史·王安石变法》以及《细说宋朝》等书。王安石变法是让我极感兴趣的历史事件,对于此变法,千年来褒贬不一,各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在极崇拜东坡先生的林语堂笔下,以及把王安石推崇为千年前变革先驱的梁启超笔下,对这一历史事件到底有何评价,就让人极为好奇。
但是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未免又有些失望。由于林语堂对东坡先生的极度狂热的崇拜,在他笔下苏东坡成了一个毫无缺点的“完人”,只要是他所说所做的,全都是对的,只要是站在东坡先生对立面的人和事,都会遭到作者的讽刺乃至无情贬斥。王安石在变法中,的确因为他性格的执拗和用人的不当,导致变法失败,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作者却把北宋党争乃是衰败灭亡的罪责,都加到王安石和新法之上,这种指责也未免太过了。
再后来苏东坡与程颐打嘴仗,两人观点相左,于是林语堂便对程颐为哲宗讲课的事情进行了一番春秋笔法,把哲宗成年后沉迷女色,导致英年早逝的罪责归咎于程颐身上。究其原因,都是因为程颐是苏东坡的政敌,而苏东坡是作者的至爱。
如此有失偏颇的描述,也让这本书失色不少。
作者对于苏东坡近乎偏执的钟爱,跟他笔下王安石对新法的执拗,有那么几分相似之处。若是林语堂先生不写《苏东坡传》,转而写《王安石传》,当然有趣的很。
当然这只是一种臆想罢了。
2019年9月3日写于广州图书馆。
《苏东坡传:最新修订精装纪念典藏版!》读后感(五):寂寞沙洲冷
寂寞沙洲冷
读《苏东坡传:最新修订精装纪念典藏版!》/by烟波浩渺1980
由凤凰含章出品此部《苏东坡传:最新修订精装纪念典藏版》,算是旧书新版,唯一获林语堂生前认可的权威译本!宋碧云的译文尽可能展示出林语堂原作原意,不过如果按照林语堂这个较真的天秤座的性格,唯一满意的作品也只能自己用汉语再写一遍。不过我在读到本书就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林语堂明明汉语很好的他要用英文写作,而且还不是自己翻译的,翻了他的经历才了解到,这是他在践行“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豪言壮语。
第一次了解林语堂是在赵雅芝出演的电视剧《京华烟云》中,那时年纪小,看电视剧不会去关注作者是谁,只关注其中人物的扮相,不过话说回来,当时赵雅芝颜值很高,绝对过目不忘的女神级人物。后来年纪增长慢慢会读一些小说,才知道《京华烟云》的作者是林语堂。木兰、莫愁这两个非常典型且有代表意义的女子名字,却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林语堂被誉为幽默大师,是他把幽默创意的翻成如今的语义,更加看重幽默的可贵之处。Humour幽默的意思不仅是有趣而是能笑中发人深思。如他的这句名言:人生在世,还不是有时笑笑人家,有时给人家笑笑。就充分表达出幽默的另一层含义。
写了快一页还没进入正题。言归正传。
要说苏东坡,我从小就喜欢。那顺手拈来的优美词句,一见钟情再见中意,满肚子不合时宜,同样也是满肚子的锦绣文章。记得中学时,我们略学过几首诗词,在一次班会上讨论谁是你最喜欢的诗人或词人,最喜欢的是哪篇。至今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仍记得票选第一名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如今看的国内外现代汉语的小说,仍旧记得少年时会背诵的几首诗词,篇幅略长的仍旧是这首词,没有之一。如果让我用一句诗词来表达我对苏轼的理解,我感觉:“寂寞沙洲冷”非常适合。
王国维: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
林语堂这样在前言中说:苏东坡是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亲民的官员,大文豪,新派画家,大书法家,造酒实验者,工程师,假道学的反对者,静坐冥想者,佛教徒,儒学政治家,皇帝的秘书,酒鬼,厚道的法官,坚持自己政见的人,月夜游荡者,诗人,或者谐谑的人。然而,这些恐怕都无法构成苏东坡的全貌。或许我可以这么作个总结——在中国,一提到苏东坡,总会让人露出真挚而钦佩的笑容。比起其他的中国诗人,苏东坡的人格特质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丰富、广博和幽默感,具有超绝的智力和无邪的赤子之心,犹如耶稣所描述的,兼具了蛇的智慧与鸽子的温顺。不可否认,这种罕见的结合,世间少有,而苏东坡正是其中之一,他终其一生都让自己保持全然的自然与真诚。
从这段话中就看出林语堂这位大师眼中的苏东坡是何等光辉。作者完全可以用仰慕来形容,林语堂在本传记中描写的苏东坡形象饱满、有血有肉,几斤完美的形象。如果不是痴迷到极致,不会写出如此饱含深情的传记。作者按照传记传统写法,从童年、少年、青年到老年,从故乡到京城到诸多贬谪地,用最丰富的历史资料写出了苏东坡的一生踪迹,所到之处,所交之人,皆据可查。引用资料详略得当,同时不忘记跳出来,评说一番既表达出对苏东坡的喜爱之情,又能理智的表达自己一番见解。这种跳出来的写法,让人感觉非常亲切,不会那么死板,有情有义才是苏轼,更是林语堂眼中的苏轼,而且林语堂一直把苏东坡当做标杆,以其人生理念影响自己的人生观,这些在书中很容易可读到。林语堂曾经这样说过:一本古书使读者在心灵上和长眠已久的古人如相面对,当他读下去时,他便会想象到这位古作家是怎样的形态和怎样的一种人,孟子和大史家司马迁都表示这个意见。如今我作为一位同样喜欢苏东坡为人的粉丝,那种喜爱之情和仰慕之情同样是不言而喻,我不想去探究作者在书中所讲述的内容是否客观公正,更多是想了解苏东坡的令人倾慕的一生。儒释道、文诗词画,都如浩瀚星空中熠熠闪光的星辉,虽然距离遥远,但抬头可见。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有着不舒畅仕途的文人苏东坡,他所彻悟的深度,亦是其文赋的深度。
虽然是苏东坡的传记,但是本书绝没有一般传记有的晦涩味道,语言简洁大众化,非常容易理解。是一本了解苏东坡一生不错的基础读物。
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现得正像中国的山水画。在山水画里,山水的细微处不易看出,因为已消失在水天的空白中,这时两个微小的人物,坐在月光下闪亮的江流上的小舟里。由那一刹那起,读者就失落在那种气氛中了。──《苏东坡传》
另外本书的排版感觉略满,字也偏小。要是在排版好一些,就完美了。
2015年8月13日星期四
如有转载经授权后方可,请豆邮联系笔者或293370206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