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论爱与死亡》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04-26 23:0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论爱与死亡》读后感摘抄

  《论与死亡》是一本由[德]帕·聚斯金德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8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论爱与死亡》精选点评

  ●好看。哪怕这种薄薄小书是什么“快餐火车站飞机场书”,这样的书也多多来些吧!(揶揄耶稣笑死我了)

  ●主题宏大小说家笔法,读了也就读了,讲了几个故事神话,没让人特别惊动的地方结论好像是: 为爱而死,是美的。

  ●关于爱的第三个故事,讲的是托马斯·曼??

  ●虽然是薄薄的一册,读来却感觉厚重呢!顺便说一句,封面设计弹眼落睛,内页也很好看。

  ●“俄耳甫斯的故事直至今日依然打动我们,因为这是一个铩羽而归的故事,这一试图将爱情和死亡这两种人类存在中谜一样力量彼此和解,并且促进这两者中更蛮横的力量至少做出一次小小的妥协的妙不可言尝试终究失败了。”

  ●甜娃真的是一个对读者非常友善作家,在写完一系列富有隐喻小说后,还出了这本“创作手册作为解谜线索。对耶稣的评论有意思。能过审也很有意思。不许联想。

  ●聚斯金德的一篇小文章。无论是不点名地写托马斯·曼晚年情事还是实名分析歌德克莱斯特的短长,都非常精彩,对死亡产生性渴望那种极端爱欲观念大概就是《香水产生动因。将《圣经·新约·约翰福音》里耶稣复活拉撒路事件进行新闻式分析,还是挺敢言的,即使德国并非天主国家,他认为在这一事件中耶稣的表现与任何一个近现代政治领袖无异:“条件反射似地试图转化这件事,使其对自己有利,并借机大肆自我炒作。至于有一个人病倒了,遭受病痛折磨,这个无关紧要。而重要得多的则是,如何大张旗鼓地救治病人,要尽可能引发公众效应,并以此提升自己的声誉”,由此得出结论:与俄耳浦斯因爱而鲁莽行事相比,这种政治领袖式对待死亡的态度堪称残忍

  《论爱与死亡》读后感(一):并不适合一般文学青年

  一般。这个书不是一般文学青年可以驾驭得了的,涉及要素太多太多。第一部分,"爱",整个部分围绕柏拉图哲学的一个关键术语ερος展开,很显然,聚斯金德对ερος的理解是有偏差的,更不用说熟悉柏拉图哲学的读者了。在P.17和P.45分别有两个翻译错误。P.17两处“柏拉图的理念”均存在翻译问题根据上下文,“理念”指的应该是柏拉图哲学体系核心的术语ιδεα,因此,这里应该译为“相论”或者“理念论”,否则会让人误解为是柏拉图关于某一个具体事物看法;P.45 倒数第二行,《死亡的历史》,很显然,这个书名是错误的,不知道是聚斯金德的笔误,还是译者的笔误,该书是法国社会学阿里耶斯的《面对死亡的人》,法文为 L'homme Devant la Mort;第二部分,要素太多,但从主题出发,着墨最多的应该是萨德、波德莱尔和歌德这三位。聚斯金德的才华毋庸置疑,但这本书并不好读。

  《论爱与死亡》读后感(二):《论爱与死亡》:一次举重若轻的杂谈

  《论爱与死亡》是帕特里克.聚斯金德的唯一一部非虚构作品。阅读前,我对于这本书的期待在于电影《香水》。疯狂的情节和电影男主角最后自杀的场景让我试图通过文本进一步了解这位德国作家。

  读完这本小册子之后,我忽然明白《香水》中献祭式的自杀结局和男主角对杀死的第一个少女的爱究竟是怎么回事。作者在这本书中对于死亡和爱的态度和电影中类似,为了爱可以抛却死亡的恐惧。

  这种态度在书的末尾对照耶稣和俄耳甫斯的对照中尤其明显,同样是复活。耶稣拯救拉撒路的行为,被作者看来是天衣无缝的宗教宣传(在西方居然可以过审?),其目的在于人的敬畏与臣服。如果不是如此,他本可以使青年拉撒路和亲人免去一场悲剧的痛苦,而不是带着命令显灵,让腐烂发臭的尸体复活。在作者眼中,这种死亡不可与俄耳甫斯复活爱人失败同等比较。关键在于,俄耳甫斯因过失造成的爱人二次死亡是艺术和爱的结合。孤绝地走向冥间多少带有一腔孤勇,这或许就是现在难得的爱人的能力,但是身为天才歌者没有得到回应最后却促使了爱人的死亡。

  在作者看来,爱本身应当是纯粹、疯狂、神圣的。前三则现实的故事,从车上的年轻男女的爱得妄自尊大;酒席间难舍难分的中年夫妻爱得旁若无人,乃至最后诗人对同性青年的爱而不得,渐渐指向爱的创造性和纯粹性。最后一则更是给人单向的爱更为纯粹之感。

  而失去了对象的爱如此美,究竟爱面对的是对象,还是别的东西。人类终极的追求莫过于超越时间与空间,世人在感叹爱之短暂易逝的同时,也总是有着长相厮守的理想结局。而究竟这个“长”,能否可以跨过生死?

  因此死亡的命题就此展开,曾经听说一个PUA男宣扬最骄傲的事情莫过于一个女人为他自杀。掌控着另一方的生命权力,让其甘情愿去死,这是一种怎样偏执的控制欲。然而作者在本书中以《少年维特之烦恼》和克莱尔特的自杀深化原本在道德上很明朗的主题。如果这种爱近乎虔诚,那双双赴死以超越肉身的行为能否被理解?

  最终作者也没有给予解释,他用一种极其克制的方式只是说,俄耳甫斯更合乎人性。人在人性和神性之间的张力也许就在这里,就像贫民窟那个被撕咬无痕的男孩。

  这本小册子很薄,像是和好朋友扯开话无边无际地聊,但触及的东西却没有这样轻飘飘的好对付。不过我倒是越来越喜欢这个作者了,期待下一本!

  《论爱与死亡》读后感(三):love fades:关于自己的一点随想

  “现在之所以成为时间,是由于走向过去”

  ——《忏悔录》

  圣奥古斯丁对时间的论述对爱情也同样适用,于是爱所以成为爱,是由于爱在消退。

  我从不敢说爱这个字眼,似乎这个字眼具有千斤重的压力,我思来想去不明白爱是什么,如何才能说出“我爱你”,才能说出“爱情”。喜欢是轻浮与热烈的,爱却涉及到某些更深层次的意味。

  1.“真正的爱情,往往轻而易举地而且毫无惧意地便勾起死亡的念头。”

  我遇到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女孩,我们窥视到了彼此灵魂深处的沉重与分裂,因此我们之间对死亡这个话题几乎毫无避讳,随着交往的深入,我脑海中浮现出--像水底的一颗气泡自然而然地浮出水面--一个念头:“所有的哲学最终只有一个问题,便是死亡”。后来读书越来越多,发现早已有如此多的人们提出了同样的看法。

  我才明白,某些无关个体的、不朽的东西或许已经在彼此的交往开始孕育出来了。

  2.“众所周知,和热恋中的人在一起时,开展理性讨论是不可能的。”

  偶尔在半醒的梦中,我也曾用最大的热情与温柔说出我爱你,只是真正醒来后这种热烈却又消失不见,爱的沉重又压上心头。

  我们的交往,从来没有与“热烈”搭过边,理性将其他全部特质挤得毫无容身之处,“集体孤独症”与“集体狂妄自大症”更无从谈起。这种平淡正是我所困惑的地方,似乎没有迫切的爱,爱根本无从谈起爱。

  没有“消退余地”的爱,还称得上爱吗?

  3.“她对爱情懂得极少,对死亡则全然不知。”

  在这两个值得穷其一生思考与求索的话题面前,我像是刚呱呱坠地的孩童,企图对其产生理解,而且我也确实开始在慢慢理解了。

  总之读过本书后,我在寻找爱的路上,似乎又前进了一小步。

  《论爱与死亡》读后感(四):因爱而死,因死而爱

  爱和死亡,一堆看起来毫无联系的两个概念,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盼望着充满海,我们又惧怕者死亡。一直以来,我们都愿意把爱和死亡当作是毫无关联的两个含义来理解,但是太多太多的例子让我们将这两个命题捆绑在一起。爱和死亡就像是那条著名的咬住自己尾巴的蛇。

  爱,没办法用一个准确的词语来形容。对于男女间的爱,科学常常将他归结于人体脑垂体分泌的弗洛蒙,两情相悦一见钟情可以这么说,但是人不可能一直分泌吧?还有父母对子女的感情不是爱么?也可以说爱是一种对于繁衍的责任,但是动物的繁衍是为了更好的后代,但是人呢?

  死亡,无论是谁,我们终究会死的,我们没有人不会死,也都害怕死,但是我们抛开内心里那些影响我们的愿望,那么死亡还可怕么?我们都希望拥有爱,同时也希望自己永远不会面对死亡。但是愿望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

  在聚斯金德《论爱与死亡》中试图让我们对爱与死亡这两个命题有一个明确的认知,让我们从理智上却思考这两个概念,但是自己对这两个命题感到越来越模糊。爱就是一种莫名其妙的不知其所以然的东西,爱中纠缠的双方就像是电线的的两极,单一的的时候人畜无害,一点关系没有。但是一旦通过某种介质相遇就会呲出火花。碍事莫名其妙的,从聚斯金德列举的三个例子中你可以明确的的感受到——“爱就是不讲道理的”。对于死亡为什么在聚斯金德的文字里,会和爱放在一个同等的位置中?我想是因为死亡也同样是没有任何道理可讲的!

  在《论爱与死亡》一书中,聚斯金德列举了两个直接成功面对死亡的人物,一个是耶稣拯救拉撒路;另一个是厄尔普斯寻找自己的爱人欧律狄克。我不信仰任何宗教,对于宗教行为不予置评。我说的也仅仅单纯的从聚斯金德的所举例的文字出发。我非常喜欢厄尔普斯,因为他是为了自己面对死亡的,你可以说他自私,但是他更接近于我们。在耶稣拯救拉撒路的故事中,我对这个喜欢出风头,无论做什么都需要众人的目光中的耶稣有些厌倦。当然作为宗教的传播者他绝对合格!奇迹的显现会让更多的人信仰。但是作为一名普世者和博爱者,把信徒当作是宣扬自己的工具,就让人难以接受了。对比厄尔普斯,我觉得这是更贴近真实的人,为了爱人,无惧死亡,尽管他的结局并不好,但是更令人尊敬,因为爱人用居于冥界,我想他也是不会后悔的。

  为什么说爱和死亡就像是那条吊住自己尾巴的蛇?因为爱可以催生死亡,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一抓一大把的例子?在一起的死后不珍惜,死亡后的追悔,不正是因为死亡而引发的爱么?我想这就是聚斯金德想要给我看的那个环

  《论爱与死亡》读后感(五):俄尔甫斯:尽管失败了,但他是一个更为完整的人

  《论爱与死亡》是一篇两万多字的社会学论文,当然,也可当散文看。

  谈到爱,聚斯金德列举了三个真实的例子:一对大庭广众之下毫无顾忌的青年男女、两位历尽沧桑重又陷入爱河的中老年男女、一位老年作家埋在心底的对服务生的同性爱恋,然后旁征博引司汤达、歌德等人对爱的认识和经历,指出“相爱中的情侣往往容易陷入集体孤独症。”对于爱到底是什么,作者只是发出了一串疑问,没有给出自己的答案,而是大声呼唤“救命,苏格拉底,救命!”

  相对爱的讨论,由爱的主题进入死亡的主题后,聚斯金德写得更加冷峻和深入。爱如果失控,和残酷和死亡直接相连。王尔德笔下的莎乐美求爱遭拒后,因爱成恨,诱使他人砍下约翰的头,“幸福地亲吻滴血的嘴唇”。德国剧作家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终生都困于“自杀和共同自杀”的迷狂,1811年,34岁的克莱斯特开枪打死了有共同话语的女友亨利特,之后朝自己嘴里开枪,实现宿愿。 这些极端的例子,让人看到爱的迷狂与死神暗暗牵手的恐怖。

  作者对于古希腊神话俄尔甫斯的故事,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更可看出聚斯金德对于爱和死亡的看法。俄尔甫斯是乐神缪斯之子,爱人欧律狄克被毒蛇咬死后,俄尔甫斯到地狱追赶欧律狄克。守护神也被俄尔甫斯的音乐征服,同意解除死亡之约,并将欧律狄克送回人间,但要求在通过地狱之界时,俄尔甫斯不能偷看欧律狄克一眼,否则将永远失去恋人。 而就在看到人间的界线处,俄尔甫斯回头看了欧律狄克,从而再次,也是永远失去了爱人。陷入痛苦和抑郁的俄尔甫斯最终被酒神手下的狂女们分尸,脑袋钉在古琴上被抛进河里,嘴里仍不断喊着“欧律狄克”。和前两个故事的残酷比,这个故事是凄美的,作者由此感叹:这是一个失败的故事,但“尽管他失败了,可恰恰是因为他的失败,完全毋庸置疑,俄尔甫斯是一个更完整的人。”

  人的一生无论经历过何种美好或者残酷,有爱有情,才是一个完整的人。这大概是聚斯金德在对爱与死亡两大人生命题进行探讨后,所要表达的明确主题吧?

聚斯金德《论爱与死亡》,上海译文出版社,2020年1月1版,38元王尔德戏剧《莎乐美》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论爱与死亡》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