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怪诞行为学2》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03-19 23:4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怪诞行为学2》读后感1000字

  《怪诞行为学2》是一本由[美]丹•艾瑞里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7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怪诞行为学2》精选点评

  ●这是一本写给boss的书,开篇就是给分析证明“为什么巨额奖金带不来高业绩”;结合时事来看大概是……“为什么巨额福报带不来…………”

  ●乐高拼装试验西西弗斯那部分,和我刚拼第一个乐高时候不约而同,别人说拼好后还可以拆开重复拼的时候,积极性一下子down下来。ps.自己做过翻译感觉看译著总是不大自然

  ●第二部偏向心理学了昂

  ●这本没看下去,感觉在考验人性

  ●有意思同时也非常啰嗦

  ●有点意思

  ●“迷信”跟“探索”其实是同一种思维,只有度数的区别

  ●反反复复提到作者受伤的经历真的有点烦……本身内容我还挺喜欢

  ●感觉是1的部分内容+车轱辘话来回说的凑字数

  ●有几点很深刻呀。高薪不一定有高激励工作绩效。间断不会减少痛苦的感觉,间断会增强幸福感受

  《怪诞行为学2》读后感(一):怪诞行为学2

  损失厌恶人们失去自认为属于自己的东西产生的痛苦,要大于得到同样东西所产生的愉悦

  奖金与业绩:发放高额奖金有利于提高简单机械操作类工作的业绩,但如果从事脑力劳动工作则可能造成负面效果

  需要认知能力的工作,将业绩与较低或中等数额的奖金挂钩会起作用。但如果奖金太高,则会使人过度关注奖励分散他们的精力,反而造成业绩的降低

  工作的意义:工作的意义对工作的积极影响巨大,工作自豪感能够提高员工生产力。毁掉工作成果甚至只是对成果不闻不问,就足以使员工失去工作的积极性与乐趣

  劳动分工与劳动的意义:劳动分工把工作分解成较小部分,可以创造局部效率,每个人都可以对他所从事的一小部分工作越来越熟练。但是劳动者会失去顾全大局责任心目标感以及成就感,导致劳动者根本不会有全全意工作的愿望

  宜效应:对自己制作拥有物品感到骄傲,是人类拥有的一种根深蒂固情感投入劳动会产生依恋。投入更多的努力确实能增加我们的依恋,但必须是在经过努力最终获得成功之后。如果努力没有获得成功,对作品的依恋程度将急剧下降。

  观点偏见:给人们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让他们觉得创意是他们想出来的,那么他们就可能全心全意地接纳这个观点了。如果有人懂得操纵别人的专属欲,就可以让别人心甘情愿地为他做事

  适应法则我们期待到手的东西会给自己带来幸福,却意识不到这种幸福感只是暂时的,结果一旦适应了又去追寻别的。

  即使短期内对某件事物怀有强烈的感情,从长远看,这也未必会使你像原来所预料的那样欣喜若狂或者痛苦不堪。

  中断会暂时停止任何适应过程,中断厌恶感的体验过程是有害的,中断愉悦感的体验过程是有益的。

  短暂的体验转瞬即逝,不大可能对它们产生适应。把投资转向短时间转瞬即逝的体验可以驾驭适应扩大满意度。

  弄清楚适应性如何在我们身上起作用,利用有利的一面,防止不利的一面。

  适应与婚恋:自身的相貌不会改变自己的审美品味,但它对我们的选择偏好有很大影响。不漂亮的人会把非体貌条件看得更重要一些。

  只有适应与善于调整才能使人更幸福。

  年轻职业人才市场高效率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以单身青年男女婚恋市场的低效率为代价的。

  努力使自己在在线约会上的互动更接近现实生活中的约会。讨论喜欢的事物,一起做喜欢的事情。

  计算器显示的只是一个数字,根本不能把它转变成任何直观的、可以想象的东西。

  产品市场上的失败在于产品设计,没有把用户的真实需求体现在产品中。

  感情的偏好:我们对某一个不幸的人会怀有无穷的怜悯之心,却普遍地对许多人的痛苦漠不关心。

  密切度、生动感、杯水车薪效应是我们选择是否提供帮助的决策依据。

  要想让人们对苦难做出反应,最有效的方式是通过感情的吸引力,而不是对大众需求的客观解读。

  短期情绪的长期效应:感情用事,做出短期决定,这些决定又会改变很多长期决定。情绪已经过去很久,而决定还在绑架着我们。

  在情绪影响之下做出的很多决定是欠考虑的,而这些情绪的作用会继续长期的影响我们。

  我们面对的是新的环境,那么做出的决策就可能产生自我羊群效应,需要特别谨慎,尽量做出最好的选择。我们立即做出的决定不仅会影响当时发生的事情,还会对未来产生深远影响,关系一系列的有关决策。

  如果我们处在情绪控制下什么都不做,就不会产生短期或长远的危害。

  如果我们对情绪的反应是莽撞地做出决定,那么我们不仅会为随之而来的后果感到懊悔,还会创造出一种长久的决策模式,它将持续地误导我们。

  一切决策都需要检验:尽管对自己的判断有充分的心,但直觉毕竟是直觉,不如先进行一些小规模实验。没有数据就形成的理论是极大的错误。

  我们需要清楚自己的局限,特别是重大决策的时候,发现错误并找到克服它们的途径,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进行实验,通过不断地实验,力求更好地做出决策。

  《怪诞行为学2》读后感(二):怪诞行为学2

  发放高额奖金有利于提高简单机械操作类工作的业绩,但如果需要人们动脑子则可能适得其反——而企业通常选择向从事脑力工作的高管发放巨额奖金。

  一大笔钱很可能使你尽力延长工作时间,但不大可能提高创造力。

  兰斯洛似乎天下无敌,因为它可以人为地把环境压力降低到零。他只要能做到不在乎生死,就没有什么能影响他能力的发挥,没有任何东西能干扰他的头脑——他就能百分之百的集中精力,随机应变。

  工作成果是否有机会被人们看到和欣赏,对他们的积极性有着巨大的影响。

  如果你是一个经理,成心想破坏雇员的积极性,只要毁掉他们的劳动成果就足够了。如果你想做的巧妙一些,对他们的劳动成果不闻不问也可以。相反,如果你想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和你齐心协力,那么你必须重视他们,重视他们的工作,重视他们的劳动成果。

  如果企业真的想让工人有产出,就应该努力使他们感受到工作的意义——不仅通过愿景规划,而且要让雇员有成就感,确信只要做好工作就会得到肯定。这些都将对雇员的满足感和生产率有着重大的影响。

  在制造某种物品时投入的劳动会使我们对它产生依恋,随之而来的是我们对它过高的估价。

  如果创作者能意识到只有他们自己才会过高估计作品的价值,那么他们在“次高价”拍卖时的出价就会更高,而在“最高价”拍卖时出价较低。如果创作者没有意识到只有他们自己高估了作品的价值,并认为别人的观点和他们相同,那么他们在两种拍卖规则下的出价就应该是一样的。结果表明,在很大程度上,人们是意识不到这一倾向的:我们错误的认为别人也同样喜欢我们的作品。

  我们在工作中做出的努力,只有成功了才会增加我们的依恋。

  如果付出巨大的努力仍然没有获得成功,我们就不会感到过多的依恋。

  只要是我们想出来的,我们就很容易自信的认为它一定比别人的类似主义更有用、更重要。

  1份怒气+1份道歉=0份怒气

  适应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新事物过滤器”,它能够帮助人们把有限的注意力集中到事情正在发生的变化上,预见到可能带来的机会或招致的风险。

  人们适应的速度比我们想象中要快。

  人们感受到的疼痛总量不仅是伤情在起作用,还取决于感受疼痛的背景环境,以及人们对受伤意义的诠释。

  当我们考虑适应过程时,必须想到周围的参照物以及它会对我们的肾能力有什么影响。不利的一面是,我们的幸福感部分取决于我们是否能比得上别人。有利的一面是,我们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使自己置身于什么环境中——只要我们选择的比较对象不把自己比下去,我们就能生活得更加幸福。

  受害的受害者人数越多,得到的捐款金额就越少。被引导关怀个人时,我们会立即采取行动;如果涉及的人数众多,我们则不会。冷静计算不会增加我们对重大问题的关注,相反,它会压制我们的同情心。

  如果我们看到自己曾经做过的某个决定,我们就会理所当然的认为这个决定有道理,于是照此办理。我们把这一过程叫做自我羊群效应,因为它与跟随别人在形式上相似,只不过我们跟随的是自己过去的行为。

  人类对自己过去的感情状态总是记不住,但是我们却能记住自己做过的决定。由此,我们便会把同样的决定一直重复下去。从本质上看,一旦感情用事,我们就会作出短期决定,而这些决定之后又会改变我们很多的长期决定。

  能认识到我们在情绪影响之下做出的很多决定是欠考虑的,是一回事;而完全意识到这些情绪的作用会继续长期的影响我们,则是另一回事。

  在自我羊群效应中,我们参照过去的行为提醒自己总体上是什么样的人,然后按照同一方式去做。

  作出利益攸关、改变生活的中真正重大决定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我们都容易受到形形色色、难以克服的一系列决策偏见的影响。这些偏见比我们知道的多的多,光顾我们的机会也比我们能够意识到的多得多。

  《怪诞行为学2》读后感(三):干货!行为经济学家诚恳提出的的婚恋相处建议!

  培根说:“美满的婚姻是难得一遇的”,这真是说出了许多人的心声。选择对象时,自己喜欢的人不喜欢自己,喜欢自己的人自己又没有那种感觉;谈恋爱时,承受完热恋的跌宕起伏,还要转变心态,要耐得出平凡的考验;经历过艰难险阻,终于走进了婚姻,却发现,这是另一段漫漫长路的起点,需要我们花费更多的耐心和智慧来经营。整个过程漫长而曲折,仅靠自己的摸索真是要吃不少苦头。《怪诞行为学2》用通俗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行为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内容,并给出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尤其恋爱婚姻过程中应该养成的好习惯和必须避免的小毛病,帮助我们“遇到美满的婚姻”。

  《怪诞行为学2》的作者丹·艾瑞里是杜克大学的行为经济学教授,美国著名的行为经济学家,出版了行为经济学相关的多本畅销书,擅长用通俗的语言把专业原理解释给我们听,并教会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丹·艾瑞里走上行为经济学的研究道路是因为一个意外。他在18岁时,全身皮肤70%遭灼伤,住在烧烫伤病房达三年之久。为了让皮肤更好的重生,他必须身穿黑色特制弹性紧身衣,头戴面罩,活像个 “蜘蛛侠”。因为这种外表上的异于常人,让他有了一种奇怪的上帝视角来观察周围人们的行为,后来就走上了行为经济学的研究道路。丹·艾瑞里的研究很多都是从自身经历出发的,和日常生活联系很紧密,很容易引起我们的共鸣,由此提出的结论也让我们很容易理解和应用。下面我们就以找对象、谈恋爱、过日子这一主线来看看丹·艾瑞里带给我们的《怪诞行为学2》,来学习一下如何让生活更幸福。

  找对象时,第一个问题就是外貌的问题。一方面我们希望找到一个颜值高的对象,另一方面呢,面对自己的女神或者男神,心里多少会有点犹豫,感觉自己的颜值有点低,配不上对方。而那么多颜值上并不登对的夫妻恋人又是如何结合并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呢?艾瑞里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在社交中,人们对美与不美的判定,在潜意识里有着十分巧妙的调整能力。比如面对一个秃顶的男人,人们不会在审美上认为秃顶也是一种美,也不会陷入绝不接受秃顶的心理暗示,而是逐渐做出相对于秃顶,他的内在更有魅力的适应。人类这种强大的适应能力大大减少了外貌对幸福生活的影响,而能够愈加热爱隐藏于外貌之后的人性之美。

  解决了颜值问题,我们再来看通过什么方式来找到另一半。婚恋网站应市场需求而生,但效果不太好;相亲虽然古老,但成功率上要比婚恋网站好一些;当然了,它们相比自然相恋,又要不如了,那三种方式其中的区别又在哪里呢?当一段感情始于偶然时,往往意味着始于一段共同的体验,从上学时代的一起逃课,到工作时的一块做项目,这种以共同体验为基础建立的感情更稳固,因为共同体验意味着相似的行为模式,所以,共同的体验才是重点,而不在于形式。下次我们不管是在线约会还是相亲时,打造共同体验,以此来挑选对象肯定是更高效的。

  热恋时,我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增进感情。那么送对象礼物时,是省吃俭用半年准备一份“豪礼”带来的幸福更多呢?还是每个月送一份小礼物更贴心呢?书中幸福感的“中断测试“清楚地告诉我们,幸福感随着时间的消退速度大大快于我们的预期,而延长幸福感的最有效办法就是中断对幸福的适应,也就是不断制造小幸福。面对恋爱时频繁的吵闹,艾瑞里也从吵架的动机(人类报复的本性)、吵架的影响(短期情绪的长期影响)和吵架的处理方法(时间的魔法和“对不起”的力量)三个方面给出了专业的建议。

  步入婚姻后,人们最常遇到的问题就是被生活中的琐碎小事所累,陷入从不理解到争吵,又从争吵到更不理解的恶性循环中。产生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情绪不仅影响当时的决策和行为,还会影响我们以后处理的思路和方法。比如说男主人因为忘了交电费惹得女主人很生气,女主人在生气的状态下不给男主人解释的机会,并决定以后一定要自己交水电费。这件事对男女双方的影响,绝不仅仅是以后谁去交水电费,而是以后每次发生矛盾时,双方形成解决问题的机制就是没有沟通,没有理解,而是怀着不满自己搞定。解决这种恶性的方法就是找到一个暂时去掉社会规则的环境,培养夫妻双方在没有外力限制下处理问题的机制。比如划独木舟,夫妻双方要想把独木舟划到对岸,就必须面对各种突然到来的水流和风的影响(就像我们生活中难以避免的意外),进而迅速沟通调整方法并贯彻执行。通过这种方法,建立夫妻间的决策机制,就能大大减少矛盾的产生了。除此之外,书中还教会我们如何建立生活中的成就感(宜家效应),如何把枯燥的家务有趣地做起来(工作的意义)。

  《怪诞行为学2》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就在于它同时具备专业和通俗这看似矛盾的两大特性。比如在第三章向我们讲述了宜家效应的故事,人们喜欢购买需要自己参与组装的商品,喜欢用自己亲手做的菜来向自己在意的人表达心意,亲自动手大大增强了自己的参与感和归属感。但是需要付出太多精力时,我们又容易放弃。这个现象体现了全书通俗的一面,是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边的故事。对于这种分析的过程就比较专业了,艾瑞里首先分析了70/30法则,就是人的投入必须在百分三十以上,才会觉得这件物品是自己做的;然后又设计了千纸鹤的实验,用实验证明了人们确实对自己亲手制作的东西估价较高。得到结论之后,又向我们介绍了那些定制公司对客户这种心理的把握和利用。把专业的东西用通俗的方法告诉我们,并教我们如何运用,这就是《怪诞行为学2》与众不同的地方。

  丹·艾瑞里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人的非理性及其影响,他在《怪诞行为学2》这本书向我们介绍了人们常有的一些非理性的行为,并用自己的实际经验和研究结果告诉我们非理性的好处和坏处,并教我们如何发扬好处和规避坏处。正如书中所说,避免非理性危害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觉察到并承认自己非理性情绪的存在。打开这本《怪诞行为学2》,了解自己的脑子里那位名叫不理性的朋友,并和他握手言和吧。

  《怪诞行为学2》读后感(四):【读书笔记】怪诞行为学2 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

  这是怪诞行为学系列的第二部书,有很多内容与第一部书《可预测的非理性》相同。

  #一点总结与书摘

  1、我们对某一事物付出的努力不仅会给它带来改变,也改变了自己对它的评价。

  • 付出越多,产生的爱恋越深。

  • 我们对自己的作品估价过高,这一偏见深入骨髓,误以为别人也和我们的看法相同。

  • 如果付出巨大的努力仍然没有获得成功,我们就不会感到过多依恋。

  2、怎样才能使人们想出一个主意,至少要让他们认为这个主意是他们自己想出来的,从而认可它的价值?这个问题到底有多重要?这样能提高人的积极性

  3、一旦我们认为自己制造了某一事物,就会强烈地感到自己已经拥有了它——我们就会开始对“我们”创意的有用性和重要性做出过高的评价——“自己的孩子永远是最好的”

  4、人类对于报复的欲望是根深蒂固的,这种欲望是有生物学基础的,而且可以获得快感

  5、报复与信任是一面硬币的正反面,我们与生俱来的本能就是保持我们社会中的高度诚信。报复与我们信任别人这种难以解释的能力相关。

  6、在报复的那一刻里,我们似乎不在意要惩罚的是谁——只是想让某人付出代价,不管是代理还是主体。尽管市场上有一定数量的代理人和主体双重身份的人,以及很多外包经营机构,但是依然如此。

  7、即使相对轻微的侵害也可能引发人们报复,一旦人们采取了行动进行反击,通常不会再仔细辨别到底是谁惹恼了他们,以及反击的后果最终会落到谁身上。

  8、“对不起”的魔力非常大,如果道歉被过分使用的话,很可能和狼来了一样失去它的作用

  9、从事枯燥无聊的工作不要中间停下来,从事简单的工作要中间停下来休息。

  不要以为休息的片刻就可以暂时摆脱苦差事,想一想重新开始做不喜欢的工作有多么困难,如果不愿意冒着凉气离开浴缸给自己的杯子里加饮料,想一想重新躺进浴缸的热水中是多么舒服。

  10、在考虑适应过程的时候,必须想到周围的参照物以及他们对我们的适应力会产生什么样子的影响,比如买一个不是特别想要的新手机,但是恰巧周围人用着自己想要的手机。

  11、相同的经历未必导致相同的适应结果,不同人的适应方式不同

  12、现实世界中的同征择偶的基本过程——数值高的找树脂高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对方的反应能帮助我们了解自己都在社交金字塔中间的位置,并找到和自己综合情况相仿的人

  13、人们通常以自己的魅力水平作为出发点来考虑与对方是否进行约会,事实表明,人们不太可能与比自己差的人约会,即使确信对方只比自己差一点点;相反,人们急于寻找比自己容貌稍微强的人,这种寻找比自己稍强对象的欲望很快就会趋于平稳,人们只是想找比自己稍为漂亮的人约会。

  比较漂亮的人往往更注重于外貌要求,而不太漂亮的人则更看重其他条件——只会、幽默感、善良

  美学缺憾者更愿意挑选那些有幽默感等非外貌特征的人约会

  14、如果一项产品卖的不好,基本上是因为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如果卖电脑的生产商强调电脑存储的大小、处理器、总线速度等,则不能帮助其更好的卖掉电脑,因为普通消费者并不关心

  15、可识别受害者效应——对个人苦难的反应比对很多人的苦难反应要强烈很多,如果没有具体到个人细节,我们就不会有很强烈的同情心,就很难采取行动。

  16、密切度、生动性、杯水车薪效应

  如何才能鼓动人们为公益事业捐款——不应该仅仅提供有关形式的严峻程度的“大量信息”

  很多方面人们对于苦难作出反应,最有效的方式是通过感情的吸引力,而不是大众需求的客观解读

  17、羊群效应与自动羊群效应

  理想世界中,人们应该牢记在情绪影响下所做的决定是非常傻的,而且会有情绪层叠

  人们对于不公平的对待反应是非本能的、可预测的

  羊群效应具有两种方式——单纯形式和复合形式

  更倾向于复合羊群效应,最初的情绪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长

  我们在短暂情绪基础上作出的决定能够影响到相关选择,以及其他领域,也就是说,如果我们面对的是新的环境,那么作出的决策就有可能产生自我羊群效应,需要特别谨慎,以做出最好的选择。

  女性在生气的情况下,相比于男性仍然会做出更加公平的选择,仍然会更加看重公平与平等的重要性。

  18、情绪很容易影响决策,即使情绪与决策毫不相干,情绪的影响比它本身持续的时间要长的多,并且会长期影响我们的决定。

  19、做出利益攸关、改变生活的重大决策是非常困难的,我们都容易受到形形色色、难以克服的一系列决策偏见的影响

  总之:要保持怀疑的态度

  《怪诞行为学2》读后感(五):怪诞行为学

  【感受】

  《怪诞行为学》通过实例介绍了现实中的一些行为,与人的本性结合。其实看似怪诞却是存在即合理。所有痛苦的来源可能都是因为对自我认识的不深入。为此,用现实感生活,而不是活在幻想的套子里。

  【记录】

  [美] 丹.艾瑞里

为什么我们信誓旦旦的事情总是做不到?

  拖沓问题人皆有之,那些认识到并承认自己弱点的人能够更好地利用设计好的工具帮助自己战胜它。

  方法:破釜成舟,帮助自己战胜拖沓。

  为什么要这么做?

  抵御诱惑、灌输自制意识是人类总体的目标。一再失败、少有成功则是我们很多苦难的来源之一。

  梭罗曾经强烈主张:简化!简化!再简化!一点儿不错,简化是天才的标志之一。

  制定明确的计划,何时何地做何事。

为什么我们会依赖自己拥有的一切?

  在许多交易中,为什么物品所有人索要的价格比买方的价格高?有句老话:你的天花板是别人的地板。你如果是所有者,你就在天花板上;你如果是买方,你就在地板上。

人类本性中的三大非理性怪癖第一种,我们对已经拥有的东西迷恋到不能自拔。第二种,我们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会失去什么上,而不是得到什么上。对于损失有一种强烈的恐惧。第三种,是我们经常假定别人看待交易的角度和我们一样。人的独特个性宜家效应 我们在某种事物上投入的劳动越多,对它的感情就越深。同时投入难度时间与带来的自豪感成正比,难度越大,感受越强。 比如:自己动手组装一件家具、打扫屋子、安装一个软件等。虚拟所有权 我们在实际拥有所有权之前就对某物产生拥有的感觉。一旦将自己带入,就会强迫自己去实现这件事。 所有权不仅局限物质,还有人的观点、看法,一旦拥有了一种观念,对它过度热爱、依恋,将会给我们留下什么?——转变为一种僵化而顽固的意识形态。 比如:广告中看到某人吃着美味的蛋糕,就会有冲动去买。所谓的"试用促销"、"30天不满意保证全额退款"等活动。一旦把试用过后,当在需要从试用状态退出时,会本能的认为是一种损失。 方法:用"非拥有心态"来看待每一桩交易,把自己和感兴趣的物件适当拉开距离。为什么我们希望所有的门都开着?

  我们为了一些不一定重要的事情疲于奔命,却忘记了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下功夫。这种傻瓜游戏得不偿失,我们却偏偏喜欢玩。

  怎样才能摆脱非理性的冲动,不去追求毫无价值的多余选择呢?

  哲学家埃里希.弗洛姆在1941年《逃避自由》中说到:当现代民主制度下,困扰人们的不是缺乏机会,而是机会太多,令人眼花缭乱。在今天社会里表现更加明显,人们不断提醒自己,我们可以做到一切,可以成就自己期望的一切。问题在于是否能发实现这一梦想。我们必须尽一切可能全面提高自己,我们必须对生活中一切加以尝试,必须在有生之年把人生必看的1000中东西看遍,就算看999中也不行。随之而来,这样下去,难道不会把自己搞得劳累不堪、心力交瘁吗?

  这章节作者也没有给出建议,用故事说明了这种现象以及带来的后果。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也许好的解决方式时,当你做任何选择时,在看到好的一面同时看到坏的一面,理性思考可以接受的范围,做出行动就行。毕竟,是你做决定,而不是被决定捆绑和束缚。

为什么我们喜欢买贵的东西?

  quot;安慰疗法"的英文单词"placebo"来自拉丁文—"我会让你满意".

  安慰能够起作用的两种机制:

信念,所有冥想能够降低痛苦。条件反射,巴甫洛夫著名的条件反射实验,狗一听到铃就流口水。什么是行为经济学,哪里有免费午餐?

  作者在这章节说研究结论浓缩出两个重要的教训:

我们都是棋盘上的小卒子,对棋局里多种力量认识不多。 我们以为对自己生活具有至高无上的操控能力,但是可惜,这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认识。它反映的是我们的欲望,我们对自身想当然的认识,而不是现实。 影响我们行为的一种力量(情绪、相对论、社会规范等),这些力量对我们的行为施加了巨大的影响,但我们的自然本性使自己大大低估了这种力量。它们能够起作用,不是因为我们缺乏知识、缺少实践,或者我们天生低能。相反,一再受到影响的不仅是新手还有专家,影响造成的事物时我们人生的一部分。 视觉幻象让大脑进入"决策幻象"之中。问题在于我们的知觉和决策是通过眼、耳、味觉和触觉,还有主宰一切思想的大脑,过滤形成的。等我们对信息作了理解和消化后,它不再是对现实的真实反映,而是我们对现实的诠释。但它形成决策的基础。尽管非理性司空见惯,但并不是说我们都无可救药。 一旦我们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决定会发生在什么时间,源自什么地方,就可以提高警惕,强制自己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重新考虑这些决定,或者用科技手段来克服与生俱来的缺点。附录-小诀窍

  生活中存在的现象

约会时考虑带个伴儿,样貌、身材比你稍稍差点儿。人们的评价行为都具有相对的特质,因此周围的人不但会认为你比你的朋友英俊潇洒,甚至还会觉得你风度翩翩。陌生环境中有相同背景、相同经历的人会吸引力大大增加。但回归常规,在特定环境中魅力将大打折扣。轮流做东比AA制更能增进友情。我们都喜欢免费就餐,如果我们能轮流做东,就能享受到若干次免费就餐,并且大家都能从朋友之间的交往中得到更过好处。礼品时最佳的友谊润滑剂。从经济学角度看,给现金比送礼效率更高,但我并不认为有多少人会遵循这一理性原则,因为这样做绝不可能增进我们与朋友之间的感情。如果你想表达友爱之情,加强彼此关系,那么送礼就是唯一的选择—即使受赠人不能完全理解你送的礼品的价值和深意。 从金钱角度来看礼品效能很低,但它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润滑剂。它可以帮助我们结交朋友,建立长远关系,帮助我们渡过人生的风风雨雨。有时候,这种金钱上的浪费,后来被证明有着不可估量的实际价值。用礼品比奖金更易培养员工的忠诚度。1000元现金与某景点度假把我们喜欢的事物与不喜欢的结合起来,从而解决日常生活中自我控制的问题。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怪诞行为学2》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