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是一本由王汎森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7.00元,页数:3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临走前和Ariel聊天,说到自己心中当代学人的paragon——我想了想,或许便是王汎森罢。那种游曳中西理论间的广博与分析文本时发人心曲的细腻实在让人心折。就本书而言,第四章《“烦闷”的本质是什么》尤富启发,且算是以阅读完成自己对五四百年的纪念。
●又重读了一次,“降一格”其实也并不是最关键的。更重要的是怎么样勾勒出思潮下人的多元、复杂与矛盾。而文本呈现出来的名相究竟在怎样的意义上被挪用,则又需要人作为一种尺度。
●对思想史的写法、视野的讨论其实一般(是我太苛刻),亮点在于左翼青年、革命文化这些极有现实感的题材,太正中我下怀了。
●1.王汎森先生的这本著作将思想史与社会生活史连接起来,不止将思想停留在玄想的形而上的层面,而是认为思想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的生活中,在渗透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变体,考察这些思想的变体和对下层的影响是对思想史的另一个非常重要层面的考察,将思想分为浓淡的光谱,让我们看到了思想不同的层次。 2.王汎森先生这次颇有在史学理论和学科建设的层面的尝试,通过理论的阐释和自身实践,他为我们展示了思想史研究更广阔的视野 3.在语言方面,王汎森先生的这本书长句很多,但丝毫不难读,逻辑清晰,上下文关联强,句式和用词变化多,读起来清爽无比。 总之,这本书是我近来读过的最好的思想史著作,王汎森先生博大的胸怀和宽广的视野,深厚的学养让我敬佩不已,其不愧为近代史方面最有成就的学者之一,与乃师余英时风格也有所不同,自成一派
●虽然结构有些芜杂,但还是成功地在思想及其日常效果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读者得以通过人/自我、主义、时间性这些关键词重新把握过去的和现在的生活世界。其中谈论“主义”的那两章可以搭配《人间正道是沧桑》的黄埔部分一起服用XDDD
●一、九、十大概涉及的是方法和态度,二到八是以近代思想史展开的具体操作。总的来说,王汎森想要关注的是某种思想影响下当时人的“实存感受、生命意义和精神世界”,即大家所能同感共知、但又不甚明晰的类似空气式的氛围。我觉得他的研究往往是基于一些特别基础、现实的经验,这点很有意思。他之所以关注这种类似感觉世界的东西,我想很可能也是基于以下两点认识,即可能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思想都不是最高层次的,而是二手的,乃至于极其表浅的、教条式的,但恰恰是这些我们看不起的东西起了大作用。二是一般人的思想往往不像思想史中叙述的那么纯粹、清晰,而是复杂、多变乃至自相矛盾的,还有可能虽然矛盾但自己却意识不到。从自身的经验出发,的确是如此的。但是为什么事实如此,而叙述出来的东西又如彼,两者大相径庭呢?所以,他才会展开上述的研究。
●其实之前对王老师著作还是感觉很令我激动的,但是现在觉得可能史论结合的功底也并没有那么惊艳,但是,还是很精彩于王老师的学术,依旧是我很佩服的老师
●受到了很多思考路向的启发,特别是对于长时段的批评和人的消失的议论。注释做的相当好。
●70。我的拖延症发病症状就是越忙越想看书…咋又看完一本…orz日程表要炸 感觉本书中不同文章水平层次还是高低分明的,第一篇对我启发和触动最大,或许是我一直有着这方面的思考吧。我经常在想有时我写文章,不同时间的状态是不同的,同一篇文章的不同部分其投入是参次不齐的,尤其是当天如果经历了什么,这一段文字的气质就会因此而有所改变。而在治思想史时(当然我这种笨人完全不敢涉及思想史的领域),把很多文字与当时作者的生活剥离开来不会显得很荒谬吗?这一点赵园老师在《想象与叙述》中就有所表明,她对祁彪佳在甲申国难的消息传到耳中的前后几日活动进行考察,发现所谓的“天崩地裂”在散漫的日常中几乎消弥不见,这和之后所谓忠臣叙事角度下的祁彪佳判若两人。至少在这个意义上,余英时的“内在理路”就有一种伪理论的感觉…
●王汎森水平线之上的一部著作。自从葛兆光提出思想史应该属于普罗大众之后,这一方面的研究就多了起来。王氏的这部著作是近代思想史领域的一次尝试。本书主要探讨了政治领域人的变化,主义的兴起以及近来历史书写去人化的问题。对我启发最大的是思想的解放是从个人思想到群体思想的塑造。以及在此过程之中,人们通过对主义的推崇来塑造集体的思想。
《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读后感(一):书不如旧
或许是对王汎森的期望值太高了,通读一遍,不免有些失望之感,相比于《系谱》《毛血管》两部旧著,本书要逊色不少。所以没有给五星,尽管文章的质量可以给五星。
十篇论文至少有六篇跟进化论有关系。 最长一篇,并非用作书名的一篇,最能代表本书思想《主义时代的来临》。 但我认为写得最好的一篇是《人的消失》。
《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读后感(二):笔记: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读后感(三):思想與生活
王汎森先生彷佛站在了歷史制高點,俯瞰世間百態。近代史料繁而雜,而王先生能從其中獨闢蹊徑,進行深度性思考。傅斯年先生曾說:“疏通致遠者為達,局促於遺訓或成體或習俗而無由自拔者為鄙;能以自己之精靈為力量以運用材料者為通,為材料所用者為陋;能自造千尋華表者為大,從固有之成就,更複一腔一面堆積者小。”近幾十年來,關於近代史的研究論著層出不窮,他們大多矚目於歷史舞台上耀眼的人與事,或是梳理庶民的生活模式,而對於中層階級的知識分子較少關注,王先生從此處著眼,爬梳論著、小說、戲劇、日記、書信、報紙等 材料,勾稽出近代小讀書人的迷茫、摸索與憧憬,形象地再現了那個時代的思想與心態漣漪。 其實,早在2004年的《晚明清初思想十論》一書中,王先生就顯示了關注小人物與小地方的思想動態。意大利歷史學家克羅齊曾道:“思想不在生活之外,甚至就是生活職能。”思想與生活是相輔相成的,而翻閱千年來的著述,往往忽視了思想與生活的交互聯繫,王先生打破千年慣性,積極挖掘小知識分子的時代意義與心靈世界,距離歷史世界的完整性復原更加進了一步。 不僅如此,在《附錄》一章中,王先生還將“思想與生活”的研究置於當代大課題下進行探討,指明進一步研究的可行方向,可謂“金針度人”。
《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读后感(四):从现实社会生活看思想的流变
我们研究思想史通常是对历史上各个时期主要思想理论和思想家的研究。王汎森先生认为,上述层面研究的内容仅仅是整个社会思想的一部分,只是涵盖社会上层或者精英阶层的思想,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即社会生活层面的思想没有顾及到,这是一个覆盖面更广,更为真实、更为现实的社会思想存在。思想理论与社会生活之间存在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二者之间不可简单地划上等号。过去我们常常强调思想理论对现实的指导,忽略了现实生活对思想理论的演变起到的促进、推动作用;常常误以为一个时代产生的新思想就是那个时代社会普遍接受或流行的思想,忽视了思想理论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差异,忽视了二者常常是相互分离的,有些思想只是几百年以后才产生社会影响,而有些则始终是学者精英之间探讨的内容,重来就没有得到现实的回应。 王汎森先生的这本《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就是从社会生活的角度考察思想理论在真实的社会历史进程中的流变。实现他所强调的,从事思想研究既要看到高山峻岭,也要看到沟壑流水;既要有思想广度,了解通常思想史研究所涵盖的各个上层理论流派的要义,也要有深度,知晓思想对实际社会生活层面的渗透和真实影响。只有这样,才能为我们构建一个立体的、动态的、真实的社会生活与思想理论相交融的图景。 全书由十篇独立成章的论文构成,重点考察了晚清以来,社会的变化与传统宋明理学、西方新学思潮之间相互竞合、影响的过程,力图给当代的我们以更多的历史思想和社会借鉴。
《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读后感(五):简评
一、九、十大概涉及的是方法和态度,二到八是以近代思想史展开的具体操作。总的来说,王汎森想要关注的是某种思想影响下当时人的“实存感受、生命意义和精神世界”,即大家所能同感共知、但又不甚明晰的类似空气式的氛围。我觉得他的研究往往是基于一些特别基础、现实的经验,这点很有意思。他之所以关注这种类似感觉世界的东西,我想很可能也是基于以下两点认识,即可能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思想都不是最高层次的,而是二手的,乃至于极其表浅的、教条式的,但恰恰是这些我们看不起的东西起了大作用。二是一般人的思想往往不像思想史中叙述的那么纯粹、清晰,而是复杂、多变乃至自相矛盾的,还有可能虽然矛盾但自己却意识不到。从自身的经验出发,的确是如此的。但是为什么事实如此,而叙述出来的东西又如彼,两者大相径庭呢?所以,他才会展开上述的研究。这两点虽然是常识,但其实很容易被忽略。而上述经验,使得他的研究的关注点呈现出以下的情况:从对象上说是“消费者”而不是生产者,从文本上说是“降一格的”而不是经典性的,采取的具体方式大概是以一些措辞、概念为中心看这些人如何言说,如何行动。如果不是他写出来,可能很难想象应该怎样组织结构、措辞落笔。但是,二到八的有些文章,特别是五,主义时代的来临,好像停留在对于过程的勾勒与描述上,虽然可以看出来作者实际上是基于这样一个问题展开研究的:即为什么今天的海峡两岸都变成了这样类似的一个“主义国家”的,但是好像总感觉欠了一些什么。关于时间感的那两篇,则因为需要处理的问题过于庞大,以致于有点刚开头就结束的感觉。不过总体上,二到八围绕近代思想中的自我、主义、进化、未来等等观念,牵带出当时一般的思想世界的一幅图景。虽然这幅图景有的地方太模糊,而有的地方又太清晰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