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TO AMERICAN》是一本由Jimmy O Yang著作,Da Capo Press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GBP 18.96,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因为关于第一代中国移民在文化界突围的故事太少了 所以拿起这本书 一天就读完了 很精彩 非常能relate。有故事的人才能说出好故事—在黑人文化+中式严父+香港童年熏陶下成长的、在大学抽麻太多的普通直男移民,却有勇气跌跌撞撞追求梦想快十年,直到终于通过独特的identity进入好莱坞。很多故事都是回头看 才发现每一步都有它的意义 所以在这个仍然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国度里 不要害怕 不要停。
●audiobook. love it.
●很多移民故事的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辛酸,希望Jimmy对待挫折的方式能让那些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不放弃自己的梦想。
● "Not all Asian people look alike, you asshole." 哈哈哈哈Jimmy写得很有趣,也容易产生共鸣。在公车上看得又哭又笑的是本人了..
●ytb上的单口和采访基本涵盖了全书所有内容 全都看完听完对Jian Yang也是真爱了(*/ω\*)
●This is some seriously funny shit. I devoured it in a few hours.
●职场上的纠结,怎样找到自己热忱的事,理想和现实的区别这些都挺好看的。哈哈。
●有些地方非常搞笑,经常看着就笑出声,能感觉到作者的真诚,原来在《恐袭波士顿》里露脸的就是他啊。人生经历也非常戏剧化,喜欢自嘲自黑不把自己当回事儿的文风,最后结尾升华全书,就是感觉拍美国马屁拍得有点过,只要有勇气有能力,能实现梦想的地儿多了!
●文笔真的一般般啦,但audible版本自己念还是很有意思的(chase what you love makes you a loser, chase your dream makes you homeless 233333
《HOW TO AMERICAN》读后感(一):Just Another American Dream
或许是无数美国梦故事里面一个并没不太特别的故事,但是作为少数中国移民的故事还是有一些代表性的。感受最深的是他作为一个移民试图融入一个陌生国家的心路历程。为了不被别人视为一个 Asian boy,为了看起来更「美国化」,反而刻意做了一些奇怪的 事情。「群体认同感」真得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在青少年阶段。
在中美两种文化夹缝中的迷失和挣扎,在自己努力美国化的同时,在边境上的遭遇让这些努力看起来完全白费。第一次是大学时候以绿卡身份在墨西哥边境,第二次是成为美国居民后在加拿大。
后面讲述的波士顿爆炸案里的中国移民,以及那些所谓「不只是为自己,也是为了亚洲移民」的责任感,也许是真得发自肺腑,但我感觉挺不舒服的,或许是听了太多「冠冕堂皇」的话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D2xk-naGWM Jimmy O. Yang 在 Google talk 的访谈,可以看到观众里的亚洲人真多。
《HOW TO AMERICAN》读后感(二):Jimmy的成功只是那千分之一的幸运
我成长在中国,因为准备去美国留学,所以想通过这本书了解下美国的文化。对于Jimmy所受的歧视,理解的同时,我本人并没有太大的共鸣。你选择成为美国人,也就选择了这份责任。
反而,我却特别同情Jimmy的爸爸。尽管Jimmy现在在Hollywood小有名气了,但我知道,身为父亲的他,还是担心Jimmy的未来;他是否可以越来越火,还是不免得光芒褪去、逐渐衰落。
Jimmy的例子算是比较extreme了。我毕业后也是短暂的做了父母不理解的不稳定的职业。但是,现在的我意识到了,在中国要生活的体面,生活的舒适,就必须follow the rules。所以我选择听从父母的建议。我和Jimmy可能有着相似的年少冲动,但之后的选择却是背道而驰,他选择了坚持,我选择了妥协。
Jimmy在结尾中谈到美国带给他最大的恩惠就是unlimited possibilities。你可以在美国从事任何职业,大家都欢迎你。例如他选择的standup comedy。他觉得在其他国家做standup comedy类似的不赚钱的工作,社会会给你很大压力。也许吧。那为什么还是有很多美国人想从事金融、法律、医学、工程?有多少是真正热爱这些行业的呢?
他的成功只是千分之一的幸运,good to read, but not to follow。
《HOW TO AMERICAN》读后感(三):Rich Nigga Asian
本月读书《How to American》,作者是一个华裔演员Jimmy Ouyang中文名叫欧阳万诚,之前是通过美剧《硅谷》认识到他的。他在里面扮演一个中国到美国发展的程序员。因为我自己也在国外也是搞程序开发,听着他一口中式英语很有共鸣。这本书用诙谐幽默的叙事手法讲述他13岁左右从香港到美国的移民生活,碰到的各种culture shock。一开始英语差不能沟通,别人用what's up打招呼,他以为是问what is up in the sky。后来爱上rap后英语突飞猛进,随年见长慢慢融入美国的生活。当然出生在传统典型华人家庭,也面临了很多文化差异和自我认知的矛盾。读书期间依照着家里人的期望和规划,浑浑噩噩地读商科。后来发现毕业之后找不到生活的激情一眼望到尽头的职业前景。毅然放弃工作,追随自己的兴趣去驻场做驻场脱口秀,但是无法解决温饱。于是他一边做兼职甚至去过脱衣舞会做dj。之后为了赚更多的钱,去好莱坞发展,演了几个龙套角色之后,机缘巧合之下被《硅谷》看中,获得这个角色,于是火了。这本书对我最大触动旳地方有两点:1.作为海外华人如何融入当地社会的同时,保留自己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身份认同。作者一开始做脱口秀时候一直模仿本土的风格,可是就算他再努力还是做不出彩。但是经别人指点下,融入更多作为华人的经历和风格时,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2. 虽然现在的他已经算成功,但是作为演员要火运气其实占了很大一部分。他也清楚认识到这一点,他也不避讳之前碰到的贫困潦倒(美帝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他觉得就算自己真的没出名,只要真的努力过,也没什么好后悔的。这就是他认为的American dream。总的来说这本书还是挺接地气的。之前看过他不少视频,虽然他长得非常贴合西方人眼中的亚洲人外表。但我觉得只要看过他的作品和表演,至少对华人形象了解更丰满更立体一点。
《HOW TO AMERICAN》读后感(四):Awkward funny
看了两页就觉得,这可真是一个不好好读书的浪里小白条,这么光明正大地展示自己曾经的尴尬处境也是不易。或许喜剧正是那一道窗口,可以笑着说出狼狈,用幽默化解严肃。
其中有很多流行文化的融入,比如吐槽他爸爸是一个行走的yelp评论机,笑到爆炸。
中美文化的冲突也很明显,尤其在选择职业道路的时候,选择一个体面的银行工作,如家人所愿,还是放弃所有,在洛杉矶和挤在衣柜里睡觉的朋友一起,从脱衣舞俱乐部独辟蹊径,显然这是很另类的道路。
基调确实挺欢快。不过对于职业选择这里,未必是中华传统和美国梦的对立,而是世界主流和特立独行的对立。无须吹嘘美国的自由,自己无悔便好。
记录一下其中印象挺深的三个片段:
美国梦:
One could argue that not taking a “legit” job in order to find my passion was one of the stupidest decisions in my life, or now in hindsight, you could say that I was brave for making such a risky decision; but for me it wasn’t even a decision. Taking a chance was the only way I could live with myself. I’d rather take a chance and fail miserably than to have never tried at all.
自嘲:
When people google “local open mics,” they are one step away from googling “What’s the least painful way to kill myself?” It’s the last frontier before giving up on life.
对小人物的角度:
I’d never met anyone who had such a high caliber creative motor within a clever business mind. I hung on to everything Sean said. He became my mentor and my comedy godfather.
《HOW TO AMERICAN》读后感(五):【关键词解读】讲真,读书不如直接看他脱口秀
同样是英文原版有声书,同样是移民脱口秀背景的作者,同样是作者自己朗读的有声书,这本书的题材和《Born a crime》有点像,只是因为生活环境差异较大,没有Trevor那么宏大的叙事、沉重的情感。相反,这本书符合作者的Comedian人设,走搞笑路线,全程就是像一台standup。我想茶余饭后休闲时间顺便了解下华裔移民的生活,反正这个题材最近蛮火。
欧阳的英语口音没什么特别,可以说相当标准了,这一点很厉害。而且他也的确是有喜剧天赋,会甩包袱。
全书完整听完之后,我的感受是,欧阳整个追梦的价值观是未经深刻思考的——停留在拥有梦想,奋力去追的层面。尽管也有努力fit in,寻找自我,找回自我的过程,但是还是停留在表面……最后一章欧阳回到hk后,对于自己的身份认同有了新的理解,有所成长,终于是比前面整体都要深刻,让我对他的看法改观了一点……
我想说下:zzzq方面,他可真是很放肆了,也许因为他自己是亚裔,所以他自然而然获得了zzzq豁免权——肆无忌惮地,多次在不同篇章表达自己对白人女孩的渴望……全书不断表达的拜金主义,也和对白人女孩的渴望一样肆无忌惮。我尊重他自由表达自己想法的权力,我也保留我无法苟同他的三观的权力……我认为,我们生活中抱有这样的三观的人不计其数,没有必要再看这样的书。唯一区别是他因为自己的天赋和种种机遇,竟一炮走红,证明了自己,所以他有了出书的资本。这本书营养成分不多,除了一些吐槽父母的段子很好地描绘了华人家庭的特点让人忍俊不禁以外……很像暴发户大叔喝醉了酒在高声讲述自己的“光辉岁月”,口沫横飞地说:“要追求你的梦想啊!”说实话,成功者的成功,往往不可复制。
一如既往,解读几个关键词:
【华人圈家庭关系】
这是本书真正的亮点。尽管欧阳是华人孩子里比较离经叛道的,但是他很重视他的父母,他在礼节上不能忤逆父母、在心里也爱着、依赖着父母。这一点上,是他和普通的美国孩子最大的区别。他的父母其实不是那种高压式父权制,很讲道理,也对他非常宽容了。最终他父亲也还是说出口了难为情的那句“I’m proud of you.”这个父亲和儿子之间的终极魔咒。
【种族歧视】
嗯……其实书里并没有真的去碰触这个很难的课题,更多的只是一个初来乍到的亚洲移民少年面对的language barrier and cultural shock.我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我在跟他一样的年龄,一样英文基本不会的情况下,到美国的初中上过一年学。什么体育课locker room的尴尬呀,prom dance的尴尬呀,都有体验过。当然,他突然使出什么功夫飞腿ko了校园暴力份子这事儿,还是挺神奇的……只能说,真实是很真实了,但其实校园题材很深刻的作品也有很多,这里的经历反而没什么特别……
【身份】
欧阳讲述了自己持绿卡和换美国国籍后两次出境的经历,还比较有意思。第一次持绿卡,到墨西哥红灯区去玩,差点被扣下遣送回国。第二次是换美国国籍后的仪式上,他吐槽那首歌和mv太土,什么老鹰在麦田上盘旋,不如换成帅哥美女穿比基尼在游艇上喝香槟的mv……也就是说,在他脑海里根深蒂固的认为美国国籍=游艇比基尼美女……
【黑暗面】
因为他喜欢混很“酷”的城市贫民圈,他接触了weeds,gangsters这些我们中国父母非常反对的东西,甚至几次把自己至于危险的境地……的确是极大的丰富了自己的经历……但也很幼稚,很不计后果。换成另外一个男孩,恐怕就不一定有这么幸运了……
建议朋友们,如果你是:
1.欧阳的脑残粉或路人粉
2.如果你是移民到美国的家庭成员,和他处于类似的状态
可以看看这本书。否则就不要看了,不如去看他的脱口秀哈哈一笑,轻松愉快。
最后,想要看移民的,主持类名人的,有关种族问题的自传,再次推荐《Born a crime》。
以上。
----
本人好读书不求甚解,书影评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均从自己的生活体验角度有感而发,无宏大历史观,无专业背景,欢迎高手大神指教点评,但喷子杠精请绕行哦,么么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