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铁血蒙元》是一本由易中天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短小精悍,粗略的科普了其实对于国人熟悉但并不真正了解的蒙元帝国。母语的文字读起来,就是比日本史书由中国人翻译过来读的顺畅。想要了解蒙元的政治军事细节以及更宏大的史观,可以读杉山正明的蒙元史。
●盛极必衰、合久必分,天道似乎也有起伏、吾等位面还是参不透。
●世界史中的蒙古史,蒙古史中的元史
●前三章讲的蒙古历史是中学教材上几乎没有的。最后一章的分析说的很精彩、独到
●无论怎样看待蒙元,都不能忽视其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大中国”、行省制、集权趋向、贸易体系等等——积极亦或消极。或许由明清看蒙元会更清晰些,读过易老师有关明清的随笔,所以又把期待寄托到下一部作品上。
●意犹未尽,言之不详
●宏大叙事,感觉比“隋唐”外的系列前几本更好看一些。期待后续
●对历史学小白来说挺合适的。没什么艰涩的内容,视野也挺广,关键还易读。
《易中天中华史:铁血蒙元》读后感(一):铁血蒙元的由来
本书以蒙古族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为主线,讲述了铁木真征服各个部落统一称汗改名为享誉世界的成吉思汗,忽必烈南下讨伐兼并南宋统一中国建立元朝,以及在元朝的官场、社会等级森严,多元文化和戏曲散曲的发扬光大。蒙元之所以称为铁血,一是因为蒙古族世代生活在草原,以游牧为生,从小擅长骑马射箭,身体健壮如铁一般的血性,二是因为蒙古族历来群居生活,族群观念非常强烈,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血浓于水的感情如铁一般坚硬,三是因为蒙古族攻城跋涉之后历来有屠城的传统,不论人畜不论男女不论老少一律不留活口,这种行为被全世界所诟病,太凶残太暴虐太血腥。
之前没有读过专门的元史,仅有的框架性了解基本来自于《中国人史纲》,易中天的这本《铁血蒙元》帮我补充、理清了蒙元史:
铁木真-窝阔台-贵由-蒙哥-忽必烈-...-妥懽帖睦尔;
神权与皇权,千户制与怯薛,氏族血缘组织被严明的纪律和严密的管制取代;
西辽,花剌子模,西夏,金,大理,南宋;铁木真时耶律楚才,忽必烈时姚枢;
铁木真四子,窝阔台系,托雷系,托雷四子;
忽必烈与阿里不哥内战是一个转折点,从此不再有统一的蒙古帝国;
四大汗国与大元;
贾似道与历史上的脸谱化人物;
两次对日行动,文永之役,弘安之役;
隋唐是多民族融为一体,两宋是各民族各行其是,只有元才是既将各个民族整合于同一国家,又依然锣是锣鼓是鼓;
汉魏六朝粥茶法,唐宋抹茶法,元明清散茶法;
文人画,杂剧,散曲;
帖木儿的后代巴布尔建立莫卧儿王朝和泰姬陵;
欧洲文明西移,大西洋取代地中海,中亚变成绿化带,俄国出沙皇,中华帝国变大的同时也不再光芒四射。
《易中天中华史:铁血蒙元》读后感(三):《铁血蒙元》可以更精彩
看完了易中天的《铁血蒙元》,非常喜欢,书中一些权威史料和论断明显不同于之前国内的很多蒙元史著作,我注意到书中很多事件论述和观点、论据是来自于 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罗伯特·马歇尔《东方风暴》。
格鲁塞是历史学家,但《草原帝国》是1939年出版,过去70年间的史学研究成果都不可能包括在内,而该书有相当多历史事件和证据都不可避免出现新的研究结论。罗伯特·马歇尔是BBC的纪录片制片人,“东方风暴”是历史科普书,不是史学著作,引用典型三手文献的证据和观点是有风险的。
为什么没有关注 杰克•威泽弗德(Jack Weatherford)的相关著作,他是最近二十年影响力最大的蒙元史学家之一, 也是获得蒙古最高荣誉的第一个美国人类学家,2004年出版的代表作《成吉思汗与今日世界之形成》国内已经有出版。2010年出版的“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Mongol Queens: How the Daughters of Genghis Khan Rescued His Empire”和2016年的“Genghis Khan and the Quest for God: How the World's Greatest Conqueror Gave Us Religious Freedom”分别以蒙古后妃和蒙元宗教政策为主题。
将威泽弗德在三本著作中的一小部分叙述,如果能引入到《铁血蒙元》中,会更加丰富、全面而精彩。 建议易中天老师在再版时考虑。
《易中天中华史:铁血蒙元》读后感(四):笔记
看完终于对蒙元有点大致的概念和思路了。成吉思汗之后,子孙们互相之间就不买帐了,各自打各自的地盘。孙子忽必烈虽然一度是名义上的总的蒙古帝国大汗,但等于是自封的,实际上对元之外的领地并没有控制力。蒙古帝国版图最辉煌的时期,基本分为四个汗国,本质上都是独立的。忽必烈从小就有接受汉文化的教育,最早被上一任大汗(他哥哥)分配到的任务就是打金。所以崖山前后,大中华板块的政权也都是稳定延续的。
本书大量的篇幅都在讲蒙古帝国横扫亚非欧大陆的开创史,小篇幅但是完整地交代了每个汗国的灭亡过程,中间治国部分几乎一笔带过。真的这么不值一提吗?再回过头看大事年表,1189年铁木真成为汗,1279年元朝建立,1368年灭亡。两段时期差不多一样长,元朝建国才89年,一个乾隆帝就活完了。所以黄金家族们值得大书特书的,确实也就是骁勇善战这部分了。
成吉思汗时期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耶律楚材。他本是契丹王族。金人灭辽之后,他们全家在金廷做官。金中都沦陷,他又作为战败国官员被成吉思汗留用。奉行以儒治国,博才多学,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多有建树。征伐时,每夺下一城,都要劝上不要屠城,自己第一时间搜集城内药材、图书。会为无辜百姓被杀而流泪。当时许多蒙古将领出于无知,主张将农民杀光,田地改为牧场。耶律楚材却告诉他们,让占领区恢复生产,然后向农民和商人征税,比自己放牧合算得多。是为一代名臣。
高丽的立国之道:高丽以作其殖民地的代价避免了蒙古人的踏足,成为了蒙古帝国征战的终点之一。其统治者认为,既然反正要求人,那么受制于家奴又何如臣服于强者?
“朱熹的《四书集注》被认定为科举考试的必读教材和出题蓝本。此事的直接影响,是明清两代都只考程朱理学代表的儒家经义,理学也终于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程朱理学原本是有独立性和批判性的。理学家们也坚持道统的崇高地位,并以“致君行道”为己任。但是随着他们与元政权的妥协,这些优点都不复存在。到明清两代,理学更是堕落为专制主义的帮凶。
元代文人画的共同特点,是极其注重文学趣味、书法趣味和笔墨趣味。诗词和书法构成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与红色的印章相映成趣。形似是不重要的,色彩和光影也可以没有,视角更不必在意。因为线的飞沉勾勒就是造型,墨的枯湿浓淡就是色彩,点的疏密纵横就是视角,皴的披麻斧劈就是光影,水与墨就这样构成画家笔下的大千世界。
这个世界单纯而丰富。无论赵孟頫之书法用笔,黄公望之水墨设色,王蒙之郁然深秀,吴镇之气象苍茫,都无不于极简的笔墨中蕴含极深的意味。至于倪瓒的山水,更是天真幽淡,肃杀寂寞,有一种若隐若现说不出来的哀愁。
元代文人画表现出来的,正是在野士大夫的主观情绪。所谓“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云云,无非是以“写胸中之逸气”来排遣胸中之郁闷。”
《易中天中华史:铁血蒙元》读后感(五):弯刀会生锈,骏马会老去
铁木真画像讲真,我对这个“大元大蒙古国”真的很生疏 不像其他朝代 起码知道三五个皇帝和几个代表性事件 就像作者在第二章里写道,毫无征兆的崛起和横扫世界,不仅让了解西域都甚于蒙古的中原,乃至整个欧洲甚至大半个世界都为之震颤,可追溯源头,完全没有一丝丝迹象的显露,直到那个人的出现。 除非承认成吉思汗就是长生天腾格里给与蒙古人的英雄,赐予他们勇敢、热情、一往无前的斗志,如果一定要客观落地的分析,那还是从最基础的生活处着手吧。 在上一本书中得知,两宋之灿烂是毋庸置疑的,包括人民较高的生活品质,繁荣活跃的文化氛围,以及精巧高级的生活生产用具等。我们都知道,生产工具的提升,带来生产力的进步,推动社会的发展。这句话但凡上过初中的朋友都听过,所以与宋这样先进的国家交易,获取相应的生活生产用具,蒙古越来越大的是贸易逆差。并且,正因为使用了这些,自然夭折等非正常死亡率越来越低,随之而来的人口压力在增大,草原就那么大,除了打仗争夺水草和牛羊换来更好的生活,再没有别的路子,所以内战是必须也是唯一的解决方案,最终只会有一个胜利者。用书里的话说就是,“野蛮生长的族群,也会迟早野蛮的产生自己的领袖”。 被称为“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 无论是蒙古帝国还是蒙古民族 都当之无愧的被称为“Father” 既是父亲也是缔造者 这个人把松散的蒙古各部落整理成为一个帝国,把善于骑射的蒙古人编入行伍,他要做的就是,征服。征服哪里,征服谁,下一站去哪里。不知道,打就是了,直到世界尽头。 虽然是戏言,但从战绩来看,俄罗斯、波兰、捷克、叙利亚、埃及,就是整个欧亚大陆被蒙古铁骑的弯刀挥砍过一遍又一遍,如果当年留下,当时我们耳边的“列宁格勒” “斯大林格勒”都应该是“忽必烈格勒”。 其实从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来看待这件事就很容易理解。农耕民族在一块固定的场地里,做着按部就班的事情,这是周期性很长的并需要有一定技术性的投入,所以有规有矩很重要。游牧民族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就是逐水草而居,更符合靠天吃饭。所以游牧民族并没有“境”的概念,哪里有丰茂的水草我就去哪里,哪怕一直走都可以,你让我自己在一块区域定居种草生活,那不可能。我饿了吃羊肉,渴了喝羊奶,没草了走就是了,为什么要自己种草呢,明明不用费力就可以得到的结果为什么我要那么辛苦。 所以在刚进入中原的时期,黄金家族的大部分成员烧杀抢掠,因为在传统游牧民族眼里,那些就是圈养的羊,拿走皮毛和奶水,还会继续产。只有极少部分具有高度战略眼光的成员和大臣建议大汗,停止抢掠,保护城市,他们可能预见到未来的城市将会带来蒙古人比抢到手更多的财富。 其实后面就什么好提的了,因为大元将人分四等,蒙古人一等,色目人二等,汉人三等,原南宋遗民四等,两宋的文化氛围基本也被打散的差不多,好容易开的科举也是偏私严重。那聪明才智一旦在科举方面没有进展和出路,那一定会在其他领域开出别致的鲜艳,比如科学、比如艺术。 征服世界的灿烂也就到此为止了,大元把中国纳入了世界的版图体系中,而中国却缓慢的关上了链接外面世界的大门,浪费了一次次铁蹄弯刀打开的通道,剩下的为数不多的光明,留给日月同辉,谓之大明!